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落中的国家”到“悬浮型有益品”: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

从“村落中的国家”到“悬浮型有益品”: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农村教育
  • 义务教育
  • 教育供给
  • 教育政策
  • 乡村发展
  • 教育公平
  • 中国农村
  • 区域发展
  • 教育体制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6504
商品编码:29914409986
丛书名: 从村落中的国家到悬浮型有益品(农村义务教育供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4-7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搜索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购买
从“村落中的国家”到“悬浮型有益品”: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
曾用价 8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开本 16
作者 陈静漪
装帧 平装
页数 292
字数 280
ISBN编码 9787030506504

目录
目录
序言 ⅰ
前言 ⅲ
第*章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之忧思 1
第*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问题研究缘起 2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析 3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22
第四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相关概念 24
第五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7
第二章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分析框架 37
第*节 一个整合性的制度分析框架 38
第二节 农村居民义务教育需求及表达机制 42
第三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及其责任划分 50
第四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评价标准 63
第五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关联制度 71
第三章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演进分析 77
第*节 城乡二元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形成与化解 78
第二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分权结构及其调整 87
第三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目标与重心演进 98
第四节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演进路径反思 109
第四章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的效果评价 117
第*节 义务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 118
第二节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 135
第三节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影响因素 145
第四节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170
第五章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面临的矛盾分析 173
第*节 城镇化进程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存留问题 174
第二节 学校规模经济与农村学校高成本补偿问题 184
第三节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区域差距与转移支付问题 197
第四节 教师待遇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问题 208
第六章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改进策略 227
第*节 构建基于信息公开与反馈的先导性政策生成机制 228
第二节 构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间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 229
第三节 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234
第四节 构建农村中小学校的高成本补偿机制 237
第五节 构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40
第六节 构建农村教师待遇改善与教师素质提升机制 250
第七章 反思与展望 255
第*节 制度变迁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内生性质 256
第二节 集权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的“悬浮”供给倾向 259
第三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集权改革的趋向与限度 262
参考文献 267
索引 277
后记 279
在线试读
第*章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之忧思
  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人、财、物及相关制度的保障,尤其是服务特殊群体,具有重要教育和社会价值的农村义务教育,更需要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的关注和倾斜。然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境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匮乏、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相伴而生且常态化。尽管2006 年以来,在“以县为主”体制下,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困境并没有根本解决,而且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将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中的深层问题进一步固化。为打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境,当前学界呼吁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上移至“以省为主”,甚至由中央政府包揽,而且从国家近年来的政策动向上看,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变革也有明显的“集权”趋势。但是进一步集权真的能解决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吗?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哪里?这需要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及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后再回答。
  第*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问题研究缘起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相比,具有更为特殊的教育和社会价值。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2010 年我国农村小学在校生有4 065.2 万人,占全国小学生人数的41%,农村初中在校生有1 162.98万人,占全国初中生人数的23%。这部分儿童数量大、分布广、居住分散,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学龄儿童,很难被纳入现代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中去,需要“农村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形态来实现其九年的教育权利与义务。另外,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农村儿童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源和自我实现机会的获得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的儿童。在农村社会内部,部分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较强的家庭可以通过“城镇化”“教育移民”“进城借读”等方式获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仍有相当数量“留守”在农村的家庭,①他们的子女会留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正是这部分在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甚至政治资本上处于弱势的农村居民构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服务的重点对象。让农村儿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儿童获得优质的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中国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乃至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价值与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形成了巨大反差。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及“城市中心”的教育格局下,农村义务教育被“边缘化”,造成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诸多困境。一是教育经费短缺困境。尽管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主体历经多次转换,从乡村组织(政府)和农民为主到“以县为主”,再到当前的“以县为主”下的各级政府共担,但农村义务教育始终都处于经费不足的状态。虽然2006 年“新机制”实施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运转经费得到保障,但这一改革只是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流量”,而忽略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存量”和历史欠债,致使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生存有余而发展不足。二是师资匮乏困境。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相伴而生的是农村中小学校优质师资的匮乏。