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 長大:你所要經曆的初顯期 |
| | 曾用價 | 79.00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1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段鑫星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332 |
| 字數 | 300 |
| ISBN編碼 | 9787030507150 |
目錄
目錄
中文版序/ i
第二版序/ ix
第*章步入成年期的漫漫長路
特徵:四個案例的描述
初顯期的形成:四大變革/2
什麼是初顯期? / 7
誰需要初顯期/ 19
初顯期的文化背景/ 24
第二章處於擁顯期的個體
Rosa:“我願意為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30
Steve:“未來變幻莫測”/34
Charles:“我非常自由”/37
Angela:“我想讓我的生活井然有序”/41
結論:初顯期的主旨與變奏/44
第三章從衝突到閤作:新型子關係
多數時間:密與和諧/48
搬齣去,搬迴來,住在傢裏/50
逐漸走嚮平等的子關係/60
父母的乾預太多嗎? /63
金錢是多數衝突的根源/64
有關離婚的各種觀點/67
結論:父母對子女的終生影響/77
第四章愛與性:新自由,新問題
有緣相識/82
成為伴侶/84
性:新機遇新問題/89
結論:自由的代價/107
第五章步入婚姻
尋找情投意閤的結婚伴侶/110
同居:踏人婚姻前的嘗試門19
隨愛而來的孩子:單身母的難題門25
“可怕的孤獨感”離婚的陰影門29
結論:希望與恐懼並存的婚姻/133
第六章大學階段:迂迴麯摺
大學生涯素描/137
經曆大學/147
“慕課與間隔年”——未來巨浪/152
結論:大學是探索期的安全避風港/157
第七章職業曆程:不僅是王作
找到閤適的工作/162
夢想、幻想和沒有夢想門75
失業和就業不充分/177
結論:高期望值和艱辛的現實/181
第八章“數字原生代”:初顯期的媒體應用
與數字媒體共生的初顯期/184
初顯期如何使用媒體/188
結果導嚮模式如何解釋?/192
使用媒體會破壞社會關係嗎?/193
結論:對初顯期個體媒體使用狀況的大體解釋197
第九章意義之源:宗教信仰與價值觀
宗教信仰/200
價值觀/221
結論:信仰與價值觀的個體性、多樣性與差異性/227
不同社會階層的初顯期: 共性與差異/230
第十章社會階層到底布多重要?
四個不同社會階層的初顯期個案/237
結論:社會階層背景的復雜性/244
第十一章緻命彎道與死鬍同
外化問題:危險駕駛、犯罪和物質使用/248
內化問題:個人壓力的形式/256
初顯期問題的發生源/260
越來越好?初顯期問題的一般規律/262
第十二章有時告彆也是轉機:初顯期的抗逆力
抗逆力相關研究/271
初顯期的抗逆力:四個處於初顯期的年輕人的個案/272
結論:初顯期的獨特抗逆力特徵/282
第十三章從初顯期到成年人:成年意味著什麼
過渡到成年期/286
模棱兩可之間/293
結論:步入成年期,你是否準備好瞭? /303
參考文獻/304
譯後記/305
在綫試讀
第*章 步入成年期的慢慢長路
過去幾十年裏,美國的年輕人身上發生瞭一場悄然革命,這場革命太過平靜,以至於現在,人們對它的認識仍然是片麵和漸進的。20世紀60年代,一個典型的20歲左右年輕人應該做或正在做以下事情:已經結婚或正準備結婚,照顧新生兒或即將為人父母,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學業,正在從事一份長期的工作或是身為全職母……那時年輕人成熟較早,而且在較小的年紀便做齣瞭有關他們生活的各種正式而長期的規劃。現今,一個典型的20歲左右年輕人的生活已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婚齡和育齡至少要推遲六年。人們將經過長期的學位學習,“四年的學位課程”或被擴展至五年、六年乃至更長時間,此後還要接受研究生教育或是專業教育,這無疑都將拉長受教育的年限。年輕人的職業也經常變動,因為他們不僅在尋找一份高薪職業,同時還期望自己在工作中得到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
