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4-7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搜索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购买 | 魏寿昆传 |
| | 定价 | 68.0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7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吴石忠,姜曦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36 |
| 字数 | 270 |
| ISBN编码 | 9787030322777 |
内容介绍
《魏寿昆传》以翔实的资料描绘了《魏寿昆传》的世纪人生,全面介绍了北洋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发展史,特别是冶金理论、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魏寿昆传》以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百年人生,为中国;台金乃至世界;台金领域增添了一座神奇宝藏,每一位从“钢铁摇篮”走出来的莘莘学子,都因受到他的栽培与教诲而受益终身。通过《魏寿昆传》,广大读者可以生动了解中国人的钢铁工业发展之路,真切领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魏寿昆传》适合大众阅读,特别是青年学生、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和工程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级党政部门干部。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序(徐匡迪)
第*篇 寒门学海书作舟(1907-1936)
楔子十秩华诞同庆贺
一、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二、“魏寿昆科技教育基金”设立
三、《魏寿昆院士百岁寿辰纪念文集》问世
四、《师者如兰》出版
第*章 贫家学子,求学路难
一、乱世家衰
二、不从商,要上学
三、难忘的三位启蒙老师
四、北洋大学才子
五、驱冯运动
六、刘仙洲校长新政
七、金钥匙会徽
第二章 师夷长技,留学德国
一、捕捉机遇
二、依依别离行
三、苏联见闻
四、柏林,留学首站
五、直读博士
六、名师柯尼希教授
七、亚琛进修冶金学
八、重访联邦德国
第二篇 漂泊西疆栽桃李(1936-1946)
第三章 西迁流离,寻觅家园
一、重返北洋
二、西安临时大学
三、南迁路上的惊险
四、西北联合大学
五、汉中岁月
第四章 康黔办学,尽己责任
一、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二、贵州农工学院
三、重庆矿冶研究所
四、重大兼职教授
五、从重庆回到天津
第三篇 风卷残云开晴天(1946-1952)
第五章 残破校园,重整北洋
一、狼藉的校园
二、北洋大学复校与李书田
三、校长“代理制”
四、复兴矿冶系
第六章 北洋易名,诞生天大
一、北洋学潮迭起
二、反对北洋南迁运动
三、天津大学建校
第四篇 经磨久砺结硕果(1952-1979)
第七章 钢院创始,主管教学
一、建校元老
二、张文奇与魏寿昆
三、忙碌的教务长
四、创办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第八章 “文*”沉浮,荣辱自安
一、突如其来的浩劫
二、牛棚事件和干校生活
三、阅览室的孤“读”人
四、古稀教授重上讲台
第九章 厚积薄发,自成一家
一、四位活度研究先行者
二、高温活度理论自成体系
三、炉渣脱硫离子理论
四、推广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
五、包钢铌冶金
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篇 老树春深著新花(1979~)
第十章 立言传世,精晶育人
一、春回大地
二、新任图书馆馆长
三、《冶金过程热力学》出版
四、选择性氧化理论
第十一章 学术群体,继往开来
一、桃李成林
二、魏门传人
三、自有后来人
第十二章 社会兼职,建言献策
一、九三学社常委
二、中国金属学会创始人
三、高级咨询学者
第六篇 静水深流显本真
第十三章 师者如兰,人民之香
一、zui喜爱当教师
二、学无止境
三、贵在创新
四、实事求是
五、28门课程
六、悦者远来
七、行为世范
八、师爱情暖
第十四章 兰室桃林,颐养天年
一、珍爱生命
二、持守四则
三、动静相宜
四、长寿之道
五、温馨家庭
六、夕阳依旧美丽
余声百岁未了冶金情
一、新旧社会,沧桑巨变
二、科教兴国,民富国强
三、寄语后学,继续奋进
附录a 魏寿昆活动年表
附录b 魏寿昆著作目录
一、专门著作
二、学术论文
三、其他论著
附录c 魏寿昆重要文稿两篇
谈德国之大学教育(节选)
提高钢质量和推广新技术的几点建议(节选)
后记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决定组织出版《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首批入传的22位院士都是由各学部常委会认真遴选推荐的。他们中有学科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有做出过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也有毕生在专门学科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每一部传记,既是中国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真实情景再现,又是他们追求科学强国、科教兴国的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丛书注重思想性、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统一,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依据,多侧面、多角度、客观真实地再现院士的科学人生。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获得有益的感悟、借鉴和启迪。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共选举院士千余人,荟萃了几代科学精英。