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科学殿堂艺术家 |
| | 定价 | 158.0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1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朱志良,郑培明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388 |
| 字数 | 422 |
| ISBN编码 | 9787030433787 |
目录
序 方新 科学的殿堂 艺术的花园 郭曰方 (以下按被采写院士姓氏笔画为序) 王元院士习书法的领悟 李芸 王绶琯院士:追星摘句两相宜 麻晓东 刘光鼎院士的诗、书、拳 杨济华 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珠而岩石沾——许国志院士的诗词特征 颜基义 喜爱书法和诗歌的数学家严加安院士 温新红 吴承康院士的小提琴人生 朱子峡 “几何动艺”开山鼻祖郭慕孙院士 李芸 “诗人院士”曾庆存 张晶晶 (以下按被采写艺术家姓氏笔画为序) 威县后生 作家后代 王渭 书法伴我享受退休生活 王文涛 画家王百战——胸蕴翰墨颂风流 崭然 龙飞凤舞腾浩气——记王育琴的根雕艺术 王修经 情钟书法 一以贯之 王新海 弘扬京剧国粹 丰富文化生活 贝天祥 一位科技摄影的先行者——记中科院首届摄影协会副秘书长石占山 陈援 艺海留痕的研究员龙耀庭 陆妙琴 绘画爱好中的良师益友 叶涛 体悟艺术真谛——记原中国科学报社美术编辑冯国先 张思纬 怀念爱的冯艳茹老师 郝书伟 丹青妙笔绘就冯晋庸的科学人生 郑培明 书画艺术使我身心更健康 边信历 艺海荡舟 其乐无穷 翟美 巧手裁春光——科学岛朱慧卿的工艺画 张建平 把传统赋予现代——记中国现代蜡染艺术开拓者刘子龙 吴昌兆 大美有言黑白间——记中科院寒旱所画家刘过之 张浦 性情中人——记画家刘忠信 杨泽柱 辛勤耕耘的书画爱好者刘朝玺 尹瑜 用统计学揭秘《红楼梦》的安鸿志 于思奇 伟人肖像画家孙生才 凤鸣 晚年乐在山水间的纪家驹 刘畅 激情四溢的野外科考杂吟——记地学专家杜榕桓写在科学专著上的诗歌 姜福远 不寻常的李泳 朱子峡 追寻历史残片的李淳 洪蔚 一位“另类”的物理学家李淼 麻晓东 展开蕴涵童真哲理的儿童画宝典 李文馥 摄影给我生活添光彩 李自淳 教摄影的研究员李学宽 麻晓东 “余事做书家”的李瑞雯 诸子 将美丽瞬间定格——化学家吴飞鹏对摄影技术的追求 贡晓丽 留住岁月的痕迹——旧物收藏爱好者何希吾 于思奇 方寸之间天地宽 邱举良 追寻美的足迹 余翔林 造象写势 散襟放怀——记学者、书法家辛希孟 宗轲 芸香飘满“五极居”——记科普作家张文敬 邝丽川 我的追梦之旅 张建平 布艺画创作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张满举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探索者张燕翔 王珊 张璐瑾的科研与艺术人生 王兰 创新驱动我布艺技巧进步 陆慧宏 钟情诗文心欢畅 陈子才 科学家陈乃兴的油画 情刘畅 文影双馨话陈援 石占山 一腔琴心融文理 七弦问道通古今——记电脑古琴家陈长林 檀彦卓 我的诗词创作生涯 陈养正 情在方寸间——记集邮爱好者陈晓东研究员 刘畅 请君为我倾耳听——记科学家乐手陈涌海 洪蔚 另辟蹊径的非专业赏画——记《自然杂志》编审林凤生 刘畅 青春永驻——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退休译审林德音 李幼华 热爱生活 热爱歌唱 欧阳宏 我与罗洪深的诗歌情结 姜福远 当一名“艺术票友”使人生充满乐趣 岳爱国 水墨丹青绘家乡 周春民 诗歌升华出美好人生 郑培明 快乐的绘画之旅 孟晓玲 创新民间艺术的胡永奎 田丽 胡亚东的爱乐情怀 王卉 我的左脑和右脑 赵见高 爱好书法艺术的老伴 范惠英 注重继承 力求创新——赵朵生研习书法六十年 风林 赵泉沐的奇人艺事 银髯公 画画的梦想与苦甘 钟建强 我爱书法 乐此不疲 段杰明 老团长俞国扬与爱乐合唱团 李自淳 郭曰方的诗意人生 郑培明 高登义用相机探索“三极”之美 刘畅 不用扬鞭自奋蹄 梅多伦 当杂家 艺为民——多才多艺的萧泽瀛 周仄 长江科考漂流梦圆神州——记萧维文和他的科普书 魏尉 墨馨科苑——黄联成的书法艺术 听雨 崔光丽浓笔重彩绘晚霞 岚芬 开创“四个第*”的书法家崔承顺 风林 我的中国梦——红楼情 崔耀华 中科院成都分院的“彭画家” 魏尉 学书法体会点滴 傅培云 吟坛长奋笔 诗墨赋高情 熊奇永 邮海漫步六十年的薛魁武 于有勤 (以下按来稿时间先后为序) 享受音乐 品鉴生活——记中科院院士合唱队 贡晓丽 村里兰蕙香溢远 学者情怀不离诗——中关村诗社部分科学家诗意素描 颜基义 科苑艺术奇葩——记中国科学院合唱团 张康生 做科苑的乌兰牧骑——记中科院博士合唱团 贡晓丽 唱歌,用艺术感染科学——记中科院京区老科学家合唱团 贡晓丽 乘着歌声的翅膀——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爱乐合唱团 张建平 李桥生 十五年的成长——记中科院成都分院科蓉(老科协)艺术团 熊坤 科学圣地中的艺术沃土 朱志良 主编心语(代后记) 朱志良 郑培明
在线试读
