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说文解字—中华经典藏书
定价:45.0元
作者:(东汉)许慎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86930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精心译注足本定本无障碍阅读精美插图古为今用精装珍藏。
★中国历史上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一部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
★了解汉字背后的意义,读懂中国文字的精髓,一字一图,解说生动,通俗易懂,一本读完,即能成为汉字高手。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倾力打造。所收书目是传统国学中很经典的著作,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释和翻译,认真研究,精雕细琢。
【足本定本精心译注】
本书为精装珍藏版,参照的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尽量做到全面,准确,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阅读又适合收藏的版本。
【精美插图名师描绘】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的阅读,每本书根据内文,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使书增色不少。
【无障碍阅读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书生涩难懂,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每一个难读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做了通俗的译注和点评。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本书的特点是不但对原书做了译注,还以史为鉴,延伸阅读,古今结合,把很多观点引用到现代的生活工作中,让读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印刷精美高端大气】
本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冰白纸,并做了烫金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太阳高端本白胶版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内容提要
本书是我国语文学史上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一部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对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来说,是不必可少的重要资料。作者许慎是东汉时期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性格淳朴诚信,博览群书。从古至今,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们既推崇这部经典,也敬重许慎的为人,均尊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目录
作者介绍
许慎(约58一约147),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区)人,經學家、文字學家,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等。因他所著的《说文解字》著称,称《说文》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文摘
《说文·夊部》:“爱,行皃。从夊声。”
“爱”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很像一个人双手捧着“心”,他的嘴巴张得很大,好像在诉说心中的爱意。小篆更加形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愛”。如今规范化写作“爱”。
“爱”字的繁体形式为“爱”,“心”字仍然保留着,这说明“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的感情。这就是“爱”的本义。
现在,“爱”除了指男女情爱以外,还指广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等。
《说文·宀部》:“安,静也。从女在宀下。”
“安”是个会意字。从字形上来看,“安”字就是一个女子面向右跪坐在屋子里,表示很安全,不会遇见危险,所以本义就是安定、安全。金文、小篆与甲骨文形体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安”。
“安”的本义是平安、安适。后又可引申指满足于、习惯于,如“安贫乐道”。
“安”做动词用时表示使安定,如“安邦定国”。也可以表示安置,如“安排”、“安营扎寨”等。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宀部。凡从安取义的字皆与安定等义有关。
《说文·手部》:“按,下也。从手,安声。”
“按”字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篆文该字左边为“扌”(手),代表字义;右边为“安”,代表字音。隶变后楷书写作按。
“按”本义是用手向下压或摁。后来引申为控制、抑止,如“按不住心头怒火”。用作介词时,意思是“按照、依照”,如“按图索骥”。
如今可单用,一般不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手部。
B
《说文·八部》:“八,别也。像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
“八”是个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两半的样子。隶变后楷书写作“八”。
“八”的本义是分,后借作数词。如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八音”,是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成的乐器。民间常用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的年、月、日、时推算一个人的命运,俗称“生辰八字”。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八部。凡从八取义的字皆与分开等义有关。
《说文·手部》:“拔,擢也。从手,犮声。”
“拔”是个形声兼会意字。甲骨文的“拔”,字形上方是两只“手”的形状,中间是个“木”字,代表树木,连起来意思是人用双手将树木连根拔起。小篆中的“拔”字,变成了形声字,左边的“手”代表形旁,右边的“犮”代表声旁。隶变后楷书写作“拔”。如今规范化写作“拔”。
“拔”本义为拽,连根拉出。如“拔草”、“拔牙”。现在“拔”字还有选取、提升之义,如“选拔人才”。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手部。凡从拔取义的字皆与拽出等义有关。
《说文·手部》:“把,握也。从手,巴声。”
“把”字是个会意兼形声字。该字篆书左边为“扌”(手),其古文字形像手,代表字义;右边为“巴”,代表字音。同时“巴”字形很像一条巨头大蛇。这里是说捕蛇要紧紧抓住蛇头。隶变后楷书写作“把”。
“把”字本义为双手握着、抓住,引申为“掌、控制”的意思。“把”字也可用作量词,如“一把扇子”。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手部。凡从把取义的字皆与手抓持的动作等义有关。
《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
“白”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白”就像是燃烧的蜡烛,中间是烛心,周围是火焰。古文中,太阳的光就叫“白”,现在这个意义多体现在以“白”字为偏旁的字中。金文稍简。篆文讹变较大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白”。
