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 作者 | 吴建平,訾非,李明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09394 | 出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由吴建平和訾非等主编的《环境与人类心理》内容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环境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这为普及和发展有关环境的学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探讨非常广泛的问题,譬如:大气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甚至空气中的离子浓度如何影响我们?家居和办公环境的建筑特征怎样影响行为?是否可以合理设计建筑,使其更有效地促进亲社会行为?如何阻止环境灾难和技术灾难的发生并减少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何促使人们采取一些回收行为来保护环境?等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言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前沿 1.生态自我的理论建构 2.生态心理学元理论探讨 3.人类世界感的二元对立及其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4.现代海洋意识中的人海关系观念研究 5.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6.西方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取向 7.家庭治疗——生态化取向的心理治疗学派 8.生态心理健康及其视角下的焦虑障碍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研究 9.环境风险源评价研究 10.地震灾区青少年风险认知特征调查与风险教育模式探索 11.复愈性环境的独特效果研究 1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新疗法:虚拟现实技术 13.中国大陆台湾两地大学生地震风险认知的比较研究 14.大学生教室座位偏好的初步探究 15.虚拟的复愈性环境 16.环境复愈性与环境偏好:联系与区别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研究 17.近20年关于噪声与噪声的心理影响研究进展 18.人与环境:心理场论的启示 19.周易中的人文生态学思想 20.环境关心量表(ECS)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探讨 21.生态潜意识的存在性初探 22.隐藏在现代语义结构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23.亲环境行为研究综述环境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 24.校园环境建设与军队院校的健康发展 25.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生态结构现状分析 26.杭州城站火车站导向系统可用性研究 27.中国省级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中的相对性指数设计及分析 28.大学宿舍环境心理品质与硬件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9.杭州西湖景区平面导航图的可用性研究 30.场所认同的研究述评 31.《北京社区环境满意度问卷》之初探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由吴建平和訾非等主编的《环境与人类心理》内容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环境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这为普及和发展有关环境的学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探讨非常广泛的问题,譬如:大气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甚至空气中的离子浓度如何影响我们?家居和办公环境的建筑特征怎样影响行为?是否可以合理设计建筑,使其更有效地促进亲社会行为?如何阻止环境灾难和技术灾难的发生并减少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何促使人们采取一些回收行为来保护环境?等等。 |
| 文摘 | |
| 序言 | |
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便是它所承载的学术分量。作为一本论文集,它必然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是了解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最佳窗口。我非常好奇,在首届大会上,不同研究者们是如何界定和探讨“环境”与“人类心理”这两个概念的。它们之间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是宏观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是微观的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研究视角,包括但不限于行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可持续消费、绿色生活方式的心理学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关于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更健康、更和谐关系的深刻见解。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纸质厚实,印刷清晰,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这种触感和气味,本身就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体验。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看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标题,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意象与心理适应”、“绿色空间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心理学维度”等等。这些题目都直击人心,让我感受到研究者们正在努力解答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困惑。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生存的物质空间,更是影响我们情绪、思维乃至行为的无形力量。有时候,一段宁静的林间漫步就能驱散内心的阴霾,而有时,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则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本书是否能为这些直观的感受提供科学的解释?它是否会深入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幸福感、创造力,甚至是我们的人际关系?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我们可能从未留意过的,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心理的“环境密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宁静而又引人深思的感觉,淡淡的绿色与深邃的蓝色交织,仿佛诉说着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作为一名对环境议题和心理学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融合这两个领域,探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深度。从书名来看,“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这个信息本身就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这本书汇集了中国学界在这一新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思考,很可能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我尤其好奇,在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时,生态心理学将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这本书能否触及到普通人与环境互动中的具体心理体验,比如在城市绿地中获得的放松感,或是面对污染时的焦虑和无力感?它会探讨哪些具体的心理机制,例如环境压力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或是人们对环境行为的认知和态度变化?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启示,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并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有着深刻体会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同时也对人们在这一转型时期的心理状态感到好奇。这本《环境与人类心理》论文集,恰好弥合了这样一个研究的空白。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中国学者在环境心理学这一跨学科领域的前瞻性视野和创新性研究。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去理解人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例如,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对于一些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的心理创伤该如何去抚慰?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个体,他们的动力和信念又是如何形成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案例研究,能够用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数据,来阐释复杂的理论,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能否成为一股推动社会进步和心理健康的力量,是我非常关注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绝佳机会。我一直对“环境心理学”这个概念感到新奇,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环境污染”或“环境保护”的范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我们如何通过心理的视角来审视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环境正义”的概念,即不同社会群体在承受环境风险上的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可能带来的心理后果?又或者,它是否会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心理福祉的直接贡献,比如森林提供的心理疗愈作用,或是健康的水源和空气对我们情绪稳定的重要性?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了解那些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心理规律,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自身的生活,也为他人提供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