书法伴我享受退休生活 我出生于甘肃临洮县。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西部 文化名城。洮河穿越全县100多千米汇入黄河。洮河 里产出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也许受此影 响,当地众多文化人喜爱书法,也出了不少书法家。
我父是书法爱好者,家中墙上挂的是名家书法。我 在家乡上小学和初中时,在学校老师们的教育和父 严格督促下,认真学习楷书,也学一点行书和草书。
这样,喜爱书法的种子就深深埋在我年轻的心灵之中 。高中、大学我都在外地上学,功课繁重。以后又忙 于工作,对于书法就无暇顾及而搁浅了。
我于1996年退休。退休后干什么?我首先想到的 是学书法,圆少年时的梦。我很喜欢中科院李振声副 院长的书法。1997年他赠我一幅字,我将其挂于家中 。振声同志是我崇敬的大科学家。他和我同龄,工作 那么繁忙,书法还写得那么好,这给了我学习书法很 大的激励和自信。我先后参加了海淀老龄大学书法班 和科学院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主要学行书和草书,着 重学习了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圣教序》《十七 帖》等。科学院老年大学何大齐老师讲课给我很大的 启示,使我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有了较 深入的理解,为我创作行、草书法作品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我平时除临写王羲之、孙过庭的碑帖外,也临 写智永、怀素、赵孟頫、文征明等书法家的作品,这 使我的书法书写水平和鉴赏能力逐步有所提高。
1999年,我参加了中科院院士、教授书法作品展 ,参展作品在炎黄艺术馆展出,并印制出版了书画册 。这是我第*次参加书法作品展。从此以后,几乎每 年我都参加中科院举办的书法作品展。以后还多次参 加了中央国家*管书画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 主办的书画展。我的作品先后获得一等奖一次、二等 奖四次、奖两次。2012年,我参加中央组织部老 干部局举办的全国离退休干部迎接十八大主题活动诗 书画影展,获二等奖。
我参加了中科院书法协会并担任理事;参加海淀 老龄大学枫林书画研究院,为书法研究员;参加中央 国家*管书画家协会,为会员;受聘为中科院文学艺 术联合会理事。这些都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向书法家们 学习。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我以喜爱和敬畏的心情认真学习,大胆创作 ,略有长进。在我年届83岁的,选了一些近期写 成的作品,编印成册,作为退休生活中学习成绩的小 结,向书法家们请教指正,和朋好友切磋交流,同 时,为我的子孙后人们留个纪念,鼓励他们也热爱并 继承书法艺术。
退休后学习书法十余年,走过弯路,也有一些粗 浅的体会,愿和喜爱书法的朋友们交流。
第*,中国书法艺术,经历几千年历朝历代书法 家们长期实践、创新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和法则。执笔、运笔的笔法,是书法的基本功。在行 书和草书中,字的结构和整体章法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特别是草书的章法灵活多变,没有严格的程式,需 要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探索,领悟其规律。草书在两 干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草书符号 。这些草书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是大家共同承认并遵 守的法度。所以学习草书首先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多临 写古代的碑帖和近、现代的书法作品。在临 写过程中领会用笔方法,以及字的结构和整体章法。
第二,多读帖,多观摩,师从百家,博采众长。
临帖只能选自己喜欢的碑帖作为主修,多下工夫 。现在出版的碑帖和书法作品很多,不可能都去临写 ,可选一部分自己喜欢的作品,多阅读。到纪念馆、 书画展、公园等各种场所,只要有书法作品就多留意 观摩,多品味,开阔眼界,多方面吸收营养。
第三,大胆创作,学习和创作并行。学无止境, 不是等临写水平很高了才能谈创作,创作就是学习的 过程。我写完一幅作品,先挂于壁上,自己审视几天 ,发现毛病后,重新再写。我常把一两年前写出的自 认为较好的作品,包括曾参展的作品,重新审阅,不 满意的,毫不吝惜当垃圾处理了。勇于否定自己,说 明自己书法水平有了进步,鉴赏水平有了提高。
第四,在读帖、临帖过程中,力求懂得碑帖内容 。例如,在临王羲之的《兰亭序》时,一定要弄明白 文章的内容。书法家常常通过书法艺术表达文章中对 大自然的体察,以及自己感情的宣泄等。孙过庭的《 书谱》既是一篇的草书,也是一篇高水平的书法 理论文章,对唐以后的书法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再如,我们平时写作品时,常写唐诗宋词。首 先应该读懂诗、词的内容,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时,力求能在书法上有所表达。这同时可以提 高我们对诗词的认知水平。
