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是一個目擊者
:58.0元
作者:劉旭陽
齣版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22064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2 位當代*的報道攝影師,23 組奪得攝影界*奬項的不朽作品。這些攝影作品,讓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紛繁復雜的世界,有瞭更多的認識和思考。本書講述的是,在這些作品背後,攝影師和被拍攝者之間的故事。
內容提要
22 位當代的報道攝影師,23 組奪得攝影界奬項的不朽作品。這些攝影作品,讓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紛繁復雜的世界,有瞭更多的認識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作品背後,攝影師和被拍攝者之間的故事。
攝影師們親口闡述自己的經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自己在戰火中、在苦難中、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以及支持他們拍攝一幅幅經典照片的原因。
照片是時間的化石,攝影師作為目擊者,讓更多的人看到正在發生的曆史。這是一本關於攝影的書,也是一本關於攝影本質的書。這是一本關於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目擊者的書。
目錄
作者介紹
劉旭陽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學本科畢業,英國拉夫堡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輔修該校社會學)。曆任新華社攝影部編輯、新華社江蘇分
社攝影記者、《外灘畫報》主筆。在《外灘畫報》期間作品多次獲得上海市好新聞奬、文新報業集團新聞奬。現任《周末畫報》iWeekly 副主編。
文摘
序言
一位戰地攝影記者的讀後感
劉旭陽:
你好,
看瞭你的書,作為一個曾經的戰地攝影師,我想和你談談我的想法。現在,關於攝影的齣版物,太多聚焦在抽象理論、技巧速成和給齣各種定義上,我很高興能看到這樣一本描述當代攝影師各不相同的拍攝經曆、采訪體驗和自由觀點的作品。
關於戰地記者的定義?它應該是沒有定義的。
我不習慣彆人問我:“劉先生你做的是什麼攝影,是新聞、人文還是紀實攝影?”人們總是喜歡把你放在一個人為設置的小盒子裏麵,他們纔知道你在做什麼。我們不能刻闆化戰地攝影的含義,因為這樣隻是加重瞭大眾對新聞攝影的誤解。
人們提到我總喜歡說戈爾巴喬夫那一張作品,而我其他獲奬的照片,其他題材的照片,中國人其實看到的並不多,為什麼?
這不是你或者誰的問題,因為在中國的土壤裏,在我們的教育裏,“戰地記者”被擱置在瞭一個很特彆又很微妙的地方。曾經,我作為戰地攝影記者報道過6 場戰爭,當我迴到中國的時候,我發現人們都在談論卡帕、談論唐·麥庫寜(Don McCullin)、談論拉裏·巴羅斯(LarryBurrows),也談論斯坦利·格林(StanleyGreene)和黃功吾,我和後兩位曾經一起在采訪中工作過,我發現他們都被人為地賦予瞭獨特的意義。戰地記者,首先是一個記者,他們並不是為瞭戰爭而生的人。戰爭的發生有它們自己的原因,作為記者,我們的工作內容就是哪裏發生重大事件、哪裏有新聞我們就去哪裏報道。但是在中國,敘述故事時往往習慣給齣設置好的正反兩派,然後正義的一方戰勝邪惡的力量,戰地攝影師成瞭一種具有英雄色彩的傳奇被傳頌。
一想到戰爭,讀者的潛意識就會認為戰地記者是崇高的。我並非否定戰地記者,戰地記者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記者的工作責任感。但是,由於這種習慣,中國人總會把戰地記者放在正義的一方,或者貼上代錶進步的標簽。隨著越來越多像你這樣的人從國外留學迴來,又把對戰地記者這個概念帶入到中國,人們越來越認為戰地記者是特彆瞭不起的人,他們站在特彆崇高的位置。但是你從生活(Life)雜誌、西方新聞報道以及幾次世界大戰的曆史來看,你會發現這是西方新聞記者都會去參加的工作,是很平常的。有一些人因為報道做得好,媒體就會派他再去下一個戰爭報道,逐漸他就會成為一個戰地記者,比如現在在中國教書的N 記者彼得·阿內特(Peter Ar)。但是,對於戰地記者,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炒作,戰地記者不應該成為一些好名利者自我炒作的幫手,不能以“我齣現在炮火邊緣我就很”來自吹自擂。要時刻記住,從攝影角度來說,一個好的戰地攝影師的地位並不比一個齣色的人像攝影師、藝術攝影師要高級。
好的照片的標準是什麼?怎麼纔能拍齣一張好照片?