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环境、较低的工资待遇、较少的晋升和发展机会,致使教师纷纷流向附近的城镇或发达地区,而留守在农村学校的教师群体呈现出老龄化、断层和边缘化的特征。三是教育质量低下困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匮乏的后果就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低下,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业成就低、学习困难和学校的吸引力下降。这导致农村中小学生较高的辍学率(包括“隐形辍学”)和较低的升学机会,文化贫困在代际传递、在农村地区延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匮乏、教育质量低下及其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归咎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问题,因为这些困境是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外在环境和内在运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困境的系统纾解也依赖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及其相关要素的变革。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析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问题是一个多学科都参与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对其相关文献的梳理中发现,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本书在文献述评中一方面尽量关照到各个学科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问题的研究状况,另一方面又有所取舍地将文献综述主题集中在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相关理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改革思路三个方面,其他有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在余下的章节中评析、借鉴和引用。
  一、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理论研究
  目前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厘定、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划分两个方面。
  (一)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的研究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应该由谁来提供”这一问题,已有文献研究形成了两种分析思路,一种从教育产品属性出发,将义务教育归属于纯公共产品,或者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等,然后根据教育产品属性来确定教育供给主体;另一种从政府职能出发,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提出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尽管分析思路不同,但分析结论都指出政府应该是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主体。
  第*类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在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方面应占主体地位。穆勒(1991)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政府职能和公共产品供给角度指出“自由放任这个一般原则,尤其不适用于初等教育……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人们能够或以极低的费用接受初等教育”。从中强调了由政府提供初等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张培刚(2001)在论述“政府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时认为,从产品属性上看,农村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但是由于乡村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低,教育投资成本高而回报低,私人部门一般不愿提供此类服务,因此农村教育更需要政府来提供。厉以宁(1999)认为,义务教育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接受这种教育服务的人不直接付费,而应由政府来提供。王善迈(2000)、胡鞍钢和熊义志(2003)认为,义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制度性公共物品,因其正外部性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政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之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同时用法律规定了受教育者家长和政府的权利和义务。雷万鹏和钟宇平(2002)认为与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相比,义务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价值融合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等方面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义务教育的公共品性质需要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中承担主要责任。邵锋(2004)、张仿松(2007)从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和层次性来分析,指出农村义务教育既是全国性准公共产品,又是地方性准公共产品。认为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完全应该由政府来提供。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一方面是为其筹措经费,另一方面是对其实行管理。
  第二类观点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出发,指出政府参与教育提供和教育生产,主要是从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角度考虑的,是政府职责所在。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政府和市场分工的日益成熟,政府逐渐从“全能政府”“管理型政府”转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各国实践的共识。在此基础上,郑富芝(2013)认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尤其是确保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是政府zui基本的职责。Goldin(1979)也认为在义务教育消费上,政府是保障适龄儿童“平等进入”的唯*主体,政府应通过举办公立学校来满足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需求。杨卫安和邬志辉(2009)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程度很高,政府应该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主体。政府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不仅要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要保证义务教育质量的均衡,让农村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在教育提供、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综上,尽管两类观点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定位的分析思路不同,但都强调政府供给的主体地位,这也是由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功能和地位决定的。另外,目前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产品属性定位的研究没有超*一般公共产品的范畴,并主要从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来论证由政府提供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性,没有关注到农村义务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另外,从世界各国实践看,公共产品理论也只是一种规范理论而非实证理论,缺少对制度构建和政策设计的现实关照。相比之下,基于个人有限理性和强调国家意志的“有益品”(merit goods)理论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研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目前关于有益品理论的研究尚未进入公共经济学和主流财政学的研究视域,关于教育有益品属性的研究就更为鲜见,所以基于有益品理论来研究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问题将可能填补当前研究的不足。
  (二)关于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划分的研究
  关于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划分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划分状况差异明显,而且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划分格局也不尽相同。郭平和郑莉娜(2007)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级负担机制是一个上、下级政府不断博弈的过程,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国家的标准化的多级政府分担机制。但从各国的一般经验来看,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比例与其财政收入所占比例密切相关。杨国勇和汪雷(2007)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提供的责任划分应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一是公共产品的外溢范围;二是财权的划分;三是公平性。马青(2009)认为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定位至少应符合三个标准,即效益标准、受益标准和公平标准。而目前学界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教育分权或集权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是 Winkler(1989)的教育分权化(集权化)判定标准体系。Winkler 提出应当基于一定的政治和制度背景,运用社会效率、技术效率和公平三个标准对教育zui优分权化(集权化)水平进行分析。从其分析结论上看,教育集权化和分权化各有千秋,教育集权化更有利于解决教育供给的外部性、实现教育规模效益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等;而教育分权化能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地区间教育供给竞争、提高教育决策效率等。Prud’homme(1995)认为教育供给分权或集权与否,可以从教育的外部性特征、实现收费的能力和技术要求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并以小学教育为例,指出小学教育的外部性特征属于中等水平,技术要求属于中偏低等水平,由于公共教育所包含的公正、自由和广泛社会收益等属性,其可收费能力也较低。所以小学教育的可分权化程度较低,小学教育供给职责要适度集权,下放到地方要十分谨慎。
