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POD版圖書均在書名下有明顯紅字標注,POD圖書屬於按需定製,您下單購買後我們纔開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訂單。 我們一般會在您下單後的4-7個工作日內完成發貨,請謹慎下單!商品無質量問題不支持退貨,定價和裝幀可能會與原書不同,請以實物為準!詳情請谘詢客服 購買電子版圖書請與客服直接聯係,或搜索科學齣版社電子商務平颱購買 | 從“村落中的國傢”到“懸浮型有益品”: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與政策研究 |
| | 曾用價 | 88.00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3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陳靜漪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292 |
| 字數 | 280 |
| ISBN編碼 | 9787030506504 |
目錄
目錄
序言 ⅰ
前言 ⅲ
第*章 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之憂思 1
第*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問題研究緣起 2
第二節 相關文獻迴顧與評析 3
第三節 本書研究的主要問題與方法 22
第四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相關概念 24
第五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研究的理論基礎 27
第二章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分析框架 37
第*節 一個整閤性的製度分析框架 38
第二節 農村居民義務教育需求及錶達機製 42
第三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主體及其責任劃分 50
第四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的評價標準 63
第五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關聯製度 71
第三章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演進分析 77
第*節 城鄉二元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形成與化解 78
第二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的分權結構及其調整 87
第三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目標與重心演進 98
第四節 中國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演進路徑反思 109
第四章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改革的效果評價 117
第*節 義務教育經費的城鄉差距 118
第二節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地區差距 135
第三節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影響因素 145
第四節 實證分析的主要結論 170
第五章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麵臨的矛盾分析 173
第*節 城鎮化進程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存留問題 174
第二節 學校規模經濟與農村學校高成本補償問題 184
第三節 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區域差距與轉移支付問題 197
第四節 教師待遇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問題 208
第六章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改進策略 227
第*節 構建基於信息公開與反饋的先導性政策生成機製 228
第二節 構建國傢與社會良性互動、政府間統籌協調的運行機製 229
第三節 構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機製 234
第四節 構建農村中小學校的高成本補償機製 237
第五節 構建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製度 240
第六節 構建農村教師待遇改善與教師素質提升機製 250
第七章 反思與展望 255
第*節 製度變遷與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內生性質 256
第二節 集權改革與農村義務教育的“懸浮”供給傾嚮 259
第三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集權改革的趨嚮與限度 262
參考文獻 267
索引 277
後記 279
在綫試讀
第*章 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之憂思
教育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有人、財、物及相關製度的保障,尤其是服務特殊群體,具有重要教育和社會價值的農村義務教育,更需要教育資源和教育政策的關注和傾斜。然而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長期處於“邊緣化”境地,特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短缺、師資匱乏、教育質量低下等問題相伴而生且常態化。盡管2006 年以來,在“以縣為主”體製下,中央和省級政府加大瞭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但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睏境並沒有根本解決,而且製度演進的路徑依賴將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中的深層問題進一步固化。為打破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睏境,當前學界呼籲貧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主體上移至“以省為主”,甚至由中央政府包攬,而且從國傢近年來的政策動嚮上看,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變革也有明顯的“集權”趨勢。但是進一步集權真的能解決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問題嗎?農村義務教育問題解決的關鍵在哪裏?這需要對“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及政策”進行係統研究後再迴答。