我們可以有答案,但不止一個答案。
很多年輕人問我,劉老師,我怎麼纔能拍齣你那樣的照片,你給我劃一條直綫齣來,我按照你說的去做。我很直接地說,這是不可能的,我不能誤導你們。
我認為評判好照片沒有標準答案。它是當你在現場遇到這些畫麵的時候,你抓不抓得住,怎麼抓住。這跟你個人很有關係。我們在討論攝影的時候,應該步步做加法,而不是步步做減法。
正如你在書裏所描繪的那些戰地攝影師們的種種經曆,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報道手法以及對新聞事件的觀點態度,這些纔是我們和讀者不應該忽略的內容。相機對於我和大部分攝影師來說,隻是一種工具。
以我多年的戰爭報道經驗來看,攝影師的知識結構、觀察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毅力和恒心都是決定後畫麵的要素。有些記者,因為知識麵狹窄,不擅長觀察,不懂與人溝通,自然做不齣好的報道;而另外一些人,他們準備充分,善於與他人閤作和溝通,自然就可能做齣好的內容。
我們總是習慣把攝影、新聞攝影割裂開來,攝影師、攝影記者如果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在炮火中與被拍攝者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就很難拍齣好作品。同樣的,去拍攝一個政治、一個演藝明星、一個普通百姓,如果不能夠在短時間內與他們建立一種微妙的信任關係,攝影師會因為觀察不全麵,錯失一些重要信息。
中國的讀者們總是喜歡尋找成功的捷徑,比如現在大傢都在學馬雲,好像知道瞭人傢的工作方法,自己就一定也會成功。這是錯誤的。我們現在思考問題,還存在誤區。不存在“成為好攝影師”的單一的、固定的路綫,而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們要去瞭解攝影作者的工作方式、方法,性格、態度和觀點。你看,杜修賢入行的時候文化層次不高,可後來也成為新華社很好的攝影記者;有些攝影師是很好的工程師,如馬剋·呂布;有一些在入行前是醫生。
彆人問我“你為什麼總是在恰當的時間齣現”,我想他們問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完全是在說攝影。無論在任何時候,我都會時刻讓自己的相機裏麵保留著空白膠捲,因為我不希望當我麵對重要時刻的時候,手上沒有可以用的空白膠捲。這其實也是一種攝影之外的素養。
對於我來說,你這本書大的價值就是那每張照片背後鮮活的拍攝細節,這些能幫助讀者去理解一幅照片的畫麵、手法、觀點和背景。反之,我們不應該用獲奬或者戰地攝影師或者馬格南這樣的光環去推銷。我們今天很多的攝影評論傢,說來說去也不說照片,不圍繞圖片和新聞,交代拍攝時的背景、情景,至於作者在事後對自己的攝影作品是怎樣判斷的,從來都不談。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新聞攝影被架空、被學術化、被理論化,遠離讀者和作者。
以我個人的采訪經曆來說明,當你把在戰場上攝影師遇到的各種睏難、拍攝的限製等等敘述齣來的時候,讀者也就更容易去理解一張照片,為什麼他不是這樣拍,而是那樣拍。在當時的瞬間,拍攝者什麼是可為的,什麼是不可為的,作者是戴著什麼樣子的“眼鏡”去觀察新聞事件,怎麼理解前因後果,作者的同情心在哪裏,為什麼會有同情心,過程是怎樣的,有沒有內心的糾葛和矛盾。在很多好照片的背後,都是有很多智慧在其中的。比如,我在北京和莫斯科采訪的時候,其他人因為種種原因放棄瞭,而隻有我堅持留在那裏,獲得瞭的照片。這就是攝影師在攝影之外的智慧。
數字技術對新聞攝影的意義?
當下,很多人都對職業新聞攝影師的未來感到焦慮,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你會發現所有攝影內容的展覽,包括現代傳播集團在2014 年參與舉辦的Photo Shanghai 攝影展覽,參觀的觀眾比其他當代藝術的展覽都要多,這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為什麼人要去藝術館、美術館看一場攝影展覽,而另外一邊,圖片又在網絡上泛濫?
因為看作品的時候是一對一的關係,周圍要有空間,觀眾也要有時間去欣賞作品。
Photo Shanghai 後一天還有許多人要買票去看,結果都買不到票,對我來說這意味著攝影的力量沒有在互聯網的時代減小,傳播的技術和媒體平颱在發生深刻變化的時候,攝影師的工作方式和經濟來源産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這個變化不可能會改變我們看待攝影、評價作品的方式。就好比,今天有瞭新的技術,我們明天就可以否定莎士比亞嗎?
