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研之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主题研究课案例集(下册) |
| | 曾用价 | 49.8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9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马丽英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84 |
| 字数 | 250 |
| ISBN编码 | 9787030530684 |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序言
四年级主题研究课
故宫 李颖、李宇峰、冯勉 3
家 刘弋戈、刘妍 19
钱币 郭霄、洪岩、李彦秀 47
桥 梁学英、石海平、刘铮 61
水——探索生命之源 那敏、宋征、杨永敏 80
运动 杨永敏、李爱丽、王金红 92
纸飞机 张华、张微、王红 99
五年级主题研究课
研究“北京”、提升能力 赵爽嬛、王婷婷、曹翰麟 113
国乐印象 于兆博、杨永敏、姚建 133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晓茜、曹翰麟、陈莉 146
话书 刘欣婕、胡春兰 157
校园,笑园,笑源 马佳、李雪峰、陆宇平 175
业余生活 张华、姚建、杨永敏 194
六年级主题研究课
中学 刘弋戈、张桐、吴先亮 211
海洋 姚煊、沈家源 234
四合院 石海平、那敏、张蕾 248
后记 263
在线试读
四年级主题研究课
故宫
研究时间
第*阶段: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二阶段: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确定主题的缘由
1)遵循学校“开放、实践、整合”的思路,努力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培养任务相融合。
2)教师不仅要对“故宫”这一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宫殿建筑群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更要在与学生共同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式,更好地实践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维。
3)以重点研究的主题研究课—故宫为点,辐射展开和整合各种课程和活动。
4)为师生更好地搭建“开放、多彩、自主、发展”的成长平台。
研究目标
以主题研究课—故宫为抓手,辐射展开和整合教育教学活动,图1就是结合这一思路画出的思维导图。
图1 以“故宫”为抓手辐射展开和整合教育教学活动
一、学科素养的培养
我们确定在教学工作中不以各科教材为局限,而是看重各学科应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更加开放、有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同时,我们了解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和我们的课程设计思路十分吻合。
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决定充分利用“主题研究课”的综合性、实践性、融合性等显著特点来引导学生对综合性的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多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劳动等)对主题“故宫”进行不同角度的学习,从多个角度了解故宫,开阔眼界,拓展思考空间,对研究主题—故宫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积累相关的间接阅读经验,并在学习中发现各自独特的兴趣点即研究点,为进一步理性探究“故宫”奠定了基础。这种具有“广而融”特点的全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反省智慧。
我们在保持一定的常态教学的同时,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补充。以语文教学为例:结合本学期的研究主题—故宫,语文老师通过广泛查找资料,深入备课,没有找到文质兼美又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描写故宫的文章。于是,我们转换思路,在课外阅读、了解故宫的基础上,以“京城古韵”为单元主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感受北京城除故宫之外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美。在“京城古韵”中,我们编入三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经典课文—《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北京的春节》。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通过阅读《颐和园》,了解现存的京城古迹,并学习游记的写法,为游览故宫之后写一篇游记做好储备;通过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阅读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与此同时,我们将原有单元“智谋”和“路”两个单元作为拓展阅读单元,重点学习生字词,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二、国学教育的渗透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多国学教育的熏染,对古典文化有了一定的体会。因此,通过感受故宫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更加深刻的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社会大课堂辅助实践性学习
为配合学生的知识能力习得,将社会大课堂的功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我们调整了以往四年级第二学期社会大课堂的活动内容,改变为与课内学习和研究主题关系更为密切的“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对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研究重点有更加直接和切实的认识。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大学习观”—身边的一切事物及我们的生活都是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资源,使得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乐于观察,善于思考。
四、整合学校各项活动
每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繁杂的,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并且不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这就一定要有效地整合,做“减负”的工作。
以“读书三士”活动为例:改变以往学生自己随意读书—填写相应篇数读书报告单—上交报告单—获得相应奖状的方式,变更为先阅读“故宫”相关的年级推荐读物,填写相应的读书卡(更名为“故宫通行证”),考察的方式也是以“闯关卡”问卷的形式进行,此项任务完成可得到“探花”称号。接下来,准备“精彩两分钟”:全员参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己所理解的故宫,这项任务都做好后可将介绍内容的课件或资料拷贝到班级电脑,完成后可得到“榜眼”称号。zui后,在全年级展开故宫讲解词的撰写活动,与作文和随笔相结合。这项任务完成后可得到“状元”称号!如此一来,既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读有所得,又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更是与语文的相关作业整合,真正为学生减负不减质。
五、贯穿始终的年级德育教育
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以遵守其规则为前提。因此,坚持四年级的德育教育主题—“精气神”“规则”“合作”,将德育要求具体化,将日常的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
关注以下三级目标:
1)年级要有“精气神”,继续上一学期的课间操评比与班级全员体质提高的竞赛活动,与“体育节”的武术操和队列等相整合,塑造积极、阳光、健美的年级风貌。
2)班级要有“凝聚力”,在“故宫”社会大课堂和小组研究等活动中借力,用活动促进班级团结向上的氛围,学会与人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目标,促进学生情感上更加紧密的联系。
3)学生个人要有“生长力”,在给予更多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相互学习,促进自己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认为学森课程体系的含义十分广泛,包括主题研究课、平行选修、特色选修、跳级与免修制度、社会大课堂、各项活动……我们要做到的是将这些分散的方面整合起来,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开放的闭环”,彼此成为更加系统化的、联系紧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生活中感受课程和文化的浸润。
