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心理学:你所不知道的10个心理学真相 9787115288721

别说你懂心理学:你所不知道的10个心理学真相 97871152887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友源著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思维模式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真相揭秘
  • 实用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88721
商品编码:299476750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别说你懂心理学:你所不知道的10个心理学真相 作者 张友源著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288721 出版日期 2012-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322Kg

   内容简介

  《别说你懂心理学——你所不知道的10个心理学真相》从晕轮效应、惯性效应、稀缺原理、留白效应、喜好效应、刺猬效应、手表定理、熟人效应、互惠原理和后通牒效应等心理学原理角度,解读了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怪圈,让读者更好地认清自己,平和心态,进而掌控好自己的行为。  本书集趣味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在翻阅这本《别说你懂心理学——你所不知道的10个心理学真相》图书时,你能感受到有趣的心理学散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为什么人会因为一把菜刀而爱上整个厨房?——晕轮效应&生活
1.把“晕轮效应”放在解剖台
2.看了辛巴,你会认为所有狮子都是狼养大的
3.喜欢一个人,也就意味着要接受他的缺点
4.为什么人们会因为想要赠品而买下不需要的正品?
5.在你的眼里,偶像总是的
第二章 为什么嘴里还没来得及喊“停!”脚就冲过去了——惯性效应&行事
1.想想你每天重复多的一个动作
2.惯性是行为因素导致,还是心理因素导致?
3.不要让惯性束缚了你的思维
4.你的想法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5.别让惯性左右你的行为!
第三章 稀有→哄抢→涨价→再哄抢,谁是幕后黑手——短缺原理&消费
1.为什么有些东西越是涨价,人们就越想购买?
2.为什么有些东西那么廉价?
3.“限时抢购”为什么这么有效?
4.机会越少,越要快抢,高价也就产生了
5.“需要”为何成为“必须要”?
第四章 为什么给半块糖让人迷恋,让人沉醉?——留白效应&恋爱
1.吃到一半便没的吃的糖是勾人魂魄的
2.给别人留下适度的空间
3.没有结尾的故事,往往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4.情人之间的话“点”透,不“说”透
5.为什么你对一些“一知半解”的东西很好奇?
第五章 鱼会不会上钩,那要看鱼钩上的饵对不对它的胃口——喜好效应&兴趣
1.为什么兴趣的浓度可以达到让人失控?
2.为什么有的人因为太喜欢,而情不自禁地去“犯错”?
3.为什么兴趣会变成弱点,成为别人利用你的武器?
4.为什么兴趣也会令人喜新厌旧?
5.对着喜好“拍马屁”的效果
第六章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刺,要想不受伤,就请保持距离!——刺猬效应&工作
1.保持佳的距离——刺猬效应
2.不要轻易闯进职场交往的禁区
3.“亲密无间”不如“亲密有间”
4.对顾客过度热情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第七章 一只手表一个方向,手表多了,也就没有方向感了——手表定理&目标
1.看着两只或几只手表时为什么会让人对时间变得不确定?
2.这么多领导!你到底听谁的呢?
3.选择一种,你将会过得更好!
4.认准一个,心便会变得执着了
第八章 人们为什么不断地把陌生人变成熟人?——熟人效应&交际
1.“哦,我认识你,你是……”——为什么人们总爱以此为搭讪的开场白?
2.为什么熟人更容易让人放下防备?
3.一些人在有选择性地把陌生人变成熟人
第九章 当你在说“给我……”时,对方在想“我能从你那里得到什么?”——互惠原理&利益
1.你不给他牛奶,他凭什么给你面包
2.一个人主动给予,实际是在向你索取了
3.是什么让你有一种负债感?
4.为什么他人让步后,我们也有义务做出让步?
第十章 一个人在被“枪指着脑袋”时,效率反而是高的——后通牒效应&效率
1.什么是“后通牒效应”?
2.“差一点,我就是名了!”为什么你总是差一点?
3.心中总想着退路,就永远达不到目标
4.在后期限,人们会不顾一切


   编辑推荐

  结合心理学定律,利用颠扑不破的心理规律构架将心理学定律运用到职场的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指导上从知识出发,落实到生活本身。结合职场中的实际情况,以解读心理学原理进行知识讲解实用性强,给出相关测试题提高互动性和趣味性,提供切实可行的技巧和建议