“白”的本义是指白米粒,引申泛指白色,如成语“白头偕老”。
“白”进而引申为陈述、表明之义,如“表白”、“自白”。
“白”又泛指空空的、一无所有。引申为徒然、没有效果、没有原因,如“白手起家”、“白费功夫”。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白部。凡从白取义的字皆与头等、米粒、白色等义有关。
《说文·白部》:“百,十十也。从一白。数:十百为一贯。相章也。”
“百”是个指事字。在甲骨文中,“百”字上边为一横画,下边是“白”字。这里,一横画为指事符号,也好与“白”区别开来。金文的写法,与甲骨文大同。小篆的形体整齐化,符号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百”。
“百”的本义指十个十,如成语“百步穿杨”。现在引申指众多,如“百姓”。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白(或一)部。凡从百取义的字皆与众多等义有关。
《说文·攴部》:“毁也。从攴贝。败贼皆从贝,会意。”
“败”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鼎或贝形,右边是手持棍,会以棍敲击鼎或贝使之毁坏之意。金文叠为二贝,小篆承接金文而来,省去一贝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敗”,简化汉字后写作“败”。
“败”的本义指毁坏。引申为衰落或凋残,如“衰败”、“败柳”。
也引申泛指失败,如“一败涂地”、“功败垂成”等。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支部。凡从败取义的字皆与毁坏等义有关。
《说文》:“拜,首至地也。”
“拜”是会意字。三体石经文像双手捧禾麦奉献给神祖之形,会向神祖拜祭祈祷之意。小篆的“拜”,左右两边都是“手”形,表示拱手向前拜。隶变后楷书写作“拜”。
“拜”本义当是拔起禾麦奉献给神祖。又表示拜揖、行礼,表示敬意。古时的拜揖为拱手弯腰,后来变为屈膝跪地低头与腰平,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
“拜”还表示授予官职,如“拜相”。
做敬词时,用在自己的动作前,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如“大作我已经拜读”。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手部。凡从拜取义的字皆与上下拜揖的动作等义有关。
《说文·玨部》:“班,分瑞玉也。从珏,从刀。”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的“班”,字形左右两侧各是一个“玉”字,中间是“刀”字,整个字形就像是用**将整个玉石从中间分成了两块。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的形体基本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班”。
“班”的本义就是分剖瑞玉,后来引申为分发。做名词,引申指分开人群而形成的组织,如“辅导班”、“炊事班”等。
“班”还有返回的意思,如“班师回朝”。
“班”通“斑”,指“杂色、杂色的斑点或斑纹”,如“头发班白”。
《说文·舟部》:“舟,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
“般”原为“盘”的本字。甲骨卜辞中的“盘庚”也写作“般庚”。看字形,就像一只手拿着勺子从盘子里取食。隶变后楷书写作“般”。
“般”的本义为旋转制盘,现在多用于表示相似、似的、一样,用于比喻句中。
在古文中,“般”还是“搬”的通假字,意思是搬运;有时也作为“斑”的通假字,意思是斑点。现在该字一般意义为“样、种、类”,如“百般刁难”。
《说文·半部》:“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属皆从半。”
“半”是个会意字。金文的上部是个“八”字,是“分”的意思;下部是个“牛”字,会把一条牛分成两部分之意。小篆的形体基本上同于金文。隶变后楷书写作“半”。
“半”的本义指一半、二分之一,如“半壁江山”、“半信半疑”。
“半”由一半,又引申指在中间。如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成语“半途而废”。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八(或丷或、)部。凡从半族义的字皆与中分、大片等义有关。
《说文·邑部》:“邦,国也。从邑,丰声。”
“邦”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字形由“田”和“木”两部分组成,“田”指的是人们的聚居之地,而“木”则是分割聚居地的树木。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另加义符“邑”(右阝,城邑),以突出封国之义。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邦”。
“邦”的本义是古代诸侯封国,由此引申泛指国家,如“礼仪之邦”。
如今既可单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邑(右阝)部。凡从邦取义的字皆与封国等义有关。
《说文·艸部》:“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艸,溥声。”
“薄”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小篆从艸(),溥声,溥也兼表散布之意,表示草木密集丛生之处。隶变后楷书写作“薄”。
“薄”(bó)的本义是草木密集丛生之处,现在又通“迫”,指迫近、接近,如成语“日薄西山”。
“薄”还表示弱、不强健,如“势单力薄”、“单薄”、“薄弱”等。由弱又引申为分量轻、少、小,如“微薄”、“厚古薄今”。
“薄”是个多音字,除了念bó,还念báo和bò。念báo时,基本义是指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距离小,如“薄饼”、“薄片”、“板子薄”,等等。念bò时,和“荷”合在一起,组成“薄荷”一词。
《说文·包部》:“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包”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裹。在甲骨文象腹中有子形。小篆文中,“包”字看上去很像妇女怀孕的样子,中间为“巳”,很像是还没有成形的婴儿。隶变后写作“包”。
序言
汉字,是一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考古科学发现,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就有可以称为汉字的刻画符号。汉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字在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系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绵不断向前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她具有不同语音方言的能量。
汉字是使用人口多、流传范围广的一种文字,具有集形象、语音和词意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世界现存文字中是的,它使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有56000多个,现代汉语通用字有7000个,常用的汉字有3500个。如果能够知道这些汉字的来源和演变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使用汉字,还可以轻松地了解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怎样才能学习到汉字的来源和演变历史呢?怎样才能知道常用汉字的本义呢?有一部书是汉字学的基本的经典,这部书就是东汉有“字圣”之誉的许慎用毕生精力著成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作于汉和帝永元二年(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的部字典,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话,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并且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汉字学基本的经典,对我们博古通今、学习和研究汉字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说文解字》中的许多字现在已经不常用了,而且全文是用文言文写成,不方便现代人阅读。有鉴于此,我们选取了近1000个常用的汉字,在参照《说文解字》的基础上,用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方法科学讲解其源流,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简洁的解析和阐述。同时,在具体介绍每个汉字时都按文字演变列举了该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等写法。由于文字演变中的草书、行书应用不多,在编写中没有列举。
