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
定价:38.00元
作者:邓佩玲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01406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本书借助新出土文献提供的资料,就《雅》《颂》的学术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本书的研究以出土文献为主体,但却不只囿限于古文字的研究,涉及的学术范畴广泛,包括文献学、训诂学、语法学及史学等。
(2)本书属跨学科的研究,出土文献与《诗》学研究兼备,研究价值涵盖以下两方面:i) 古文字学:本书整理及疏解出土《诗》类材料,为文字的考释与通读提供重要数据;ii) 《诗》学:本书全面搜集与整理近年出土文献所见《诗》类资料,揭示两者间的紧密与互动关系。
(3)本书利用新出土的*手资料,解决传世古书的问题,研究成果能为久悬未决的学术讨论提供新材料、新思考与新见解;而且,部分的出土材料更能为前人的研究辅以新证,进一步证成其见解。
内容提要
本书以《雅》《颂》所收录的诗篇为研究主体,利用殷周金文及战国竹书提供的新证,分别从文献学、字词训释及语法学三个角度,探讨当中较具争议的学术问题,为过去研究带来新资料与新思考。文献学方面,本书集中于诗、乐、舞间关系的研究,分析先秦乐舞组曲的体结构,就《雅》《颂》乐舞性质的讨论提供新材料。字词训释方面,本书通过金文与《雅》《颂》的互证,考释疑难字词整理讹误的例子。语法学方面,本书讨论以虚词为主,深入分析金文及《雅》《颂》所见“不”“无”“其”的语助词用法。
目录
作者介绍
邓佩玲,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学士、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专著有《天命、鬼神与祝祷:东周金文嘏辞探论》,正式出版的论文逾三十篇,内容涉及古文字学、古汉语语法及先秦典籍研究。近年专注于出土文献与传世古籍的互证探讨,获香港研资局拨款进行的相关项目有“《诗经》与金文文献语言的对比分析研究”和“《尚书》与金文文献语言的比较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雅》《颂》与出土文献新证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先秦文献很感兴趣,尤其是《诗经》中的这部分内容,但传统的解读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对文本的固定诠释,而是大胆地结合了近年来考古发掘出的竹简、陶文等出土资料,试图重建一个更鲜活、更具历史现场感的《雅》《颂》世界。作者在引言中就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观点:我们对“雅”和“颂”的理解,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忽略了它们在周代社会生活中的原始功能和语境。这种基于实物证据的“祛魅”过程,读起来非常过瘾。比如,书中通过比对某几篇“小雅”的用词习惯和某批楚简中的记录,推演出诗篇可能与特定的祭祀仪式或宴飨场景紧密相关,这让我对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礼仪产生了一种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但语言又不失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去触摸那些被尘封已久的文字的温度。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书,简直是学术研究方法论的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厉害之处不在于简单地罗列考据,而在于构建了一套严谨的跨学科研究框架。以往讨论周代礼乐文化,往往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各执一词,各有侧重,难免陷入空泛的理论辩驳。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拥有极强的整合能力,他将文本分析、考古学报告解读、金文释读以及早期礼制研究熔于一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物证优先”的坚持。在探讨《大雅》中一些关键意象的象征意义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毛诗序》的批判上,而是深入到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寻找对应语汇的早期使用情况,从而推断出这些意象在西周中期的原始语义负载。这种由物及文、以证史的路径,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使得原本晦涩的古籍解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上古文献与物质文化关系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是绕不开的重要参考。
评分这本书成功地将“文本研究”与“物质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度耦合,这在以往的诗歌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突破。我个人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古代的“诗”,必须回到它们被创作、被歌唱的那个物质环境和仪式空间中去。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分析几篇描绘战争场面或重大典礼的篇章时,会详细对比当时可能使用的乐器形制、酒器等级乃至朝会仪式的布局图,这种多维度的参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它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个关于《雅》《颂》的终极答案,而是一套更有效、更有力的提问方式——即如何利用一切可得的考古证据来重构古代文献的生命力。对于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同仁们,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范式和坚实的操作指南,其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啃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文献细节的捕捉入木三分,但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宏观的史学视野。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篇章成因和流变过程的探讨。传统上我们习惯于将《诗经》视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文本集,但作者巧妙地利用出土文献中的“碎片化”信息,勾勒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周人对于“雅”与“颂”的认知差异。例如,在讨论“颂”的形成时,书中引入了最新的南方楚系文献,指出其在某些祭祀功能上与中原体系有所区别,这为我们理解周代礼乐制度的地方差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在比较中认识”的方法论,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动态感和思辨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脑海中那个僵化的“周礼”模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代社会文化结构有了更立体、更少先入为主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专业性非常强,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密度有点大,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逻辑体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那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考古学精神。作者对待出土文献的态度是极为审慎且充满敬意的,他没有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简单地当作佐证自己观点的工具,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自身的内在结构和时代特征。特别是关于《雅》中一些涉及政治宣教和宗庙祭祀的段落,书中通过结合具体的礼器铭文来重新定位诗歌的演唱场合和听众群体,这使得诗句的语境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活生生的权力展示和社群维系仪式。这种对“语境还原”的执着追求,让整个研究充满了考古学的现场感和坚实的基础,读起来让人倍感踏实和信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