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

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二程書院
  • 教育史
  • 古代教育
  • 宋代教育
  • 程顥
  • 程頤
  • 理學
  • 學術史
  • 文化史
  • 教育活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金衛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2047
商品編碼:29914491598
叢書名: 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
曾用價 79.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31
齣版時間 2017年03月
開本 128開
作者 黃思記
裝幀 平裝-膠訂
頁數 252
字數 250
ISBN編碼 9787030522047

目錄
目錄
序(李申申) i
第*章 二程檔案 1
第*節 生活時代 1
第二節 何方人士 3
一、安徽說 3
二、湖北說 3
三、河南說 6
第三節 人生簡曆 8
第四節 階段劃分 10
第二章 東京為師 二程書院 12
第*節 東京開封 12
第二節 二程居汴 14
一、東京科考 15
二、程顥居汴 21
三、程頤居汴 26
第三節 二程書院 36
一、書院地標 36
二、曆史沿革 39
三、何去何從 43
第三章 晉城興學 程顥書院 46
第*節 譽滿晉城 46
一、今古晉城 46
二、為政晉城 47
第二節 程顥書院 51
一、石碣為證 51
二、走進書院 52
三、曆史影響 56
第四章 扶溝揚道 大程書院 60
第*節 執政扶溝 60
一、桐丘扶溝 60
二、在扶時間 61
三、扶溝身影 62
第二節 大程書院 66
一、走進書院 67
二、曆史沿革 77
三、遺詩賞析 84
第五章 居洛講學 程氏書院 85
第*節 西京洛陽 86
一、聖城洛陽 86
二、曆史沿革 87
三、西京洛陽 89
第二節 二程居洛 93
一、同在洛陽 94
二、餘弟居洛 95
三、鴻儒之交 98
第三節 程氏書院 118
一、書院特點 118
二、講學著述 121
第六章 洛學重地 嵩陽書院 128
第*節 嵩陽書院 128
一、嵩山之陽 128
二、曆史沿革 129
三、走進書院 136
第二節 洛學重地 149
一、講學嵩陽 149
二、傳播洛學 153
第七章 點易傳經 溝深書院 154
第*節 點易之洞 成就聖典 154
一、編管涪陵 154
二、點易洞瞻 157
三、《程氏易傳》 159
第二節 鈎深書院 文脈代傳 175
一、北岩十景 175
二、文脈綿延 177
第八章 著書講學 伊川書院 179
第*節 伊 川 書 院 179
一、曆史沿革 180
二、書院現狀 188
第二節 著書講學 190
一、著書立說 191
二、收徒講學 203
三、伊川贊歌 206
第九章 春風明道 書院景賢 209
第*節 春風書院 209
第二節 明道書院 210
一、戶縣明道書院 211
二、上元明道書院 213
三、濮陽明道書院 214
結語 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基本特徵與曆史影響 217
一、基本特徵 217
二、曆史影響 223
參考文獻 227
附錄 230
一、明道先生行狀 230
二、伊川先生年譜 235
緻謝 239
在綫試讀
第*章 二程檔案
  程顥,字伯淳,號明道,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卒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享年54歲; 程頤,字正叔,號伊川,生於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卒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享年75歲。程顥、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二程是我國傑齣的哲學傢、教育傢,程硃理學的奠基人,陸王心學的啓濛者,兄弟二人共同配享孔廟先賢,這在中國儒學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是的,可謂“曠世雙賢”。
  第*節 生活時代
  程顥、程頤兄弟二人生活在北宋中後期,曆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帝,具體時間是從宋仁宗明道元年至宋徽宗大觀元年。
  大唐帝國坍塌後,中國進入瞭戰亂不休、民不聊生、信仰崩潰、武力割據的五代十國。趙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不但順應瞭求統一、求安定的時代訴求,而且開創瞭中國古展史上又一輝煌時代。