每个汉字都来源于一幅美丽的图画,每个汉字也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编写中每个汉字都配有解字作用的精美配图,形象地展示了每个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有助于读者从根本上加强对汉字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与记忆。
本书力求对每个汉字的介绍都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为读者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地学习和掌握其他更多的汉字提供方法和思路。
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所有汉字常用字的起源和演变、本义和引申义,并且对中国文化形成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文化。
我对这套书的另一个印象是它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阐释”上的大胆尝试。我拿到的另一本是关于先秦诸子散文选辑,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注释本,结果大跌眼镜。它没有像某些学术版本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考据,而是采用了类似“对话体”的编排方式。比如解读《孟子》中的“浩然之气”时,作者竟然穿插了现代社会中关于道德困境的案例分析,虽然这种做法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够“原教旨主义”,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努力让古人与今人对话的诚意。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敬而远之的哲学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供在神坛上的陈词滥调。说实话,我以前对儒家思想一直停留在表层理解,这本书让我对“仁义礼智信”有了更深层次的触动,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被温柔地刷新了一下。这种既尊重原著又敢于创新的态度,值得称赞。
评分这套“满28包邮”的经典藏书在装帧设计上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东方美学,与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复古风”截然不同。我特别喜欢它外封的材质,是那种带着轻微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很舒服,而且不易留下指纹。内页的留白处理非常到位,眼睛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熬夜啃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意拿来和几本我珍藏的精装版古籍对比了一下,发现这套书的字距和行距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使得文字的呼吸感非常强。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由于定价如此亲民,我生怕自己太爱惜它而不敢随便折角或做标记,反而限制了我与文字进行更亲密的互动。我甚至考虑多买几套,一套珍藏,一套“蹂躏”,用来学习批注,可见我对这套书的喜爱程度。
评分关于这套书的“体例”设置,我必须着重提一下,这显示了编者团队对“读者体验”的深刻理解。以我手上的那本《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为例,它在每一篇名家的重要作品后面,都附带了一个“文眼提炼”的小栏目。这个栏目并不是简单的中心思想概括,而是用非常精炼的现代语言,指出了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它最核心的艺术手法。比如分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没有长篇大论地讲柳的贬谪,而是直指其“以自然之景写心灵之悲”的精妙,并配上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小知识卡片。这种结构设计,让阅读过程像是在一个知识点上快速搭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认知网络,效率极高,而且绝不会让你感觉信息量过载。这套书仿佛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私人家教,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提点你,而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你。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套书在历史细节考证上的严谨性,这一点从侧面反映出编纂者绝对不是敷衍了事,而是下了大功夫的。我最近在研读其中关于“宋词赏析”的那一本,里面对几首著名词作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详尽的地理和人物还原。比如讲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不仅标注了赤壁的位置和历史事件,还附带了一张当时长江水文变迁的示意图,这让我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有了更立体的感受,不再是空泛的想象。这种对“环境”的重视,让古典文学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与历史、地理、甚至美学研究紧密结合了起来。说实话,相比一些动辄上百元的“大部头”,这套书用最亲民的价格,提供了远超预期的学术深度和阅读乐趣,真乃国学普及的一股清流。
评分这套“满28包邮”的中华经典藏书,我得说,真是淘到宝了!最近迷上了古籍修复和传统文化,本来只是随便看看有没有便宜又靠谱的入门读物,没想到翻到这套书,名字虽然有点……嗯,商业气息?但内容绝对是干货满满。我先从《诗经》那本说起吧,它的排版简直是良心之作,不仅收录了朱熹的《诗集传》,还附带了详尽的校注和现代汉语的释义。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生僻的古代植物、地理名词都做了详细的图文对照,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深厚古文基础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以前看《诗经》总觉得意境很美,但很多意象抓不住,现在对照着这本书,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场景。而且纸张质量出乎意料地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清晰,完全不像这个价位该有的水准。我已经推荐给我的几个文史爱好者朋友了,他们都说这套书的性价比高到令人发指,简直是给传统文化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