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闻心理学原理(修订版)
定价:38.00元
作者:刘京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11985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新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为明线,以新闻活动为暗线来构建。全书共分三编。上编:导论;中编:新闻传受者的心理动力,下编:新闻传受者的心理要素,共十章。分别阐释新闻心理学研究对象、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新闻传受者的动机、新闻传受者的态度、新闻传受者的互动、新闻传受者的认知、新闻传受者的情绪情感、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新闻传受者的人格,以及我国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倦怠等内容。这是一本适合新闻从业者、新闻爱好者及高校新闻系的学生研究和学习的用书。
目录
版前言
第2版前言
上编 导论
章 新闻心理学概述
节 学习、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二、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领域
第二章 新闻心理学的方法
节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第二节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量(量化)研究
二、新闻心理学质的(质化)研究
三、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中编 新闻传受者的心理动力
第三章 新闻传受者的动机
节 新闻传受者动机的内涵及功能
一、新闻传受者动机的内涵和基本结构
二、新闻传受者动机的功能
第二节 新闻传受者动机的类别及特点
一、新闻传受者动机的类别
二、新闻传受者动机的特点
第三节 新闻传受者的动机和行为
一、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二、新闻传受者的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三、新闻传播者的成就动机和新闻工作效率
第四章 新闻传受者的态度
节 新闻传受者态度的基本概念
一、新闻传受者态度的内涵、关系及其特征
二、新闻传受者的态度是新闻活动重要的动力因素
三、新闻传受者的态度影响新闻重构
第二节 新闻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新闻信息对受众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
二、新闻传者对受众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
三、传播方式对受众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
四、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与防止的策略
第五章 新闻传受者的互动
节 新闻传受者与环境的互动
一、环境与媒介环境
下编 新闻传受者的心理要素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新闻心理学概论》,《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自选集》。主编《新闻心理学论文集》《传播·媒介与心理》、《新闻心理学原理》、《新闻心理学》.参与编写:《现代管理心理学》《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大学生心理咨询》等。
文摘
序言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新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深入挖掘了新闻工作者在信息洪流中面临的心理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我非常欣赏作者对新闻“拟态环境”理论的解读,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新闻是如何构建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可能存在的偏差。书中关于“媒体议程设置”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事件会被广泛关注,而另一些则被忽视。此外,作者在探讨新闻伦理时,也将心理学原理融入其中,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维度。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新闻是什么”,更是探讨“新闻是如何成为我们所见的那个样子”以及“它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亲切而富有力量,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引发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新闻从业者和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任何人的必备读物。从一开始,我就被它对新闻心理学核心概念的清晰阐释所吸引。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新闻生产的心理机制,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最终的观念形成。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切身感受新闻的塑造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理论时所采用的生动语言和形象比喻,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引人入胜。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作为信息的消费者,是如何被新闻所影响的。书中关于新闻选择性认知、框架效应以及从众心理等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开始意识到,新闻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理的引导和建构。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新闻运作的认知,也让我对信息时代的传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批判性思考的启蒙读物。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揭开了新闻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奥秘。一开始,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当理论化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作者巧妙地将心理学理论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发人深省的例子,展现了心理学在新闻采写、编辑、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注意力经济”和“情感诉求”的部分所打动。作者深刻剖析了新闻如何利用人类的心理弱点来吸引读者,以及如何通过制造情感共鸣来影响受众的判断。这种对新闻生产背后“人性”的洞察,让我对每天接触到的新闻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的讨论,更是让我警醒,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多元视野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我是一个对新闻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人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阐述了新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且用大量现实案例来佐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失调”和“刻板印象”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这让我对新闻中常见的误导和偏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剥洋葱,一层层地揭开新闻背后的真相。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新闻,而是以一种更加建设性的态度,分析了新闻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书中关于“社会认同”和“群体极化”如何被新闻放大和利用的章节,让我感到既惊讶又警醒。这本书让我不再被动地接受新闻,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析和质疑。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新闻心理学的核心。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展现了新闻生产的心理维度。我被书中关于“锚定效应”和“信息过载”对新闻决策影响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心理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现象如何与新闻的社会功能交织在一起。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又有多少时候是在主动地进行判断。书中关于“新闻道德”和“媒介素养”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传播挑战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流畅,结构清晰,让我在阅读中受益匪浅,也对新闻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敬意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