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世界著名游记丛书

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世界著名游记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岩... 编
图书标签:
  • 游记
  • 清史
  • 阿美士德使团
  • 中国旅行
  • 西方视角
  • 历史
  • 文化
  • 19世纪
  • 传记
  • 游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旅游
ISBN:9787503259104
商品编码:2995972829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世界**游记丛书
  • 作者:(英)克拉克·阿裨尔|译者:刘海岩
  • 定价:80
  • 出版社:中国旅游
  • ISBN号:978750325910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18
  • 字数:335千字

编辑推荐语

克拉克·阿裨尔著的《中国旅行记》一部以穿越中**地的旅行为主题的游记,其吸引人之处,或在所述事件的新奇与重要,或在其包含了有关那个奇异**的大量**手信息。有关阿美士德使团出使的经过,已经有正式指定的著者做了既生动又详尽的叙述,有关马戛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同样游历过的中国那部分地区的真实描述,已经包括在已故斯当东爵士的那部准确并颇具功力的著作中了,相关方面无不述及,很少遗漏,即便只是阿美士德使团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在斯当东爵士的书中也已间接提到了。这部旨在确立“中国可被认定的在**上的等级地位”的著作,已经涵盖了这方面需要详细研究的所有主题。传教士的著述对这些主题也进行了阐述,几乎不可能再利用相似的资料来源对同样的主题做进一步的叙述。

内容提要

克拉克·阿裨尔著的《中国旅行记》是英国阿美 士德访华使团医官阿裨尔的旅行纪实。**次中英鸦 片战争爆发前,英国曾两次派外交使节团来中国访问 ,一次是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另一次就是1816年 的阿美士德使团。
     一般对于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的评析,多视其为马 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英国希图通过外交手段拓展对华 贸易的再次失败,或者认为是阿美士德拒*向嘉庆帝 行叩头礼而未能完成使命,是所谓中英之间的“礼仪 之争”。然而,当你读过本书以及其他一些记录*多 实时细节的著述后,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和感悟。
    

目录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附录一 附加注释
附录二 中国政府的官方文件
附录三 使团在华旅行路线表
附录四 气象记录表
附录五 译名表


《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 一、 历史背景的深邃回响 本书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所处的历史坐标上。1816-1817年,正值清朝嘉庆年间,一个看似繁荣强盛,实则暗流涌动的时代。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后,与外界的交流日渐式微,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愈发模糊。然而,西方世界对东方古国的探秘热情却从未熄灭。阿美士德使团的远航,便是这一背景下一次意义深远的尝试。 阿美士德使团(Lord Amherst's Embassy)是继马戛尔尼使团(Lord Macartney's Embassy)之后,英国第二次试图与清朝建立更广泛外交和贸易关系的官方代表团。这次使团的使命,远不止于礼仪性的朝拜,更包含了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深入考察,以及对潜在贸易机会的探寻。然而,其最终的结局——未能获得实质性的外交突破,甚至在觐见皇帝的问题上遭遇尴尬——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几分戏剧性和警示意义。 本书的作者,阿美士德使团的医官,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这段历程。作为一名医生,他对人体的构造、疾病的传播、以及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他身处使团之中,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国的高层官员,有机会窥探到当时中国社会的脉络。他的文字,既有西方医学的严谨与理性,又不乏对异域风情的细腻描绘,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清代中国画卷。 二、 医官的独特视角:生理、病理与民生 不同于政治家或外交官的宏大叙事,医官的笔触往往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与日常生活的细节。本书作者正是如此,他以其专业知识,对中国当时民众的健康状况、生活习俗、饮食卫生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例如,他对中国当时普遍存在的疾病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与他所熟悉的西方医学知识进行对比。他对中国人饮食结构、烹饪方式的记录,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物产,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健康意识。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观察,虽然可能带有西方医学的先入之见,但其记录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旁证。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个体健康的关注,医官的笔触也延伸到了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描绘。他或许记录了街头巷尾的景象,描绘了农民的劳作,观察了商贩的吆喝,甚至对妇女儿童的生活状态也有所提及。这些看似零散的细节,汇聚在一起,便能勾勒出当时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底色,展现出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官方报告的附录,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考察记录。 三、 异域风情的视觉盛宴:景物、习俗与文化 作为一名初次踏足东方的西方人,作者的眼中充斥着前所未有的新奇与惊叹。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便是他对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细致描绘。从繁华的港口城市到宁静的乡村田野,从庄严的宫殿庙宇到熙熙攘攘的市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笔墨。 他对中国建筑风格的描述,无论是宏伟的皇城,还是精致的园林,都可能以一种不同于中国人习惯的视角进行解读。他对中国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观察,虽然可能难以完全领会其深邃的内涵,但其直观的感受和记录,本身就极具参考价值。他对中国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描写,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他对中国官员的服饰、礼仪的描述,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他对中国民众日常服饰、发型、妆容的描绘,则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和生活风尚。他对中国戏曲、杂技表演的观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中国民间娱乐的多样性。 这些关于异域风情的描写,并非仅仅是走马观花的记录,作者往往会尝试去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原因,尽管这种理解可能带有西方文化的局限性。但正是这种尝试,使得本书在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具备了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意义。他可能对一些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感到困惑,对一些社会现象感到不解,这些记录反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与张力。 四、 使团行程中的外交博弈与文化碰撞 阿美士德使团的任务,是尝试打破长期以来的隔阂,建立更直接的官方联系。本书作者作为使团的一员,其观察自然也包含对整个使团活动及其背后外交博弈的记录。 他会记录使团成员与中国官员的互动,描述双方在语言、礼仪、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摩擦与误解。他可能对清朝官员的官僚作风、繁文缛节有所感触,也可能对中国民间百姓的热情好客留下深刻印象。他可能会对双方在贸易、外交政策上的分歧有更直观的认识。 例如,关于觐见皇帝的“叩头”之礼,是马戛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都遇到的巨大障碍。作者的记录,会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这场文化冲突的细节,以及双方在坚持原则与寻求妥协之间的艰难。他对中国统治者对西方世界的态度,对外国使节的接待方式,都有可能留下独特的观察。 同时,作者也记录了使团成员在旅途中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交通方式、住宿条件、饮食安排等,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时跨国旅行的艰辛与挑战,以及西方人对中国生活环境的初体验。 五、 历史镜鉴与当下启示 《中国旅行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1816-1817年清代中国的生动记录,更在于其所折射出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启示。 通过作者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封闭的帝国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保守与傲慢,以及这种态度最终带来的历史后果。我们可以反思,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流,如何在尊重彼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共同发展。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独特的“他者”视角。一个来自西方、具备医学背景的观察者,用他所能理解的语言和逻辑,去描绘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种视角,能够帮助我们跳出自身的文化框架,以一种更加客观、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更重要的是,本书通过对个体生命、社会百态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历史并非只是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个体构成的生动画卷。医官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微之处,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承载着最真实的时代精神。 总而言之,《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是一部集历史考察、文化交流、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珍贵史料。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清代中国的重要窗口,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引发我们对历史、文化乃至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对中国历史、世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的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颇为考究的读者,这本书简直是意外的宝藏。它所呈现的“细节真实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带着一种近乎严苛的求真精神,对所见所闻进行反复的求证和记录。比如书中关于某一处重要建筑的结构细节,或是某种手工艺制作流程的描述,都显得异常扎实可信,绝非凭空想象。这使得全书的史料价值大大提升,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更像是一份珍贵的田野调查报告。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查阅地图和相关历史文献来印证书中的记载,发现作者的观察往往非常精准。对于那些试图从侧面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运作方式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富参考价值的佐证材料,是理解那个时代日常生活肌理的绝佳窗口。

