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 研之趣--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主題研究課案例集(下冊) |
| | 曾用價 | 49.80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9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馬麗英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284 |
| 字數 | 250 |
| ISBN編碼 | 9787030530684 |
目錄
目錄
叢書序
序言
四年級主題研究課
故宮 李穎、李宇峰、馮勉 3
傢 劉弋戈、劉妍 19
錢幣 郭霄、洪岩、李彥秀 47
橋 梁學英、石海平、劉錚 61
水——探索生命之源 那敏、宋徵、楊永敏 80
運動 楊永敏、李愛麗、王金紅 92
紙飛機 張華、張微、王紅 99
五年級主題研究課
研究“北京”、提升能力 趙爽嬛、王婷婷、曹翰麟 113
國樂印象 於兆博、楊永敏、姚建 133
非物質文化遺産 田曉茜、曹翰麟、陳莉 146
話書 劉欣婕、鬍春蘭 157
校園,笑園,笑源 馬佳、李雪峰、陸宇平 175
業餘生活 張華、姚建、楊永敏 194
六年級主題研究課
中學 劉弋戈、張桐、吳先亮 211
海洋 姚煊、瀋傢源 234
四閤院 石海平、那敏、張蕾 248
後記 263
在綫試讀
四年級主題研究課
故宮
研究時間
第*階段:2011~2012學年度第二學期
第二階段: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
確定主題的緣由
1)遵循學校“開放、實踐、整閤”的思路,努力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培養任務相融閤。
2)教師不僅要對“故宮”這一中國曆史上的偉大宮殿建築群有更廣泛的瞭解和認識,更要在與學生共同的研究過程中,不斷嘗試新的研究方式,更好地實踐學生綜閤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進行係統思維。
3)以重點研究的主題研究課—故宮為點,輻射展開和整閤各種課程和活動。
4)為師生更好地搭建“開放、多彩、自主、發展”的成長平颱。
研究目標
以主題研究課—故宮為抓手,輻射展開和整閤教育教學活動,圖1就是結閤這一思路畫齣的思維導圖。
圖1 以“故宮”為抓手輻射展開和整閤教育教學活動
一、學科素養的培養
我們確定在教學工作中不以各科教材為局限,而是看重各學科應培養的學科核心素養,創造更加開放、有實踐性的教育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同時,我們瞭解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基於問題學習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典型教學方法,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PBL教學法強調把學習置於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以小組閤作的形式共同解決復雜的、實際的或真實性的問題,從而學習隱含於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以促進他們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這和我們的課程設計思路十分吻閤。
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決定充分利用“主題研究課”的綜閤性、實踐性、融閤性等顯著特點來引導學生對綜閤性的知識的學習。學生通過多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勞動等)對主題“故宮”進行不同角度的學習,從多個角度瞭解故宮,開闊眼界,拓展思考空間,對研究主題—故宮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積纍相關的間接閱讀經驗,並在學習中發現各自獨特的興趣點即研究點,為進一步理性探究“故宮”奠定瞭基礎。這種具有“廣而融”特點的全科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反省智慧。
我們在保持一定的常態教學的同時,在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做瞭有針對性的調整和補充。以語文教學為例:結閤本學期的研究主題—故宮,語文老師通過廣泛查找資料,深入備課,沒有找到文質兼美又適閤四年級學生閱讀的、描寫故宮的文章。於是,我們轉換思路,在課外閱讀、瞭解故宮的基礎上,以“京城古韻”為單元主題,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感受北京城除故宮之外的、獨特的曆史文化之美。在“京城古韻”中,我們編入三篇人民教育齣版社齣版的小學《語文》經典課文—《頤和園》《圓明園的毀滅》《北京的春節》。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通過閱讀《頤和園》,瞭解現存的京城古跡,並學習遊記的寫法,為遊覽故宮之後寫一篇遊記做好儲備;通過閱讀《圓明園的毀滅》,瞭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學習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通過閱讀老捨先生的《北京的春節》,瞭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傳統文化,揣摩文章的錶達順序。與此同時,我們將原有單元“智謀”和“路”兩個單元作為拓展閱讀單元,重點學習生字詞,概括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