第*節 農村義務教育供給問題研究緣起
農村義務教育是我國教育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與一般意義上的教育相比,具有更為特殊的教育和社會價值。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服務對象主要為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2010 年我國農村小學在校生有4 065.2 萬人,占全國小學生人數的41%,農村初中在校生有1 162.98萬人,占全國初中生人數的23%。這部分兒童數量大、分布廣、居住分散,尤其是偏遠地區農村的學齡兒童,很難被納入現代化、標準化的學校教育中去,需要“農村教育”這個特殊的教育形態來實現其九年的教育權利與義務。另外,由於城鄉二元經濟與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農村兒童在文化資本、社會資源和自我實現機會的獲得方麵都遠遠落後於城鎮地區的兒童。在農村社會內部,部分經濟實力和社會資本較強的傢庭可以通過“城鎮化”“教育移民”“進城藉讀”等方式獲得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但仍有相當數量“留守”在農村的傢庭,①他們的子女會留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正是這部分在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甚至政治資本上處於弱勢的農村居民構成瞭農村義務教育服務的重點對象。讓農村兒童,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處於弱勢社會地位的兒童獲得優質的教育,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中國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進程乃至中國長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價值與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狀況形成瞭巨大反差。在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及“城市中心”的教育格局下,農村義務教育被“邊緣化”,造成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諸多睏境。一是教育經費短缺睏境。盡管農村義務教育的供給主體曆經多次轉換,從鄉村組織(政府)和農民為主到“以縣為主”,再到當前的“以縣為主”下的各級政府共擔,但農村義務教育始終都處於經費不足的狀態。雖然2006 年“新機製”實施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運轉經費得到保障,但這一改革隻是關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流量”,而忽略瞭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的“存量”和曆史欠債,緻使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生存有餘而發展不足。二是師資匱乏睏境。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相伴而生的是農村中小學校優質師資的匱乏。農村地區相對落後的經濟社會環境、較低的工資待遇、較少的晉升和發展機會,緻使教師紛紛流嚮附近的城鎮或發達地區,而留守在農村學校的教師群體呈現齣老齡化、斷層和邊緣化的特徵。三是教育質量低下睏境。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師資匱乏的後果就是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低下,其主要錶現為學生學業成就低、學習睏難和學校的吸引力下降。這導緻農村中小學生較高的輟學率(包括“隱形輟學”)和較低的升學機會,文化貧睏在代際傳遞、在農村地區延續,進一步加劇瞭社會的不公平。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教師匱乏、教育質量低下及其循環纍積的因果關係,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歸咎為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問題,因為這些睏境是農村義務教育供給的外在環境和內在運行機製綜閤作用的結果,而這些睏境的係統紓解也依賴於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及其相關要素的變革。
第二節 相關文獻迴顧與評析
目前農村義務教育供給問題是一個多學科都參與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問題,在對其相關文獻的梳理中發現,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文獻。本書在文獻述評中一方麵盡量關照到各個學科對農村義務教育供給問題的研究狀況,另一方麵又有所取捨地將文獻綜述主題集中在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相關理論、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存在的問題、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改革思路三個方麵,其他有價值的相關研究成果將在餘下的章節中評析、藉鑒和引用。
一、關於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的理論研究
目前關於農村義務教育供給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主體厘定、政府間農村義務教育供給責任劃分兩個方麵。
(一)關於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主體的研究
關於“農村義務教育應該由誰來提供”這一問題,已有文獻研究形成瞭兩種分析思路,一種從教育産品屬性齣發,將義務教育歸屬於純公共産品,或者公共産品、準公共産品等,然後根據教育産品屬性來確定教育供給主體;另一種從政府職能齣發,從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角度提齣政府作為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主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盡管分析思路不同,但分析結論都指齣政府應該是農村義務教育供給的主體。
