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碼攝影工坊——佳能器材
定價:59.00元
作者:(美)蒂瑪基夫(Timach-eff,S.),張波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1520616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590kg
編輯推薦
分享數碼攝影大師的靈感與技巧,激發您的創作潛力!
作者簡介:
Serge Timacheff是一位作傢和專業攝影師,他熱衷於拍攝各種世界擊劍錦標賽和奧運會的擊劍比賽。他還拍攝政要、名人等特殊人物,同時還為各種商業和個人客戶拍照。作為國際擊劍聯閤會(FIE)的官方攝影——師,他成立瞭網站——FencingPhotos.corn,這是他與他的妻子Amy共同擁有的Pacific Northwest攝影棚Mountain Phot0的一部分。他編寫過5本書,*近的著作是Wiley齣版的《Total Digital Photography》和《Digital Sports Photography》。他還經常講授數碼攝影相關的課程。
內容提要
從某種程度上講,攝影器材與攝影作品的成敗有著很大的關係。本書專門介紹瞭佳能公司提供的數碼攝影器材。全書分為11章,首先介紹瞭攝影係統,之後主要介紹佳能相機、鏡頭和閃光燈的知識、使用和保養技巧,後介紹瞭使用佳能DSLR相機的攝影工作流程。
本書由攝影師撰寫,書中不僅介紹瞭作者的大量親身使用經驗,而且包括瞭大量的示例照片,讓您可以掌握如何挑選、使用和保養各種佳能器材。本書圖文並茂,適閤所有層次的專業和業餘攝影師閱讀參考。
目錄
第1章 打造一套攝影係統
1.1 什麼是攝影係統
1.2 佳能係統概述
1.3 佳能鏡頭
1.4 個人攝影係統
1.5 打造自己的攝影係統
1.6 選擇適閤自己的係統
第2章 選用佳能DSLR相機
2.1 購買佳能DSLR相機時的注意事項
2.2 哪種分辨率適閤您
2.3 佳能DSLR相機使用的技術和具有的功能
2.4 佳能DSLR相機産品綫
2.5 不同的圖像傳感器尺寸
2.6 裁切係數
2.7 連拍速度會影響什麼
2.8 充分利用您的佳能DSLR相機
第3章 鏡頭入門
3.1 搭建攝影係統的骨乾
3.2 瞭解鏡頭的基本知識
3.3 熟悉對焦選項
3.4 考慮景深
3.5 購買鏡頭的技巧
第4章 鏡頭的學問
4.1 鏡頭的工作原理
4.2 鏡頭與相機的信息傳遞
4.3 佳能鏡頭技術
4.4 焦距和光圈效果
4.5 什麼樣的鏡頭是好鏡頭
4.6 什麼是MTF圖
第5章 理解鏡頭特徵
5.1 鬼影
5.2 鏡頭眩光
5.3 色差
5.4 摩爾紋
5.5 僞色
5.6 衍射
5.7 評估顔色和對比度
5.8 枕形失真和桶形失真
5.9 暗角
第6章 選擇與使用鏡頭
6.1 變焦鏡頭與定焦鏡頭
6.2 快速鏡頭與慢速鏡頭
6.3 標準鏡頭
6.4 遠攝鏡頭
6.5 微距鏡頭
6.6 移軸鏡頭
第7章 鏡頭附件及保養
第8章 閃光燈知識
第9章 在工作流程中使用佳能DSLR
第10章 相機保養和傳感器清潔
第11章 攝影行業的基本常識
附錄A 其他佳能DSLR附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那些被遺忘的快門聲,那些錯過的光影 最近翻看舊照片,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那些曾經讓我無比自豪的“大作”,如今看來,卻顯得如此青澀,甚至有些稚嫩。我記得,當時為瞭拍一張日齣,天還沒亮就爬起來,頂著寒風在山頂等待。當第一縷陽光刺破雲層的那一刻,我激動地按下快門,仿佛捕捉到瞭整個世界的希望。後來,我學會瞭用各種濾鏡和後期軟件去“修飾”照片,試圖讓它們更加完美。我開始追求清晰銳利的細節,追求鮮艷飽和的色彩,追求那些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的“極緻”。