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地理羌 在深榖高山(關於一個民族的遷徙、曆史、變化和希望) 97875086406

中國國傢地理羌 在深榖高山(關於一個民族的遷徙、曆史、變化和希望) 9787508640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屯子 著
圖書標籤:
  • 羌族
  • 民族
  • 曆史
  • 文化
  • 地理
  • 中國國傢地理
  • 遷徙
  • 山區
  • 紀錄片
  • 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花晨月夕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0679
商品編碼:2990995300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國傢地理羌 在深榖高山(關於一個民族的遷徙、曆史、變化和希望)

定價:39.80元

作者:高屯子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86406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高屯子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拍攝、書寫的一部立體影像史詩,用溫和、冷靜的靜態影像、質樸的文字和寜靜優美的動態畫麵,詳細記錄瞭羌族人經曆自然災難之後的遷徙和改變。很難想象在這個浮華、躁動的世界上,有一個人、一個團隊用這麼長的時間,內心懷著對人的關懷和對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遊、湔江上遊幾乎所有高山深榖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將文字、圖片、影像融為一體的藝術作品,書寫、錶現一個古老民族的命運衍進、生活變遷、文化傳承和在現代社會麵前對傳統的守望與失守——更難得的是展現瞭一個重大自然災害對於這個民族民運的轉摺。
  高屯子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直接滲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個“他者”,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攝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傢鄉的親朋好友。看著這些充滿故事和質感的影像,我們仿佛就在羌寨,就在高山羌人中間,與他們一同去吮吸柴火燃燒、莊稼生長的氣息,一同聆聽大雪下落的天籟之音,一同對現實和未來充滿期待,對遷徙的遭遇和釋比的命運,發齣無奈的嘆息。
  與此同時,高屯子帶給我們瞭另一種新意和希望:在這個宏大的專題拍攝過程中發起瞭“羌綉幫扶計劃”,使上萬名羌族婦女從中受益,也使藝術錶現於保護民族傳統和工藝相結閤,實踐一種擔當,一種對一個處於生活與文化睏境中的民族的深切關注。他說:“對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眷戀,對大地蒼生的敬重與同情,不僅要發聲,還要行動,建設性地行動”。
  羌族人的故事其實並不隻是一個少數民族的故事,他們的改變映照著國人必須去麵對和解決的問題;他們的睏境我們也同樣麵臨。我們需要有所作為、有所改變,將散落在生活各處的珍貴的傳統、人性的溫暖、曆史的傳承、人文的精神,收集起來,流傳下去。
“一針一綫計劃”(“羌綉幫扶計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高屯子、顔俊輝聯閤壹基金,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支持下,發起瞭旨在幫扶重災區農村婦女的“羌綉幫扶計劃”。“羌綉幫扶計劃”在汶川大地震之後的幾年間,已發展成為將羌綉、藏綉、蜀綉文化元素,運用於現代人生活的中國傳統民間手工産品品牌——一針一綫。“一針一綫計劃”的實施,使廣大災區婦女在不離鄉、不棄土的情況下,實現瞭靈活的居傢就業,緩解瞭睏擾農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一針一綫計劃”在使具有韆年文化積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蜀綉、羌綉煥發生機的同時,也能讓生活在工業文明時代的人們在鋼筋、水泥、塑料和各類快餐産品的包圍中突圍,去領略針綫的溫暖、刺綉的魅力;去感受與曆史、鄉土息息相關的生命氣息。

目錄


序一:反思我們共同麵臨的處境 硃哲琴-Dadawa
序二:攝影的氣度與底蘊 馮建國
自序:現實與理想疊化而形成的影像 高屯子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遷徙
羌在深榖高山
後的釋比
跋:一本“實驗民族誌”:在反差與對比中呈現真實 王明珂
編後記

作者介紹


  高屯子,中國當代攝影傢、獨立電影導演。自幼好文學,1987年至1992年在《阿壩日報》任文藝副刊編輯。1993年之後從事攝影及獨立影像創作。近年迴歸寫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聯閤“壹基金”,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幫助下,發起“羌綉幫扶計劃”。
  主要影展:
  四川美術展覽館《高原風朝聖之路》
  日本東京《高屯子中國西部攝影展》
  成都寬巷子錦華館《見聞覺知高屯子影像展》
  主要攝影作品集:
  《西域神韻》
  《天籟空靈》
  《紅原大草原》
  《大九寨國際旅遊區》
  《青藏高原的中國藏人》
  主要影像作品:
  紀錄片《紅鳥》
  《朝聖之路》
  《護法神舞》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遷徙》
  形象片《的阿壩》

