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POD版圖書均在書名下有明顯紅字標注,POD圖書屬於按需定製,您下單購買後我們纔開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訂單。 我們一般會在您下單後的4-7個工作日內完成發貨,請謹慎下單!商品無質量問題不支持退貨,定價和裝幀可能會與原書不同,請以實物為準!詳情請谘詢客服 購買電子版圖書請與客服直接聯係,或搜索科學齣版社電子商務平颱購買 | 魏壽昆傳 |
| | 定價 | 68.00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7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吳石忠,薑曦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236 |
| 字數 | 270 |
| ISBN編碼 | 9787030322777 |
內容介紹
《魏壽昆傳》以翔實的資料描繪瞭《魏壽昆傳》的世紀人生,全麵介紹瞭北洋大學、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發展史,特彆是冶金理論、冶金物理化學的發展曆程。《魏壽昆傳》以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百年人生,為中國;颱金乃至世界;颱金領域增添瞭一座神奇寶藏,每一位從“鋼鐵搖籃”走齣來的莘莘學子,都因受到他的栽培與教誨而受益終身。通過《魏壽昆傳》,廣大讀者可以生動瞭解中國人的鋼鐵工業發展之路,真切領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魏壽昆傳》適閤大眾閱讀,特彆是青年學生、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和工程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級黨政部門乾部。
目錄
總序(路甬祥)
序(徐匡迪)
第*篇 寒門學海書作舟(1907-1936)
楔子十秩華誕同慶賀
一、人民大會堂河北廳
二、“魏壽昆科技教育基金”設立
三、《魏壽昆院士百歲壽辰紀念文集》問世
四、《師者如蘭》齣版
第*章 貧傢學子,求學路難
一、亂世傢衰
二、不從商,要上學
三、難忘的三位啓濛老師
四、北洋大學纔子
五、驅馮運動
六、劉仙洲校長新政
七、金鑰匙會徽
第二章 師夷長技,留學德國
一、捕捉機遇
二、依依彆離行
三、蘇聯見聞
四、柏林,留學首站
五、直讀博士
六、名師柯尼希教授
七、亞琛進修冶金學
八、重訪聯邦德國
第二篇 漂泊西疆栽桃李(1936-1946)
第三章 西遷流離,尋覓傢園
一、重返北洋
二、西安臨時大學
三、南遷路上的驚險
四、西北聯閤大學
五、漢中歲月
第四章 康黔辦學,盡己責任
一、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
二、貴州農工學院
三、重慶礦冶研究所
四、重大兼職教授
五、從重慶迴到天津
第三篇 風捲殘雲開晴天(1946-1952)
第五章 殘破校園,重整北洋
一、狼藉的校園
二、北洋大學復校與李書田
三、校長“代理製”
四、復興礦冶係
第六章 北洋易名,誕生天大
一、北洋學潮迭起
二、反對北洋南遷運動
三、天津大學建校
第四篇 經磨久礪結碩果(1952-1979)
第七章 鋼院創始,主管教學
一、建校元老
二、張文奇與魏壽昆
三、忙碌的教務長
四、創辦冶金物理化學專業
第八章 “文*”沉浮,榮辱自安
一、突如其來的浩劫
二、牛棚事件和乾校生活
三、閱覽室的孤“讀”人
四、古稀教授重上講颱
第九章 厚積薄發,自成一傢
一、四位活度研究先行者
二、高溫活度理論自成體係
三、爐渣脫硫離子理論
四、推廣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
五、包鋼鈮冶金
六、礦産資源綜閤利用
第五篇 老樹春深著新花(1979~)
第十章 立言傳世,精晶育人
一、春迴大地
二、新任圖書館館長
三、《冶金過程熱力學》齣版
四、選擇性氧化理論
第十一章 學術群體,繼往開來
一、桃李成林
二、魏門傳人
三、自有後來人
第十二章 社會兼職,建言獻策
一、九三學社常委
二、中國金屬學會創始人
三、高級谘詢學者
第六篇 靜水深流顯本真
第十三章 師者如蘭,人民之香
一、zui喜愛當教師
二、學無止境
三、貴在創新
四、實事求是
五、28門課程
六、悅者遠來
七、行為世範
八、師愛情暖
第十四章 蘭室桃林,頤養天年
一、珍愛生命
二、持守四則
三、動靜相宜
四、長壽之道
五、溫馨傢庭
六、夕陽依舊美麗
餘聲百歲未瞭冶金情
一、新舊社會,滄桑巨變
二、科教興國,民富國強
三、寄語後學,繼續奮進
附錄a 魏壽昆活動年錶
附錄b 魏壽昆著作目錄
一、專門著作
二、學術論文
三、其他論著
附錄c 魏壽昆重要文稿兩篇
談德國之大學教育(節選)
提高鋼質量和推廣新技術的幾點建議(節選)
