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美100个地方
定价:49.80元
作者:《图行世界》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3256646
字数:
页码:263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让我们策马奔腾晨光中,马场薄雾萦绕,四周还沉静在初秋的清凉梦境中,牧马人赶着骏马驰骋而来,以雷霆之势,打破清晨之静。世界那么大,策马奔腾,去感受天地之大,草原之美,让尘世之恼被呼啸而过的风声带走,只留下一片清明和豪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佳季节佳旅行地排行榜
春季
TOP 1 婺源
TOP 2 丹巴
TOP 3 扎龙
TOP 4 四姑娘山
TOP 5 凤凰古城
夏季
TOP 1 喀纳斯
TOP 2 庐山
TOP 3 厦门
TOP 4 呼伦贝尔大草原
TOP 5 青海湖
秋季
TOP 1 九寨沟
TOP 2 稻城亚丁
TOP 3 香格里拉
TOP 4 额济纳
TOP 5 轮台胡杨林
冬季
TOP 1 海南三亚
TOP 2 哈尔滨
TOP 3 元阳梯田
TOP 4 北海
TOP 5 西双版纳
美桃源仙境
九寨沟
黄龙
稻城亚丁
张家界
元阳梯田
丹巴
禾木
雾凇岛
林芝
罗平
阳朔
普者黑
美湖光水色
青海湖
喀纳斯湖
泸沽湖
纳木错
赛里木湖
太湖
洞庭湖
美碧海蓝天
三亚
厦门
青岛
澎湖列岛
北海
霞浦
西沙群岛
美森林草原
西双版纳
蜀南竹海
神农架
大兴安岭
长白山
呼伦贝尔草原
伊犁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
若尔盏草原
扎龙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
美大漠奇景
美峡谷秘境
美山岳福地
美古村古镇
我对《迷失的织锦:失落文明的符号密码》这本书的评价,得从它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说起。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游记或地理科普,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早期符号学和审美哲学的探讨集。作者似乎对“美”是如何在不同地理环境下被“固定”下来这件事着了魔。全书洋溢着一种略带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探讨了从戈壁滩上的风蚀岩画到深海珊瑚礁的自然纹理,这些元素是如何不约而同地指向某些共通的原始意象。文字风格极其华丽,充满了隐喻和哲思,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它常常会跳出具体的场景,探讨“空间感”与“时间感”在人类潜意识中的投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影与建筑关系”的一章,它将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玻璃与热带雨林中光线穿透树冠的方式进行了类比,那种跨界的联想能力,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读完后,会让人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形状”和“颜色”产生全新的敬畏感,它强迫你慢下来,去解读世界为你设置的那些无声的谜题。
评分天呐,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大地之歌:XX地名背后的历史风云》的精装本,那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完全没有拘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景点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看似普通的地名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厚重意义的。比如,书中对一个偏远山村的“镇妖塔”遗址的考证,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作者用极为细腻的笔触,结合地方志、口述史料甚至是古籍中的只言片语,重建了那个关于瘟疫、英雄和信仰的完整故事。它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磅礴大气,描述千军万马的变迁,时而又聚焦于个体命运的微观视角,让人在对比中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温情。更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大量的附图和地图都不是那种标准的旅游路线图,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测绘图和手绘的场景复原图,配合严谨的学术注释,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考古,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道为什么”的好奇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到了什么”的层面。这本书完全是为深度历史爱好者准备的精神盛宴,读完后看任何地方都会多一层解读的维度。
评分说实话,《沉默的海岸线:从海洋文学看岛屿的集体记忆》这本书的风格,简直是文学性与社会人类学的完美融合,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出奇地克制和内敛。它没有使用大开大合的史诗叙事,而是通过聚焦于几个特定岛屿社区,挖掘他们与海洋之间那种既依赖又疏离的复杂关系。书中的笔法像极了老旧的胶片摄影,色彩饱和度不高,但颗粒感十足,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作者似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大量篇幅留给了岛上渔民的访谈片段,那些质朴却充满力量的方言和俚语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构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场域感”。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对“风暴”这一自然现象的多重解读:它既是物理上的灾难,也是文化上的洗礼,更是族群身份认同的催化剂。这本书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仿佛正站在湿漉漉的码头上,闻着咸腥的海风,听着船只归来的汽笛声,那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是许多纯粹的纪实文学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不朽的印记:人类文明遗址的无声对话》简直是为那些热衷于解读“废墟美学”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新颖,采取了一种平行对照的手法,将世界上几个相隔万里、但拥有相似命运的古代遗址并置讨论。比如,它将非洲的一处古城遗址的灌溉系统,与中亚一处被黄沙掩埋的佛教石窟的壁画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在资源极度稀缺或文明衰退的临界点,人类精神内核中那些共通的表达冲动。全书没有冗长的人文历史背景介绍,而是像一部艺术评论集,重点分析了残存结构中的几何比例、材料选择以及光线衰减对后世想象力的影响。文字风格冷静、客观,却又时不时冒出对逝去辉煌的深切惋惜,带着一种古典主义的悲悯情怀。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建筑本身是否完好,而在于它们留给后人解读的空间有多大,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残缺中的完整”的向往。
评分我对《云端上的低语:高海拔文化对时间观念的重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传统认知。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几乎完全避开了海拔高度带来的物质限制(比如建筑和农业),而是专注于研究生活在极高海拔地区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在稀薄的空气和无边无际的天空下,构建出与平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时间感知体系。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宗教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探讨了“永恒”与“循环”在他们日常语言和祭祀仪式中的体现。书中的语言是极其精准和学术化的,但叙述逻辑却像登山一样,层层递进,每翻一页都感觉自己向上攀登了一段高度,视野也随之开阔。它不是一本提供放松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它逼迫你跳出自己固有的“线性时间”的舒适区,去理解另一种生命节律的合理性。读完后,我看向天空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对未知可能性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