  北宋的疆域東部和南部臨大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北宋政權從960年建立後,先後與遼、金、西夏對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即1127年滅亡,共曆九帝168年。
  北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zui繁榮的國傢。根據研究,北宋時的國民生産總值為265.5億美元,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60%,而清朝在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國民生産總值為2286億美元,占據世界經濟總量的32.9%。北宋,中國人均生産總值為2280美元,西歐人均生産總值則為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人均生産總值為600美元,當時已經完成第*次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均生産總值為1250美元。
  宋朝是繼春鞦戰國之後中國文化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瞭晚唐以來將近一個世紀的亂局。在劫餘的殘燼中,頹弊已極的中國文化竟能在短時間內重放異彩,堪稱曆史文化史上的奇跡。在論及中國文化的演進曆程時,陳寅恪先生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韆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孫恪守永遠不得殺害文人,使文人的地位在宋朝得到瞭空前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瞭極*,“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滿朝硃紫貴,盡是讀書人”等俗諺都齣自宋朝。宋真宗時,狀元齣身的陳堯谘拒絕齣任官級更高的武職。在理學的興起、宗教勢力退潮、言論控製降低、市民文化興起、商品經濟繁榮與印刷術的發明等一係列背景下,宋朝文人輩齣,知識分子自覺意識空前覺醒。史堯弼在《策問》中認為:“惟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陸遊在《呂居仁集序》中也認為:“宋興,諸儒相望,有齣漢唐之上者。”北宋時期,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等文壇巨*爭相齣現;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等一代賢哲共釀理學,二程則成為程硃理學的奠基者,程硃理學成為宋後期至民國之前中國的主流文化,並影響到日本、韓朝及東南亞諸國。
  由於時代久遠,北宋的行政區劃、官位設置與今已有很多不同之處,為瞭更好地解讀二程,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簡要介紹。
  北宋的行政區劃與現在不同,既有名稱上的差異,也有轄區上的不同,例如我們現在的河南省不能等同於當時的河南府,當時的河南府不含開封,開封府與河南府東西相鄰。概要說來,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上是兩級製,即府、州、軍、監為一級,縣為一級。少數民族地區則延續瞭唐朝的羈縻 州縣製度,可謂當時的民族自治。同時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至道三年,共分十五路,後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齣任“知XX事”,高級官吏則稱“判XX事”。以州為標準單位,多稱“知X州軍州事”。除知州外,每州設“通判”一人,其地位類似隋朝通守。州一級發齣文件必須通判簽署纔能生效。程顥曾做過縣令、太子中允,在北宋充其量也隻是八品小官。
  第二節 何方人士
  關於二程及其傢族的祖籍,自宋元以來即聚訟紛紜,有河南洛陽、河北中山和安徽徽州三說。有學者在考證後認為,就影響和文化認同而言,河南洛陽說更勝一籌;從宋代程氏傢族史而言,河北中山更為閤理;就祖述先人、追溯族源而言,安徽徽州更為久遠而無爭議。但二程的齣生地應為湖北黃陂,以黃陂為二程祖籍zui為閤理。
  從上段文字中可以看齣學者對二程為何方人士頗有爭議,而在各地的二程紀念場館對此界說也不統一。不過,當前主要聚焦於“安徽說”“湖北說”“河南說”三種觀點。
  一、安徽說
  這一說法認為二程是徽州人,詳址為現在的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馮劍輝、劉伯山等 人對這一說法的來龍去脈進行瞭考證,而禦賜“洛閩溯本”則是二程為徽州人的zui高官方依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六日,乾隆皇帝應徽州籍京官的奏請,“賜安徽篁墩二程子、硃子祖居祠禦書,扁曰‘洛閩溯本’” 。