我們應該看的是照片,而不僅僅是它的標簽。經典就是經典,好的照片體現的是我們對人類的觀察。重新翻看那些曆史上的經典照片,我發現我離不開它們,因為它們承載著我們人類的共同記憶,這就是攝影的魅力和挑戰。
在數碼的年代,技術給我們的攝影帶來瞭無限的可能性,同時也減弱瞭人們觀察的時間和思考的時間。當年我在做圖片編輯工作的時候,在編輯部,每天要看很多很多照片,去判斷哪些是值得刊登的那一幅。但是現在,你可以看到的影像太多太多。好比我問你,關於伊拉剋戰爭的哪一張照片你還記得?你不能很快地迴答齣來。因為你每天看的圖片太多太多瞭。
雖然時代在變化,但攝影奬項仍然不能完全由讀者投票來決定,還是要有專業的評委來評選,我們需要觀點。我當過“荷賽”的評委和大師班的老師,每一年我們都要在爭吵中纔評齣年度照片的獲得者。有一年的“荷賽”評選中,我們選擇瞭華盛頓郵報的攝影記者拍攝的一組車臣的照片,一個當地小孩子在汽車上的錶情打動瞭包括我在內的評委們。有時候,並不是戰火和硝煙纔是好照片的要素。我們看照片,實際上看的是攝影師在照片背後的錶現齣來的觀察力和思想力,作品能否打動人,即終要迴到人文。
我現在把自己曾經獲得的攝影奬都擺在角落,為什麼?因為我們,包括你我,不應該活在奬項的光環之下,人們應該生活在那些有意義的畫麵裏而不是名利的相框裏。
劉香成,策展人、攝影師、“荷賽”大師班亞洲推委。2015 年1 月10 日
這本書的印刷質量真的讓我感到驚喜,無論是照片的色彩還原度還是細節的清晰度,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夠真實呈現光影層次的照片,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即使是黑白照片,也能夠感受到豐富的灰度變化,而不是死闆的黑白兩色。而且,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摸起來有一種溫潤的感覺,翻閱起來也很順暢,不會有那種粗糙的廉價感。我一直認為,好的攝影作品離不開精良的印刷,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投入瞭很大的精力,這一點也反映齣齣版社對作品質量的高度重視。在如今電子書橫行的時代,一本紙質書能夠做到如此極緻的印刷水準,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讓我更加期待書中內容的呈現,因為我知道,能夠投入如此多精力在印刷上的作品,其內容本身也一定不會馬虎。我曾在其他一些攝影畫冊上感受過印刷上的不足,導緻本應精彩的照片大打摺扣,而這本書則完全避免瞭這個問題,甚至可以說,它提升瞭我對攝影畫冊印刷質量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封麵的處理,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書籍那樣追求華麗和花哨,而是用一種內斂而有力的視覺語言,傳達齣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思考。封麵的色彩運用非常考究,那種低飽和度的色調,配閤著構圖,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氛圍,讓我在翻閱之前就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非常看重書籍的物理質感,它直接影響著我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在紙張的選擇上非常講究,觸感溫潤,翻閱起來不會有那種生澀感。而印刷方麵,無論是文字的清晰度還是圖片的色彩錶現,都達到瞭非常高的水準,這讓我能夠更好地沉浸在作者所要傳達的世界裏。我曾經遇到過一些書籍,雖然內容很精彩,但粗糙的印刷和劣質的紙張卻極大地削弱瞭閱讀的樂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則做得無可挑剔,充分展現瞭齣版社的專業素養和對讀者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衝擊力,那種黑白灰的搭配,加上若隱若現的人物剪影,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在一傢書店偶然翻到的,當時手上已經有好幾本書瞭,但還是忍不住把它拿齣來細細品味。封麵的質感很好,紙張厚實,印刷清晰,能感受到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拿到手裏很有分量,這總是讓人覺得內容會很紮實。我當時很好奇“目擊者”這個詞,它到底會指嚮什麼樣的故事,什麼樣的視角。是旁觀者的冷靜敘述,還是親曆者的情感宣泄?這種模糊又充滿張力的命名,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我平時比較喜歡一些紀實性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能夠觸及社會深層脈絡、展現時代變遷的書籍。這本書的作者名字——劉旭陽,我之前並未耳聞,但“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這個名字,又自帶一種專業性和權威性,讓我覺得這本書很可能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都有獨到之處。在書店裏,我大緻翻看瞭幾頁,裏麵的排版布局也很有設計感,照片和文字的搭配似乎經過瞭精心編排,預示著一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藝術感,我非常喜歡這種簡約卻富有深意的風格。封麵上的文字和圖片的搭配,形成瞭一種視覺上的張力,讓人在第一時間就對這本書的內容産生瞭好奇。我常常覺得,一本好的書,它的封麵設計就是它的一張名片,能夠直接傳達齣書籍的基調和氣質。這本書的封麵無疑是成功的,它在眾多書籍中脫穎而齣,讓我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它背後的故事。同時,這本書的紙張和印刷質量也堪稱上乘,觸感細膩,色彩飽滿,翻閱起來有一種享受。我尤其喜歡書頁的厚度,恰到好處,既不會顯得過於單薄,也不會過於厚重,能夠很好地保護書頁,同時也帶來瞭良好的閱讀體驗。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一本能夠讓人靜下心來閱讀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奢侈,而這本書無疑具備瞭這樣的品質。
評分拿到這本書後,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重量和質感。這本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不僅僅是紙張厚實的原因,更是內容分量的一種體現。封麵設計簡潔卻極具力量感,那種留白和構圖的運用,已經預示瞭書中內容不會是流於錶麵的浮光掠影。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書,不僅僅是內容的承載體,更是一種觸覺和視覺上的享受。這本書在紙張的選擇和印刷的工藝上都做得非常到位,翻閱的時候沒有那種刺鼻的油墨味,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淡淡的書香,讓人心曠神怡。我尤其欣賞它內頁的排版,照片和文字之間的比例恰到好處,相互映襯,既不會讓照片顯得過於突兀,也不會讓文字顯得過於擁擠。這種精心設計的排版,讓閱讀的過程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我曾經在一些書籍中遇到過排版混亂、圖片模糊的問題,這極大地影響瞭閱讀的體驗,而這本書則完全避免瞭這些弊端,展現瞭一個成熟齣版社應有的水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