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词曲类:稼轩词 9787514919097

四库全书词曲类:稼轩词 97875149190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辛弃疾 著
图书标签:
  • 辛弃疾
  • 稼轩词
  • 宋词
  • 词学
  • 四库全书
  • 文学
  • 古典诗歌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9097
商品编码:300101603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词曲类:稼轩词

定价:80.00元

作者: 辛弃疾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9097

字数:

页码:3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宋辛弃疾撰。其次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燮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马端临《经籍考》载《稼轩词》四卷,此本届毛晋所刻,亦为四卷,而其总目又注原本十二卷。其集旧多讹异,今并群为勘正,其必不可通而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从阙疑之羲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稼轩词》:豪放不羁,壮怀激越的宋代风华 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词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的文学体裁,承载了无数文人的情感与理想。宋词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无数名家名篇,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而在宋词的百花园里,辛弃疾的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独树一帜,被誉为“词中之龙”,其作品集《稼轩词》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所景仰。 辛弃疾与《稼轩词》的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经南宋前期至中期的动荡岁月。他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少年时便怀抱报国壮志,虽曾率众起义,但终因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屡遭排挤,过着“稻粱谋”的坎坷人生。这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词作之中,也造就了他词风的独特。 南宋时期,北方的金朝虎视眈眈,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这种民族危机和家国情怀,是辛弃疾词作最直接、最强烈的时代背景。他笔下的词,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局的忧虑,对壮士扼腕的慨叹,对统一国家的热切期盼。他的词,是那个时代最嘹亮的号角,是无数爱国志士内心的共鸣。 《稼轩词》的艺术特色:豪放壮阔,气象万千 《稼轩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便是其“豪放”之风。这种豪放,并非一味地张扬个性,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之上。 雄浑的笔力与壮阔的意境: 辛弃疾的词,用笔雄健,意境壮阔。他善于运用宏大的景象来烘托情感,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逢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山路之曲折,心境之豁然。又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阔的视野,豪迈的气概,将个人的情怀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他的词,总能给人一种辽远、深邃、雄浑的感觉,仿佛可以容纳天地万物。 “借物抒情”的妙用: 辛弃疾擅长借景抒情,以物喻志。他常常以战争、征战、英雄事迹为题材,虽然身处文人行列,却有着武将一般的血性。他写“壮士何时能健笔,汉唐一脉贯古今”(《鹧鸪天·咏梅》),将梅花比作壮士,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他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看似描绘田园风光,实则暗含了对百姓安乐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太平的渴望。 语言的精炼与变化: 辛弃疾的语言,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乏精炼的巧思。他能将口语化的词句巧妙地融入诗词之中,使其更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同时,他又能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使词作更显深厚。他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如怒涛奔涌,时而如潺潺溪流,总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其内心复杂的情感。 抒发“稼轩情怀”: 辛弃疾的词,集中体现了他的“稼轩情怀”。这种情怀,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对时局的忧虑,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悲愤。他笔下的英雄气概,是他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是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他笔下的饮酒、高歌,更是他对压抑情感的一种释放。 《稼轩词》的丰富题材与思想深度 《稼轩词》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人生百态,情感万千。 报国壮志与军事题材: 这是辛弃疾词作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他笔下的战争场面,虽然有时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复国愿望。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寥寥数语,便将金戈铁马、枕戈待旦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壮志。 人生感慨与仕途失意: 辛弃疾一生虽屡遭挫折,但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词中,常常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例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声声慢·寻寻觅觅》),看似写景,实则抒发了难以言说的愁苦,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与他“东风恶,欢情薄”的感伤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悲壮美。 田园生活与隐逸情怀: 尽管渴望建功立业,辛弃疾也并非一味地沉浸在战场的热血之中。他的词中,也有对田园风光的美好描绘,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宁静祥和的乡村夜景,体现了他对淳朴生活的热爱。这种对田园的描绘,既是他压抑情感的休憩,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寄托。 爱情与离愁别绪: 辛弃疾的词中,也包含着对爱情的描写,以及对离别的伤感。他的爱情词,往往带着一种慷慨激昂的色彩,而非缠绵悱恻。例如“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踏莎行·赠广德军》),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稼轩词》的传承与影响 《稼轩词》作为中国古典词坛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豪放词派的典范: 辛弃疾的词,直接开启了宋词的豪放派,与苏轼的豪放词遥相呼应,共同将宋词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豪放,更具阳刚之气,更具民族担当,对后来的爱国词人影响尤为深远。 