  基於此,河南省嵩縣二程故裏如是介紹:“程顥、程頤兄弟,是宋代傑齣的理學傢、教育學傢。安徽人,唐代先祖皓公遷中山博野,即河北定縣。高祖羽公佐宋太宗有功,賜第京師。父珦公居洛,是為洛陽人。”這裏首先認定瞭二程是安徽人,而後為洛陽人。此說應該是二程祖籍安徽。
  二、湖北說
  這一說法認為二程齣生在湖北黃陂,黃陂應為二程故裏。如李銀安經過考證認為:“程顥於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程頤於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齣生於淮南西路黃州黃陂縣(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具體地點就是當時建在黃陂縣城草廟巷尉廳裏的思賢堂,即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文教巷內。”
  現在對於二程齣生於湖北黃陂的說法越來越成為共識,看下麵一段文字:
  作為首部二程傳記文學《理學雙鳳?程顥程頤》的作者,裴高纔在論壇上作瞭題為《開封走馬黃陂縣,祖孫三代六十載》的發言中。他以正史、方誌、宗譜與詩文名篇等經典為依據,係統地介紹瞭二程的祖父程遹從開封來到黃陂任縣令、其父程珦在黃陂任縣尉,以及二程生長於斯、學於斯的經曆。並引用旅美學者、程頤第二十九世孫程德祥的說法:“黃陂是二程第*故裏。”引起瞭兩岸三地及海外學者的關注,颱灣史學博士耿慧玲教授說:“原來隻聽說二程是洛陽人,聽瞭裴先生的介紹纔知道二程是地地道道的湖北黃陂人。”
  塗懷章教授在《理學雙鳳?程顥程頤》序言中也寫道:“可是,至今仍有不少人以為二程是河南人。殊不知,他們是地地道道的黃陂人。二程祖孫三代在黃陂生活瞭六十多個春鞦;二程生於斯,長於斯,也達十四五載。黃陂為‘二程第*故裏’毋庸置疑。”
  關於二程生在黃陂,曆代亦有詩文留下,其中清代文人屠達的《遊理趣林》就有對“望魯颱”“雙鳳亭”遺跡的描述,該詩內容如下:
  孔顔樂處復何尋,淡淡春光理趣林。
  望魯蒼茫連海岱,前川浩渺接三潯。
  孤亭聳立留殘碣,雙鳳長歸斷好音。
  為仰先生遺範在,肅然瞻目整衣襟。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有“雙鳳亭”“望魯颱”“程鄉坊”“聰明池”“二程書院”等曆史遺跡。現在,黃陂區以雙鳳亭為中心建立瞭雙鳳公園(見圖1-1,圖1-2),成為黃陂紀念二程和市民遊玩的重要場所。現在雙鳳亭已成為黃陂的重要地標之一,以“雙鳳”命名的有“雙鳳大道”、“雙鳳大橋”、“雙鳳中學”(圖1-3)等。其中位於雙鳳亭旁的黃陂區雙鳳中學既是對二程的紀念,更是對二程文化的傳承,在該校題為《源遠流長的二程文化,與時俱進的雙鳳中學》的文化長廊中寫道:“理學緣‘雙鳳’,彈指一揮間,‘二程文化’綿延韆年,她已成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更是雙鳳中學可持續發展的基因。”文化長廊中設有二程遺風、二程故事、二程勵誌箴言等專欄。其中對“雙鳳的由來”作瞭如是介紹:“程氏原籍河南,因其祖父程遹為黃陂縣令,而留居此地。傳說程母夢雙鳳投懷,於明道元年(1032年)、明道二年先後生下兩子,長子名顥,子伯淳;次子名頤,子正叔,他們就是後來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有著顯赫地位的北宋‘二程夫子’,因此,名‘雙鳳’。”可見,黃陂人正以實際行動紀念和傳揚著二程與二程文化。
  圖1-1 湖北黃陂雙鳳公園
  圖1-2 湖北黃陂區雙鳳公園雙鳳亭
  圖1-3 黃陂區雙鳳中學
  以上可見,“湖北說”的實質是二程齣生於湖北,依據“齣生地論”可以說二程是湖北人。
  三、河南說
  二程故裏在河南具有普遍的曆史性認同,主要錶現“二程故裏”的認定、二程紀念館的相關介紹等。
  二程故裏在河南。宋徽宗崇寜五年(1106年)自伊川鳴皋遷居嵩縣陸渾山,開始嚮弟子尹焞、張繹傳授《伊川易傳》。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七日庚午,程頤患風痹癥卒於傢中,享年75歲。程頤在陸渾的居住地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嵩縣田湖鎮程村。程頤去世後,後人在此建祠紀念。明景泰六年(1455年)皇帝下詔將程村命名“兩程故裏”。二程祠(圖1-4),總麵積4392平方米,為三進院的宏大建築群。大門為欞星門,中心建築為道學堂,道學堂內有程顥、程頤二人雕塑,並懸有三副匾額:清康熙禦書“學達勝天”、光緒賜書“伊洛源淵”和慈禧太後賜書“希蹤顔孟”。院中的“程門立雪處”見證著這裏是程子的講學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程村二程祠後院改為程村小學,前院改為村室(大隊部)。現二程祠已復建,村室和小學已搬齣,祠內已無村室遺跡,不過後院建築上依稀可見“列寜語錄”“三個麵嚮”等牆字見證瞭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香火在該所延續的曆史。現在,程村小學的院牆上繪有“程門立雪圖”,而且孩子們還把程門立雪的故事改編為話劇進行錶演。可見,二程遺風在其故裏是代代續延,從而也證明著二程為河南人。 暫時沒有內容介紹,請見諒!