他们中有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新中国的主要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也有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批中国知识精英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他们在政治动荡、战乱连绵的艰难岁月里,在中国播下了科学的火种,推动中国科技开始了建制化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科学家毅然选择留在大陆,一批海外学子纷纷回到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篇章。广大院士团结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奉献、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他们的奋斗历程,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缩影;他们的科学人生,是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集中写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基石。广大院士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承担科技研究工作重任的同时,还承担着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社会责任。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使我国公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支持科学,为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技术本质是创新,科技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广大院士作为的科技工作者,建设并领导了一个个的科技创新团队;作为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他们甘当人梯、提携后学的精神已成为我国科技界的光荣传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广大青年提供有益的人生教材,帮助他们吸取院士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与方法,领悟爱国奉献、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献身科学。
记述院士投身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程和做出的贡献,不仅可为研究我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提供生动翔实的新史料,而且对发掘几代献身科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高品位文化读物,并以此为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份特有的贡献。
是为序。
作者介绍
吴石忠,1938年7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轧钢专业;1960年3月留校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稀有金属冶金教研室助教;1985—1998年任《北京钢铁学院学报》编辑、主任、常务副主编,1993年任职编审。先后担任《中国高校自然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95年、1999年分别任国家期刊奖和国家科技期刊奖评委,并多次担任冶金系统、高校系统科技期刊奖评委。退休后任《编辑学报》编委,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二届委员,冶金科技期刊学会顾问等职。
姜曦,1977年6月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理学博士。2006年至今从事部分钢铁冶金行业专家的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参加并主持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老科学家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研究课题。现任职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综合部。
在线试读
院系调整时,我由北洋大学,就是后来的天津大学,调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当时我担任教务长职务。教务处主管6个系、6个公共教研室、6个科室和1个图书馆,一共是19个单位。建校初期,我的工作头绪比较多,工作还是比较忙的。但是,学校有党组织领导及校领导具体安排,再加上全院师生的帮忙,我主管的教务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这期间,除完成教务长本职事情以外,我还为钢57班讲了一学期课,同时带钢57班一年毕业设计;另外,我还教过了三次半学期的课,包括冶金系二年级冶金炉中的“流体力学”部分及为在职研究生讲授脱硫理论和活度理论。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立初期的研究生教育是应苏联专家建议而设置的。他们说,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设计工厂的人才,还应培养研究生,让他们在学校学会搞科学研究。学校领导接受了苏联专家的建议,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开始试办无学位的在职研究生,一共招了四位,其中两位研究生正式写了论文并通过答辩毕业的;另外两位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研究工作中途被迫停止了,没有完成研究生学业,因此没有毕业。
这期间,我个人是非常荣幸的。北京钢铁学院的领导、各系的主任,以及广大教职员工对我主管的工作都非常支持,给予热情指导和大力帮助,因此那个时期的工作还是很顺利的。