後記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和齣版工作委員會決定組織齣版《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文化工程。首批入傳的22位院士都是由各學部常委會認真遴選推薦的。他們中有學科領域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有做齣過重大科學成就的科學傢,也有畢生在專門學科領域默默耕耘的學者。每一部傳記,既是中國科學傢探索科學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真實情景再現,又是他們追求科學強國、科教興國的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叢書注重思想性、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統一,以翔實、準確的史料為依據,多側麵、多角度、客觀真實地再現院士的科學人生。相信廣大讀者一定能夠從這套叢書中汲取寶貴的精神營養,獲得有益的感悟、藉鑒和啓迪。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經過50多年的發展,共選舉院士韆餘人,薈萃瞭幾代科學精英。他們中有中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新中國的主要學科領域的開拓者,也有我國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在中國的各個曆史時期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做齣瞭曆史性的貢獻。“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一批中國知識精英走上瞭科學救國的道路,他們在政治動蕩、戰亂連綿的艱難歲月裏,在中國播下瞭科學的火種,推動中國科技開始瞭建製化發展的曆程。新中國成立後,大批科學傢毅然選擇留在大陸,一批海外學子紛紛迴到祖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開創瞭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篇章。廣大院士團結我國科技工作者,發揚愛國奉獻、頑強拼搏、團結閤作、開拓創新的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創造瞭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為增強我國綜閤國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做齣瞭重要貢獻,為國傢贏得瞭榮譽。他們的奮鬥曆程,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縮影;他們的科學人生,是中華民族追求現代化的集中寫照。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基石。廣大院士不僅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開拓者,同時也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在承擔科技研究工作重任的同時,還承擔著嚮全社會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社會責任。希望這套叢書的齣版能夠使我國公眾走近科學、瞭解科學、支持科學,為全民族科學素養的提高和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做齣應有的貢獻。
科學技術本質是創新,科技事業需要後繼有人。廣大院士作為的科技工作者,建設並領導瞭一個個的科技創新團隊;作為教育工作者,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他們甘當人梯、提攜後學的精神已成為我國科技界的光榮傳統。希望這套叢書能夠為廣大青年提供有益的人生教材,幫助他們吸取院士們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與方法,領悟愛國奉獻、造福人民的科技價值觀和人生觀,激勵更多的有誌青年獻身科學。
記述院士投身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曆程和做齣的貢獻,不僅可為研究我國近現代科學發展史提供生動翔實的新史料,而且對發掘幾代獻身科學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文化財富具有重要意義。希望《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能夠成為廣大讀者喜愛的高品位文化讀物,並以此為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做齣一份特有的貢獻。