第五,老年人学书法,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我们 在临帖、练字或创作的时候,总是排除杂念,凝神静 气,挥毫运笔,如同练气功、打太极拳。当完成一篇 作品时,自我欣赏感到很快乐。
我们学书法全凭兴趣爱好,没有名利之累,没有 任何压力,一身轻快。这些都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 康。
退休了,书法将伴随着我,伴我享受决乐生活。
P50-52
内容介绍
POD产品说明: 1. 本产品为按需印刷(POD)图书,实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页面购买且完成支付后,订单转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据您的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单独为您印制该图书,属于定制产品。 2. 按需印刷的图书装帧均为平装书(含原为精装的图书)。由于印刷工艺、彩墨的批次不同,颜色会与老版本略有差异,但通常会比老版本的颜色更准确。原书内容含彩图的,统一变成黑白图,原书含光盘的,统一无法提供光盘。 3. 按需印刷的图书制作成本高于传统的单本成本,因此售价高于原书定价。 4. 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社生产周期一般为1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请您耐心等待。 5. 按需印刷的图书,属于定制产品,不可取消订单,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关联推荐
朱志良、郑培明主编的这本《科学殿堂艺术家》是**部专门反映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艺术活动及其成就的文集。其中选录的几十篇文章概括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上百位科学院人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努力继承发扬祖国民族文化传统,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经验,在广泛的艺术领域,包括诗词、书法、美术(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雕壁画、篆刻等)、摄影、集邮、小说、散文、科普文艺、合唱、乐器(古琴、二胡、京胡、钢琴、小提琴、黑管、吉他等)、歌曲创作、舞蹈、戏剧创作和演唱、魔术、手工艺(布艺、根雕、彩色蜡染等)、艺术品收藏,以及红学研究等方面,以铁杵磨针的坚韧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与“科学殿堂艺术家”无关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 --- 《迷雾中的航标:一战前夕的欧洲文化碰撞》 引言:风暴前的宁静与暗涌 一九〇〇年至一九一四年的欧洲,表面上沉浸在 Belle Époque(美好年代)的繁荣与乐观之中,但在这层镀金的外衣下,一场席卷大陆的巨大变革已然酝酿。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帝国主义矛盾激化、艺术思潮激烈交锋的时代。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孤立的巨匠,也不是对宏大政治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深入剖析在这场历史风暴来临之前,欧洲文化图景中那些微妙而关键的连接点和断裂处。 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些在历史的巨轮下被忽略的声音——那些在咖啡馆里低语的哲学家,在郊外实验室里摸索的科学家,以及在画室中反叛传统的艺术家们,他们是如何感知、塑造并最终被这个动荡时代的精神所裹挟的。 第一部:理性的黄昏与新哲学的曙光 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尼采的宣告仍在空气中回荡,而科学实证主义的光环也开始出现裂痕。本部分将考察知识精英群体内部的挣扎与转向。 一、欧洲知识界的危机感: 伽利略以来建立的经典物理学框架在十九世纪末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细致梳理了能量守恒、电磁波理论的深入研究如何开始侵蚀牛顿体系的绝对权威。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从对“永恒真理”的信仰转向对“视角依赖”和“不确定性”的焦虑。尤其关注了维也纳学派兴起初期那些关于逻辑与语言界限的早期辩论,这些讨论对后世的分析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意志与潜意识的觉醒: 弗洛伊德的工作在此时期并非主流,但其理论的萌芽和早期传播在知识分子圈内引发了巨大的震动。