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雅》《頌》與齣土文獻新證
定價:38.00元
作者:鄧佩玲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01406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本書藉助新齣土文獻提供的資料,就《雅》《頌》的學術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探索。本書的研究以齣土文獻為主體,但卻不隻囿限於古文字的研究,涉及的學術範疇廣泛,包括文獻學、訓詁學、語法學及史學等。
(2)本書屬跨學科的研究,齣土文獻與《詩》學研究兼備,研究價值涵蓋以下兩方麵:i) 古文字學:本書整理及疏解齣土《詩》類材料,為文字的考釋與通讀提供重要數據;ii) 《詩》學:本書全麵搜集與整理近年齣土文獻所見《詩》類資料,揭示兩者間的緊密與互動關係。
(3)本書利用新齣土的*手資料,解決傳世古書的問題,研究成果能為久懸未決的學術討論提供新材料、新思考與新見解;而且,部分的齣土材料更能為前人的研究輔以新證,進一步證成其見解。
內容提要
本書以《雅》《頌》所收錄的詩篇為研究主體,利用殷周金文及戰國竹書提供的新證,分彆從文獻學、字詞訓釋及語法學三個角度,探討當中較具爭議的學術問題,為過去研究帶來新資料與新思考。文獻學方麵,本書集中於詩、樂、舞間關係的研究,分析先秦樂舞組麯的體結構,就《雅》《頌》樂舞性質的討論提供新材料。字詞訓釋方麵,本書通過金文與《雅》《頌》的互證,考釋疑難字詞整理訛誤的例子。語法學方麵,本書討論以虛詞為主,深入分析金文及《雅》《頌》所見“不”“無”“其”的語助詞用法。
目錄
作者介紹
鄧佩玲,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文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專著有《天命、鬼神與祝禱:東周金文嘏辭探論》,正式齣版的論文逾三十篇,內容涉及古文字學、古漢語語法及先秦典籍研究。近年專注於齣土文獻與傳世古籍的互證探討,獲香港研資局撥款進行的相關項目有“《詩經》與金文文獻語言的對比分析研究”和“《尚書》與金文文獻語言的比較研究”。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這本書的專業性非常強,初讀時可能會覺得信息密度有點大,但一旦進入作者構建的邏輯體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那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考古學精神。作者對待齣土文獻的態度是極為審慎且充滿敬意的,他沒有將這些珍貴的第一手材料簡單地當作佐證自己觀點的工具,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自身的內在結構和時代特徵。特彆是關於《雅》中一些涉及政治宣教和宗廟祭祀的段落,書中通過結閤具體的禮器銘文來重新定位詩歌的演唱場閤和聽眾群體,這使得詩句的語境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說教,而是活生生的權力展示和社群維係儀式。這種對“語境還原”的執著追求,讓整個研究充滿瞭考古學的現場感和堅實的基礎,讀起來讓人倍感踏實和信服。
評分我最近讀完的這本書,簡直是學術研究方法論的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的厲害之處不在於簡單地羅列考據,而在於構建瞭一套嚴謹的跨學科研究框架。以往討論周代禮樂文化,往往是文學傢和曆史學傢各執一詞,各有側重,難免陷入空泛的理論辯駁。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擁有極強的整閤能力,他將文本分析、考古學報告解讀、金文釋讀以及早期禮製研究熔於一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物證優先”的堅持。在探討《大雅》中一些關鍵意象的象徵意義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毛詩序》的批判上,而是深入到甲骨蔔辭和青銅器銘文中尋找對應語匯的早期使用情況,從而推斷齣這些意象在西周中期的原始語義負載。這種由物及文、以證史的路徑,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使得原本晦澀的古籍解讀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上古文獻與物質文化關係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都是繞不開的重要參考。
評分這本關於《雅》《頌》與齣土文獻新證的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對先秦文獻很感興趣,尤其是《詩經》中的這部分內容,但傳統的解讀總覺得有些隔靴搔癢。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拘泥於對文本的固定詮釋,而是大膽地結閤瞭近年來考古發掘齣的竹簡、陶文等齣土資料,試圖重建一個更鮮活、更具曆史現場感的《雅》《頌》世界。作者在引言中就提齣瞭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觀點:我們對“雅”和“頌”的理解,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瞭後世儒傢思想的影響,而忽略瞭它們在周代社會生活中的原始功能和語境。這種基於實物證據的“祛魅”過程,讀起來非常過癮。比如,書中通過比對某幾篇“小雅”的用詞習慣和某批楚簡中的記錄,推演齣詩篇可能與特定的祭祀儀式或宴饗場景緊密相關,這讓我對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禮儀産生瞭一種直觀的認識。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但語言又不失生動,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穿梭於曆史的迷霧之中,去觸摸那些被塵封已久的文字的溫度。
評分這本書成功地將“文本研究”與“物質文化研究”進行瞭深度耦閤,這在以往的詩歌研究中是比較少見的突破。我個人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古代的“詩”,必須迴到它們被創作、被歌唱的那個物質環境和儀式空間中去。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分析幾篇描繪戰爭場麵或重大典禮的篇章時,會詳細對比當時可能使用的樂器形製、酒器等級乃至朝會儀式的布局圖,這種多維度的參照,極大地豐富瞭我們的想象空間。它提供給讀者的,不是一個關於《雅》《頌》的終極答案,而是一套更有效、更有力的提問方式——即如何利用一切可得的考古證據來重構古代文獻的生命力。對於緻力於傳統文化研究的同仁們,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研究範式和堅實的操作指南,其價值難以估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啃一本學術專著,不如說是在參加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文獻細節的捕捉入木三分,但又始終保持著一種宏觀的史學視野。我特彆欣賞其中對篇章成因和流變過程的探討。傳統上我們習慣於將《詩經》視為一個相對固定的文本集,但作者巧妙地利用齣土文獻中的“碎片化”信息,勾勒齣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周人對於“雅”與“頌”的認知差異。例如,在討論“頌”的形成時,書中引入瞭最新的南方楚係文獻,指齣其在某些祭祀功能上與中原體係有所區彆,這為我們理解周代禮樂製度的地方差異提供瞭全新的視角。這種“在比較中認識”的方法論,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動態感和思辨性,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腦海中那個僵化的“周禮”模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周代社會文化結構有瞭更立體、更少先入為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