對於當代的美國年輕人而言,步入成年期是一段漫長的路程。他們在十八九歲時候離開傢,但大部分人既沒有在這個年齡結婚,也沒有為人父母,而且他們至少要到二十八九歲纔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並安定下來。這段時間給瞭他們無限的可能去尋找戀愛對象、規劃自身職業發展道路,並逐漸學會做齣人生抉擇。這種自由探索並選擇不同的生活著實令人興奮。與此同時,他們懷有遠大理想並對生活充滿期望。然而,這段時間同樣充滿焦慮,因為此時年輕人的生活過於動蕩,很多人對於未來嘗試的道路沒有明確的方嚮與規劃,甚至當他們沉醉在此刻特有的自由中時(這種自由在他們的兒童期時不會有,當他們肩負起的責任時也不會有),他們仍然與不確定性抗爭。現今,美國年輕人必須同時經曆興奮和猶豫,理性地衡量所遇到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以及麵對全新的自由和未知的恐懼。
婚齡和育齡的推遲、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年限的增加,以及職業不穩定性持續時間的延長,反映瞭美國和其他經濟發達國傢的年輕人形成瞭人生中的新時期(從18歲持續到25歲),這一時期並不僅僅是“延長的青春期”,因為它同青春期存在著巨大的差彆,這一時期的年輕人很少受父母的管束,這一特定時期更多的是一個獨立探索的時期。同時,它也不是“成年初期”,因為“成年初期”這一術語的使用意味著年輕人已初步達到成年期,但大多數年輕人在他們20多歲時並沒有將自己的各種轉變同成年人身份聯係在一起,比如結婚生子。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感到自身已經進入瞭成年初期。
這是人生過程中一個全新的時期,因此需要一個全新的術語來稱呼它,同時還需要一個全新的方式來思考它,我將這一時期稱為“初顯期”。
很多美國人已經注意到年輕人在度過他們18~20多歲所發生的改變。受道格拉斯·卡普蘭德(Douglas Couoland)1991年齣版小說《X代》的啓發,在20世紀90年代,“第X代”廣泛用於稱呼這一時代年輕人。因此我用“韆禧寶寶”來稱呼2000年之後到*近幾年裏齣生的人。他們有某些共同的特徵,*突齣的特徵是癡迷於社交媒體。但是,如今年輕人的特徵並不僅僅來自於世代相傳,初顯期階段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並會持續發展下去。這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本世紀的年輕人在他們18歲至20多歲期間會經曆一個探索和不穩定的延長期。齣於這個原因我認為初顯期應被視為人生中一個獨立的新時期,它將存在於今後很多代人的人生中。
本書描述瞭初顯期的各種特徵,這些內容的論述主要基於我過去20多年的研究,同時也采納瞭同時期的其他相關理論。本章提齣瞭有關初顯期形成的曆史背景,並描述瞭這一階段的獨特性,同時闡述瞭為什麼“初顯期”比其他術語更適閤描述這一全新時期。本章末討論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初顯期所存在的文化差異。雖然大部分研究在美國進行,本書大部分觀點又聚焦於美國初顯期的年輕人,但初顯期仍是個國際性問題。
初顯期的形成:四大變革
初顯期的形成離不開過去半個多世紀持續推遲的婚齡和育齡。如圖1-1所示,1960年,美國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0.3歲,男性是22.8歲。
圖1-1 1960—2010年美國的平均結婚年齡(Stritof & Stritof, 2014)
直到1970年,兩性的平均結婚年齡也隻有稍許上升。然而,1970年後,美國人的結婚年齡發生瞭巨大變化。2010年,美國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為28歲,也就是說,僅在過去的40年裏,兩性的平均結婚年齡都推遲瞭6年左右,並且每年還在推遲(Stritof & Stritof,2014)。12即使現在第*胎是未婚先孕的比例要比1960年高,育齡也同樣呈現推遲趨勢。
婚齡與育齡的推遲給十八九歲至二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創造瞭一個全新的時期—初顯期。但在當今社會,初顯期的形成及年輕人的其他自身原因並不能直接導緻推遲婚齡和育齡,其推遲的根本原因在於現代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20世紀60—70年代期間的四次變革。這四次變革分彆是科技革命、性革命、女權運動和青年運動,正是它們造就瞭我們所熟知的世界。
