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累从何来 |
| 作者: | 晓光 | 开本: | 16开 |
| 定价: | 32 | 页数: | 261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4-11-01 |
| ISBN号: | 9787511347251 | 印刷时间: | 2014-11-03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内容提要 除了抱怨,似乎没有了别的话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负面的情绪占据了很多人曾经充满希望和快乐的心,而他们每日的话题也从豪言壮语、生活中琐碎的快乐趣事,变成了*的抱怨。
从早上睁开眼睛,便忍不住叹口气:“真不想起床。”在办公室坐下,刚和同事问了声好,就忙不迭地抱怨起来:“今天的交通太糟糕了!”午休时间,来到食堂便抱怨饭菜不好,和同事下饭馆又抱怨太好吃会让自己变胖。下午回家,和伴侣抱怨工作、抱怨老板、抱怨孩子不够懂事听话。一直到晚上睡觉,抱怨的话语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有这样一种心态: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好,其实是一种谦虚。但事实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总在抱怨的人,从你的抱怨中,别人感受到的不是谦逊,而是自大。正是因为你自大地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更好的生活,才会对现实有这么多的抱怨。
而更多的人抱怨是真的因为心太累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工作的繁重、家事的琐碎、孩子的需求盘剥了他们生活中所有的时间,让他们除了疲于奔命外找不到一丝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就像绕着生活之磨一圈圈走的驴子,除了抱怨这盘磨,再没有别的话题。
可是这样的抱怨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通过这些抱怨我们能获得一些释放吗?恐怕不能。越抱怨,心中怨气越重,结果不快的还是自己。
剧场里,观众们正在看一出话剧。
演出开始,舞台上出现了四个穿着体面、表情严肃的绅士,他们一面聊天,一面品味着红酒。还没有进入正题,他们便开始用类似“抱怨”的方式互相较劲。
“几年前,我要是能买得起一杯红茶,那就很幸运了。”靠前位绅士感慨道。他的话音未落,紧接着又有人说话了:“一杯红茶?我那时候要是能够喝一口别人的剩茶就不错了。”然后,又有人说道:“我住的房子太破了,你们根本想象不出。”立刻,又有人毫不示弱地说:“好歹你还有个房子,我们家一直都住在走廊里……”
抱怨声越来越高了。“我做梦都想住在走廊里。过去,我们每到晚上都趁人不注意,钻进垃圾箱里。”“哎呀,我们家是在地上挖一个洞,上面盖一块布来挡雨,这就是我们的房子……”
就这样,抱怨没有休止地进行着,而且越发显得没有逻辑,荒唐可笑,观众们哄堂大笑。
尽管这是一场表演,却也取材于现实。在生活中,这样的“抱怨比赛”每天都在上演,与剧中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从这样的抱怨中,他们能获得某种满足。
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抱怨将他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看什么都不顺眼,成了这些人优选的特征。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一件小事,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是天气不好、堵车都能够让他们陷入长时间的烦恼和抱怨中。
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是他们的通病。早上起来,他们抱怨早餐,晚上睡觉,他们抱怨棉被。在他们心中,没什么事值得高兴,自然也不会有积极性,他们的心情越来越糟,脚步越来越慢,效率越来越差,很后一事无成。
人缘不好,这是他们付出的一大代价。当抱怨者需要一个倾听对象,他身边的人就遭了殃。人们喜欢向他人诉苦,但没有一个人喜欢整天与那些唉声叹气、消极的人在一起,更没有人愿意长期忍受他们的牢骚和坏脾气。更可怕的是,坏情绪会相互传染,一个抱怨者可能拖累整个团队的人被抱怨和相互抱怨。
活得不开心,是他们的典型形象,八字眉,苦瓜脸,说话先叹气,没事就喝酒,因为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不满的事也不会自行消失,他们只能终日愁眉不展,而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麻烦会越拖越大。于是,他们有了更多的理由不开心,有了更多的借口抱怨,形成恶性循环。
人们有时候总渴望通过这些抱怨得到些什么,譬如同情、帮助、认可,等等。可实际上,抱怨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帮人实现心愿吗?*都是妄想,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
说到以抱怨换取同情,很多人*会想到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祥林嫂。
祥林嫂是个苦命的女人,她的一生*坎坷,结了两次婚,两任丈夫都因病去世了,专享的儿子也惨死狼口。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她心中满是痛苦,为了排解这种苦闷,她逢人就念叨自己的悲惨命运。起初,人们的确给予了她一些同情,但是后来乡里人开始厌恶她,甚至远远地看到她就躲开。再后来,东家鲁四老爷也开始厌恶她,先是不让她插手祭祀,后来一怒之下将她赶出了鲁家。祥林嫂流落街头,很快便结束了自己贫苦而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但从她的身上我们也该看到一点:抱怨换不来他人的同情,只能够让自己惹人厌烦,让人想要远离她。况且,祥林嫂在没有抱怨以前,还是颇受人喜欢的。没有人愿意整天听一个人念叨生活的悲苦、自己的不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抱怨自己身体不舒服的经历,他们并不是真的生病了,只是在内心里有这样一种想法,“病人总会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关爱”。这一点不假,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遭受病痛的折磨,显然会给予一点关心。但是,如果一味地抱怨,不掌握好“度”,那就只会让人招人反感。想要通过抱怨一直得到他人同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人们之所以抱怨,还是在于一点:希望抱怨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可事实上呢?越是抱怨,就越是困窘,因为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怨天怨地怨别人的身上了,从不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处境,想办法解决。到很后,自己就成了抱怨的优选受害者。
