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顾炎武集 二曲集 唱经堂才子书 9787552804652

李敖精编:顾炎武集 二曲集 唱经堂才子书 97875528046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李敖
  • 顾炎武
  • 清代文学
  • 明清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古籍
  • 文学
  • 历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52
商品编码:300094965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顾炎武集 二曲集 唱经堂才子书

定价:66.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0”选录了顾炎武的《顾炎武集》、李颙的《二曲全集》、金圣叹的《唱经堂才子书》和颜元、李塨的《颜李丛书》。《顾炎武集》主张经世致用,重视调查研究,批评君主与科举制度,均为炎武学术思想的一部分。《二曲集》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名著,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唱经堂才子书》是金圣叹作品集,他的作品批点文字“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颜李丛书》反对程朱的守静与虚学,提倡实用主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顾炎武集:二曲集·唱经堂才子书》是集结中国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顾炎武一生重要著作的学术精编。此套丛书力求全面呈现顾炎武在经学、史学、文学、金石学、音韵学、方志学、政治思想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了解这位“开国鸿儒”思想体系与学术风貌的权威读本。 一、 思想巨擘,拨乱反正:顾炎武的时代困境与学术抱负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族危亡。面对“文过实,不足以兴国”的学术弊病,以及“君子于学,无. . . . . .,人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贡献,而他对此抱持虚怀若谷的态度,不以偏概全,也不固执己见,总是在不断探索中求知,在不同学派的碰撞中明辨。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开放的学习态度。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所说的,‘生’和‘义’,他能区分出轻重缓急,为了‘义’,可以舍弃‘生’。他对于‘义’的追求,贯穿了自己的一生。” 顾炎武在此引用孟子名言,意在强调“义”在人生中的至高地位,并以之作为自己学术和人生选择的根本准则。对于他而言,“义”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与家国兴衰、民生疾苦紧密相连的实践原则。他目睹明朝末年政治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以及国家遭受外侮,深感痛心。他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拯救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认为只有通过“博古通今”,深刻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找到“拨乱反正”的道路。 “‘天下之治乱,不在官,而在民。’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在于人民。所以,他提出的‘封建’和‘郡县’之争,并非仅仅是政治制度的讨论,更是他对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天下之治’的一种深刻思考。” 顾炎武对于“民”的力量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并非将“民”理想化,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社会基石的决定性作用。他对于“封建”与“郡县”制度的比较,实际上是在探究何种制度更能激发民力,更能实现长治久安。他批判了仅凭少数官员的努力来维系国家运转的体制,而是强调要从根本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让国家真正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 “‘求古人之道,所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致力于从古代的典籍中,去探寻那些能够真正造福于人民、减少社会苦难的经验和智慧。” 顾炎武的研究,从来不是纯粹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怀揣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翻阅浩如烟海的古籍,不是为了考证细枝末节,而是为了从中提炼出对当下有益的“道”。他深信,古人的智慧中蕴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运用。这种“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学术导向,构成了他思想的灵魂,也使其学术具有了经世致用的价值。 二、 经学为基,史学为用:构建“经世致用”的学术体系 《二曲集》与《唱经堂才子书》作为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学术方略。他将经学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但又不拘泥于汉儒的训诂之学,而是强调要结合现实,从中发掘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二曲集》便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曲集》可以说是顾炎武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他对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经典的深入解读。他反对那种脱离现实、空谈理论的学问,而是强调要通过对经典的解读,来寻找治国的道理,解决现实的问题。” 顾炎武在《二曲集》中,对《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他认为,先秦时期的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朴素、最根本的道理,是构建健康社会秩序的基石。但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而是结合自己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对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他对《论语》中“仁”的解读,就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层面,而是将其与政治伦理、社会治理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唱经堂才子书》则更侧重于顾炎武在史学、金石学、音韵学等方面的成就。这些学问看似与政治治理有些距离,但顾炎武认为,它们是了解历史、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础。” 顾炎武深知,历史的经验是治国的宝贵财富。《唱经堂才子书》中,他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辨析,力图还原历史的真相,从中吸取教训。例如,他在《日知录》中所展现的严谨考证精神,就为后世史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他对“实事求是”的强调,更是他学术方法的核心。他认为,只有深入实际,亲身考察,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才能避免被虚假的言辞所蒙蔽。 “他还特别关注那些‘有用’的学问,比如方志学、金石学。他认为,这些学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方的地理、物产、风俗,以及古代的制度、文字。这些知识,对于制定有效的政策,改善民生,都至关重要。” 顾炎武的学问视野非常开阔,他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他认为,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对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至关重要。例如,他对地方志的研究,并非仅仅是为了收集地理信息,更是为了从中了解地方的经济状况、社会矛盾,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他对金石学的研究,则是为了通过古代的碑刻、铭文,来考证历史的细节,了解古代的制度和文化。 三、 锐意创新,博采众长:顾炎武的学术方法论 顾炎武的学术成就,离不开他创新性的学术方法。他反对空谈,提倡实证,强调“宁可少,不可滥”。 “‘天下之学者,不能不读书,不能不求知。但是,求知的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顾炎武对于求知的方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读书不能只看文字,更要注重文字背后的意义,不能只听别人说什么,更要自己去考察,去验证。” 顾炎武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认为,脱离实际的空谈是无益的。他主张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例如,他在游历中国各地时,就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考察地理,搜集民歌,这些都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宁可少,不可滥。’这句话,是顾炎武治学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他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他反对那种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的学问,而是提倡深入研究,精益求精。” 顾炎武对于学问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他认为,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深入研究一两个问题,将其彻底弄清楚。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于他学术研究的始终。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一个字,考证一个词,考证一段史料,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凡论人,必先论其所处之时,然后论其所行之事。’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评价一件事,都要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去看,不能脱离时代。这是他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顾炎武在史学研究中,非常强调历史的语境。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而要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他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更客观、更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揭示历史的规律。 四、 著作精编,传承有道:如何阅读《顾炎武集:二曲集·唱经堂才子书》 《顾炎武集:二曲集·唱经堂才子书》的精编,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便捷的学术路径,深入理解顾炎武的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 “《二曲集》部分,建议读者从顾炎武对《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基本解读入手,了解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他对‘仁’、‘义’、‘礼’等核心概念的深刻阐释。” 从基础的经典解读开始,有助于读者建立对顾炎武思想框架的基本认识。 “在阅读《唱经堂才子书》部分时,可以关注顾炎武在史学、音韵学、金石学等领域的具体研究成果,例如他对《诗经》的研究,他对历史地理的考察,以及他对古代文字的考证。” 这些具体的研究成果,是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载体。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顾炎武的学术方法,他如何进行考证,如何辨析史料,以及他如何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学习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比单纯的知识记忆更为重要。 “同时,读者可以尝试将顾炎武的思想与当今社会的问题相联系,思考他提出的‘民本’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学术追求,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将经典著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阅读的价值。 结语: 《顾炎武集:二曲集·唱经堂才子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的汇编,更是顾炎武一生学术精神与思想抱负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套精编的研读,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顾炎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更能从中汲取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在当下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指导实践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这套精编,将是所有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以及清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小册子,它承载的似乎是一种对“旧学问”的严肃态度。我个人对顾炎武的研究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欣赏他对“保国、保民、保文化”的执着,这在明清易代之际显得尤为珍贵。然而,本书的编排方式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它并非按照时间线或主题清晰地划分顾炎武的各个方面,而是将不同性质的文本——如经学论述、诗词歌赋乃至某些“才子书”的选段——混杂在一起。这种“精编”的艺术性在于其跳跃性,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在繁复的引注和晦涩的文白夹杂中迷失方向。我期待的,是一个更侧重于顾炎武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实学思想的体系化梳理,但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展示其文本的广度,如同一个博物馆的陈列,展品丰富,但导览图略显复杂。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需要集中精力去“考古”的体验,而非流畅的阅读享受。