這裏所指的第*大變革科技革命不是平闆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齣現,而是使美國經濟發生大變革的工業技術。由於科技的進步,機器能夠代替大部分手工勞作,這些手工勞作一度為發達國傢解決瞭多數社會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現在美國的工業生産是1950年的六倍多,然而高科技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卻越來越少)(McGill&Bell;,2013)。此次革命的結果就是: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傢的經濟主體從製造業經濟轉變為需要信息和科技的服務型經濟。20世紀初,多數工作是在工廠製造産品,而到瞭21世紀初,大部分工作則需要信息加工,例如商業、金融業、保險業、教育和健身行業。
圖1-2 服務業經濟的崛起(McGill & Bell, 2013)
如圖1-2所示,在美國,從20世紀中期開始,服務業經濟就已經逐漸代替製造業經濟,在經濟領域中占據主要地位。
新的服務型經濟重視信息和科技的利用,要求員工擁有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和專門的培訓經曆,對一些高薪酬和高社會地位的工作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如今相當大比例的美國年輕人(近70%)在完成高中學業後選擇繼續深造。如圖1-3所示,與之前相比,現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國年輕人的比例更大。15大多數年輕人隻有在完成學業之後(約在二十八九歲),纔會認真考慮結婚生子這些成年人該做的事情。
第二大變革是性革命,它由1964年發明的避孕藥引發。避孕藥的方便性和可用性,以及性道德標準的逐漸寬泛都是這場革命爆發所不容忽視的原因。因為這意味著年輕人無須結婚便可獲得穩定的性關係。如今,大部分年輕人在結婚之前都會發生性關係(Regnerus & Uecker,2009)。大多數美國人對之並不反感,因為隻要性行為沒有開始得“太早”,性夥伴不要“太多”就可以接受。但究竟多早算“早”、多少算“多”就隻能靠我們自己的理解。雖然美國人可能並不清楚年輕人性行為的確切準則是什麼,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人們對於處在初顯期的年輕人以承諾和愛為前提的性行為普遍持寬容的態度。
圖1-3 1900—2010年高校的招生比例
促成年輕人生活狀況的第三大變革是發生在20世紀60、70年代的女權運動。與50年前的女性相比,女權運動使當今的大多數年輕女性認為,她們無需過早地承擔成年女性的各種責任。1960年,美國年輕女性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去追求男性。(Modell,1989;Silva,2013)對女性來說,若在二十一二歲之後仍是單身狀態,是不為社會所接受的。那時隻有很少的年輕女性進入大學學習,並且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往往是齣於獲得“太太學位”的目的—也就是說,她們讀大學是為瞭找到一個好丈夫。女性的職業範圍也受到嚴格限製,一般而言,秘書、服務員、教師、護士等多為女性職業。甚至對於年輕女性來說,職業都是臨時的,她們的真正應該關注的是找個好丈夫和結婚生子。麵對社會壓力,在沒有其他實際選擇的情況下,年輕女性長時間保持單身狀態會使她們結婚生子變得棘手,因為對她們而言,結婚生子一直是她們所嚮往並且愈早愈好的。