我们不仅分析了维也纳沙龙中对“梦的解析”的争论,更深入探究了这些新发现如何渗透到社会学和文学批评中,催生了对“非理性驱动力”的系统性研究。这部分将对比德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与法国的伯格森生命哲学,展示欧洲思想界在宏观理性与个体本能之间的拉扯。 三、进步论的衰退: 尽管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进步必然带来更美好社会”的信念开始受到质疑。本书分析了对社会不平等加剧的批评,重点考察了英国和德国的工团主义思潮,以及在工业化大都市(如伦敦和柏林)中出现的早期社会改良运动,它们不再满足于温和的改革,而是开始探讨社会结构的根本性重塑。 第二部:美学革命:从印象到解构 艺术是时代精神最敏感的晴雨表。一战前夕的美术、音乐和文学领域,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旨在彻底摧毁既有美学规范的运动。 一、视觉的断裂:后印象派的遗产与立体主义的诞生: 我们详尽考察了塞尚对形式的解构如何成为立体主义的理论基石。这不是简单的风格变化,而是对“单点透视”这一西方艺术中心观近五百年来的第一次彻底颠覆。书中将通过对巴黎画室内部的观察,揭示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几何化和多视角组合过程中,如何无意识地触及了更高维度的空间概念。这种对客观现实的分解,呼应了当时的物理学探索。 二、音乐的暴力与情感的饱和: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首演时的骚动,不仅仅是音乐史上的事件,它标志着欧洲对瓦格纳式宏大叙事的彻底厌倦。本部分聚焦于“原始主义”在音乐中的体现——对非西方(尤其是非洲)节奏的借用,以及和声的极端不和谐音的使用。我们分析了这种“声音的暴力”如何反映了精英阶层对自身文明过度精细化的反思与逃离。 三、文学的内向转向:意识流的萌芽: 面对外部世界的日益复杂化和功利化,作家们开始将战场转向人类的内心世界。本书将比较乔伊斯的早期尝试与普鲁斯特对记忆和时间的主观建构。我们阐述了“内部独白”如何成为捕捉瞬间体验的有效工具,以及这种对主观意识的无限延伸,如何预示了未来个体在宏大历史面前的迷失感。 第三部:城市化、科技与异乡人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一战前夕达到顶峰,塑造了全新的城市景观、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钢铁、电力与速度的崇拜: 汽车、飞机和电报网络的普及,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感。我们考察了未来主义者对“机器美学”的狂热崇拜,以及他们如何将对速度的追求等同于对旧秩序的摧毁。然而,我们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对技术的盲目乐观——它如何加剧了军事化倾向,并将人类社会置于一个技术失控的危险境地。 二、大都市的异化: 巴黎、柏林、维也纳——这些欧洲的文化熔炉,同时也是社会疏离感的温床。本书利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如何瓦解了传统的社区纽带,催生了“陌生人社会”。我们研究了此时期出现的关于匿名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角色的文学处理,这些都指向了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心理隔离。 三、帝国的边缘与“异乡人”的视角: 欧洲文明在达到其权力顶峰时,其内部的文化张力也达到了极致。本书探讨了那些身处文化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例如生活在巴黎的俄国流亡者、柏林的犹太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在英国殖民地接受教育的作家。他们的“局外人”身份,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清醒而批判的目光,审视欧洲文明内部的自我矛盾和即将到来的崩溃。 结论:未完成的交响曲 一九一四年夏的枪声,骤然终止了这场在咖啡馆和沙龙中激辩了十余年的文化转型。这场战争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灾难,更是对那个“美好年代”所有哲学基础和美学探索的一次残酷检验。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展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那些关于真理、形式与人性的深刻疑问,早已在战前文化的暗流中被提出,只是它们最终的解答,只能在战争的废墟中,由幸存者们艰难地寻找。这部作品试图重构的是那场对话本身,那段充满希望、焦虑与创造力的“前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