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码摄影工坊——佳能器材
定价:59.00元
作者:(美)蒂玛基夫(Timach-eff,S.),张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152061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590kg
编辑推荐
分享数码摄影大师的灵感与技巧,激发您的创作潜力!
作者简介:
Serge Timacheff是一位作家和专业摄影师,他热衷于拍摄各种世界击剑锦标赛和奥运会的击剑比赛。他还拍摄政要、名人等特殊人物,同时还为各种商业和个人客户拍照。作为国际击剑联合会(FIE)的官方摄影——师,他成立了网站——FencingPhotos.corn,这是他与他的妻子Amy共同拥有的Pacific Northwest摄影棚Mountain Phot0的一部分。他编写过5本书,*近的著作是Wiley出版的《Total Digital Photography》和《Digital Sports Photography》。他还经常讲授数码摄影相关的课程。
内容提要
从某种程度上讲,摄影器材与摄影作品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本书专门介绍了佳能公司提供的数码摄影器材。全书分为11章,首先介绍了摄影系统,之后主要介绍佳能相机、镜头和闪光灯的知识、使用和保养技巧,后介绍了使用佳能DSLR相机的摄影工作流程。
本书由摄影师撰写,书中不仅介绍了作者的大量亲身使用经验,而且包括了大量的示例照片,让您可以掌握如何挑选、使用和保养各种佳能器材。本书图文并茂,适合所有层次的专业和业余摄影师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打造一套摄影系统
1.1 什么是摄影系统
1.2 佳能系统概述
1.3 佳能镜头
1.4 个人摄影系统
1.5 打造自己的摄影系统
1.6 选择适合自己的系统
第2章 选用佳能DSLR相机
2.1 购买佳能DSLR相机时的注意事项
2.2 哪种分辨率适合您
2.3 佳能DSLR相机使用的技术和具有的功能
2.4 佳能DSLR相机产品线
2.5 不同的图像传感器尺寸
2.6 裁切系数
2.7 连拍速度会影响什么
2.8 充分利用您的佳能DSLR相机
第3章 镜头入门
3.1 搭建摄影系统的骨干
3.2 了解镜头的基本知识
3.3 熟悉对焦选项
3.4 考虑景深
3.5 购买镜头的技巧
第4章 镜头的学问
4.1 镜头的工作原理
4.2 镜头与相机的信息传递
4.3 佳能镜头技术
4.4 焦距和光圈效果
4.5 什么样的镜头是好镜头
4.6 什么是MTF图
第5章 理解镜头特征
5.1 鬼影
5.2 镜头眩光
5.3 色差
5.4 摩尔纹
5.5 伪色
5.6 衍射
5.7 评估颜色和对比度
5.8 枕形失真和桶形失真
5.9 暗角
第6章 选择与使用镜头
6.1 变焦镜头与定焦镜头
6.2 快速镜头与慢速镜头
6.3 标准镜头
6.4 远摄镜头
6.5 微距镜头
6.6 移轴镜头
第7章 镜头附件及保养
第8章 闪光灯知识
第9章 在工作流程中使用佳能DSLR
第10章 相机保养和传感器清洁
第11章 摄影行业的基本常识
附录A 其他佳能DSLR附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器材的沉迷,是对摄影的疏离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摄影爱好者,但沉迷于器材的升级换代,却让我渐渐忽略了摄影本身。每次看到新款相机发布,或是朋友入手了新镜头,我的心就痒痒的。总觉得,要是有了那个镜头,我一定能拍出大片;要是换了那个相机,我的照片质量肯定能飞跃。于是,信用卡账单越来越长,而我的相机包却越来越鼓。各种型号的相机,从入门级的单反到专业级的微单,几乎都体验过;从广角到长焦,从定焦到变焦,各种焦段的镜头也尝试了个遍。每次购买新器材,都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参数、阅读评测,甚至会为了一个所谓的“最佳性价比”而纠结半天。拿到新宝贝的那一刻,那种兴奋感无与伦比,仿佛拥有了通往艺术殿堂的钥匙。我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仔细端详它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它冰凉的金属质感,听着快门那清脆的响声。然后,我会立刻带着它出门,试图用它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拍出来的照片,似乎并没有因为器材的升级而变得多么惊艳。构图依旧生硬,光线处理也显得笨拙,就连色彩也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我开始反思,究竟是我的技术不行,还是我对器材的要求太高了?我沉迷于玩弄那些复杂的菜单和设置,却很少花时间去学习构图、光影和后期。我总是期待着器材能够“自动”地帮我解决所有问题,却忽略了摄影师自身才是最重要的“镜头”。这种对器材的无限追逐,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让我消耗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却离摄影的本质越来越远。我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更先进的器材,而是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精湛的技巧。
评分器材的迭代,是进步还是“内卷”? 每次看到新款相机发布,我都会感到一丝焦虑。新技术、新功能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更快的对焦速度,更高的像素,更强的防抖,更低的弱光噪点……这些听起来都像是对摄影体验的巨大提升。然而,我常常会思考,这些“进步”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能够转化为我创作上的突破?我是否真的需要一个能连续拍摄上千张照片的相机,去捕捉一个转瞬即逝的表情?我是否真的需要一个能拍出1亿像素照片的相机,去记录一张路边的野花?我发现,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内卷”式的竞争。厂商为了销量,不断地推出性能更强、功能更多的产品,而消费者则被这种“军备竞赛”所裹挟,总觉得自己的器材不够“先进”,总想要追赶潮流。这让我感到一种疲惫。我花在研究新器材上的时间,远比花在学习摄影技巧上的时间要多。我常常因为纠结于选择哪一款相机,哪一个镜头而错过了很多拍摄机会。我怀念过去那种“够用就好”的时代。那时候,我们更专注于如何运用现有的器材去表达,而不是被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所干扰。我认为,真正的摄影进步,应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工具的解放,而不是对工具的无限崇拜和依赖。我需要认识到,器材只是辅助,真正的关键在于摄影师的“眼睛”和“思考”。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审美、构图、用光和后期能力上,而不是被那些不断更新换代的“数字游戏”所吸引。
