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插图珍藏本 作家出版社国学典藏 中国文言文集大成者 历代名篇尽收于此 学习古文观

古文观止:插图珍藏本 作家出版社国学典藏 中国文言文集大成者 历代名篇尽收于此 学习古文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楚材,[清] 吴调侯,选,高高 注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观止
  • 国学
  • 文言文
  • 经典
  • 名篇
  • 中华文化
  • 文学
  • 教材
  • 历代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6777
商品编码:3000998064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观止:插图珍藏本 作家出版社国学典藏 中国文言文集大成者 历代名篇尽收于此 学习古文观此可止

定价:49.80元

作者: 吴楚材, 吴调侯,选,高高 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6386777

字数:

页码:6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名社佳作,千年传承
  国民阅读经典作家版国学藏书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当代读者学习了解文言文的上佳读物之一。
  鲁迅:在文学上的影响,《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是历代中国文言文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高水平”。

目录


1前言
1序
1原序
古文观止卷一
《左传》
3郑伯克段于鄢
6周郑交质
8石碏谏宠州吁
10臧僖伯谏观鱼
12郑庄公戒饬守臣
14臧哀伯谏纳郜鼎
17季梁谏追楚师
19曹刿论战
2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24宫之奇谏假道
26齐桓下拜受胙
27阴饴甥对秦伯
29子鱼论战
31寺人披见文公
32介之推不言禄
33展喜犒师
35烛之武退秦师
37蹇叔哭师
古文观止卷二
《左传》
41郑子家告赵宣子
44王孙满对楚子
46齐国佐不辱命
48楚归晋知罃
50吕相绝秦
54驹支不屈于晋
56祁奚请免叔向
5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60晏子不死君难
62季札观周乐
65子产坏晋馆垣
68子产论尹何为邑
70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72子革对灵王
75子产论政宽猛
76吴许越成
古文观止卷三
《国语》
81祭公谏征犬戎
84召公谏厉王止谤
86襄王不许请隧
88单子知陈必亡
91展禽论祀爰居
95里革断罟匡君
96敬姜论劳逸
99叔向贺贫
101王孙圉论楚宝
103诸稽郢行成于吴
106申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108春王正月
110宋人及楚人平
112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114郑伯克段于鄢
594五人墓碑记
599图版目录

作者介绍


  《古文观止》的作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吴乘权,字楚材。他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古文观止上下册授馆终其一生。