课程改革也是一个让教师再次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让开放的意识进驻到每个老师的内心,让老师也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本学科甚至是其他方面的优势、特色成为新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的内涵,更好地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服务,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打开更广泛的渠道,促使学生努力实现“一专多能零缺陷”。
内容介绍
《研之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主题研究课案例集(上、下册)》收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主题研究课”实践探索案例39篇,其中上册收录1~3年级的24篇,下册收录4~6年级的15篇。每篇案例都真实再现全体师生共同经历确定主题、提出问题、自愿结组、绘制思维导图、制定任务单、设计体验方案等,在探究中开展多层面的研讨过程。每篇案例集教师团队的智慧,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师生在研究中共同成长为目的,着力培养师生对任何一个事物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多元系统的思考与探究,构建宽而融的认知系统,形成立体的思维品质。
探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优秀教学实践与理论前沿精选 图书名称: 研之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主题研究课案例集(下册)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一套深入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的案例集,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教研人员以及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本书聚焦于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精选了一批来自全国乃至国际前沿的优秀教学案例,特别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构建,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编纂秉持“以真实案例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原则,力求展现真实课堂的复杂性、生成性和挑战性。我们相信,教育的进步不仅依赖于宏大的理论构建,更依赖于一线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对教育规律的细致体察与智慧运用。 第一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深度学习设计 本篇着重探讨如何在国家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将“核心素养”从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精选了多个学科的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有效设计以“真实问题”驱动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从知识的浅层记忆转向深层理解与迁移应用。 案例亮点聚焦: 1. 数学思维的具象化表达: 选取了涉及几何证明与概率统计的单元设计。重点分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建构、动态演示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路径,并评估学生在解决非结构化问题时展现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解题步骤”,更是“思维过程的流畅性与创新性”。 2. 语文的文化传承与表达创新: 多个案例展示了传统文化文本(如古诗词、经典名著选段)在当代课堂中的“活化”处理。案例细致剖析了教师如何通过情境创设、多模态资源整合(如音乐、绘画、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共鸣,最终落实到高质量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写作实践中。特别关注学生对文本深层意蕴的理解如何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 3. 科学探究中的“犯错学习”: 科学教育案例集结了关于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优秀实践。这些案例凸显了科学探究的本质——试错与修正。我们详细记录了教师如何构建安全的“错误场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修正假设,并进行迭代改进。重点展示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证意识”的培养路径。 第二篇:跨学科主题学习与项目式教学(PBL)的实践探索 随着知识边界的日益模糊,跨学科整合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路径。本篇集中展示了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学生兴趣和真实世界议题为中心的PBL项目。 主题案例群(示例方向,不限于此): “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研究: 选取了融合地理、历史、社会、艺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项目。案例详述了学生团队如何从调研城市空间布局的变迁,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到最终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社区改造方案。重点评估了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以及成果汇报的专业度。 “信息时代的伦理与法规”模块: 结合信息技术、哲学思辨与公民教育,探讨大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议题。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并形成具有建设性的行动建议。 本篇着重分析了PBL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资源的链接者和过程的指导者。我们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项目管理工具和阶段性评价标准。 第三篇:技术赋能下的智慧课堂构建 本部分关注前沿教育技术(如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数据分析平台)如何被有效地整合入教学流程,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与高效化。 技术融合的深度解析: 1. 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智能推荐: 多个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收集的学情数据,精准诊断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学习风格,从而为不同学生推送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集。案例剖析了教师对技术数据的解读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反馈进行教学干预的策略。 2. 沉浸式体验与概念理解: 探讨了VR/AR技术在历史场景重现、复杂物理过程演示中的应用效果。不同于单纯的技术展示,案例侧重于分析沉浸式体验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理解障碍,提升记忆的深度和情感投入。 3. 过程性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介绍了教师如何运用电子白板、在线协作工具进行即时反馈和形成性评价。重点分析了如何确保数字化工具收集的数据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有效指导后续教学的调整。 结语:教育者的专业成长之路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再创造的热情。我们深知,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是教师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通过对这些“研之趣”的案例的研读,我们期待读者不仅能汲取具体的操作方法,更能体会到教育的无穷魅力——在对学生成长的关切与探究中,实现自身的专业超越。本书是持续探索的起点,而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