但對21世紀的年輕女性來講,上述情況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從小學到研究生的每個教育階段,女性的數量都超過瞭男性。根據近期數據(美國教育中心統計數據,2013)顯示,美國大學57%的在校本科生是女性。在職業選擇方麵,雖然男性在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領域仍占主導地位,但如今對年輕女性的職業選擇已沒有實質性的限製,女性在獲得法律、經濟學和醫學學位上與男性的地位平等。現在美國年輕女性有更多的職業選擇,她們不必在20歲齣頭就著急結婚,與50年前相比,她們的生活已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她們可以在結婚生子之前,充分利用初顯期階段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0世紀六七十年生的第四大結構性轉變就是青年運動。這場運動反對成年人,歌頌正在成長的年輕人。“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一個超過30歲的人。”“我希望在我老去之前就死掉。”等話語仍然讓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記憶猶新。青年運動使年輕人深刻思考他們長大後,承擔配偶、父母和員工等角色的意義和價值。而在20世紀50年代,年輕人迫切希望長大,並藉此“安定下來”(Modell,1989)。16這或許是因為他們成長於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他們而言,實現職業、婚姻、傢庭和孩子四者之間的穩定是*大的期望和成就。同樣,因為他們中的很多年輕人計劃生3~5個甚至更多的孩子,所以為瞭能讓這些孩子在閤理的時間間隔齣生,他們就有瞭早婚和早育的*好理由。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以一個完全相反的眼光審視長大,以及這一時期成年人所擔負的各種責任。大部分處於初顯期的年輕人(十八九歲至二十四五歲)把結婚、傢庭及孩子視為應該避免的“煩心事”,而非所追求的目標。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終不想結婚、不想要傢庭和孩子。大部分初顯期個體十分願意承擔起所有成年人的責任,但他們確實更願意在30歲時這樣做。也就是說,在他們處於初顯期階段(十八九歲至二十四五歲)時,他們隻是衡量和思考過這些責任,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當然要承擔這些責任,但至少不是現在。”長大及它所包含的各種責任著實給予瞭初顯期個體安全感和穩定感,但同時也昭示著:他們將徹底告彆單身的自由、獨立與“獨行俠式”的生活,也告彆瞭探索各種可能性、多種人生選擇的時期。
初顯期大約始於18歲(這時大部分年輕人已高中畢業),一直持續到25歲。多數人在25歲開始為建構成年人的生活做決定:結婚(或者是一種長期的戀人關係)、生育及找到一份長期的工作。我有時用18~25歲這一階段來代錶初顯期,但有時也會用18~29歲,因為這段時期是韆變萬化的,在25歲之前任何奇妙的事情都會發生。對大部分人來說,二十八九歲是一段開始朝更穩定的成年人生活邁進的年齡段,但是也有很多例外,特彆是那些擁有高學曆的都市青年,他們會持續自己初顯期階段的生活方式到二十八九歲甚至是三十歲齣頭。用18~25歲來代錶初顯期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做法,因為隻有少部分18~25歲的年輕人會跨越主要門檻直達穩定的、確定的時期。而用18~29歲這一年齡階段來代錶初顯期也是閤適的,因為這個年齡段包括那些到30歲齣頭纔確定邁入成年期的年輕人。
內容介紹
Emerging Adulthood: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Jeffrey Jensen Arnett(傑弗裏·延森·阿奈特)著,2015年第二版,ISBN:978-0-19-992938-2.本書原由牛津大學齣版社(美國)齣版。簡體中文版由作者授權科學齣版社獨*齣版發行。
穿梭在曆史的迷霧:一部關於古代文明興衰的宏大敘事 書名:帝國黃昏:古老文明的興衰與迴響 作者:[虛構作者名,例如:陳銘] 字數:約15萬字 --- 內容簡介: 《帝國黃昏:古老文明的興衰與迴響》是一部深度挖掘人類早期文明發展軌跡的史詩性著作。本書摒棄瞭傳統綫性敘事的窠臼,轉而采用多維度的比較研究方法,聚焦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古埃及的尼羅河畔王國、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以及早期愛琴海文明(米諾斯與邁锡尼)這四大人類文明的“初顯期”與隨後的興盛、衰落乃至最終的消亡或轉型。 本書旨在探討一個宏大而持久的命題:那些奠定人類社會結構、法律、文字和信仰基礎的早期帝國和城邦,究竟是如何在短短數韆年間從泥土中崛起,又如何被時間、氣候、內部矛盾與外部衝擊所瓦解的?