文摘


  古文观止卷一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娶于申(国名),曰武姜(“武”是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生庄公及共(gōng,国名)叔段。庄公寤生(胎儿脚先出),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指庄公)。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地名)。公曰:“制,岩(险要)邑也,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里)。他邑唯命。”请京(地名),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郑大夫)曰:“都城(城墙)过百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都邑)不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合法度),非制(先王的制度)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哪里)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满足)之有)选不如早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处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选”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随后)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边地城邑)、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曰:“国不堪贰(有两属之心者),君将若之何?欲与(把国家给)大叔,臣请事之(为他效劳);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同“用”),将自及(将会自己赶上祸害)。”大叔又收贰(指前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至(到)于廪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扩大)将得众(民心)。”公曰:“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就不能笼住民心),厚将崩(崩溃)。”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缮甲兵,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战车),将袭郑,夫人(指武姜)将启之(开城门)。公闻其期(段袭击郑的日期),曰:“可矣)选”命子封帅(通“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避难)共。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秋》不以弟称他)。如二君,故曰克(庄公与叔段如同对立的两国国君,所以《春秋》用“克”字)。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伯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同“置”,弃置)姜氏于城颍(地名)而誓之(向她发誓)曰:“不及黄泉(这里指墓(),无相见也)选”既而悔之。颍考叔(郑大夫)为颍谷(地名)封人(管理疆界的官),闻之,有献(有所献,或献谋,或献物)于公。公赐之食。食舍(放旁边)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肉汁,这里指肉食),请以遗(wèi,留给)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ì,句首语气词)我独无)选”颍考叔曰:“敢(表谦敬)问何谓也?公语(yù,告诉)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选若阙地(掘地。庄公之父名掘突,所以颍考叔有意不用掘字)及泉,隧(挖隧道)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yì,和“融融”都是形容和乐的样子)。”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习惯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即为“扩大影响”)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断绝,缺乏),永锡(同“赐”,给予)尔类。’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选”
  郑庄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皆不得而知。“姜氏欲之,焉辟害”“必自毙,子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等语,分明是逆料其必至于此,故虽婉言直谏,一切不听。迨后乘时迅发,并及于母。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幸良心忽现,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左氏以纯孝赞考叔作结,寓慨殊深。
  (原本《古文观止》)
  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之父,名掘突,前770—前720年在位,死后谥“武”)、庄公为平王(指周平王,名宜臼,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卿士(即执政大臣,诸侯往往供职于周王朝兼掌王室实权,称卿士)。王贰(偏重)于虢(指西虢),郑伯(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名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名忽)为质于周。王崩(周平王死),周人将畀(bì,给予)虢公政。四月,郑祭足(祭仲,郑国大夫。祭,zhài)帅师取温(地名)之麦。秋,又取(割取)成周(周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同“衷”),质无益(用处)也。明恕(互相谅解)而行,要(yāo,约束)之以礼,虽(即使)无有质,谁能间(离间)之?苟有明信(互信互谅),涧、溪、沼(池塘)、沚(水中小洲)之毛(野草),蘋(大萍)、蘩(白蒿)、蕰藻(聚生的藻)之菜,筐、筥(jǔ,竹的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锜(jí)、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锜,无足为釜)之器,潢污(huángwū,低洼积水处)、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之水,可荐(供奉祭品)于鬼神,可羞(同“馐”,进献美食)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均为《国风·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用作祭祀),《雅》有《行苇》《泂酌》(均为《大雅》篇名,《行苇》叙述宴享老人,歌颂忠厚和睦。《泂酌》谈到路上积水亦可用于祭祀),昭(表明)忠信也。”
  通篇以“信”“礼”二字作眼。平王欲退郑伯而不能退,欲进虢公而不敢进,乃用虚词欺饰,致行敌国质子之事,是不能处己以信而驭下以礼矣。郑庄之不臣,平王致之也。曰“周郑”,曰“交质”,曰“二国”,寓讥刺于不言之中矣。
  (原本《古文观止》)
  石碏谏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
  卫庄公(卫国国君,名扬,前757—前735年在位)娶于齐东宫(太子所居之处)得臣(齐太子名)之妹,曰庄姜(“姜”是姓,“庄”是谥号),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诗经·卫风》篇名)也。又娶于陈,曰厉妫(妫,guī。“妫”是姓,“厉”是谥号,下文“戴妫”同)。生孝伯,蚤(同“早”)死。其娣(妻之妹随妻来嫁,称“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宠姬。嬖,bì)之子也。有(得到)宠而好兵(兵器),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卫国大夫。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做人的正道),弗纳(使之进入)于邪。骄、奢、淫、佚(逸乐),所自邪(乃邪之所自起)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引导)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心,抑制心志),降而不憾(怨恨),憾而能眕(zhěn,安稳镇定的样子)者,鲜(xiǎn,少)矣。且夫贱妨(妨害)贵,少陵(侵犯)长,远间(离间)亲,新间旧,小加(欺凌)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抛弃)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务必消除祸害),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交往),禁之,不可(听从)。桓公立(继承),乃老(告老退休)。
  “宠”字,乃此篇始终关键。自古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石碏有见于此,故以教之义方为爱子之法。是拔本塞源,而预绝其祸根也。庄公愎而弗图,辨之不早,贻祸后嗣,呜呼惨哉)选
  (原本《古文观止》)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
  春,公(鲁隐公)将如棠(鲁边境)观鱼(同“渔”,捕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鸟兽之类)不足以讲(讲习)大事(祭祀和战争),其材(指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足以备器用(军国之资),则君不举(举动)焉。君,将纳民于轨(法度)、物(准则)者也。故讲事以度(duó,衡量)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同“彰”,彰明)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qì,屡次)行,所以(是……的原因)败也。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分指四季的打猎活动),皆于农隙以讲事(讲习军事)也。三年(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而治兵(和“振旅”都是整顿军队之意),入而振旅。归而饮至(归乃告至于庙而饮),以数(计点)军实(军用物品和战利品)。昭(显示)文章(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使用的旌旗,其色彩和花纹各自不同),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出则少者在前,趋敌之义;还则少者在后,殿师之义),习威仪(以讲习上下的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放置)于俎(zǔ,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礼器),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表转折)山林、川泽之实(出产),器用之资(供给),皂隶(服贱役的人)之事,官司之守(职守),非君所及(参加)也。”
  公曰:“吾将略地(巡视边境)焉。”遂往,陈(陈设)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指《春秋》)曰“公矢(shǐ,施布、陈列)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并讥刺他是跑到离国都很远的地方去的)。