评分摄影的初心,是否还在? 我想象中的摄影,应该是充满乐趣和探索的。我曾被那些街头巷尾的平凡景象所吸引,被那些普通人的脸上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所打动。我喜欢背着相机,漫无目的地行走,随时捕捉那些触动我心弦的瞬间。那时候,我拍照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分享喜悦,是为了表达自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似乎被一些“评判标准”所裹挟。我开始在意照片的点赞数,在意别人的评论,在意“什么才是好照片”的说法。我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拍照,而是为了迎合某种期待。我学会了研究那些“爆款”照片的套路,学习那些“流行”的风格,试图模仿和超越。于是,我的作品变得越来越“专业”,但却越来越缺乏“个性”。我开始怀疑,我曾经的初心,是否已经被那些外界的喧嚣所掩盖?我曾经对摄影的热爱,是否已经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心?我想要找回那种纯粹的快乐,那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探索。我想要重新审视自己,我拍摄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要通过我的镜头传达什么?我想要的是那些能打动人心的,有温度的作品,而不是那些仅仅在技术上完美,却冰冷空洞的“标准照”。我需要静下心来,重新感受摄影带给我的平静和喜悦,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去记录那些真正触动我灵魂的瞬间,而不是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流行”和“认可”。
评分对细节的执着,反而束缚了创作的翅膀 我总是对自己作品的“细节”要求极高,这一点,有时候反而成了一种阻碍。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处理,我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打磨每一个像素。比如,一张人像照片,我会仔细检查皮肤的纹理,鼻翼两侧的毛孔,甚至连头发丝的走向都要力求完美。一旦发现一点点瑕疵,就会寝食难安,反复修改。在后期处理时,我常常会陷入“过度锐化”的泥沼,总觉得照片不够“通透”,不够“有质感”,于是不断地调整锐度滑块,直到画面出现明显的“光晕”和噪点。对于色彩,我也追求极致的还原和表现,总想把现实中的色彩完美地呈现在照片中,甚至会利用各种曲线和HSL工具去精调每一个色块。这让我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却也让我渐渐丧失了对整体画面的感知能力。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一个精密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我被那些细枝末节所困扰,反而忽略了照片最核心的情感和故事。我开始意识到,有些“不完美”也许恰恰是照片的魅力所在。那些细微的噪点,也许能增加照片的“氛围感”;那些略显模糊的边缘,也许能突出画面的主体;那些稍微夸张的色彩,也许能更好地传达摄影师的情绪。我需要学习放手,学会接受那些不那么“完美”但却更有生命力的画面。对细节的过度执着,就好比一个建筑师只关注砖瓦的材质,却忽略了整栋建筑的风格和人文关怀。我需要的是更宏观的视野,更自由的表达。
评分那些被遗忘的快门声,那些错过的光影 最近翻看旧照片,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那些曾经让我无比自豪的“大作”,如今看来,却显得如此青涩,甚至有些稚嫩。我记得,当时为了拍一张日出,天还没亮就爬起来,顶着寒风在山顶等待。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的那一刻,我激动地按下快门,仿佛捕捉到了整个世界的希望。后来,我学会了用各种滤镜和后期软件去“修饰”照片,试图让它们更加完美。我开始追求清晰锐利的细节,追求鲜艳饱和的色彩,追求那些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极致”。于是,我的照片变得越来越“标准”,也越来越缺乏“灵魂”。我开始对那些所谓的“经典”照片产生了怀疑,它们真的如我所想的那样,仅仅是器材和技术的堆砌吗?我开始怀念那些用胶片相机拍照的日子,那时候,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充满了仪式感,每一次冲洗照片都充满了惊喜。我们不会轻易浪费一卷胶卷,而是会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个镜头,更加用心去构图和观察。现在的数码时代,似乎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试错”机会,但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随意。我曾以为,只要拥有最先进的器材,就能拍出最动人的照片。然而,事实证明,器材只是工具,真正赋予照片生命的是摄影师的眼睛和心。我错过了太多细微的光影变化,错过了太多转瞬即逝的情感瞬间,仅仅是因为我太过专注于寻找下一个“好器材”,而忽略了眼前正在上演的这场关于光与影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