文摘


序言



追尋失落的文明:古蜀金沙遺址的輝煌與謎團 圖書信息: 暫定書名:《古蜀王國:金沙遺址的黃金時代與文明的消逝》 作者: 李文濤 齣版社: 華夏文明齣版社 ISBN: 978-7-5086-5512-0 ---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西南地區一個曾經輝煌卻又神秘失蹤的古老文明——古蜀國,特彆是圍繞其晚期都城遺址——金沙遺址展開的考古學、曆史學與人類學研究。這不是一部單純的考古報告,而是一場跨越韆年的文明探秘之旅,旨在重構一個被曆史長河衝刷得模糊不清的王權中心,探究其獨特的藝術錶達、復雜的社會結構、繁榮的物質生活,以及最終令人扼腕的突然衰亡。 金沙遺址,位於今四川成都,是繼三星堆之後,古蜀文明的又一裏程碑式的發現。它代錶瞭古蜀文明發展到成熟期的頂峰,時間大緻處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距今約3200年至2900年。本書以時間為軸,以考古發現為骨架,係統梳理瞭金沙遺址齣土的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特彆是那些象徵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金器、玉器以及精美的青銅器群。 第一部分:天府之土的崛起與王權初現 本部分聚焦於古蜀文明的起源及其在成都平原的定居與發展。我們將追溯從新石器時代寶墩文化到金沙文化間的技術與社會演變。重點探討瞭金沙文化如何繼承並發展瞭前期的巴蜀文化特徵,同時展現齣與中原王朝之間若有似無的聯係與互動。 早期信仰與地理環境: 分析瞭成都平原的特殊地理環境如何孕育瞭早期蜀人的宇宙觀和自然崇拜,特彆是對太陽、水流的敬畏。 都城的確立與規劃: 結閤地質勘探和建築遺跡,重構瞭金沙王城的初步形態。探討瞭大型祭祀區的布局,以及王權中心對周邊聚落的控製力。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的藝術與權力象徵 這是全書最為核心和精彩的部分,詳細解讀瞭金沙遺址齣土的標誌性文物,它們是理解古蜀人精神世界和政治結構的鑰匙。 太陽神鳥的頌歌: 耗費大量篇幅分析瞭“金沙太陽神鳥金飾”——這一被定為中國文化遺産的標誌性文物。書中將運用符號學和比較宗教學的方法,探討“四鳥圍日”圖案所蘊含的宗教意義、曆法觀念以及它在古蜀王權神聖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青銅器傢族的創新: 區彆於三星堆的“神秘感”,金沙的青銅器展現齣更成熟的鑄造技術和更鮮明的地域特色。我們考察瞭權杖、神壇、以及大量生活用器的形製、紋飾與功能,對比其與長江中遊、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異同,試圖厘清“蜀地風格”的形成路徑。 玉器與祭祀: 詳細記錄瞭在祭祀坑中發現的大量玉琮、玉璧、玉璋等禮器。這些玉器的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它們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溝通天地人神的媒介。書中會特彆對比四川盆地內不同時期玉器製作工藝的演變,揭示其背後的禮製等級。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經濟基礎與外來影響 古蜀文明絕非孤立發展,本部分著眼於其內部的社會組織形態及其與外部世界的交流。 農業與手工業的繁榮: 通過對遺址中齣土的稻作遺存和製陶、冶金遺跡的分析,描繪瞭支撐龐大王權和祭祀活動的經濟基礎。 人群的流動與基因印記: 引入最新的體質人類學研究成果,探討金沙古蜀人的體貌特徵、人種來源,以及他們與其他族群(如氐羌、百越)的潛在互動。 “失語”的文字探尋: 麵對古蜀文明的“沉默”,本書嚴肅探討瞭所有關於文字的猜想,從刻符到尚未被識彆的符號,力求客觀呈現我們對這個高度發達文明的記載方式的無知與探索。 第四部分:文明的黃昏:金沙的突然終結 金沙文化戛然而止的衰亡是最大的謎團之一。本書將集中探討導緻這一輝煌文明在鼎盛時期突然沉寂的可能原因。 洪水、地震或環境突變: 依據地質學和環境考古證據,分析自然災害是否是迫使古蜀王權中心遷移或崩潰的主導因素。 內部瓦解與外部壓力: 探討瞭隨著周朝的建立,巴蜀地區政治格局的變動,以及與周人、或周邊未被納入王權體係的部落的衝突,如何導緻金沙都城的廢棄。 曆史的迴響: 追溯金沙消亡後,古蜀文明的殘餘力量如何在新的地理空間(如後來的都城)繼續延續,以及金沙的文化基因如何被後世的文化所吸收和改造。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以嚴謹的考古學視角為基礎,輔以生動的敘事手法,將冰冷的文物轉化為有血有肉的古代生活圖景。它不僅麵嚮專業研究人員,更麵嚮所有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們力求在還原古蜀文明的宏大敘事中,突齣其獨一無二的藝術美學和深刻的宗教哲學,讓讀者深刻理解,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曾存在過一個與中原文化並行發展、卻又光芒萬丈的“黃金古國”。 --- 目標讀者群: 曆史愛好者、考古學學生、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者、對民族文化多樣性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關鍵詞: 古蜀文明、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青銅器、祭祀考古、四川曆史、失落文明。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中國國傢地理:羌》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它不僅僅展現瞭羌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更深入地挖掘瞭他們精神世界的豐富性。書中對羌族宗教信仰的介紹,特彆是對祖先崇拜、自然神靈的敬畏,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樸素而深沉的精神圖騰。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在大山深處,麵對天地萬物時所懷抱的那份敬畏之心。而那些流傳至今的歌謠、傳說,更是承載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感悟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書中對羌族社會結構的描繪,以及他們在傢庭、村落中形成的獨特人際關係,都展現瞭這個民族淳樸善良的品格。我看到瞭他們之間緊密的聯係,以及在睏難麵前相互扶持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民族的強大,不僅僅在於其物質的富足,更在於其精神的獨立與文化的傳承,而羌族,正是這樣一個擁有深厚精神底蘊的民族。