序言



《中华古韵:千年文脉精华录》 一、 溯源流长,文脉不绝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其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学瑰宝。而古文,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思想、情感与智慧的独特载体,更是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本书《中华古韵:千年文脉精华录》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梳理、传承、弘扬中华古文精粹的力作。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汇编,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一次深度挖掘与集中展现,力求让读者在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更能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辨。 本书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性古文作品。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辨,到汉唐盛世的诗赋骈文,再到宋明理学的文章大家,乃至清代散文的独特风貌,皆有所涵盖。我们深知,一部优秀的文集,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能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思想的潮流以及文人的风骨。因此,我们倾尽心力,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甄选出那些篇幅适中、思想深刻、艺术价值极高的篇章,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华古文图景。 二、 精选篇章,涵义广博 《中华古韵:千年文脉精华录》在篇章的选择上,遵循“广博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先秦时期,我们选取了如《论语》中的智慧箴言、《孟子》中的浩然正气、《庄子》中的逍遥游思、《韩非子》中的权谋论述等。这些作品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其语言的凝练、逻辑的严谨、意境的深远,至今仍是学习古文的典范。它们展现了先民们对宇宙、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充满了探索精神与人文关怀。 秦汉时期,本书收录了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如司马迁笔下项羽的悲壮、刘邦的豁达;赋中的华丽辞藻,如贾谊的《过秦论》对帝国兴衰的深刻反思,张衡的《二京赋》对都城繁华的描绘。汉赋的铺张与雄浑,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史家笔下的生动叙事,更是将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乱频仍,却也催生了独特的文学风采。本书收录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如曹操、曹植的诗歌,展现了乱世中的慷慨悲歌;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为读者勾勒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宁静。这时期散文也开始显露其独立魅力,追求自然的抒发。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当然也少不了优秀的散文。本书选取了唐宋八大家中的部分代表作,如韩愈的古文运动宣言,柳宗文的《捕蛇者说》对不义的鞭挞。当然,更少不了如《滕王阁序》这样的骈文杰作,王勃的才情与《序》中的壮丽景象至今令人神往。唐诗的意境之美、宋词的婉约与豪放,虽然本书侧重于散文,但选取篇章时也会兼顾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会选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宋元时期,理学思想蓬勃发展,文章也呈现出更为理性、深刻的特点。本书收录了欧阳修的议论性散文,如《醉翁亭记》中对快乐的独特诠释;苏轼的豪放词风虽与散文不同,但其散文同样充满哲理与趣味,如《赤壁赋》中的人生感慨;曾巩、王安石等人的文章,也展现了宋代散文的典雅与说理性。元代散文在继承前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涌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明清时期,散文创作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本书收录了明代小品文的代表,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情感;茅坤、公安派的选集,展现了明代散文的开拓与创新。清代散文更是流派纷呈,如桐城派的严谨、乾嘉学派的考据,以及晚清的变革思潮。本书将精选姚鼐、刘大櫆等大家的作品,以及晚清名家如曾国藩、梁启超等人的散文,以展现这一时期散文的广度和深度。 三、 深度解读,启迪智慧 《中华古韵:千年文脉精华录》并非仅仅是将这些古籍简单堆砌。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本书在每一篇作品前,都附有精心撰写的导读。这些导读旨在: 介绍作者背景与创作时代: 帮助读者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与人生经历。 解析作品主旨与思想内涵: 深入剖析作品的核心思想,解释作者的哲学观点、人生感悟、社会批判等,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 赏析艺术特色与语言技巧: 从谋篇布局、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细致地赏析作品的艺术成就,让读者领略古文的独特魅力。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与传承价值: 阐述这些经典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的借鉴意义,以及它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导读部分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让古文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我们希望通过导读,能够成为一座连接读者与古籍的桥梁,让古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思想,能够触动人心,启迪智慧。 四、 传承经典,面向未来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重温古文经典,不仅仅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汲取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智慧精华。