二、國學教育的滲透
四年級的學生經過三年多國學教育的熏染,對古典文化有瞭一定的體會。因此,通過感受故宮所蘊含的中國文化,從而對中國古典文化産生更加廣泛的關注和更加深刻的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社會大課堂輔助實踐性學習
為配閤學生的知識能力習得,將社會大課堂的功用發揮得更加充分,我們調整瞭以往四年級第二學期社會大課堂的活動內容,改變為與課內學習和研究主題關係更為密切的“故宮”“頤和園”“圓明園”等,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對學習內容和自己的研究重點有更加直接和切實的認識。真正幫助學生樹立“大學習觀”—身邊的一切事物及我們的生活都是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資源,使得學生更加關注生活,樂於觀察,善於思考。
四、整閤學校各項活動
每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繁雜的,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有興趣參與活動,並且不增加學生和老師的負擔,這就一定要有效地整閤,做“減負”的工作。
以“讀書三士”活動為例:改變以往學生自己隨意讀書—填寫相應篇數讀書報告單—上交報告單—獲得相應奬狀的方式,變更為先閱讀“故宮”相關的年級推薦讀物,填寫相應的讀書卡(更名為“故宮通行證”),考察的方式也是以“闖關卡”問捲的形式進行,此項任務完成可得到“探花”稱號。接下來,準備“精彩兩分鍾”:全員參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嚮大傢展示自己所理解的故宮,這項任務都做好後可將介紹內容的課件或資料拷貝到班級電腦,完成後可得到“榜眼”稱號。zui後,在全年級展開故宮講解詞的撰寫活動,與作文和隨筆相結閤。這項任務完成後可得到“狀元”稱號!如此一來,既讓閱讀變得生動有趣,讀有所得,又讓學生在閱讀中鍛煉聽說讀寫的能力,更是與語文的相關作業整閤,真正為學生減負不減質。
五、貫穿始終的年級德育教育
任何形式的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必須以遵守其規則為前提。因此,堅持四年級的德育教育主題—“精氣神”“規則”“閤作”,將德育要求具體化,將日常的學習、活動結閤在一起。
關注以下三級目標:
1)年級要有“精氣神”,繼續上一學期的課間操評比與班級全員體質提高的競賽活動,與“體育節”的武術操和隊列等相整閤,塑造積極、陽光、健美的年級風貌。
2)班級要有“凝聚力”,在“故宮”社會大課堂和小組研究等活動中藉力,用活動促進班級團結嚮上的氛圍,學會與人閤作,相互配閤,共同完成目標,促進學生情感上更加緊密的聯係。
3)學生個人要有“生長力”,在給予更多自主選擇的前提下,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更加全麵地認識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的優勢,在與他人閤作的過程中,能相互學習,促進自己的發展,同時培養學生學會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們認為學森課程體係的含義十分廣泛,包括主題研究課、平行選修、特色選修、跳級與免修製度、社會大課堂、各項活動……我們要做到的是將這些分散的方麵整閤起來,相互交錯,形成一個“開放的閉環”,彼此成為更加係統化的、聯係緊密的課程體係,使學生在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生活中感受課程和文化的浸潤。
課程改革也是一個讓教師再次成長和進步的過程。讓開放的意識進駐到每個老師的內心,讓老師也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在本學科甚至是其他方麵的優勢、特色成為新的教育資源,豐富教育的內涵,更好地為不同特點的學生服務,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打開更廣泛的渠道,促使學生努力實現“一專多能零缺陷”。
內容介紹
《研之趣: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主題研究課案例集(上、下冊)》收錄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主題研究課”實踐探索案例39篇,其中上冊收錄1~3年級的24篇,下冊收錄4~6年級的15篇。每篇案例都真實再現全體師生共同經曆確定主題、提齣問題、自願結組、繪製思維導圖、製定任務單、設計體驗方案等,在探究中開展多層麵的研討過程。每篇案例集教師團隊的智慧,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師生在研究中共同成長為目的,著力培養師生對任何一個事物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多元係統的思考與探究,構建寬而融的認知係統,形成立體的思維品質。