於是,我的照片變得越來越“標準”,也越來越缺乏“靈魂”。我開始對那些所謂的“經典”照片産生瞭懷疑,它們真的如我所想的那樣,僅僅是器材和技術的堆砌嗎?我開始懷念那些用膠片相機拍照的日子,那時候,每一次按下快門都充滿瞭儀式感,每一次衝洗照片都充滿瞭驚喜。我們不會輕易浪費一捲膠捲,而是會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鏡頭,更加用心去構圖和觀察。現在的數碼時代,似乎讓我們擁有瞭無限的“試錯”機會,但也讓我們變得越來越隨意。我曾以為,隻要擁有最先進的器材,就能拍齣最動人的照片。然而,事實證明,器材隻是工具,真正賦予照片生命的是攝影師的眼睛和心。我錯過瞭太多細微的光影變化,錯過瞭太多轉瞬即逝的情感瞬間,僅僅是因為我太過專注於尋找下一個“好器材”,而忽略瞭眼前正在上演的這場關於光與影的盛宴。
評分對器材的沉迷,是對攝影的疏離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攝影愛好者,但沉迷於器材的升級換代,卻讓我漸漸忽略瞭攝影本身。每次看到新款相機發布,或是朋友入手瞭新鏡頭,我的心就癢癢的。總覺得,要是有瞭那個鏡頭,我一定能拍齣大片;要是換瞭那個相機,我的照片質量肯定能飛躍。於是,信用卡賬單越來越長,而我的相機包卻越來越鼓。各種型號的相機,從入門級的單反到專業級的微單,幾乎都體驗過;從廣角到長焦,從定焦到變焦,各種焦段的鏡頭也嘗試瞭個遍。每次購買新器材,都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參數、閱讀評測,甚至會為瞭一個所謂的“最佳性價比”而糾結半天。拿到新寶貝的那一刻,那種興奮感無與倫比,仿佛擁有瞭通往藝術殿堂的鑰匙。我會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仔細端詳它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它冰涼的金屬質感,聽著快門那清脆的響聲。然後,我會立刻帶著它齣門,試圖用它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然而,往往事與願違。拍齣來的照片,似乎並沒有因為器材的升級而變得多麼驚艷。構圖依舊生硬,光綫處理也顯得笨拙,就連色彩也總是差那麼一點意思。我開始反思,究竟是我的技術不行,還是我對器材的要求太高瞭?我沉迷於玩弄那些復雜的菜單和設置,卻很少花時間去學習構圖、光影和後期。我總是期待著器材能夠“自動”地幫我解決所有問題,卻忽略瞭攝影師自身纔是最重要的“鏡頭”。這種對器材的無限追逐,就像一個永遠填不滿的黑洞,讓我消耗瞭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卻離攝影的本質越來越遠。我需要的,或許不是更多更先進的器材,而是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精湛的技巧。
評分對細節的執著,反而束縛瞭創作的翅膀 我總是對自己作品的“細節”要求極高,這一點,有時候反而成瞭一種阻礙。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處理,我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打磨每一個像素。比如,一張人像照片,我會仔細檢查皮膚的紋理,鼻翼兩側的毛孔,甚至連頭發絲的走嚮都要力求完美。一旦發現一點點瑕疵,就會寢食難安,反復修改。在後期處理時,我常常會陷入“過度銳化”的泥沼,總覺得照片不夠“通透”,不夠“有質感”,於是不斷地調整銳度滑塊,直到畫麵齣現明顯的“光暈”和噪點。對於色彩,我也追求極緻的還原和錶現,總想把現實中的色彩完美地呈現在照片中,甚至會利用各種麯綫和HSL工具去精調每一個色塊。這讓我付齣瞭巨大的時間成本,卻也讓我漸漸喪失瞭對整體畫麵的感知能力。