  目前学界按照中央和地方分担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份额的比例情况将其划分为两类模式,即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
  (1) 在教育集权模式中,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责任主要集中在中央或高层政府,中央或高层政府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绝大部分,如日本、法国。已有研究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集权模式褒贬不一。主要关注教育供给效率的研究者认为,中央政府在获取居民真实教育偏好信息方面十分不利,以中央政府或高层政府为主承担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将因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供给效率低下。李祥云(2010)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权上划到县,教育经费分担到中央和省级政府后,很多乡镇不再管理学校的具体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招致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效率的下降,所以建议农村基层组织不 暂时没有内容介绍,请见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从“村落中的国家”到“悬浮型有益品”: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的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将聚焦于其他主题,并避免提及原书名称及相关内容。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资本变迁与社区重塑:基于中国转型期的地方实践观察》 书籍概述 本书聚焦于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层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社区治理模式所经历的深刻变化。作者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梳理,深入剖析了社会资本在这一转型期的演变轨迹,探讨了传统社区纽带的瓦解与新型社会组织形态的兴起之间的复杂互动。全书立足于微观的社区案例,旨在揭示宏观社会转型对个体生活世界和地方发展路径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在国家治理与市场力量双重作用下,社区如何实现新的整合与重塑。 核心议题与结构 本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开对中国转型期社会资本研究的分析: 第一部分:传统社区结构的瓦解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基础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和城市社区所依赖的传统社会结构,特别是基于熟人社会、单位制度和集体经济的社会资本形态。作者强调了这种“嵌入式”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风险分担和信息传递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本书详细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单位分流和住房商品化等关键政策如何从结构层面瓦解了原有的资源分配机制,导致原有的社会信任基础和互助网络面临挑战。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和个体化倾向的提升,传统的、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社会资本开始松动。 本部分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在传统纽带减弱后,社区内部资源获取的“断裂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断裂如何影响了社会公平与发展机会的分配。 第二部分:市场化进程中的新型社会网络构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经济活动和劳动力流动催生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本书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的私人关系网络(如亲属网络、同乡网络、商业伙伴关系)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中被重新激活和利用。 研究特别关注了“关系”的商品化与工具化倾向。作者剖析了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规则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如何被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跳板”。这包括对地方精英的依附、对政府资源的通道的争夺,以及在特定行业或区域内形成的封闭性关系网络。 此外,本部分也关注了新兴的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出现。这些组织如何尝试在缺乏传统社区依托的环境中,构建新的公共领域和信任机制,成为社会资本的新载体。 第三部分:城市化与社区治理的“失重”与再平衡 城市化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资本变迁的关键维度。本书深入探讨了大规模城市迁移对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双重社会资本的冲击。 在城市内部,本书比较了“老城厢”的社区网络与“新开发区”的原子化生活方式。研究发现,城市社区的社会资本往往表现为一种“弱连接”的松散网络,其功能性强于情感性。作者分析了物业管理、社区居委会等治理主体在重建社区认同和动员社会资源方面的局限性。 在乡村,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留守老弱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本书通过对“空心村”的个案研究,描绘了乡村社会资本的衰减如何加剧了社会隔离和养老危机。 第四部分:政策干预、社区韧性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作者评估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效果。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社会资本的流失?新的治理模式能否激发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研究强调了“社区韧性”的概念,即社区在面对外部冲击(如经济波动、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时,依靠其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自我修复和适应的能力。本书认为,成功的社区重塑不仅依赖自上而下的政策输入,更依赖于激活和培育社区成员之间的互信与合作。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采用了扎实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了历史制度分析与多地点的深度田野调查。研究人员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理区域的城乡社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追踪观察。数据来源包括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档案文献以及社区公共记录分析。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越了传统上将城乡社会资本割裂开来的研究视角,将社会资本的变迁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并力求揭示市场化、城市化与国家治理这三大驱动力如何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资本版图。 结论与启示 本书最终指出,中国的社会资本正处于一个深刻的重组期,它不再是铁板一块的熟人网络,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工具化和流变性的特征。理解和有效利用这些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对于提升地方治理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以及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以及社会学研究者提供了对转型期中国社会运作机制的细致入微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摘要,我有一个强烈的预感,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政策手册,而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和理论穿透力的学术著作。它试图构建一个连贯的研究脉络,将“村落中的国家”这一历史维度与“悬浮型有益品”这一现实隐喻相结合,从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机制与政策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反思。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的嵌套式研究,预示着本书将对诸如城乡差距、教育公平、国家治理等更广泛的议题有所触及。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村落中的国家”这一概念,与现代义务教育的供给机制联系起来的,这其中是否会涉及到基层权力结构、社会资本以及村民自治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悬浮型有益品”这一颇具诗意的表述,又将如何具体化为对当前教育政策的批判性审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研究深度和理论高度,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它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国家大力投入农村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的教育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及如何才能真正让教育的“有益”落到实处,而非“悬浮”。

