评分
☆☆☆☆☆
作为一名对游戏发展史怀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不能只看它最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深入挖掘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根源和演变。而《游戏八股文集成》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我一直好奇,当游戏这种新兴事物刚出现的时候,人们是如何理解它的?是用现代的眼光去评价,还是会套用当时已有的社会规范和评价体系?这本书的题目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在某个时期,游戏的内容、设计甚至传播,可能都受到了一种类似于“八股文”的、带有程式化和规范化特点的文体的影响。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些“游戏八股文”中,是否能看到早期游戏创作的“套路”或“模版”?是否能从中解读出当时社会对游戏的期望和限制?它提供的,或许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游戏攻略”或“游戏评测”,而是一种更加古老、更加“官方”的表达方式。这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游戏史,更能让我们看到一种文化在面对新生事物时,如何试图将其纳入自身体系,如何通过既有的框架去解读和塑造它。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评分
☆☆☆☆☆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令人惊叹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严谨性。作为“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的一部分,它必然承载着学术研究的重任。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古籍整理的作品,深知其中的不易。将散落在各处的、可能模糊不清的、甚至是被遗忘的“游戏八股文”进行搜集、辨识、校对,并最终以一种清晰、准确、易于读者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尤其好奇的是,编辑团队是如何界定“游戏八股文”的范围?是特指那些与早期游戏产业直接相关的官方文件、行业规范,还是也包含那些具有一定传播度,对游戏创作产生过影响的非正式文本?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对这些文献的源流、作者、写作背景的详细考证?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这些文献的解读,比如,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概念的时代,信息是如何通过这些“八股文”进行传播和扩散的?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游戏设计理念和玩家的认知?作者黄强和王颖两位老师在辑校过程中,是否遇到了特别困难或有趣的考证经历?这些细节,往往是窥见学术研究背后辛勤耕耘的绝佳窗口,也更能体现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评分
☆☆☆☆☆
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非常敏感的读者,尤其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但却能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心态的侧面。这本书的题目《游戏八股文集成》恰恰满足了我这种“猎奇”的心态。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某个历史节点,游戏开始在社会上产生影响,而传统的官僚体系或知识分子群体,为了理解、规范甚至利用这个新兴事物,不得不套用他们最熟悉的表达方式——八股文。这就像是把一种全新的语言,强行翻译成一种古老的方言,其结果必然是充满矛盾、趣味,甚至荒诞的。我想知道,书中收录的这些“游戏八股文”究竟是怎样的内容?是关于游戏设计的论述?是游戏评论?还是游戏行业的某种管理规定?这些文本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游戏在当时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关注,甚至是被纳入了某种评价体系。我特别好奇,在这些“八股文”的框架下,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创意是如何被“限制”和“表达”的?这是否会催生出一些我们现在看来非常奇特的“游戏理论”或“游戏风格”?这本书所提供的,可能是一种别样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游戏文化叙事。
评分
☆☆☆☆☆
这本《游戏八股文集成》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科举文献的研究都集中在经史子集这些“正统”的文本上,而将游戏这一新兴领域纳入研究范畴,并以“八股文”这种极具时代印记的古老形式来呈现,无疑是一种极具创意的跨界尝试。我个人对游戏发展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只能从技术、商业模式或者玩家群体行为等角度去解读,却鲜少能触及那些在特定时期,可能存在的、以官方或半官方认可的形式来规范游戏创作或评价的“准八股”文体。想象一下,如果早期的游戏开发者,为了某种目的(比如为了获得政府的认可,或者为了在某个比赛中脱颖而出),不得不按照某种既定的格式和逻辑来撰写游戏的设计理念、剧情梗概,甚至是游戏攻略,那会是怎样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勾勒出了这样一幅充满想象空间的画面,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游戏八股文”中,是否隐藏着我们未曾发现的游戏文化演变脉络,是否能从中解读出那个时代对游戏的独特认知和价值判断。它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对游戏史的研究,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不同文化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的融合与变异,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知识和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评分
☆☆☆☆☆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在于它所尝试连接的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古老的科举文化和飞速发展的游戏产业。这种结合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一直觉得,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只要存在并被记录,就一定有其历史的逻辑和社会的根源。而“八股文”作为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特定文体,其严谨的结构、固定的句式、规范的论证方式,正是为了选拔和考察思维的严谨性、表达的准确性。如果有人能够将这种形式应用到“游戏”领域,那么,这其中必定折射出当时社会对“游戏”的某种特定认知,或者说,对“游戏”提出的某种规范性要求。或许,早期的一些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受到了某种“准八股”思维模式的影响,要求其内容、剧情、甚至玩法都要符合某种“标准”或“模式”。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游戏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的早期,人们是如何尝试理解、界定甚至“驯化”它的。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研究,更像是对一个时代游戏文化基因的一次考古挖掘,其颠覆性和启发性,足以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