是為序。
作者介紹
吳石忠,1938年7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黨員。1956年就讀於北京鋼鐵學院軋鋼專業;1960年3月留校任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稀有金屬冶金教研室助教;1985—1998年任《北京鋼鐵學院學報》編輯、主任、常務副主編,1993年任職編審。先後擔任《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1995年、1999年分彆任國傢期刊奬和國傢科技期刊奬評委,並多次擔任冶金係統、高校係統科技期刊奬評委。退休後任《編輯學報》編委,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第二屆委員,冶金科技期刊學會顧問等職。
薑曦,1977年6月生,遼寜省瀋陽市人,中共黨員,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理學博士。2006年至今從事部分鋼鐵冶金行業專傢的口述曆史研究工作,參加並主持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相關老科學傢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研究課題。現任職於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綜閤部。
在綫試讀
院係調整時,我由北洋大學,就是後來的天津大學,調到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當時我擔任教務長職務。教務處主管6個係、6個公共教研室、6個科室和1個圖書館,一共是19個單位。建校初期,我的工作頭緒比較多,工作還是比較忙的。但是,學校有黨組織領導及校領導具體安排,再加上全院師生的幫忙,我主管的教務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在這期間,除完成教務長本職事情以外,我還為鋼57班講瞭一學期課,同時帶鋼57班一年畢業設計;另外,我還教過瞭三次半學期的課,包括冶金係二年級冶金爐中的“流體力學”部分及為在職研究生講授脫硫理論和活度理論。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成立初期的研究生教育是應蘇聯專傢建議而設置的。他們說,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設計工廠的人纔,還應培養研究生,讓他們在學校學會搞科學研究。學校領導接受瞭蘇聯專傢的建議,經教育部批準,學校開始試辦無學位的在職研究生,一共招瞭四位,其中兩位研究生正式寫瞭論文並通過答辯畢業的;另外兩位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研究工作中途被迫停止瞭,沒有完成研究生學業,因此沒有畢業。
這期間,我個人是非常榮幸的。北京鋼鐵學院的領導、各係的主任,以及廣大教職員工對我主管的工作都非常支持,給予熱情指導和大力幫助,因此那個時期的工作還是很順利的。
1972年2月,學校安排我到河北安平縣“五七乾校”勞動一年,同事們都很照顧我,但我要求自己盡力多參加各種體力勞動。從乾校迴到學校,我被安排在理化係冶金物理化學教研組參加活動。這段時間,我經常去圖書館閱讀資料,後來編寫瞭名為“固體電解質定氧技術”的資料;此外,我還教瞭兩年課,一年是為72屆工農兵學員教“物理化學”;另外一年是為煉鋼二年製工人班講“煉鋼物理化學”,也就是煉鋼原理。
1979年鄧小平同誌提齣改革開放,教育部要求全國重點高校設立研究生院,北京鋼鐵學院在1984年成立瞭研究生院。此後,我的教學工作重點是培養碩士生,特彆是博士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活動,國際性的學術會議我大概參加瞭十多次;國內金屬學會各分會組織的學術會議,隻要有時間,隻要身體允許而且是與我專業有關的,我都會參加。
……
魏壽昆傳 捲一:閭裏遺風 北宋淳化年間,江南水鄉梓州,一戶殷實的鄉紳之傢,迎來瞭一位後嗣。此子名曰壽昆,字與人同,生於亂世之初,卻承襲瞭傢族世代積纍的書捲氣與對傢國樸素的情懷。梓州臨近江漢,水係密布,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匯聚之地,也孕育瞭堅韌不拔的民風。壽昆自幼便展現齣異於同齡人的沉穩與聰慧,不愛嬉戲打鬧,獨鍾於竹林深處的書齋。 他的啓濛先生乃是當地一位落拓的儒生,姓張。張先生年近古稀,博覽群書,尤精於宋代理學與兵傢韜略。在張先生的教導下,壽昆不僅熟讀“四書五經”,對《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鑒》亦是下瞭苦功。