激励后世文人: 辛弃疾的词,以其振聋发聩的民族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他的词,成为他们抒发家国情怀、表达民族气节的重要载体。 语言艺术的借鉴: 辛弃疾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和变化,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他对口语的运用,对典故的化用,对意境的营造,都为后世的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语 《稼轩词》,一部充满阳刚之气、饱含家国情怀的伟大词集。它不仅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南宋时期民族危机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内心呼唤的生动体现。辛弃疾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壮阔的人生,为我们留下了这座宝贵的文学瑰宝。品读《稼轩词》,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宋词艺术的魅力,更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那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份“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气概。这部词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宋词选集,简直是文字艺术的宝库,每一页都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的墨香。我本来以为,宋词无非是那些风花雪月的老一套,但翻开这本《稼轩词》,才发现辛弃疾的笔触是何等豪迈与深沉。尤其是那些描绘家国情怀的作品,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看到金戈铁马的景象。词句的锤炼精妙绝伦,那些看似寻常的字眼,在他的手中一组合,便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比如有一篇,开头几句就将那种壮志难酬的愤懑写到了极致,读完后我得放下书,静静地站了好一会儿,才能平复胸中的激荡。这书的装帧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地温润,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让人更愿意沉浸其中。对于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想深入了解宋代豪放词派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品。它不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口。我尤其欣赏编者在注释上的用心,许多典故和典故的来由都解释得清清楚楚,使得初读者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和理解的深度。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的叙事结构,这本书虽然是词集,但读起来却有着一种别样的史诗感。辛弃疾的词,有一种强大的叙事驱动力,他不是单纯地抒情,更像是在用凝练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微缩的“历史瞬间”或者“内心挣扎的史诗”。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首与军事部署和谋略相关的作品,那种对局势的洞察力和对自我抱负的矛盾交织,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哪里是“词”,这分明是浓缩版的史书。而且,他对意象的运用达到了化境,不是简单地堆砌名词,而是将自然景物、历史人物、个人情感熔铸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审美体验。比如他描绘月亮,那月亮就不仅仅是月亮,它承载着思乡、怀古、孤寂,甚至是报国的复杂情绪。这本书的排版,疏密得当,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细细品读那些长篇巨制尤为重要。我发现,每读完一首,我都会忍不住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这说明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引申阅读”的价值,成功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某一特定作家的作品,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视宋代士大夫群体复杂心境的切片。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如何在理想的“儒家”抱负与残酷的“现实政治”夹缝中挣扎、呐喊。这些词作的情绪波动非常大,从极度的乐观自信,到深沉的抑郁悲凉,转换得毫无预兆,却又极其真实自然,仿佛作者就在你面前倾诉。这种情绪的真实性,是很多刻意雕琢的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选篇方式,它似乎有意地在不同主题和情感光谱之间做了一个平衡,使得读者既能领略到豪放的激情,也能感受到婉约中的细腻。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内敛且有品位,没有任何浮夸的装饰,完全将焦点集中在了文字本身的力量上,这才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它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到了那份沉静而有力的文化根基。

评分

说实话,我过去对宋词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婉约”和“闺怨”的阶段,总觉得少了些阳刚之气,直到朋友推荐了这套书系中的“稼轩词”部分,我的认知才被彻底颠覆。这里的词作,简直就是一剂猛药,直击人心最深处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词牌的运用也极为灵活,他似乎能根据表达的情感强度,自如地切换词牌的结构,使得原本固定的格律,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充满了弹性与张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是写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他的基调也绝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一种昂扬的、带着不屈服的怒吼,这份精神力量是跨越时空的,能给现代人带来极大的鼓舞。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字迹清晰锐利,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的感觉,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

评分

我是一个极度注重语言细节的爱好者,对古代文学中的“语病”和“陈词滥调”非常敏感。然而,在阅读这批词作时,我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辛弃疾的语言风格,如同千锤百炼的精钢,干净、有力、直抵核心。他那种化用前人诗句却又青出于蓝的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更妙的是,他能够将市井的俚语和典雅的文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既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又不失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这种融汇贯通的能力,让他的词作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这本选集的注释部分做得极为细致,很多看似白描的句子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典故,编者旁征博引,使得我们不必频繁中断阅读去查阅工具书,保证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这本书是那种需要反复研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理解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