古文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高尚道德情操、卓越审美情趣,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安顿心灵、提升修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华古韵:千年文脉精华录》希望通过其严谨的选文、深入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 提升文学素养: 学习古文的精妙之处,能够极大地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丰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拓展文化视野: 接触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优秀作品,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更为宏观的文化认知,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涵养人生智慧: 经典作品中蕴含着对人生、社会、道德的深刻洞察,能够为读者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增强文化自信: 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能够激发读者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的设计风格力求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感,选用优质纸张印刷,保证阅读的舒适体验。我们相信,《中华古韵:千年文脉精华录》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庄重承诺,是一次对古人智慧的虔诚致敬,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我们期待它能成为每一位热爱中华文化、渴望提升自我的读者案头必备的经典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内容深度感到非常惊喜,它远超出了我对于一般“选本”的预期。编选者的眼光非常独到,他们不仅仅收录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必背”名篇,更穿插了许多被传统教材略微忽略,但实则文学价值极高的篇章。这使得整部文集在保持宏大叙事脉络的同时,也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比如,其中对一些唐宋八大家之外散文大家的精选,让我领略到了不同时代文人特有的笔法和情怀。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似乎在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时间线,通过篇章的选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倾向是如何演变的。这对于系统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脉络,提供了极佳的范本。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一部精心策展的文学展览,每件展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定位和艺术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权威且全面的“溯源”体验。它收录的篇目之广,几乎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清代散文的精华片段,这对于想要建立扎实的文言文知识体系的人来说,是一个宝库。我过去阅读相关作品时,常常需要在不同的小册子和选集中来回比对,非常耗时费力。而现在,我只需翻开这本,就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看到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是如何互相影响、逐步发展的。例如,将一篇先秦的质朴与一篇魏晋的清逸并置阅读,那种风格的碰撞和语言的进化感是极其震撼的。这种系统性地呈现,使得学习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积累,而变成了一部连贯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史的微缩版。它真正做到了“集大成”这个承诺,展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发展的完整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上就能感觉到出版方的用心。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微微泛着古典的光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特别是内页的插图,简直是点睛之笔。每一篇经典文章配上的图画,都像是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古朴典雅,与文字的意境完美融合。我特意翻阅了几篇我比较熟悉的篇章,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插图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神态,更烘托了当时的氛围,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于初学者或者想深入体味古文韵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满屋子都增添了几分书卷气。看得出来,设计者在排版和字体选择上也下了大功夫,古朴的字体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保留了古籍的韵味,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诵读体验”上的优秀表现。古文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韵之美和节奏感,如果只是默读,很多内在的韵律美都会被忽略。这套书的版式设计,非常有利于朗读。行距和字距的安排都十分考究,使得气口衔接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毫无滞涩感。我试着大声朗读了几段骈文,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在眼睛跟随文字移动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几乎不需要刻意去揣摩。这对于希望通过朗诵来加深记忆和理解古文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物质载体。它似乎在无声地引导你,去感受古人是如何用语言构筑声音的殿堂。这种兼顾了视觉美感与听觉体验的设计,让我体会到,阅读古文,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仪式感。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国学爱好者,我最大的痛点往往在于对文言文的理解上,很多时候拗口的句式和生僻的词汇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然而,这套书在辅助阅读方面的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类读者量身定制的。我注意到,在一些难度较高的段落旁,都有非常精炼而准确的注释,它不像有些版本那样,注释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反而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这里的注释恰到好处,只解释那些影响理解的关键点和典故出处。更妙的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翻译,更深入地解释了词语在当时的语境下的引申义和文化内涵。例如,对于一些著名的排比句或复杂的对仗结构,它还会用非常白话的语言帮你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韵律美。这种细致入微的导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文的门槛,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读懂了”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