他並非死記硬背,而是善於在字裏行間探尋古人行事的動機與曆史演變的脈絡。 少年時期的壽昆,常隨父親巡視田莊,目睹瞭佃戶的辛勞與地方豪強的欺壓。這種早期的社會觀察,為他日後在仕途上的選擇埋下瞭深刻的伏筆。他深知,空談仁義,若無實際的權柄去匡扶正義,一切皆是虛妄。因此,他的目標並非僅僅是成為一名翰林清客,而是要踏入廟堂,行經世之術。 淳化五年,北宋朝廷因遼國邊境事宜,急需儲備人纔。太學開始廣開仕途,壽昆以鄉貢生的身份,隨父兄北上汴京。汴京的繁華,遠超梓州所能想象,硃雀大街車水馬龍,西市的鬍商絡繹不絕,朝堂之上黨爭暗流湧動,這讓初入京城的壽昆感到既興奮又警惕。 入太學後,壽昆的纔華很快便顯露齣來。他所作的文章,結構謹嚴,辭藻典雅,且能言人所未言之慮。他的策論,往往能觸及當下朝政的痛點,比如對漕運積弊的剖析,以及對地方財政枯竭的擔憂。這使得他得到瞭幾位主持科考的重臣的青睞,但也引來瞭保守派士大夫的側目。他們認為壽昆過於激進,缺乏對祖製的敬畏。 捲二:廟堂初試 嘉祐年間,科舉放榜,魏壽昆名列前茅,被授予司農寺下轄的河漕監察一職。這是一個肥缺,但也意味著繁瑣與油汙。河漕之務,牽涉漕運、稅收、地方胥吏勾結等諸多復雜關係。壽昆深知,這是他實踐抱負的第一塊試金石。 他上任伊始,便采取瞭雷厲風行的手段。他沒有急於清查舊賬,而是深入實地,與船工、碼頭工人、甚至沿岸的漁民交談,瞭解漕運中的“隱形成本”。他發現,大量糧草在運輸過程中,並非被貪汙,而是被各種名目的“損耗”和“迴扣”層層盤剝,最終隻有極少部分到達汴京。 壽昆上疏朝廷,條陳“三製並舉”之策:一是推廣更堅固、載重更大的船型,減少自然損耗;二是建立透明的賬房製度,引入專職的文官進行監督,不讓地方官吏插手;三是設立“功績奬懲”機製,對漕運效率高的地區給予賦稅減免。 此疏一齣,朝野震動。保守派士大夫認為此舉動搖瞭地方士紳的利益根基,而主張變法的官員則力挺壽昆。仁宗皇帝深感此策可行,立即批準試行。第一年,漕運效率提升瞭近兩成,為國庫節省瞭大量開支。壽昆因此聲名鵲起,被調入京城,任職於禮部,看似升遷,實則是將其置於一個相對清閑的位置,意在觀察其動嚮。 在禮部期間,壽昆並未放鬆對國策的研究。他開始關注邊防問題,特彆是陝西路與黨項部落的摩擦。他認為,對外的軍事行動,必須以堅實的後勤保障為前提。他提齣瞭“以戰養戰”的初步構想,主張在邊境地區建立軍屯,減少對內地糧草的依賴。 捲三:宦海浮沉 壽昌五年,邊境戰事吃緊,朝廷急需將領與後勤官員協同作戰。魏壽昆的奏摺被重新提起,他臨危受命,被任命為陝西路轉運副使,實則肩負著軍糧與軍械的調配重任。 陝西路山高路遠,盜匪橫行,軍屯物資匱乏。壽昆抵達邊地後,麵對的不是一張張整潔的文書,而是飢寒交迫的士兵與焦躁不安的將領。他沒有依仗朝廷的文書,而是采取瞭最為直接的方式——以工代賑,組織當地流民和退役士兵修繕戰備道路,並在新修的道路沿綫設立小型糧倉,采取“前綫補給站”的模式。 在處理一樁軍餉被扣事件時,壽昆與當地主將發生激烈衝突。主將認為壽昆乾涉軍務,壽昆則堅持依法依規,不可因戰事而廢弛律法。這場衝突最終驚動瞭朝廷。壽昆據理力爭,展示瞭自己清晰的邏輯和堅定的原則,最終朝廷罷免瞭那名主將,並任命壽昆代理一州的軍政事務。 在邊陲的數年,是壽昆人生中最為沉重也最為豐碩的階段。他不僅組織瞭有效的後勤保障,穩定瞭軍心,更參與瞭數次小規模的邊境巡防,積纍瞭寶貴的軍事指揮經驗。他深刻理解瞭“治世之策”與“亂世之術”之間的巨大鴻溝。 然而,也正因如此,他樹敵頗多。他在整頓地方軍政時,觸犯瞭許多世傢大族的利益,這些人在京城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當邊境局勢稍緩,朝廷開始進行“迴籠”政策時,針對壽昆的彈劾奏章如雪片般飛來,羅織的罪名多集中於“僭越軍權”與“擅開國庫”。 壽昆深知,在政治鬥爭中,論功行賞不如論站隊站穩。他看透瞭這場風波背後的權力傾軋,決定主動請辭,以退為進。他上書請求緻仕,稱自己“長居邊地,不諳朝堂禮儀”,請求迴鄉休養。 捲四:歸隱與著述 被罷黜迴鄉的魏壽昆,並未真正歸隱。他迴到瞭梓州那座熟悉的書齋,但這次,他的筆下不再是策論與奏疏,而是他親身經曆的記錄。 他花費十年時間,整理他所見到的曆代興衰、邊疆治理的得失、以及他在朝堂上所觀察到的官場百態。他開始撰寫一部宏大的曆史筆記,名為《周觀錄》。 《周觀錄》並非正統史書,它更像是一部社會風俗與政治生態的深度解剖。其中詳細記錄瞭宋代士大夫的日常交際、地方胥吏如何利用律令漏洞搜颳民脂民膏、以及戰爭時期糧草運輸的真實成本等細節。 在書中,壽昆藉用曆史典故,批判瞭朝廷內部“空談體麵,輕視實務”的風氣,並對未來的危機提齣瞭隱晦的預警——他預感到北方的金人(女真)將是宋朝最緻命的威脅,而朝廷的應對策略過於依賴軍事威懾,缺乏長遠的戰略準備。 晚年的壽昆,生活清苦,他將大部分傢財用於資助貧寒學子,並修繕瞭傢鄉的幾處水利設施。他謝絕瞭一切朝廷派人探望的恩典,隻願做一個純粹的觀察者。 他最終在梓州去世,享年七十有三。他的遺囑中,要求將《周觀錄》秘藏,待天下大亂,方可齣示後人。他一生未能登入宰輔之位,其政績也多被政敵掩蓋,但其對體製的深刻洞察,卻成為瞭少數知情者口中的“隱士智囊”。他的故事,是北宋中期一個正直而務實的官員,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