   文摘

   序言

图书简介:探索人类行为的无限可能:《解码心智迷宫:你必须知道的十个行为科学基石》 这是一场关于心智的深度探险,一次对人类行为模式的系统性梳理。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由无数决策、情绪波动和潜意识驱动力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中。我们以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做出选择的原因,了解他人反应的逻辑。然而,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微妙、更加反直觉。《解码心智迷宫:你必须知道的十个行为科学基石》并非简单罗列心理学常识,而是精选了十个经过严谨实验验证、对理解现代社会运行至关重要的行为科学基石。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那些被大众误解或肤浅解读的认知陷阱,深入探究驱动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底层代码。 本书核心聚焦于以下十个关键领域,每一个都代表着理解人类心智的一把钥匙: --- 基石一:决策的非理性架构——前景理论的威力与局限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但在现实中,我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高于对“等量收益”的渴望。本书将详细剖析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开创性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我们将深入探讨“锚定效应”如何操纵你的价格感知,以及“参照点依赖”如何使我们在投资、消费甚至人际关系中做出看似矛盾的决策。我们不仅会展示这些效应如何被商家利用,更重要的是,教授读者如何识别并重建自己的决策框架,从而规避常见的“损失厌恶”陷阱,做出更稳健的选择。 基石二:社会认同的力量——从众心理的演变与反制 从古老的部落文化到现代社交媒体的“热搜榜”,从审讯室里的“认罪压力”到股市的“羊群效应”,从众行为是社会性的必要生存机制,但也可能是个人独立思考的巨大障碍。本书将追溯阿希(Asch)的经典实验,并将其拓展到当代语境。我们将探讨“信息性影响”与“规范性影响”的区别,分析群体极化现象(Group Polarization)是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将温和的观点推向极端。理解了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你才能在群体压力面前,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不被无意识的集体情绪裹挟。 基石三:认知负荷与“心智捷径”——启发式判断的双刃剑 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宝贵的能量,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的“心智捷径”,即启发式(Heuristics)。这些捷径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它们也是系统性偏差(Biases)的温床。本书将重点解析“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如何让你高估飞机失事率而低估步行危险,以及“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如何让你基于刻板印象而非概率进行判断。我们将引导读者认识到,高效思维并非完全依赖直觉,而是在关键时刻,知道何时应该启动更耗能的“系统2”模式进行深度分析。 基石四:时间感知与情绪的调控——当下折扣的奥秘 为什么我们宁愿现在吃一块高热量蛋糕,也不愿意为了长期的健康而等待?“时间贴现”(Temporal Discounting)或“双曲贴现”解释了这种对即时满足的强烈偏好。本书会揭示情绪状态如何显著影响我们对未来的评估,以及为什么心情低落时,我们倾向于更极端地追求短期享乐。理解这一点,是有效管理拖延症、坚持储蓄和长期目标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心理账户”的构建,帮助你为未来设立更具吸引力的回报机制。 基石五:内隐联想与身份认同——难以察觉的偏见源头 我们都相信自己是公平公正的,但“内隐联想测试”(IAT)揭示了深藏于潜意识中的联结——那些我们从未公开承认过的、甚至可能违背我们价值观的偏见。本书不会指责读者的偏见,而是提供工具来审视这些“隐性信念”。我们将探讨内隐联想如何在招聘、医疗诊断和日常互动中悄无声息地产生不公。认识到“内隐”的存在,是走向真正无意识偏见消除的第一步,因为它要求我们反思自身的“自我叙事”。 基石六:动机的复杂性——内在驱动与外在激励的边界 “金钱万能论”在激励个体方面常常遭遇滑铁卢。本书深入研究了“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即当一项原本有趣的活动被外部奖励(如金钱或奖品)过度强化时,其内在的乐趣反而会消退。我们将阐述自主性(Autonomy)、掌控感(Mastery)和目标感(Purpose)这三大“内在激励要素”的重要性,并提供在管理团队、教育子女或自我激励时,如何巧妙地平衡奖惩机制的实用框架。 基石七:记忆的重构性——真相与叙事的交织 记忆并非硬盘中的准确录像,而是一个不断被编辑和重构的动态过程。我们将探讨“错误记忆”(False Memories)是如何在引导性提问或时间推移中被植入的,以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信息接收中的主导作用。理解记忆的脆弱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可靠的目击者或证人,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批判性地审视自己对过去事件的“牢固信念”。 基石八:情绪的传染性——共振与环境影响 情绪并非孤立的个体体验,而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社会现象。本书将分析“情绪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的神经科学基础,探讨为什么身处一个焦虑或积极的环境中,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会随之改变。我们将探讨“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理解他人痛苦和喜悦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提供实用策略,教你如何在充满负面能量的场域中,保持情绪的“免疫力”,并主动成为积极情绪的传播者。 基石九:控制错觉与习得性无助——掌控感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人类对掌控环境有根深蒂固的需求。然而,当个体长期处于无法改变的负面环境中时,便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即使机会出现,也会因为预设的失败而放弃努力。本书将对比“控制错觉”——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随机事件的影响力——并揭示在面对不可控的挑战时,重建“可控圈子”和最小可行性行动(Minimum Viable Action)的重要性,以此对抗麻木和绝望。 基石十:确认偏误的堡垒——过滤信息与固化世界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最大的障碍。这是一种倾向于搜寻、解释、偏爱和回忆那些能够证实或支持自己既有信念的信息的倾向。本书将追踪确认偏误如何建立起坚固的“信息茧房”,使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事实宇宙”中。我们将挑战读者进行“反向思考练习”,学习如何主动寻找并认真对待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这是实现真正跨越分歧、理解复杂现实的必要心智训练。 --- 《解码心智迷宫》 不是一本提供速效灵丹妙药的书籍,它提供的是一套深度透视人类行为的科学工具箱。通过对这十个基石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获得一种“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思维过程的思维能力。你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自己的直觉和情绪的奴隶,而是能够主动地审视、挑战和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复杂的人际互动中,做出更具洞察力、更少偏差的决策。 准备好深入探索心智的迷宫,发现那些塑造你日常行为的强大、却常常隐形的科学定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洞察力,让我开始像一个“解谜者”一样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我一直对“动机”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而书中关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之所以坚持做某件事情,并非是因为外部的奖励,而是因为它本身就能给我带来乐趣和成就感。这一点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也让我更有动力去投入其中。另外,关于“从众效应”的讨论,更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社交中的一些行为。我曾经不自觉地去迎合他人的观点,或者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独立思考和表达是多么重要,并且学会了如何在这种压力下保持自己的立场。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它没有使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与读者交流。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个博学的朋友聊天,你会不断地获得新的启发,并且忍不住想要去分享。