第*類觀點認為義務教育屬於公共産品,所以政府在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方麵應占主體地位。穆勒(1991)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從政府職能和公共産品供給角度指齣“自由放任這個一般原則,尤其不適用於初等教育……政府必須采取措施確保人們能夠或以極低的費用接受初等教育”。從中強調瞭由政府提供初等教育服務的必要性。張培剛(2001)在論述“政府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時認為,從産品屬性上看,農村教育屬於準公共産品,但是由於鄉村地區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低,教育投資成本高而迴報低,私人部門一般不願提供此類服務,因此農村教育更需要政府來提供。厲以寜(1999)認為,義務教育是具有純公共産品性質的教育服務,接受這種教育服務的人不直接付費,而應由政府來提供。王善邁(2000)、鬍鞍鋼和熊義誌(2003)認為,義務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製度性公共物品,因其正外部性和對社會公平的重要意義,政府通過一定的製度安排,使之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點,同時用法律規定瞭受教育者傢長和政府的權利和義務。雷萬鵬和鍾宇平(2002)認為與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相比,義務教育在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價值融閤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産等方麵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義務教育的公共品性質需要政府在義務教育發展中承擔主要責任。邵鋒(2004)、張仿鬆(2007)從公共産品的受益範圍和層次性來分析,指齣農村義務教育既是全國性準公共産品,又是地方性準公共産品。認為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完全應該由政府來提供。政府提供義務教育公共産品,一方麵是為其籌措經費,另一方麵是對其實行管理。
第二類觀點從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齣發,指齣政府參與教育提供和教育生産,主要是從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角度考慮的,是政府職責所在。從世界範圍來看,隨著政府和市場分工的日益成熟,政府逐漸從“全能政府”“管理型政府”轉嚮“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強調政府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已經成為理論研究和各國實踐的共識。在此基礎上,鄭富芝(2013)認為發展教育事業、促進教育公平是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責,尤其是確保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是政府zui基本的職責。Goldin(1979)也認為在義務教育消費上,政府是保障適齡兒童“平等進入”的唯*主體,政府應通過舉辦公立學校來滿足所有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需求。楊衛安和鄔誌輝(2009)認為農村義務教育的公益性程度很高,政府應該是農村義務教育的供給主體。政府供給農村義務教育不僅要保證每一位適齡兒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要保證義務教育質量的均衡,讓農村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在教育提供、教育過程、教育結果等方麵都有所體現。
綜上,盡管兩類觀點對農村義務教育供給主體定位的分析思路不同,但都強調政府供給的主體地位,這也是由農村義務教育的特殊功能和地位決定的。另外,目前關於農村義務教育産品屬性定位的研究沒有超*一般公共産品的範疇,並主要從公共産品的一般屬性來論證由政府提供農村義務教育的必要性,沒有關注到農村義務教育産品的特殊性。另外,從世界各國實踐看,公共産品理論也隻是一種規範理論而非實證理論,缺少對製度構建和政策設計的現實關照。相比之下,基於個人有限理性和強調國傢意誌的“有益品”(merit goods)理論對農村義務教育供給研究具有更強的解釋力,但目前關於有益品理論的研究尚未進入公共經濟學和主流財政學的研究視域,關於教育有益品屬性的研究就更為鮮見,所以基於有益品理論來研究農村義務教育供給問題將可能填補當前研究的不足。
(二)關於政府間農村義務教育供給責任劃分的研究
關於政府間農村義務教育供給責任劃分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從世界範圍來看,各國政府間農村義務教育供給責任劃分狀況差異明顯,而且在同一國傢的不同曆史時期,其政府間農村義務教育供給責任劃分格局也不盡相同。郭平和鄭莉娜(2007)認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分級負擔機製是一個上、下級政府不斷博弈的過程,沒有一個適閤於所有國傢的標準化的多級政府分擔機製。但從各國的一般經驗來看,各級政府的經費分擔比例與其財政收入所占比例密切相關。楊國勇和汪雷(2007)根據公共經濟學理論,認為政府間農村義務教育提供的責任劃分應考慮以下幾個主要因素:一是公共産品的外溢範圍;二是財權的劃分;三是公平性。馬青(2009)認為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主體的定位至少應符閤三個標準,即效益標準、受益標準和公平標準。而目前學界較為係統、全麵地對教育分權或集權問題進行理論分析的是 Winkler(1989)的教育分權化(集權化)判定標準體係。Winkler 提齣應當基於一定的政治和製度背景,運用社會效率、技術效率和公平三個標準對教育zui優分權化(集權化)水平進行分析。從其分析結論上看,教育集權化和分權化各有韆鞦,教育集權化更有利於解決教育供給的外部性、實現教育規模效益以及促進教育公平等;而教育分權化能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促進地區間教育供給競爭、提高教育決策效率等。Prud’homme(1995)認為教育供給分權或集權與否,可以從教育的外部性特徵、實現收費的能力和技術要求三個維度進行評估,並以小學教育為例,指齣小學教育的外部性特徵屬於中等水平,技術要求屬於中偏低等水平,由於公共教育所包含的公正、自由和廣泛社會收益等屬性,其可收費能力也較低。所以小學教育的可分權化程度較低,小學教育供給職責要適度集權,下放到地方要十分謹慎。
目前學界按照中央和地方分擔農村義務教育支齣份額的比例情況將其劃分為兩類模式,即集權模式和分權模式。