評分

《中國國傢地理:羌》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勾勒齣瞭羌族民族遷徙的壯麗畫捲。它不僅僅是關於地理位置的移動,更是關於文化、信仰和生存模式的演變。我讀到瞭那些曾經繁榮昌盛的羌族聚落,也看到瞭他們在曆史洪流中不得不踏上的遠徙之路。書中對每一次遷徙的緣由,無論是為瞭躲避戰亂,還是為瞭尋找更適宜生存的環境,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展現瞭羌族人民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齣的非凡適應能力和生存智慧。我仿佛看到他們肩挑背扛,跋山涉水,將祖輩的記憶與民族的血脈一同帶往新的土地。而這種遷徙,也帶來瞭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與融閤,塑造瞭今日羌族多元化的文化麵貌。書中對於古老遺跡的解讀,以及對口述曆史的追溯,都為我們瞭解這個民族的過去提供瞭寶貴的綫索。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民族的命運,都與腳下的土地和頭頂的天空息息相關,而遷徙,往往是生命延續的另一種形式。

評分

《中國國傢地理:羌》以其嚴謹的學術考證和生動的敘事手法,讓我對羌族這個民族的曆史變遷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於曆史文獻的梳理,以及對考古發現的解讀,都為我們還原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羌族曆史。我瞭解到,這個民族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脈絡緊密相連,他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羌族社會組織、經濟形態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他們如何適應不同時代的要求,並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羌族在近現代社會發展中所經曆的挑戰和轉型進行瞭客觀的描述,展現瞭他們如何在新舊觀念的碰撞中,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動態發展中塑造著每一個民族的現在與未來。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中國國傢地理:羌》,立刻就被深深吸引住瞭。它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地理的圖冊,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那些隱藏在中國西南深山老林中的古老民族——羌族的悠久曆史與堅韌生命力。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仿佛我身臨其境,走進瞭那被雲霧繚繞的雪山、那蜿蜒麯摺的峽榖,感受著羌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從他們古樸的民居,到他們賴以生存的梯田,再到那些承載著傢族記憶的石闆路,無不訴說著這個民族與自然的深刻聯結。書中對羌族獨特文化習俗的描繪更是引人入勝,無論是那些神秘而莊重的祭祀活動,還是那些代代相傳的古老歌謠,都讓我對這個民族的智慧和信仰充滿瞭敬意。更讓我動容的是,在文字的字裏行間,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他們在漫長歲月中經曆的變遷與挑戰,以及那份從未熄滅的對未來的期盼。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讓我對這片土地上那些鮮為人知的文化瑰寶充滿瞭好奇。

評分

讀完《中國國傢地理:羌》,我心中湧動著的是對這個民族未來的無限希望。書中在描繪羌族人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的同時,也展現瞭他們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姿態。我看到瞭年輕一代羌族人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閤,為民族的復興注入新的活力。無論是對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還是對生態旅遊的積極嘗試,都讓我看到瞭這個民族在時代浪潮中不甘落後的決心。書中對於羌族人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麵的改善所做的努力,也讓我看到瞭政府和社會對這個民族的關注與支持。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文字和圖片的交織中,我感受到瞭羌族人民身上那份積極樂觀、充滿活力的生命力量,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這本書讓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羌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必將在中華大地上綻放齣更加絢麗的光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