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杨荫杭集(上下册)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定价:81.00元
作者:杨绛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010991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杨荫杭,字补塘。早年留学日本,受到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影响,成立励志会从事反清活动并创办《译书汇编》月刊。辛亥后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司法筹备处处长,后任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职。在任期间秉公执法,后因许世英事件愤而离职,担任《申报》撰稿。其文出入古今,旁征博引,针砭时弊,文笔隽永,既是精彩文章,又是珍贵史料。其中对于民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司法等多有涉及,着重政坛风云与军阀混战,特别是关于安福系盛衰、直奉交战、南军北伐等重要事件,为民国史研究特别是北洋时期研究提供了**手资料。杨荫杭先生是民国时期司法界的楷模,其著述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政治、法律乃至社会文化生活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其单篇文章曾经杨绛先生整理为《老圃遗文辑》,于1993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今已将近20年,该书已不易搜求。今拟再版该书,作为“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之一种,以满足学界需求,同时可借此机会对初版订其错讹、补其未备,以期为读者提供一部更为准确、完备的杨氏文集。 《杨荫杭集(上下)/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由杨绛编著。
内容提要
目录
杨荫杭集(上)前言作者简历一九二零年一邱之貉死灰中之靳内阁自作孽平心谈娶妾之罪恶夹袋中之讨伐令论宗教今之时局中国人嗜赌之特性诛心段家将禁烟之笑谈湘事与和议家庭改良之步早婚与滥婚上海华人应自建公花园再论倚赖心张作霖与徐树铮政客与苍蝇度德与量力续论倚赖性调停声中之奇闻晋阳之甲我之快乐观乡曲主义与大一统主义兵谏刚愎“他”用说本行积极之金科与消极之金科民国以来之兵祸兄弟阋于墙说时内讧时代之常识谈史成败释法政争释盗贼对付罪魁之办法……杨荫杭集(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些年我对民国史的关注点,正逐渐从政治风云转向知识阶层的精神世界构建。《杨荫杭集》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空白。透过这些汇编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在坚守理想与审时度势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与抉择。他的批判性思维,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过时。更令人感慨的是,其中穿插的几篇怀人悼亡之作,情感真挚,笔力沉雄,尽显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深情。这套书绝非枯燥的史料堆砌,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复杂、矛盾而又光辉的精神侧面。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套书时,我原本有些担心阅读体验。毕竟是近代人物的文集,用词遣句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晦涩难懂是常态。然而,杨荫杭先生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他行文晓畅,节奏感强,即便讨论的是深奥的理论问题,也能用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那种文字的韵律感,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特别是他的一些书信往来和私人记述部分,更是展现了他率真、坦诚的一面,让人感受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而非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符号。这套文集在选材上非常用心,上下册的编排似乎也暗合了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心境变化,使得整体的阅读脉络清晰,极具研究价值和可读性。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首先就给人一种肃穆而典雅之感,与内容相得益彰。阅读杨荫杭先生的文字,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思想的“韧性”。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许多人或随波逐流,或走向极端,而杨先生的论述,却总能保持一种超然的、基于理性的审视角度。他的文字犹如一把手术刀,冷静地剖析着时代的弊病,却又饱含着对民族复兴的深切期盼。特别是那些涉及法律和制度建设的篇章,显示了他极强的实干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现代意识。读完这上下两册,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思想家,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口号,更在于构建系统、持续地进行理性思辨的能力,这套文集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
评分这套文集,初读之下,便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历史的厚度。杨荫杭先生的文字,如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却又透着一股不屈的文人风骨。我尤其欣赏他那些针砭时弊的文章,笔力遒劲,逻辑缜密,丝毫不因循守旧,敢于直面社会深层的痼疾。阅读这些文字,仿佛能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耳聆听一位智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思。他的思想跨度极大,从体制改革到文化革新,无不涉猎,且见解独到,非泛泛之辈可比。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它揭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远比教科书上的刻板描绘要生动和深刻得多。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出新的思考与启迪,让人在迷雾中找到一丝清明。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套文集的初步印象,源于对其在近代学术界地位的耳闻。然而,真正翻开阅读后,才意识到它的价值远超预期。这不仅仅是文人言论的集合,更是一份关于社会心态和文化转型的实证报告。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塑,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他没有简单地全盘否定,而是力图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尤其是那些关于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论述,其前瞻性令人拍案叫绝。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发现自己能够轻易地被其文章中的逻辑力量所吸引,即便涉及复杂的中外理论对比,也总能找到清晰的切入点。这套书,无疑是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