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发隐
定价:22.00元
作者:杨仁山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40342029
字数:120000
页码:1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历来认为《列子》一书,夹注着许多佛学思想;《经典发隐》中的《冲虚经发隐》篇幅占到一半,以佛学对《列子》作出了极精到的诠释。
内容提要
《经典发隐》:杨仁山居士对儒家《论语》《孟子》、道家《阴符经》《》《庄子》《列子》等六部经典中关键语段的“发隐”。作者契入这些经典的隐藏深意,从佛学的视角发前人所未发之义。尤其后四个“发隐”,作者视为平生*代表性的著述。
目录
作者介绍
杨仁山(1837-1911):名文会,字仁山,居士佛学家,被誉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1886年,创立“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1908年,创办“祇洹精舍”,推行新式佛学教育。门下弟子,人才济济,如太虚、欧阳竟无、谭嗣同、梅光羲、桂伯华等。著作有《杨仁山居士遗著》十二卷留世,金陵刻经处刊印。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书籍的“人情味”很看重的读者,那些冷冰冰的理论堆砌往往难以持久吸引我。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严肃的探讨中,注入了非常强烈的人文关怀。它没有将历史上的智者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局限的个体。例如,在分析某个古代思想家对“变”的理解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颂其超前性,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局限性与挣扎,甚至提到了该思想家在实际应用中所遭遇的挫折。这种辩证和客观的视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张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书中描绘的那些历史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审慎和宽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评判那些复杂的人类智慧结晶。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同类型的书,但都因为篇幅过长或者论述过于偏激而中途放弃。这部《经典发隐》之所以能让我一直读下去,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那种“恰到好处”的克制。它非常深入,但绝不拖泥带水;它非常宏大,但又处处留有余地。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原始文献时的精准度,没有冗长地复制原文,而是提炼出最核心的句子,然后立刻跟上自己的精辟解读,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作者也会在脚注或者正文中以非常巧妙的方式进行解释,丝毫不会打断整体的阅读节奏。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像是经过了一次彻底的梳理和升级,看待许多旧问题时,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这绝非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但所获得的回报,远超预期。
评分这部书拿到手的时候,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和泛着古朴气息的封面就让人心生敬畏。我本来对这类“经典”类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又期待又害怕的心态,毕竟很多时候,这些被推上神坛的作品,要么晦涩难懂到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浅尝辄止,抓不住精髓。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惊喜。作者的文笔非常雅致,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而是如同潺潺流水般自然流畅,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最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看似遥远却又无比贴近人心的道理。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铺陈背景,去描绘那些历史场景和人物心境的细微变化。比如,在探讨某一个哲学思辨时,它会先引用一段看似不相关的古代诗句作为引子,然后层层剥茧,将那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我这个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迅速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读完前三分之一,我已经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时间隧道,与书中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期待着后续能揭示出更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是硬壳精装,但它的内在逻辑和结构组织,却如同一个精心布局的迷宫,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很多学术性强的书籍,章节间的衔接会显得生硬,让人有种强行跳跃的感觉。然而,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暗线,将看似独立的章节紧密地串联起来。当你在读到某一章的结尾时,你会清晰地预感到下一章将要解答的问题,而下一章的开头,又会巧妙地呼应前文埋下的伏笔。这种叙事上的掌控力,让我觉得作者不仅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更是一位高明的说书人。特别是当它引入古代的寓言故事来佐证某个复杂的理论时,那种古今交融的画面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乐趣,也降低了理解门槛。它没有强迫读者去接受既定的结论,而是提供了工具和视角,引导我们自己去探索那层“隐”下的真理,这种体验非常令人愉悦。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那个“隐”字去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隐秘”和“深邃”已经成了稀缺品,大部分所谓的“深度解读”无非是换着花样重复已知的东西。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真正做到了深入骨髓的挖掘。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时,会进行非常精妙的辨析,区分出那些常被混淆的相似事物。比如,书中对“知”与“识”之间微妙界限的探讨,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往我总是笼统地将两者视为一回事,但作者通过引入一些古代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二者在认知层级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更像是高明的匠人,在打磨一块璞玉,每一个角度的打磨都恰到好处,让玉石内部的光芒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或注解。读到后来,我甚至开始尝试合上书本,回味刚才读到的那几段话,试图在自己的思绪中重构作者的逻辑链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