關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好的,以下是一本符閤您要求的圖書簡介: --- 史海鈎沉:宋代學術思想與社會變遷的深度剖析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審視宋代社會在政治、文化、思想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與細緻解讀,本書力求超越傳統史學對“程硃理學”的單一化敘事,將宋代思想的流變置於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探討士人階層如何應對內憂外患、重塑文化認同的復雜曆程。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下兩大部分,兼顧宏觀論述與微觀個案研究。 上篇:思想的源流與製度的碰撞 上篇聚焦於宋代思想體係的奠基與發展,特彆是士人階層在應對“積弱”睏境時所産生的文化焦慮與理論構建。 第一章:北宋的士人政治與文化重建 本章首先梳理瞭北宋初年,趙氏政權在吸收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教訓後,如何通過“重文抑武”的國策,重塑中央集權與文官製度。重點分析瞭歐陽修、範仲淹等一代名臣如何從修復儒傢經典的文本權威入手,嘗試構建一種新的“道統”以對抗自唐末以來日益世俗化、碎片化的價值體係。本章細緻考察瞭宋代科舉製度的演變,闡明瞭這一製度如何一方麵擴大瞭士人參政的基礎,另一方麵也催生瞭對“義理”的極端追求,為後來的理學興起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從義理之辨到心性之學 本章深入剖析瞭宋代哲學思想的轉嚮。我們不再將“理學”視為一個靜止的學派,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內部張力的思想探索過程。本章詳細對比瞭早期重要思想傢(如周敦頤、邵雍)的宇宙論與後繼者對主體性哲學的構建。著重探討瞭“格物窮理”與“心即理”這兩大核心命題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差異,揭示瞭知識論如何與個體修身實踐緊密結閤。本章特彆關注瞭鬍瑗、孫奭等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詮釋,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在《易傳》和“五經”中尋找超越具體政治議程的永恒原則。 第三章:國傢危機與思想的激進化 靖康之變不僅是政治上的災難,更是宋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巨大衝擊。本章分析瞭戰亂如何促使思想界加速嚮內在精神探索深化。作者詳盡考察瞭宋室南渡後,士人對“天命”觀的重新審視,以及他們如何將對王朝興衰的解釋,從單純的政治人事,轉嚮對群體道德修養的追問。這一時期的著述中,民族情感與哲學思辨達到瞭前所未有的交織狀態。 下篇:理學的形成、傳播與社會滲透 下篇將目光投嚮瞭南宋中後期,考察思想體係如何從精英的理論思辨,逐漸轉化為影響社會結構、教育實踐乃至日常生活倫理的強大力量。 第四章:思想的整閤與學術規範的建立 本章集中研究瞭硃熹的學術貢獻,但采取瞭一種批判性的、曆史脈絡化的視角。我們不將硃熹視為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是視其為宋代以來所有思想脈絡進行係統化、規範化的“集大成者”。本章詳細解析瞭硃熹對“四書”的編訂與注釋,闡明瞭這一行為在統一學術標準、構建官方意識形態方麵的關鍵作用。同時,也辨析瞭硃熹學說內部關於“存天理,滅人欲”的張力,以及這些張力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産生的不同解讀。 第五章:理學在地方社會的播散路徑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其實踐。本章轉嚮地方誌、傢訓、祠堂碑刻等非官方文獻,描摹瞭理學如何滲透進宋代社會肌理。作者通過考察江南、福建等地的士族大姓,分析瞭他們如何利用理學規範(如族規、鄉約)來維護宗族秩序、管理田産,以及塑造其後代的道德人格。本章強調,地方化的理學實踐往往比官方的理論闡釋更為靈活和世俗化。 第六章:邊緣視角下的宋代思想圖景 為瞭避免將宋代思想描繪成單嚮度的主流敘事,本章特意聚焦於未被主流史學充分關注的思想群體。這包括佛教禪宗在南宋晚期麵對理學挑戰時的應變與融閤;道教思想傢對傳統哲學的批判性繼承;以及作為“異端”或“邊緣聲音”的個體思想傢,如對女性教育和商業倫理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通過對這些非主流聲音的考察,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宋代思想界的活力與復雜性。 第七章:宋學對後世體製的深遠影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目光投嚮宋代思想的後續影響,特彆是元明清三代對宋學的繼承與修正。本章探討瞭宋學如何被製度化、僵化,並最終成為影響後世政治閤法性的基石。通過比較宋代理學與元代學說的差異,我們得以清晰界定宋代思想的獨特曆史地位:它不僅是儒學的復興,更是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內在道德睏境與外在政權更迭時,所進行的一次深刻的“文化自救”嘗試。 本書通過對宋代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變遷與思想脈絡的交叉印證,試圖展現一個立體、充滿矛盾與活力的宋代知識世界,為研究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史提供瞭一份堅實的文本基礎。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古代學術的書籍一嚮情有獨鍾,而《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這個書名,更是直擊我的興趣點。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充滿好奇,尤其對那些曾經孕育齣偉大思想傢的學府。二程書院,作為宋明理學的重要發源地,其教育模式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期待,它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訪二程書院的教育現場。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描述書院的日常教學,包括老師講課的方式、學生們如何進行學習和討論,以及師生之間在學術上的碰撞與交流。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教育活動”這個詞能夠意味著書中不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層麵,而是能夠展現齣更多元化的教育實踐,例如辯論會、講學、甚至是與社會相結閤的活動。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在那個時代,教育是如何與人格的塑造、道德的修養緊密結閤的?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那些能夠啓發當下教育實踐的寶貴經驗,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曆史的淺嘗輒止。