评分

这本《李敖精编:顾炎武集 二曲集 唱经堂才子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文史爱好者的好奇心,光是“李敖精编”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种犀利、不留情面的点评风格,以及对传统文化中糟粕与精华的毫不妥协的切割。我本来是冲着李敖的解读才买的,想看看他这位“文化斗士”是如何审视顾炎武这位清初大儒的。然而,翻开书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对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全景扫描,而非单纯的“李敖说顾炎武”。那种精心挑选的篇章,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理想中的古代知识分子群像,既有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又隐约透着“唱经堂才子书”所代表的某种文人雅趣和自我期许。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二曲集”的部分,是单纯地收录诗文,还是像李敖惯常做的那样,对其进行“去魅”式的批判性解读?整体装帧和排版很典雅,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但内容上,我还在摸索它究竟想传达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历史考据的严谨,还是李敖式评论的趣味性主导?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有何异同。

评分

这部汇编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精英文化生态的独特窗口。它将顾炎武这位“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唱经堂才子书”所代表的另一种文人想象并置。这种并置本身就极具张力:是“经世致用”的沉重,战胜了“风月才情”的轻盈?还是两者在某个时代背景下达成了微妙的妥协?遗憾的是,本书更倾向于呈现“结果”,而非详尽地展示“过程”。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这些文本如何相互影响、彼此消解或强化的论述,而不仅仅是文本的罗列。全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汇集了许多珍贵的材料,但其“精编”的哲学——即如何取舍与重构——并没有通过清晰的导读来引导读者。最终,读者需要自己去构建起那些被编者有意无意间割裂开来的知识链条,这对于大众读者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

从阅读的实用性上说,本书对于那些想快速了解顾炎武思想体系的初学者来说,可能不是一个理想的起点。它更像是为已经对明清学术史有一定了解的进阶读者准备的“甜点”或“补充读物”。我尤其留意了“二曲集”的收录标准,这部分内容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文人的真实性情,没有了理学外衣的包裹,文字会更加鲜活。然而,我发现编者在处理这些诗文时,似乎刻意压制了情感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热烈或悲怆的篇章,被一种冷静的学术梳理所取代。这或许就是“李敖精编”的注脚——去情绪化,直抵文本的核心结构。但对我这个渴望从文字中触摸历史人物脉搏的读者而言,这种过于理性的编排,让书的“温度”降了不少。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加酣畅淋漓、甚至带有“私人化”批注的阅读体验,而非这种近乎博物馆式的物件陈列。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抓人眼球,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和纸张选择,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但如果从学术阅读的角度来看,我发现对于“唱经堂才子书”这部分内容的选取,显得有些突兀和游离。它与顾炎武的主体思想之间,似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内在逻辑来串联。这让我不禁思考,李敖先生编选这些材料的初衷,究竟是为了凸显古代文人圈子内部的流派之争,还是仅仅为了丰富“才子”这一概念的外延?在我看来,如果只是为了展示才华的横溢,那么单纯的文本堆砌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这种才情是如何服务于或者反过来束缚了顾炎武那样致力于实学的大师。这种跳跃感,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像是在一条主干道上,时不时地被岔路口拉走注意力,虽然岔路风景也各有千秋,但终究削弱了对主旨的把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