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傳習錄
定價:28.00元
作者:王陽明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26457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人必讀的國學經典 ★薈萃儒釋道三傢經典 涵蓋經史子集精華★專業古籍整理團隊 曆時六年的成果薈萃★內容更全 譯注更精 字體夠大 閱讀更宜同類好書推薦★中華經典誦讀教材product../23563475.html★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product../23841156.html
內容提要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傢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目錄
作者介紹
王陽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的文學傢、哲學傢、思想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二程、硃、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
中華文化講堂是一個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整理與齣版的編輯團隊。現已編輯齣版有《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原文版)》《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國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納蘭詞箋》等,廣受讀者的喜愛。
文摘
序言
我近期拜讀瞭一本關於巴爾乾半島民間音樂中的史詩敘事結構的專著。這本書簡直是音樂人類學的饕餮盛宴!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樂麯,而是將音樂的鏇律模式、調式變化,直接與當地幾個世紀以來的戰爭、遷徙和宗教衝突的曆史事件進行一一對應。作者深入分析瞭特定樂器(比如古老的加斯拉琴)的聲音特質如何承載特定的民族情緒——那種悠長而略帶沙啞的音色,如何在單一的鏇律綫上描繪齣宏大的曆史悲劇感。最精彩的部分是關於“吟遊詩人”在不同曆史時期角色轉變的研究,從部落英雄的歌頌者,到反抗帝國的無聲旗手。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它要求讀者必須學會“聽”曆史,而不是僅僅“讀”曆史。文字描述雖然專業,但由於其主題本身的張力和史詩感,讀起來蕩氣迴腸,令人熱血沸騰。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十九世紀歐洲神秘主義思潮與早期心理學萌芽的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思維碰撞。作者非常敏銳地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科學理性主義高歌猛進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內心深處對“不可知領域”的渴望與探索。書中對煉金術、通靈術乃至早期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的源頭追溯,展現齣驚人的跨學科功底。它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現象斥之為迷信,而是將其視為人類試圖理解自身復雜性的早期嘗試。特彆是關於“共時性”概念在那個時期不同思想流派中的早期錶現,分析得鞭闢入裏。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撥開迷霧看本質”的快感,讓人不禁反思,我們今天所依賴的科學體係,其基石上是否也曾深深烙印著這些充滿魅力的、近乎神話的想象。語言風格偏嚮學術思辨,但邏輯鏈條極其清晰有力。
評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古籍修復與保護的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作者以極為細膩的筆觸,詳細描述瞭從紙張的酸堿度測試到黴斑的處理,再到裝幀工藝的考究。尤其是對於不同曆史時期所使用的裝訂材料和工藝的對比分析,令人嘆為觀止。比如,書中花瞭很大篇幅講解宋代蝴蝶裝的精妙之處,以及元明時期在不同地域材料來源的差異,這些細節以前看書時從未留意過。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古籍特有的那種紙張和墨水的混閤氣味,感受到經年纍月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痕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寫給珍貴文獻的情書,強調瞭每一頁、每一個褶皺背後所承載的曆史重量。讓我對“閱讀”這件事本身,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和珍惜。作者的文筆兼具科學的嚴謹和藝術的浪漫,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探討當代城市規劃中“記憶場所”構建的著作中。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不聚焦於宏偉的建築設計,而是深入挖掘那些被城市發展進程逐漸邊緣化的“微小空間”——比如老舊的社區小賣部、被保留下來的某段城牆的殘垣,甚至是某個老街坊固定的午後光影。作者用瞭一種近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記錄瞭這些地方如何通過居民的日常互動、口頭傳說,乃至特定的氣味和聲音,來構建起集體的身份認同和情感紐帶。書中穿插的訪談錄尤其動人,那些樸素的語言中蘊含著對“故土”難以言喻的眷戀。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每天穿梭其中的城市景觀,意識到那些看似無用的、待拆除的角落,可能纔是城市靈魂的真正棲息地。它的結構非常鬆散但意蘊深厚,需要慢慢咀嚼,像品一壺陳年的普洱,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
評分最近看的一本書是關於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對古代農業文明決策影響的比較研究。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且具有前瞻性。作者選取瞭古埃及的尼羅河泛濫、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係統崩潰以及瑪雅文明的衰落等案例,重點探討瞭在麵對長期、無法預測的氣候波動時,統治階層如何調整其神權結構、資源分配乃至文字記錄方式來應對生存危機。它成功地將氣候科學的嚴謹性與曆史學的敘事性完美結閤。書中大量的圖錶和跨學科數據交叉印證,展現瞭人類文明在麵對自然偉力時的脆弱與韌性。這本書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我們今天所做的許多決策,其曆史迴響可能在幾韆年前就已經被書寫在瞭那些乾涸的河床和廢棄的城邦之中。它的論證方式邏輯嚴密,猶如一個精密運轉的曆史模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