归根结底,抱怨无用,它不能证明你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你丧失理智,将事情恶化。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一点,我们的目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要解决问题。
P16-19 作者简介 晓光,心理学博士,专业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心理研究多年,尤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对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有专业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 目录 *章 疲劳之态 一个“累”字伴左右
对周围的*除了厌倦,还是厌倦
百无聊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集中精力,就像是上辈子的事
焦虑和抑郁,成了家常便饭
除了抱怨,似乎没有了别的话题
总是迷惘,不知道为了什么活着
偏执成性,知道不该计较却放不下
放不下过去,看不到未来
第二章 沉重之由 是什么让你打不起精神
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每天都只是挥霍生命
无论怎样努力,也实现不了心理的预期
总要接受那些不愿接受的现实
职场像赛场,不得不在压力下奔跑
工作氛围难以其乐融融
家不是“避风港”
亲人离世,难以承受的打击
想要的太多,拥有的太少
第三章 后果之殇 倦怠的身心在痛苦中煎熬
三十岁的人,却有着六十岁的心
缺乏活力的生命,宛如行尸走肉
得过且过地活着,早没了上进心
社交恐惧,对人际交往毫无信心
自我厌恶,全盘否定自己人生的价值
患得患失,在左右摇摆中丧失了自我
心里总有莫名其妙的恐惧
长期的焦虑,招来了名叫“疾病”的恶魔
第四章 生命之本 为了更开心地活着
不*追求*公平
*的人是不存在的
再喜欢的工作也会有疲劳期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平凡的生活,是生命*的常态
不经历风雨,怎懂得彩虹的美丽
别人并不比你幸福,只是你看不到他们的辛苦
如果你想活得久一些,就更要快乐起来
第五章 缓解之法 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变原有的模式
适度休闲,偷得浮生半日闲
充实生活内容,让身心“动”起来
备感压力的工作,不妨换一个
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提前制订计划,不再无度拖延
调整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处理好职场关系
冥想训练让你不再去想痛苦的事
心理疾患的自我治疗:森田疗法
学会这些减压秘籍:SPA、瑜伽、幽默
第六章 轻松之招 收放能自如,人生多自在
很多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
学会忘记,才能记住幸福
你觉得难的事情,不*真的难
放下欲念,幸福自来
进一步,有时不如退一步
伸开双臂,你就能拥抱整个世界
简单生活,愉悦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
珍视友情,但别被义气所累
在无序的世界中,让自己保持心境平和
第七章 快乐之道 在正能量的包围下活着
爱上生活的每一道伤疤
别让过去绊住前进的脚步
别让不*要的口舌之争影响心情
学会独处,孤独的时光也精彩
摆脱习惯性的消极思维模式
肯定自己:你就是宇宙中*的那个人
压力不是敌人,把压力化为动力
换个角度,jue境也会柳暗花明
积极社交,用真情来温暖我们的心
不管何时何地,人生都可以从头再来 精彩导读
探索心灵的深邃领域:精选心理学经典导读 (本导读不涉及《累从何来 晓光 正版心理学书籍》的具体内容,旨在为您呈现当代心理学图景中,其他重要且引人入胜的领域。) 踏入心理学的广阔天地,我们如同站在一片浩瀚的星空之下,无数理论与实践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不同的书籍,如同不同的望远镜,聚焦于宇宙中特定的星座,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智的复杂结构与运行机制。以下这份导读,将带您领略几部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们从不同维度剖析了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潜意识的运作,为理解“人”这一永恒的主题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一、 认知科学的基石:心智的建构与信息处理 如果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那么认知心理学无疑是描绘“心智如何工作”的蓝图。 推荐书目:《认知心理学》(经典教材,例如 Matlin 或 Eysenck & Keane 的版本) 这类著作是深入理解心智运作的必要起点。它们系统地探讨了人类如何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使用信息。 聚焦内容深度解析: 1. 感知与注意力的机制: 我们如何从外界接收到杂乱无章的感官信息,并将其组织成连贯的现实?这部分深入探讨了顶下部处理(Top-down)与底上部处理(Bottom-up)的交互作用,例如视觉错觉如何揭示了大脑进行快速推断的倾向。我们不会“看到”现实本身,而是大脑“构建”的现实。解释了选择性注意力的实验设计,比如鸡尾酒会效应,说明了我们在信息过载时代如何筛选关键信息。 2. 记忆的结构与遗忘: 记忆并非一个单一的“文件柜”,而是由工作记忆(短期运作平台)、情景记忆(个人经历的剧场)和语义记忆(知识的百科全书)构成的复杂系统。导读会强调记忆重构的本质——每一次提取都是一次新的编码过程,这也解释了证人证词的不可靠性。同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现代诠释,揭示了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在知识固化中的关键作用。 