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像一個精密的機器,而不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傢。我被那些細枝末節所睏擾,反而忽略瞭照片最核心的情感和故事。我開始意識到,有些“不完美”也許恰恰是照片的魅力所在。那些細微的噪點,也許能增加照片的“氛圍感”;那些略顯模糊的邊緣,也許能突齣畫麵的主體;那些稍微誇張的色彩,也許能更好地傳達攝影師的情緒。我需要學習放手,學會接受那些不那麼“完美”但卻更有生命力的畫麵。對細節的過度執著,就好比一個建築師隻關注磚瓦的材質,卻忽略瞭整棟建築的風格和人文關懷。我需要的是更宏觀的視野,更自由的錶達。
評分攝影的初心,是否還在? 我想象中的攝影,應該是充滿樂趣和探索的。我曾被那些街頭巷尾的平凡景象所吸引,被那些普通人的臉上流露齣的真實情感所打動。我喜歡背著相機,漫無目的地行走,隨時捕捉那些觸動我心弦的瞬間。那時候,我拍照是為瞭記錄生活,是為瞭分享喜悅,是為瞭錶達自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似乎被一些“評判標準”所裹挾。我開始在意照片的點贊數,在意彆人的評論,在意“什麼纔是好照片”的說法。我不再是為瞭自己而拍照,而是為瞭迎閤某種期待。我學會瞭研究那些“爆款”照片的套路,學習那些“流行”的風格,試圖模仿和超越。於是,我的作品變得越來越“專業”,但卻越來越缺乏“個性”。我開始懷疑,我曾經的初心,是否已經被那些外界的喧囂所掩蓋?我曾經對攝影的熱愛,是否已經摻雜瞭太多的功利心?我想要找迴那種純粹的快樂,那種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探索。我想要重新審視自己,我拍攝的目的是什麼?我想要通過我的鏡頭傳達什麼?我想要的是那些能打動人心的,有溫度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僅僅在技術上完美,卻冰冷空洞的“標準照”。我需要靜下心來,重新感受攝影帶給我的平靜和喜悅,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去記錄那些真正觸動我靈魂的瞬間,而不是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流行”和“認可”。
評分器材的迭代,是進步還是“內捲”? 每次看到新款相機發布,我都會感到一絲焦慮。新技術、新功能層齣不窮,讓人眼花繚亂。更快的對焦速度,更高的像素,更強的防抖,更低的弱光噪點……這些聽起來都像是對攝影體驗的巨大提升。然而,我常常會思考,這些“進步”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能夠轉化為我創作上的突破?我是否真的需要一個能連續拍攝上韆張照片的相機,去捕捉一個轉瞬即逝的錶情?我是否真的需要一個能拍齣1億像素照片的相機,去記錄一張路邊的野花?我發現,我們似乎陷入瞭一種“內捲”式的競爭。廠商為瞭銷量,不斷地推齣性能更強、功能更多的産品,而消費者則被這種“軍備競賽”所裹挾,總覺得自己的器材不夠“先進”,總想要追趕潮流。這讓我感到一種疲憊。我花在研究新器材上的時間,遠比花在學習攝影技巧上的時間要多。我常常因為糾結於選擇哪一款相機,哪一個鏡頭而錯過瞭很多拍攝機會。我懷念過去那種“夠用就好”的時代。那時候,我們更專注於如何運用現有的器材去錶達,而不是被不斷更新換代的産品所乾擾。我認為,真正的攝影進步,應該是技術與藝術的結閤,是工具的解放,而不是對工具的無限崇拜和依賴。我需要認識到,器材隻是輔助,真正的關鍵在於攝影師的“眼睛”和“思考”。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審美、構圖、用光和後期能力上,而不是被那些不斷更新換代的“數字遊戲”所吸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