1972年2月,学校安排我到河北安平县“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同事们都很照顾我,但我要求自己尽力多参加各种体力劳动。从干校回到学校,我被安排在理化系冶金物理化学教研组参加活动。这段时间,我经常去图书馆阅读资料,后来编写了名为“固体电解质定氧技术”的资料;此外,我还教了两年课,一年是为72届工农兵学员教“物理化学”;另外一年是为炼钢二年制工人班讲“炼钢物理化学”,也就是炼钢原理。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教育部要求全国重点高校设立研究生院,北京钢铁学院在1984年成立了研究生院。此后,我的教学工作重点是培养硕士生,特别是博士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多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我大概参加了十多次;国内金属学会各分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只要有时间,只要身体允许而且是与我专业有关的,我都会参加。
……
魏寿昆传 卷一:闾里遗风 北宋淳化年间,江南水乡梓州,一户殷实的乡绅之家,迎来了一位后嗣。此子名曰寿昆,字与人同,生于乱世之初,却承袭了家族世代积累的书卷气与对家国朴素的情怀。梓州临近江汉,水系密布,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也孕育了坚韧不拔的民风。寿昆自幼便展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沉稳与聪慧,不爱嬉戏打闹,独钟于竹林深处的书斋。 他的启蒙先生乃是当地一位落拓的儒生,姓张。张先生年近古稀,博览群书,尤精于宋代理学与兵家韬略。在张先生的教导下,寿昆不仅熟读“四书五经”,对《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亦是下了苦功。他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善于在字里行间探寻古人行事的动机与历史演变的脉络。 少年时期的寿昆,常随父亲巡视田庄,目睹了佃户的辛劳与地方豪强的欺压。这种早期的社会观察,为他日后在仕途上的选择埋下了深刻的伏笔。他深知,空谈仁义,若无实际的权柄去匡扶正义,一切皆是虚妄。因此,他的目标并非仅仅是成为一名翰林清客,而是要踏入庙堂,行经世之术。 淳化五年,北宋朝廷因辽国边境事宜,急需储备人才。太学开始广开仕途,寿昆以乡贡生的身份,随父兄北上汴京。汴京的繁华,远超梓州所能想象,朱雀大街车水马龙,西市的胡商络绎不绝,朝堂之上党争暗流涌动,这让初入京城的寿昆感到既兴奋又警惕。 入太学后,寿昆的才华很快便显露出来。他所作的文章,结构谨严,辞藻典雅,且能言人所未言之虑。他的策论,往往能触及当下朝政的痛点,比如对漕运积弊的剖析,以及对地方财政枯竭的担忧。这使得他得到了几位主持科考的重臣的青睐,但也引来了保守派士大夫的侧目。他们认为寿昆过于激进,缺乏对祖制的敬畏。 卷二:庙堂初试 嘉祐年间,科举放榜,魏寿昆名列前茅,被授予司农寺下辖的河漕监察一职。这是一个肥缺,但也意味着繁琐与油污。河漕之务,牵涉漕运、税收、地方胥吏勾结等诸多复杂关系。寿昆深知,这是他实践抱负的第一块试金石。 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雷厉风行的手段。他没有急于清查旧账,而是深入实地,与船工、码头工人、甚至沿岸的渔民交谈,了解漕运中的“隐形成本”。他发现,大量粮草在运输过程中,并非被贪污,而是被各种名目的“损耗”和“回扣”层层盘剥,最终只有极少部分到达汴京。 寿昆上疏朝廷,条陈“三制并举”之策:一是推广更坚固、载重更大的船型,减少自然损耗;二是建立透明的账房制度,引入专职的文官进行监督,不让地方官吏插手;三是设立“功绩奖惩”机制,对漕运效率高的地区给予赋税减免。 此疏一出,朝野震动。保守派士大夫认为此举动摇了地方士绅的利益根基,而主张变法的官员则力挺寿昆。仁宗皇帝深感此策可行,立即批准试行。第一年,漕运效率提升了近两成,为国库节省了大量开支。寿昆因此声名鹊起,被调入京城,任职于礼部,看似升迁,实则是将其置于一个相对清闲的位置,意在观察其动向。 在礼部期间,寿昆并未放松对国策的研究。他开始关注边防问题,特别是陕西路与党项部落的摩擦。他认为,对外的军事行动,必须以坚实的后勤保障为前提。他提出了“以战养战”的初步构想,主张在边境地区建立军屯,减少对内地粮草的依赖。 卷三:宦海浮沉 寿昌五年,边境战事吃紧,朝廷急需将领与后勤官员协同作战。魏寿昆的奏折被重新提起,他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陕西路转运副使,实则肩负着军粮与军械的调配重任。 陕西路山高路远,盗匪横行,军屯物资匮乏。寿昆抵达边地后,面对的不是一张张整洁的文书,而是饥寒交迫的士兵与焦躁不安的将领。他没有依仗朝廷的文书,而是采取了最为直接的方式——以工代赈,组织当地流民和退役士兵修缮战备道路,并在新修的道路沿线设立小型粮仓,采取“前线补给站”的模式。 在处理一桩军饷被扣事件时,寿昆与当地主将发生激烈冲突。主将认为寿昆干涉军务,寿昆则坚持依法依规,不可因战事而废弛律法。这场冲突最终惊动了朝廷。寿昆据理力争,展示了自己清晰的逻辑和坚定的原则,最终朝廷罢免了那名主将,并任命寿昆代理一州的军政事务。 在边陲的数年,是寿昆人生中最为沉重也最为丰硕的阶段。他不仅组织了有效的后勤保障,稳定了军心,更参与了数次小规模的边境巡防,积累了宝贵的军事指挥经验。他深刻理解了“治世之策”与“乱世之术”之间的巨大鸿沟。 然而,也正因如此,他树敌颇多。他在整顿地方军政时,触犯了许多世家大族的利益,这些人在京城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当边境局势稍缓,朝廷开始进行“回笼”政策时,针对寿昆的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来,罗织的罪名多集中于“僭越军权”与“擅开国库”。 寿昆深知,在政治斗争中,论功行赏不如论站队站稳。他看透了这场风波背后的权力倾轧,决定主动请辞,以退为进。他上书请求致仕,称自己“长居边地,不谙朝堂礼仪”,请求回乡休养。 卷四:归隐与著述 被罢黜回乡的魏寿昆,并未真正归隐。他回到了梓州那座熟悉的书斋,但这次,他的笔下不再是策论与奏疏,而是他亲身经历的记录。 他花费十年时间,整理他所见到的历代兴衰、边疆治理的得失、以及他在朝堂上所观察到的官场百态。他开始撰写一部宏大的历史笔记,名为《周观录》。 《周观录》并非正统史书,它更像是一部社会风俗与政治生态的深度解剖。其中详细记录了宋代士大夫的日常交际、地方胥吏如何利用律令漏洞搜刮民脂民膏、以及战争时期粮草运输的真实成本等细节。 在书中,寿昆借用历史典故,批判了朝廷内部“空谈体面,轻视实务”的风气,并对未来的危机提出了隐晦的预警——他预感到北方的金人(女真)将是宋朝最致命的威胁,而朝廷的应对策略过于依赖军事威慑,缺乏长远的战略准备。 晚年的寿昆,生活清苦,他将大部分家财用于资助贫寒学子,并修缮了家乡的几处水利设施。他谢绝了一切朝廷派人探望的恩典,只愿做一个纯粹的观察者。 他最终在梓州去世,享年七十有三。他的遗嘱中,要求将《周观录》秘藏,待天下大乱,方可出示后人。他一生未能登入宰辅之位,其政绩也多被政敌掩盖,但其对体制的深刻洞察,却成为了少数知情者口中的“隐士智囊”。他的故事,是北宋中期一个正直而务实的官员,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