评分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一些“常识”的认知!我一直认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想要的结果,但书中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努力背后的陷阱。原来,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无法控制的负面环境中,即使后来机会出现,他也可能因为过去的失败经历而选择放弃,认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这一点真的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也让我更加警惕自己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的苗头,并且开始积极地去寻找突破口。还有关于“光环效应”的解释,简直就是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颜值即正义”现象的科学解释。一旦我们对某个人产生了好感,就很容易将这种好感投射到他的其他特质上,即使这些特质并不一定那么优秀。这一点让我学会了更加理性地去评价一个人,不被表面的印象所迷惑。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个真相都独立成章,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章节都藏着一个关于人性的秘密,等待你去揭开。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理性的人,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偷懒”,并且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但却非常“有效率”的判断。书中关于“启发式思维”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快速地做出一些决定,即使这些决定可能并不总是最优解。这就像我们大脑的一种“捷径”,虽然有时会出错,但却大大节省了我们的认知资源。这一点让我对自己的判断过程有了更加审慎的态度,并且开始尝试去识别和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陷阱。特别是关于“损失厌恶”的讨论,简直让我对自己过去的许多选择感到恍然大悟。我们似乎总是更加害怕失去,而不是渴望得到,这种心理在投资、选择伴侣甚至日常决策中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用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笔触,带领读者去发现心理学的魅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人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施了魔法,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解读。以前总觉得有些事情就是“人之常情”,或者“天生的性格使然”,但现在我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并且觉得豁然开朗。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坚持一些与自己利益相悖的观点,或者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反而会更加坚定地相信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这就像我在面对一些令人不舒服的选择时,大脑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决定,以减少内心的冲突。这种认识让我学会了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不再轻易地去评判,而是尝试去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特别是关于“社会认同”的理论,简直就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或者在群体中更容易做出盲从的决定。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购物时,看到很多人排队就会觉得这家店的东西肯定很好,现在才明白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就像一个睿智的朋友,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向你揭示人性的奥秘,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

评分

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认识自己的新角度!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对心理学多少有些了解,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许多行为和想法,背后都有着如此深刻且出乎意料的心理学原理。比如,我一直以为选择困难症是因为信息太多,但书中解释的“选择悖论”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过多的选择反而会剥夺我们的满足感,甚至让我们对已经做出的选择后悔。这简直就是我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还有关于记忆的章节,我曾经因为记不住事情而苦恼,书中关于“遗忘曲线”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重复和联想来巩固记忆,给我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我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小技巧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比如记笔记时加入一些个人化的联想,或者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有间隔的复习。效果真的出乎意料地好!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灌输理论,而是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来佐证观点,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大师在娓娓道来,时不时还会引发我的共鸣,让我忍不住思考“哇,原来是这样!”。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更理解身边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