评分

从“村落中的国家”到“悬浮型有益品”,这条线索的串联,让我感受到本书的学术野心和研究的严谨性。它并非将农村义务教育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推测,作者在追溯历史时,会详细分析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农村教育的直接包办,到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取向对教育供给模式的影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农村社区、基层政府、家庭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责任分工是如何动态调整的。而“悬浮型有益品”则可能是对当下某种政策实践结果的精炼概括,它暗示着政策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历史演进与微观的实践困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出政策的生命周期和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态。这种“根植性”的研究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某些教育政策在理论上看起来完美无瑕,但在实践中却遭遇种种阻碍,甚至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评分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悬浮型有益品”这一概念的创新性阐释。在阅读摘要时,这个词汇让我眼前一亮,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某种尴尬境地——教育资源和政策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与基层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吸收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呈现出一种“有益”但又“悬浮”的状态。我猜测,作者可能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这种“悬浮”是如何形成的,是政策设计上的偏差?还是基层执行中的异化?亦或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地区在资源分配和发展路径上的被动选择?这种对“悬浮”状态的深入剖析,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政策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会对其内在的运行逻辑进行精密的解剖,并可能提出一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能否真正将“有益品”落地生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动力,这是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本书似乎正是在直面这一核心难题,试图为我们拨开迷雾。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获得的重要收获。

评分

这本书以一个极为宏大的视角切入,试图解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演进的深层逻辑。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现有政策的简单梳理和评介,而是将研究的触角延伸至历史长河,从“村落中的国家”这一概念入手,勾勒出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供给模式产生的根本性影响。这种跨越式的研究框架,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教育政策的“术”的探讨,更可能触及到“道”的层面,即国家权力如何在农村的微观肌体中渗透、运作,并最终形塑出教育的形态。可以想象,在“村落中的国家”这一部分,作者会细致地描绘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农村社区如何成为国家意志的载体,以及这种载体在教育供给中的具体表现。这种宏观的历史纵深感,为理解当下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逻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下问题的独特视角,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解决问题,而是从根源上探寻问题的发生机制。这种研究取向,无疑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它试图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描述“是这样”。

评分

我非常期待本书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具体研究。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本书的“干货”所在,它会直接触及到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教师如何聘用和管理、学校如何运营、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我猜测,作者会基于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对不同时期的供给机制进行细致的比较和评价,比如,是基于财政拨款的供给机制?还是基于市场竞争的供给机制?亦或是混合型的供给机制?并且,对于“悬浮型有益品”的理论,我想书中会给出具体的例证,例如,某些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项目,在投入巨大资源后,在偏远农村地区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资源的浪费或者与当地实际需求的错配。这种对供给机制深层运作的剖析,对于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症结所在,并为未来的改革提供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