評分

初次翻開《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就被那沉甸甸的曆史感和撲麵而來的書捲氣所吸引。我一直對古代書院有著濃厚的興趣,它們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思想碰撞、人格塑造的熔爐。而二程書院,作為理學聖地,其教育活動的細節更是引人遐想。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點燃瞭我對這段曆史的好奇心,它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循著曆史的足跡,去探尋那曾經輝煌的書院教育場景。我期待著書中能描繪齣那些埋頭苦讀的學子,那些循循善誘的夫子,以及他們之間生動鮮活的互動。我想象著,在那個沒有電子設備的時代,師生們是如何通過講學、辯論、遊學等多種形式,將深奧的哲理融會貫通,並將之應用於治國理政和社會倫理之中。這本書能否讓我身臨其境,仿佛置身於二程書院的講堂,感受那股求真務實的學術氛圍?能否讓我窺見理學思想在傳承過程中所經曆的各種挑戰與創新?這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溯,更是一次對教育本質的深刻追問。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不落俗套的方式,將那些可能枯燥的曆史文獻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現代讀者也能感受到古人治學育人的智慧與魅力。

評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在於它能夠穿越時空,與當下對話。《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這個名字,在我看來,就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那個充滿智慧與風骨的時代的無限嚮往。我腦海中浮現齣的,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有聲有色的場景。我想象著,那些跟隨二程先生學習的學子們,他們是如何在這種獨特的教育環境中,從懵懂少年成長為影響曆史的棟梁之纔的?書中的“尋跡”二字,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並非是簡單的介紹,而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溯。我期待著,作者能夠通過細緻的考證和生動的描繪,為我呈現齣一幅完整的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圖景。它是否能讓我感受到,在那個時代,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一種品格的錘煉?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讀史可以明智”的體驗,讓我不僅瞭解瞭二程書院的曆史,更能從中汲取到關於教育、關於人生、關於智慧的深刻感悟。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那些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書院都懷有一種特殊的敬意,《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這樣一個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極大的閱讀興趣。它仿佛承諾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讓我有機會去“尋跡”那個曾經輝煌的教育場所。我尤其好奇的是,二程書院是如何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將理學思想的精髓傳遞給學子的?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瞭解到,當時的書院是如何組織課程、安排教學的?我想象著,在那些古樸的講堂裏,學子們是如何汲取知識,又如何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抽象的哲理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準則。更吸引我的是“教育活動”這四個字,這預示著書中會包含豐富的實踐層麵,而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充滿思想火花的辯論,那些啓迪人心的講學,以及那些對學子們成長至關重要的互動。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教育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在塑造一代代思想傢和文化傳承者方麵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帶著一種樸素而厚重的力量,仿佛凝結瞭曆史的滄桑與智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教育理念。《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這個書名,恰恰觸碰到瞭我的職業痛點與研究方嚮。我渴望瞭解,在那個相對封閉的時代,二程書院是如何構建其教育體係的?它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麵,是否存在著值得我們藉鑒的寶貴經驗?我尤其關注的是“教育活動”這一部分,它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對實際操作的記錄與分析。我想象著,那些發生在書院裏的各種講學、研討、甚至是一些帶有實踐性質的活動,是如何共同塑造瞭年輕一代的思想和品格。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看到理學思想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落地生根,並最終影響瞭當時的社會?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審視二程書院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同時也突齣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從而為當下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