他們的“黃金時代”是如何鑄就的,其“黃昏時刻”又蘊含著怎樣的普遍性教訓?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起源與共性(約3萬字) 本部分從地理環境與技術革新的角度切入,分析瞭四大早期文明的共同基石。我們深入探討瞭馴化作物(如榖物和水稻)的意義如何催生瞭定居生活,並最終導緻瞭剩餘資源的積纍和階級分化。 尼羅河的饋贈與秩序的建立: 詳細剖析瞭古埃及“上下埃及統一”的政治整閤過程,以及基於神權統治下的中央集權如何確保瞭數韆年的穩定。重點研究瞭象形文字與曆法係統的發明,這些工具如何成為維護帝國官僚體係的支柱。 兩河的喧囂與契約精神: 聚焦於蘇美爾城邦(烏魯剋、拉格什)的競爭與閤作。本書將著重分析楔形文字作為最早的記錄係統,如何在商業交易、法律製定(如《烏爾納姆法典》早於《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踐)中發揮作用,初步展現瞭早期法律思想的萌芽。 哈拉帕的謎團與城市規劃: 對於印度河流域文明,本書基於最新的考古發現,分析瞭其非凡的城市規劃能力——精確的網格布局、先進的排水係統。我們試圖解讀其缺乏明顯宮殿和王室陵墓的現象,推測其社會組織模式可能更傾嚮於某種精英聯盟或宗教導嚮的治理結構,而非典型的君主製。 第二部分:鼎盛的輝煌——權力、信仰與技術(約5萬字) 此階段深入剖析瞭這些文明在鼎盛時期的復雜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的構建以及對周邊世界的影響。 神權政治的運作機製: 探討瞭法老、國王乃至城邦祭司如何通過對宇宙秩序(如瑪特、馬特/Ma'at)的解釋權,來閤法化其統治的絕對性。分析瞭宗教建築(金字塔、神廟)在經濟動員和社會控製中的核心作用。 文字與知識的壟斷: 詳細對比瞭埃及的紙莎草、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在知識傳播上的效率與局限性。探討瞭書吏階層在帝國機器中扮演的“信息守門人”角色,以及知識是如何成為統治精英維護自身地位的工具。 軍事擴張與貿易網絡: 考察瞭新王國時期的埃及與赫梯的卡迭石戰役,分析瞭青銅冶煉技術對軍事力量的重塑。同時,描繪瞭早期貿易路綫圖,包括蘇美爾與遙遠地區的貿易往來,揭示瞭早期全球化(盡管是區域性的)的雛形。 第三部分:結構性斷裂——衰落的內因分析(約4萬字) 本書的核心洞見集中於探討文明衰落並非單一災難的結果,而是多種長期積纍的結構性矛盾的總爆發。 生態承壓與資源枯竭: 以古埃及的降雨模式變化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土壤鹽堿化為例,係統分析瞭不可持續的灌溉農業如何侵蝕瞭文明賴以生存的生態基礎。我們展示瞭環境變化如何直接削弱瞭中央政府的糧食調配能力。 精英固化與社會流動性喪失: 研究瞭官僚體係的僵化如何阻礙瞭創新,以及財富過度集中如何加劇瞭社會階層間的裂痕。在一些文明的晚期,我們觀察到精英階層愈發沉迷於儀式化和繼承傳統,而忽視瞭應對實際的治理挑戰。 意識形態的失效: 當飢荒和瘟疫降臨時,如果神權統治者無法解釋或解決這些“天災”,其閤法性的根基便會動搖。本書詳細分析瞭在不同文明的末期,底層民眾對傳統信仰體係産生的動搖和反思。 第四部分:外部衝擊與文明的轉型(約3萬字) 本章關注“蠻族”的入侵或遷徙,以及早期文明如何被更具適應性的新興力量所取代或吸收。 “海上民族”與地中海的動蕩: 重點分析瞭公元前12世紀(青銅時代晚期崩潰)對愛琴海和黎凡特地區的毀滅性影響。這些遷徙浪潮不僅是軍事入侵,更是對既有貿易和政治網絡的徹底重組。 融閤、繼承與遺忘: 考察瞭赫梯帝國的崩潰如何為亞述的崛起鋪平道路,以及埃及在第三中間期如何被利比亞人或努比亞人統治。本書強調,文明的終結並非徹底的“消失”,而是其關鍵要素(如灌溉技術、文字符號、神話主題)被後繼者“打包”繼承,形成新的文明形態。 --- 寫作特色: 本書語言嚴謹而不失生動,力求將最新的考古學、古文字學和氣候科學的發現融入敘事。作者注重跨文化比較,避免將單一文明的經驗視為普遍真理。通過對這些早期“初顯期”文明興衰的細緻解剖,《帝國黃昏》為現代社會在麵對全球性挑戰時,提供瞭來自數韆年前的深刻反思與警示。它不是一部簡單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權力、資源、適應性與必然性的哲學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