(1) 在教育集權模式中,農村義務教育的供給責任主要集中在中央或高層政府,中央或高層政府承擔瞭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支齣的絕大部分,如日本、法國。已有研究對農村義務教育供給的集權模式褒貶不一。主要關注教育供給效率的研究者認為,中央政府在獲取居民真實教育偏好信息方麵十分不利,以中央政府或高層政府為主承擔農村義務教育供給責任將因信息嚴重不對稱而供給效率低下。李祥雲(2010)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事權上劃到縣,教育經費分擔到中央和省級政府後,很多鄉鎮不再管理學校的具體事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招緻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效率的下降,所以建議農村基層組織不 暫時沒有內容介紹,請見諒!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從“村落中的國傢”到“懸浮型有益品”:農村義務教育供給機製與政策研究》的圖書的詳細介紹,內容將聚焦於其他主題,並避免提及原書名稱及相關內容。 《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資本變遷與社區重塑:基於中國轉型期的地方實踐觀察》 書籍概述 本書聚焦於中國社會在過去幾十年間,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基層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網絡以及社區治理模式所經曆的深刻變化。作者通過長期的田野調查和曆史文獻梳理,深入剖析瞭社會資本在這一轉型期的演變軌跡,探討瞭傳統社區紐帶的瓦解與新型社會組織形態的興起之間的復雜互動。全書立足於微觀的社區案例,旨在揭示宏觀社會轉型對個體生活世界和地方發展路徑産生的具體影響,並探討在國傢治理與市場力量雙重作用下,社區如何實現新的整閤與重塑。 核心議題與結構 本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展開對中國轉型期社會資本研究的分析: 第一部分:傳統社區結構的瓦解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産基礎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農村和城市社區所依賴的傳統社會結構,特彆是基於熟人社會、單位製度和集體經濟的社會資本形態。作者強調瞭這種“嵌入式”社會資本在資源獲取、風險分擔和信息傳遞中的核心作用。 隨後,本書詳細分析瞭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城市單位分流和住房商品化等關鍵政策如何從結構層麵瓦解瞭原有的資源分配機製,導緻原有的社會信任基礎和互助網絡麵臨挑戰。研究指齣,隨著人口的流動性增強和個體化傾嚮的提升,傳統的、基於血緣和地緣的社會資本開始鬆動。 本部分通過對特定案例的分析,展示瞭在傳統紐帶減弱後,社區內部資源獲取的“斷裂帶”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種斷裂如何影響瞭社會公平與發展機會的分配。 第二部分:市場化進程中的新型社會網絡構建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新的經濟活動和勞動力流動催生瞭不同類型的社會網絡。本書探討瞭在這一過程中,非正式的私人關係網絡(如親屬網絡、同鄉網絡、商業夥伴關係)如何在新的經濟環境中被重新激活和利用。 研究特彆關注瞭“關係”的商品化與工具化傾嚮。作者剖析瞭在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市場規則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社會資本如何被轉化為經濟資本的“跳闆”。這包括對地方精英的依附、對政府資源的通道的爭奪,以及在特定行業或區域內形成的封閉性關係網絡。 此外,本部分也關注瞭新興的社會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的齣現。這些組織如何嘗試在缺乏傳統社區依托的環境中,構建新的公共領域和信任機製,成為社會資本的新載體。 第三部分:城市化與社區治理的“失重”與再平衡 城市化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資本變遷的關鍵維度。本書深入探討瞭大規模城市遷移對城市社區和鄉村社區雙重社會資本的衝擊。 在城市內部,本書比較瞭“老城廂”的社區網絡與“新開發區”的原子化生活方式。研究發現,城市社區的社會資本往往錶現為一種“弱連接”的鬆散網絡,其功能性強於情感性。作者分析瞭物業管理、社區居委會等治理主體在重建社區認同和動員社會資源方麵的局限性。 在鄉村,隨著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流齣,留守老弱群體的社會支持係統麵臨嚴峻挑戰。本書通過對“空心村”的個案研究,描繪瞭鄉村社會資本的衰減如何加劇瞭社會隔離和養老危機。 第四部分:政策乾預、社區韌性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未來。作者評估瞭近年來國傢和地方政府為加強社區建設、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的效果。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有效地彌補傳統社會資本的流失?新的治理模式能否激發社區的內生發展動力? 研究強調瞭“社區韌性”的概念,即社區在麵對外部衝擊(如經濟波動、自然災害或公共衛生事件)時,依靠其內部的社會關係網絡進行自我修復和適應的能力。本書認為,成功的社區重塑不僅依賴自上而下的政策輸入,更依賴於激活和培育社區成員之間的互信與閤作。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采用瞭紮實的質性研究方法,結閤瞭曆史製度分析與多地點的深度田野調查。研究人員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理區域的城鄉社區進行瞭長達數年的追蹤觀察。數據來源包括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檔案文獻以及社區公共記錄分析。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跨越瞭傳統上將城鄉社會資本割裂開來的研究視角,將社會資本的變遷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係統,並力求揭示市場化、城市化與國傢治理這三大驅動力如何共同塑造瞭當代中國的社會資本版圖。 結論與啓示 本書最終指齣,中國的社會資本正處於一個深刻的重組期,它不再是鐵闆一塊的熟人網絡,而是呈現齣多元化、工具化和流變性的特徵。理解和有效利用這些變遷中的社會資本,對於提升地方治理效率、促進社會公平以及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結構,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書為政策製定者、城市規劃者以及社會學研究者提供瞭對轉型期中國社會運作機製的細緻入微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