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明的进程 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
定价:45.00元
作者: 巴巴拉 弗里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86621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宏大的视角,揭示了煤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驱动力和致命破坏力。 ★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煤工业的发展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在终年不见天日的矿井中的煤矿工人,有着怎样*恶劣的环境?★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为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的煤,为何会成为*饱受争议的产业,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内容提要
它有着黝黑丑陋的外表,它是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生物高度浓缩后的遗迹,它用燃烧所得的一切构建着我们的世界,使之充满了光明和动力。
煤就是这样,提供了足以改变世界的能量,却也有着不可预知的危险,让使用它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无数矿工般的悲惨生活,世界范围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度让人把它与疾病、死亡和魔鬼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里,煤就像一个被束缚的黑色精灵,撩开中世纪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看到:
在生存环境黑暗恶劣的矿井里,那些致命的毒气如何出其不意地置人于死地?
19世纪的曼彻斯特,在以煤为燃料的巨大生产能力的驱动下,成了怎样一个污水横流、黑暗混乱的重工业城市?
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从哪里开始?与煤的开采发现和充足供应有着怎样必然的联系?
为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的煤,为何成为*饱受争议的产业,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作者巴巴拉?弗里兹以客观宏大的视角,揭示了煤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制动力和致命破坏力。毋庸置疑的是,煤虽然具有许多缺陷,但却带领人类穿越了漫长的工业童年时代,*终赐予了人类力量来建设一个不再需要煤的世界。
目录
目录
章“可以移动的气候”
如果没有煤铺就的这条黑色之路,我们的命运将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将与现在完全不同。
第2章英国宝石
要解决能源这个特殊的问题,不能靠煤,根本的是要大量缩减人口,或许这要靠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来完成。
第3章踏上革命征程
“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乔治三世不解地问那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是力量,陛下。”
第4章全速前进
在这里,人类获得了的发展和无以复加的粗野;在这里,正上演着文明的奇迹:文明人又变回了野蛮人。
第5章珍贵的种子
虽然动机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怀有共同的决心,要把别人眼中的幻想变成现实。他们还各自抱有同样的幻想:未来将由我来创造。
第6章君主沉浮录
煤虽然从历史舞台上退场了,却并没有消亡。它只不过将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成为一个幕后英雄。
第7章无形的力量
从历史的观点看,在文明的浪潮发展到具有威胁性的规模之后,气候就在这摇晃和汹涌的浪潮中飘摇不定。
第8章燃烧的传奇
虽然煤具有许多缺陷,但却带领人类穿越了漫长的工业童年时代,终赐予了人类力量来建设一个不再需要煤的世界。
作者介绍
巴巴拉?弗里兹
担任明尼苏达州助理检察长长达12年,专门从事环保法律的执法工作。她目前与家人生活在圣保罗。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但又不仅仅是震撼。作者在梳理“煤”的故事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明的起点,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原始的对火的崇拜,都巧妙地与煤炭的出现联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围着篝火,听着祖先讲述的关于地底蕴藏的“黑金”的故事,那是一种神秘,一种敬畏。然后,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敬畏逐渐演变成了对力量的渴求。作者非常擅长捕捉这种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个体情感的交织。他讲述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他们如何利用煤炭的力量,改变了世界,但他也深入到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矿井下默默奉献,甚至牺牲生命的人们。这本书让我深思,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物质文明,有多少是建立在这“黑色的石头”之上?我们对能源的依赖,又是如何演变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爱恨情仇”?作者的叙述,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哲学思考,他让我们看到,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伴随着新的挑战和代价,而煤炭,无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旅程。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的不是枯燥的科学知识,而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冰冷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我能感受到,当第一批煤矿工人,带着满身的泥土和疲惫,将煤炭运送到地表时,他们心中那种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未来一丝丝的期盼。然后,我看到了蒸汽机的轰鸣,那是一种力量的释放,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巨大进步。作者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描述,他深入挖掘了煤炭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影响。它如何催生了城市,如何改变了家庭,如何让全球经济紧密相连。但同时,他也让我看到了煤炭另一面的“恨”。那些因过度开采而荒芜的土地,那些因煤烟污染而扭曲的天空,还有那些在贫困与危险中挣扎的矿工家庭。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悲悯,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煤炭妖魔化,而是试图理解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就像一种恩赐,也像一种诅咒。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煤”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燃料,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文明的推动者,也是人类欲望的投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历史讲解,而是通过一种“爱与恨”的视角,将煤炭这个主题立体化。作者仿佛是一个深邃的观察者,他既看到了煤炭带给人类的无限可能,也洞察了它潜在的破坏力。我感觉,他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去解读一块冰冷的石头。他讲述了煤炭如何点燃了人类的文明之火,如何驱动了无数的创新和发展,那是一种“爱”,是对进步的渴望,是对力量的追求。但同时,他也描绘了煤炭如何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以及社会的不公,那是一种“恨”,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忧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是如何从最初的生存所需,演变成了一种无止境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文明。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他只是将煤炭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去思考其中的得失。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方式,它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引发思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心灵触动。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一开始让我有些犹豫,我对“煤”这个题材并没有特别的兴趣,总觉得是陈旧的、不那么光鲜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完全被作者的笔力所折服。他将“煤”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物质,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甚至是灵魂。他描绘的“爱”,是煤炭如何成为工业革命的引擎,如何将人类从 agrarian society 推向 industrial society,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和便捷。那些蒸汽机的轰鸣,那些工厂的烟囱,在作者笔下,都化为了一种进步的象征,一种力量的展现。而“恨”则体现在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那些因煤矿事故而破碎的家庭。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阴暗面,反而用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去刻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绘了煤炭如何成为一种“双刃剑”,既是文明的基石,也是潜藏的危机。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自然互动,不断在欲望与责任之间权衡的历史。而煤炭,则是这场宏大叙事中,一个不可或缺,又充满争议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黑色的石头,暗红色的标题,仿佛诉说着一段久远而又复杂的故事。我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学般的严谨和诗人般的细腻所吸引。他并没有直接讲述“煤”的物质属性,而是从人类文明的黎明就开始铺陈,将一块块黑色的石头,从地下深处被唤醒,到被赋予“爱”与“恨”的双重身份,一路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最初的人类,在寒冷的夜晚,围着篝火取暖,那火光跳跃,将黑暗驱散,也点亮了人类对能源最初的渴望。而这种渴望,随着文明的进程,变得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复杂。作者对煤炭的“爱”,体现在它如何驱动了工业革命,如何让蒸汽机轰鸣,让工厂林立,让世界变得更“近”。但同时,他又毫不避讳地描绘了煤炭的“恨”,它带来的滚滚浓烟,笼罩城市的阴霾,以及那些在黑色矿井下,用生命与汗水换取光明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种矿石,它更是在讲述人类与自然,与科技,与自身欲望之间的缠绵纠葛,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