评分

刚放下那本《东隅行踪录》,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亲身走过那片古老的土地。作者的观察力简直令人惊叹,他对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的描摹,远非走马观花式的记录。书中对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描绘尤为生动,那些市井间的喧嚣,街头巷尾的对话,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习俗,都被他捕捉得丝丝入扣。读来让人感觉,这不光是一部游记,更像是一部社会风情画卷,将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用文字细致地勾勒出来。尤其是他对于自然风光的描绘,那种对山川河流的深情,读起来让人心生向往,恨不能即刻启程,去亲眼目睹一番书中所述的壮丽景色。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段旅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一种对异域文化既尊重又审视的平衡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融合了科学观察者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浪漫情怀。你可以从中读出作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士的审慎态度,他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约束在一种近乎冷静的叙述框架内,但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敬畏,却又极具感染力。比如在描述对某些新奇植物或矿物的观察时,那种科学的描述与随后的诗意联想之间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这种双重视角,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既满足了知识获取的需求,又提供了审美上的愉悦。它不像某些游记那样沉溺于个人情绪的抒发,而是将“我”作为观察的媒介,把焦点更多地放在被观察的世界本身,这份克制,反而成就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是了得,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不同于那些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文人的雅致和思辨的深度。他不仅仅是记录“看到了什么”,更着重于“理解了什么”,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冲突,在他的笔下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信仰与哲学的探讨部分,那种跨越文化藩篱的思考,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思自身的文化根基。叙事节奏的把握也十分高明,时而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地描述宏大的历史遗迹;时而又像潺潺溪流,娓娓道来那些不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即便是对于历史或地理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编排的戏剧之中,每一幕都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跨文化交流的真诚与不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异域来客能够如此深入地融入并理解当地文化,实属难得。作者没有采取高高在上的审视姿态,而是努力去理解不同生活方式背后的逻辑与合理性。书中记录了他与当地人之间发生的许多有趣的交流片段,那些因为语言障碍或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以及最终通过耐心和善意达成的理解,读起来令人动容。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和风俗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共通情感的探讨。通过这些真诚的互动,我们看到了一种跨越国界的尊重与好奇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对于当下的我们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