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漁洋精華錄集釋(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全三冊}
定價:148.00元
作者:(清)王士禛;李毓芙,牟通,李茂肅 整理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9-12-01
ISBN:97875325254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士禛(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另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清初文學傢。其詩與錢(謙益)、吳(偉業)、硃(彝尊)齊名,號稱“清初四大傢”。其所倡導師的“神韻”詩論,對當時及其後的詩歌創作産生過重大影響。漁洋一生賦詩三韆餘首,《漁洋精華錄》收入一韆六百餘首,是其創作思想、創作風格、創作成就的集中代錶。
    王士禛一生創作詩歌三韆餘首,分彆載於其所編漁洋集、漁洋集等諸書中。本書《漁洋精華錄》是在康熙三十九年編寫的,全書十捲,前四捲所載古體詩,後六捲所載是今體詩,共一韆六百九十四首,每首詩都附有題解、注釋、集譯。
目錄
前言
凡例
捲一
 順治丙申十三年漁洋集
   對酒
   慕容垂歌三解
   詞三首
   清明後三日鄒平西郭賦詩
   擬美女篇
   擬白馬篇
   自石橋尋黛溪遂至摩訶峰下
  由柳中腧西山高頂至醴泉寺拜範祠
  醴泉謁誌公像觀唐碑
  醴泉寺高閣瞻眺有懷範文正公
  書堂
  復雨
  和窟室畫鬆歌
  蠡勺亭觀海
  蠶詞四首
  山蠶詞四首
  雨止
  周文矩莊子說劍圖
  ……
 順治丁申十四年漁洋集
 順治戊戌十五年漁洋集
 順治己亥十六年漁洋集
 順治庚子十七年漁洋集
 順治丁申十八年漁洋集
捲二
 順治辛醜十九年漁洋集
 康熙壬康熙元年漁洋集
 康熙癸卯二年漁洋集
 康熙乙巳四年漁洋集
捲三
 康熙甲辰三年漁洋集
 康熙乙巳四年漁洋集
 康熙丙午五年漁洋集
 康熙丁未六年漁洋集
捲四
 康熙丁未六年漁洋集
 康熙戊申七年漁洋集
 康熙己酉八年漁洋集
 康熙辛亥十年漁洋續集
 康熙壬子十一年漁洋續集
捲五
 康熙壬子十一年蜀道集
 ……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附錄一】錢謙益序
【附錄二】古詩一首贈王貽上士禎
【附錄三】漁洋先生精華綠序
【附錄四】林佶後序
【附錄五】漁洋詩總評
【附錄六】王貽上與林吉人手劄
【附錄七】書劄後各傢題跋六則
【附錄八】漁洋山人自撰年譜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偶然得到的一本講述中原地區傳統木工技藝的書籍,簡直是本活的“手藝百科全書”。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完全摒棄瞭現代機械製圖的模式,而是大量采用瞭老木匠的手繪草圖和口述記錄。內容詳盡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如何根據木材的紋理選擇下鋸的角度,不同榫卯結構在應對潮濕和乾燥氣候時的性能差異,甚至連打磨工具的握持姿勢和力度都有詳細的描述。作者顯然是花費瞭數十年時間,深入到那些即將失傳的鄉村作坊中,將老藝人“心傳口授”的訣竅完整地記錄下來。讀起來絲毫沒有學術論文的冰冷感,反而充滿瞭匠人對材料的敬畏和對技藝的執著。通過這本書,我真切地感受到瞭傳統工藝中那種“慢”的哲學——每一下鑿子下去,都是對材料的尊重和對自身技藝的檢驗。對於想瞭解中國傳統建築和傢具製作的細節愛好者來說,這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評分最近迷上瞭一套關於明代中後期社會風俗的畫冊集,雖然主要看的是圖像,但配的文字解讀真是太到位瞭。很多我們現在看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在當時的語境下其實蘊含著復雜的社會意義。比如畫中描繪的市井交易場景,不僅僅是買賣貨物的記錄,更反映瞭當時商業的發達程度、市民階層的崛起以及對物質享受的追求。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進行考據的,他不僅能從服飾、器皿上判斷齣年代的準確性,還能結閤當時的文人筆記、地方誌,將畫麵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還原到曆史的真實情境中。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揚州城裏脂粉和香料混閤的味道,聽到茶館裏傳來的吳儂軟語。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研究不一定非得是宏大的政治軍事敘事,這種微觀的、深入到百姓衣食住行的觀察,更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體溫”。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年代感,厚重的紙張和復古的排版,讓人在翻閱時就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明代社會史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宋詞三百首鑒賞辭典》簡直是文學愛好者的福音!我之前對宋詞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裏選齣來的幾首大傢耳熟能詳的名篇,總覺得意境很美,但要真正走進那個時代,感受詞人的心境,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這本書的編排實在太用心瞭,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詞作和注釋,而是對每一首詞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從詞牌的格律講起,到用典的典故,再到詞句的煉字和意境的營造,講解得細緻入微。尤其是那些看似尋常的字眼,經過專傢的解讀,瞬間就有瞭韆鈞之力,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精妙。我特彆喜歡它對情感脈絡的梳理,比如寫“離愁”時,如何從蘇軾的曠達到李清照的婉約,層層遞進,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不同詞人的情感錶達方式和時代背景的烙印。讀完一首詞,再看賞析,就像是請瞭一位非常博學的私塾先生在你耳邊細語,讓你茅塞頓開。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宋詞的理解,不再是乾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畫麵感的藝術精品。
評分我手裏這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興衰》真是讓我對“古老”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們通常談論文明的源頭,總會繞不開兩河流域和尼羅河,但這條被印度河流域文明常常忽略的支流,在這本書裏被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宏大且富有思辨性,他不僅僅關注考古發掘齣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的城市規劃奇跡——那令人驚嘆的排水係統和統一的度量衡——更著重於探討其突然的衰落之謎。書中詳細對比瞭各種假說,從氣候變遷到雅利安人的遷徙,分析得邏輯嚴密,毫不偏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過對齣土印章上神秘符號的解讀嘗試,構建瞭一種對當時社會結構和宗教信仰的想象圖景,雖然承認許多地方仍是未解之謎,但這恰恰激發瞭讀者深入探究的興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更像是一場精彩的偵探劇,帶領我們一步步走近一個失落的偉大時代。
評分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現代派繪畫理論的譯著,真是顛覆瞭我對“抽象”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對康定斯基和濛德裏安的作品多是抱持著“看不懂”的心態,覺得它們更像是藝術傢的任性錶達,缺乏傳統意義上的美感和秩序。然而,這本書的理論框架非常清晰,它將現代派藝術的興起與工業革命後社會結構、哲學思想的劇變緊密地聯係起來。作者非常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那些晦澀的術語,比如“非再現性”、“構成主義”等。他剖析瞭藝術傢們如何掙脫對現實模仿的束縛,轉而探索視覺元素本身(綫條、色彩、形狀)所能帶來的純粹的心理震動。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獲得瞭一把開啓現代藝術大門的萬能鑰匙,每一次再去看那些看似隨意的色塊和綫條時,都能體悟到其中蘊含的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深刻思考。它極大地提升瞭我欣賞當代藝術的維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