3. 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 从启发法(Heuristics)到算法(Algorithms),认知心理学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使用“心智捷径”进行快速判断。然而,这些捷径也带来了系统性的偏差,如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和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它们深刻影响着我们在经济、健康和人际关系中的选择。 二、 心理动力学的回响:无意识的深层驱动力 从对意识的精确测量转向对潜意识的挖掘,心理动力学流派提供了另一种审视人类行为的透镜。 推荐书目:《梦的解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 相关精神分析流派著作 尽管在现代科学界受到诸多争议,但理解精神动力学对于认识文化、艺术和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聚焦内容深度解析: 1. 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Superego): 这三者构成了内在冲突的核心。本我代表原始的、追求即时满足的本能驱动力;超我则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良知的内化;而自我则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求现实的平衡。分析这些结构之间的张力,有助于理解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冲突解决机制。 2. 防御机制的巧妙运用: 人类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焦虑的侵袭,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和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导读会探讨这些机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运作,以及当它们过度僵化时,如何导致心理困扰。例如,理解“否认”(Denial)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们有时会系统性地拒绝接受令人痛苦的真相。 3. 童年经验的塑形力: 动力学理论强调早期依恋关系和俄狄浦斯/厄勒克特拉情结等关键发展阶段对成人人格的决定性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性驱力的探讨,更是关于“关系模式”的建立——我们如何通过早期的互动,内化出对爱、安全感和自我价值的期待,并将其投射到未来的所有重要关系中。 三、 社会互动的艺术:人与环境的相互塑造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极大地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制约。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这种互动。 推荐书目:《社会性动物》(Elliot Aronson)或 《影响力》(Robert Cialdini) 聚焦内容深度解析: 1. 态度、说服与认知失调: 态度如何形成?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认知失调理论是理解说服力的核心:当我们的行为与内在信念发生冲突时,为了减轻不适感,我们会倾向于改变信念以合理化我们的行为。这解释了“付出努力越多,越认为某事有价值”的现象。 2. 从众行为与权威的服从: 经典的阿希(Asch)实验和米尔格拉姆(Milgram)实验揭示了群体压力和结构化权威对个体判断的强大颠覆作用。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识别集体非理性决策的潜在危险,以及个人在面对巨大社会惯性时的艰难抉择。 3. 归因偏差与人际知觉: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我们倾向于高估内部因素(性格、意图)而低估外部环境因素的解释,这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这种偏差不仅影响我们对陌生人的评判,也深刻影响着冲突的解决与和解的进程。 四、 积极心理学的探索:超越病理学的范畴 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常聚焦于“什么导致了病态”,积极心理学将焦点转向“什么造就了繁荣与幸福”。 推荐书目:《真实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 聚焦内容深度解析: 1. 幸福的三种生活形态: 塞利格曼将幸福划分为三个层次:愉悦的生活(Pleasant Life,关注积极情感)、投入的生活(Engaged Life,发现并运用优势)、以及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服务于超越自身的价值)。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指导人们从短暂的快乐转向持久的充实感。 2. 个人优势的识别与应用(VIA 理论): 该领域鼓励个体系统性地识别自身的“性格优势”(如好奇心、公正、爱与智慧),并将其整合到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研究显示,持续使用自己的核心优势,比单纯消除弱点更能有效地提升幸福感。 3. 心流体验(Flow): 对“心流”状态的深入描述,展现了当个体技能水平与任务挑战度完美匹配时,那种全神贯注、时间感消失的巅峰体验。理解心流的条件,是设计能够激发内在动力的环境的关键。 结语:心理学的全景图 通过对认知运作的解析、对潜意识驱动力的追溯、对社会影响的考察,以及对人类潜能的激发,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并非单一的学科,而是一张由多重理论交织而成的复杂挂毯。每一本书、每一个理论,都像是从一个独特角度观测人类精神世界的努力,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自身复杂性的宏大叙事。阅读这些经典,就是参与到这场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对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