探尋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優秀教學實踐與理論前沿精選 圖書名稱: 研之趣——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主題研究課案例集(下冊) 內容提要: 本書作為一套深入探討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的案例集,旨在為廣大一綫教師、教研人員以及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資料。本書聚焦於當前教育領域的熱點與難點,精選瞭一批來自全國乃至國際前沿的優秀教學案例,特彆強調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構建,以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深度融閤。 本書的編纂秉持“以真實案例為載體,以問題解決為導嚮”的原則,力求展現真實課堂的復雜性、生成性和挑戰性。我們相信,教育的進步不僅依賴於宏大的理論構建,更依賴於一綫教師在具體情境中對教育規律的細緻體察與智慧運用。 第一編:核心素養導嚮下的深度學習設計 本篇著重探討如何在國傢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將“核心素養”從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係。我們精選瞭多個學科的案例,展示瞭教師如何有效設計以“真實問題”驅動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從知識的淺層記憶轉嚮深層理解與遷移應用。 案例亮點聚焦: 1. 數學思維的具象化錶達: 選取瞭涉及幾何證明與概率統計的單元設計。重點分析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模型建構、動態演示等方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思維路徑,並評估學生在解決非結構化問題時展現齣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解題步驟”,更是“思維過程的流暢性與創新性”。 2. 語文的文化傳承與錶達創新: 多個案例展示瞭傳統文化文本(如古詩詞、經典名著選段)在當代課堂中的“活化”處理。案例細緻剖析瞭教師如何通過情境創設、多模態資源整閤(如音樂、繪畫、影視片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情感共鳴,最終落實到高質量的口語錶達和批判性寫作實踐中。特彆關注學生對文本深層意蘊的理解如何轉化為自身的價值判斷。 3. 科學探究中的“犯錯學習”: 科學教育案例集結瞭關於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的優秀實踐。這些案例凸顯瞭科學探究的本質——試錯與修正。我們詳細記錄瞭教師如何構建安全的“錯誤場域”,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修正假設,並進行迭代改進。重點展示瞭對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證意識”的培養路徑。 第二篇:跨學科主題學習與項目式教學(PBL)的實踐探索 隨著知識邊界的日益模糊,跨學科整閤已成為提升學生綜閤實踐能力的關鍵路徑。本篇集中展示瞭如何打破學科壁壘,構建以學生興趣和真實世界議題為中心的PBL項目。 主題案例群(示例方嚮,不限於此): “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主題研究: 選取瞭融閤地理、曆史、社會、藝術等多門學科的綜閤項目。案例詳述瞭學生團隊如何從調研城市空間布局的變遷,分析環境影響因素,到最終設計齣具有可行性的社區改造方案。重點評估瞭項目管理能力、團隊協作以及成果匯報的專業度。 “信息時代的倫理與法規”模塊: 結閤信息技術、哲學思辨與公民教育,探討大數據采集、人工智能應用等前沿議題。案例展示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充分瞭解技術原理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並形成具有建設性的行動建議。 本篇著重分析瞭PBL實施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資源的鏈接者和過程的指導者。我們提供瞭一套可供參考的項目管理工具和階段性評價標準。 第三篇:技術賦能下的智慧課堂構建 本部分關注前沿教育技術(如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工具、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數據分析平颱)如何被有效地整閤入教學流程,以實現教學的個性化與高效化。 技術融閤的深度解析: 1. 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智能推薦: 多個案例展示瞭教師如何利用學習管理係統(LMS)收集的學情數據,精準診斷學生的知識盲點和學習風格,從而為不同學生推送定製化的學習資源和練習集。案例剖析瞭教師對技術數據的解讀能力以及基於數據反饋進行教學乾預的策略。 2. 沉浸式體驗與概念理解: 探討瞭VR/AR技術在曆史場景重現、復雜物理過程演示中的應用效果。不同於單純的技術展示,案例側重於分析沉浸式體驗如何幫助學生剋服傳統教學中的理解障礙,提升記憶的深度和情感投入。 3. 過程性評價的數字化轉型: 介紹瞭教師如何運用電子白闆、在綫協作工具進行即時反饋和形成性評價。重點分析瞭如何確保數字化工具收集的數據能夠真實、全麵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並有效指導後續教學的調整。 結語:教育者的專業成長之路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激發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與再創造的熱情。我們深知,每一堂成功的課都是教師智慧與心血的結晶。通過對這些“研之趣”的案例的研讀,我們期待讀者不僅能汲取具體的操作方法,更能體會到教育的無窮魅力——在對學生成長的關切與探究中,實現自身的專業超越。本書是持續探索的起點,而非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