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12645790 传习录 团结出版社 王阳明

9787512645790 传习录 团结出版社 王阳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阳明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传习录
  • 理学
  • 心学
  • 明朝
  • 哲学
  • 思想
  • 团结出版社
  • 古典文献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45790
商品编码:3002232308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习录

定价:28.00元

作者:王阳明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26457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同类好书推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product../23563475.html★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product../23841156.html

内容提要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目录


作者介绍


王阳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文摘



序言



《传习录》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在中国哲学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本书并非一次性完成的著述,而是由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徐爱、陆澄、薛侃等人,根据先生平日的讲学、问答、论辩以及书信,经过整理、编辑而成的。因此,《传习录》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对话式的风格,仿佛读者置身于王阳明先生的讲学现场,亲耳聆听其教诲,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思想的碰撞。 《传习录》的核心内容围绕着王阳明的心学展开。心学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而王阳明更是将心学推向了高峰。他所倡导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刻阐释,更是对人生、对社会、对治学的根本性指导。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石。他认为,人人生来都具备“良知”,这是一种天然的、无须外求的道德自觉和判断能力。良知如同人心中的明镜,能够清晰地分辨是非善恶,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人的私欲、习气常常蒙蔽这面明镜,使其失去光泽。因此,“致良知”的过程,便是不断去除蒙蔽、显露良知、使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这并非是去创造什么,而是去“致”,去发掘,去让本来就有的东西得以显现。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一种体悟,是一种实践,是通过不断的反省和修养,让良知成为我们行动的根本依据。他强调,良知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人人皆有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心去体认,是否有力去践行。 与“致良知”紧密相连的是“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最具原创性的思想之一。在王阳明之前,儒家思想中“知”与“行”的关系,更多地强调“知”的重要性,认为“知”是“行”的前提。然而,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本就是一体的,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也是“知”的最终体现。“知”如果不能落实在行动上,便不是真知,只是空谈。他用“见色”与“色”的关系来比喻,看见颜色就已经是“知”了,而“知”这个动作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见”的属性,如果不能“见”,也就谈不上“知”。同样,当我们知道善而不能为善,知道恶而不能去恶,那便是“不知”。“知行合一”要求我们将所学的道理、所认识的真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言行一致。这是一种高度的统一,是将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动融为一体的境界,也体现了王阳明强调实践、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 《传习录》的内容丰富,涵盖了王阳明对儒家经典的新解读,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他对个人修养、为官之道、治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指导。书中包含了大量的问答和论辩,这些对话生动地展现了王阳明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弟子,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反复强调“破私欲,立公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私欲是蒙蔽良知、阻碍“致良知”的最大障碍。只有不断地克服和消除自身的私欲,才能让良知得以显露,才能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这并非是要我们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坚持以良知为准则,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 《传习录》的语言风格质朴而富有力量。王阳明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将至理名言寓于日常对话之中,使得艰深的哲学道理变得鲜活而可亲。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山中之人,虽未见水,即知是水;虽未见火,即知是火。”来解释“致良知”的普遍性和内在性。他的话语充满了启发性和感染力,能够直指人心,引发读者深刻的自我反思。 《传习录》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哲学思想的深刻性,更在于其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王阳明的心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改造自我、安身立命的有效途径。在面对人生的迷茫、事业的困境、道德的挑战时,《传习录》都能给予我们宝贵的启示。它鼓励我们相信自身的内在力量,依靠良知去判断和行动,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立志”是《传习录》中提及的重要概念。王阳明认为,人生的起点在于立志,而志向的根本就是要“为圣贤”。有了正确的志向,才能在“致良知”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他鼓励弟子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传习录》中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王阳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分析了社会存在的弊病,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强调,个体的修养与社会的治理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对于治学,《传习录》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阳明反对那种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空泛之学,而提倡“专心致志,穷理”。他认为,治学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是为了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的学问,应当是能够指导实践,能够提升人生的。 《传习录》的问答体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其可读性和感染力。通过弟子与先生的问答,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思想的生成过程,感受到王阳明先生如何循循善诱,引导弟子们一步步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这些问答,既是思想的交流,也是心灵的碰撞,更是对人生智慧的传承。 总而言之,《传习录》是一部思想深邃、语言生动、实践性极强的哲学经典。它所倡导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力量源泉,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发展。阅读《传习录》,不仅仅是阅读一本古籍,更是与一位伟大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度探索。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内心的觉醒,在于良知的显现,在于将真理付诸实践的勇气和决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看的一本书是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对古代农业文明决策影响的比较研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且具有前瞻性。作者选取了古埃及的尼罗河泛滥、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系统崩溃以及玛雅文明的衰落等案例,重点探讨了在面对长期、无法预测的气候波动时,统治阶层如何调整其神权结构、资源分配乃至文字记录方式来应对生存危机。它成功地将气候科学的严谨性与历史学的叙事性完美结合。书中大量的图表和跨学科数据交叉印证,展现了人类文明在面对自然伟力时的脆弱与韧性。这本书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今天所做的许多决策,其历史回响可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书写在了那些干涸的河床和废弃的城邦之中。它的论证方式逻辑严密,犹如一个精密运转的历史模型。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一本探讨当代城市规划中“记忆场所”构建的著作中。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聚焦于宏伟的建筑设计,而是深入挖掘那些被城市发展进程逐渐边缘化的“微小空间”——比如老旧的社区小卖部、被保留下来的某段城墙的残垣,甚至是某个老街坊固定的午后光影。作者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式,记录了这些地方如何通过居民的日常互动、口头传说,乃至特定的气味和声音,来构建起集体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纽带。书中穿插的访谈录尤其动人,那些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对“故土”难以言喻的眷恋。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穿梭其中的城市景观,意识到那些看似无用的、待拆除的角落,可能才是城市灵魂的真正栖息地。它的结构非常松散但意蕴深厚,需要慢慢咀嚼,像品一壶陈年的普洱,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籍修复与保护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详细描述了从纸张的酸碱度测试到霉斑的处理,再到装帧工艺的考究。尤其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装订材料和工艺的对比分析,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讲解宋代蝴蝶装的精妙之处,以及元明时期在不同地域材料来源的差异,这些细节以前看书时从未留意过。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那种纸张和墨水的混合气味,感受到经年累月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痕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写给珍贵文献的情书,强调了每一页、每一个褶皱背后所承载的历史重量。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珍惜。作者的文笔兼具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浪漫,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我近期拜读了一本关于巴尔干半岛民间音乐中的史诗叙事结构的专著。这本书简直是音乐人类学的饕餮盛宴!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乐曲,而是将音乐的旋律模式、调式变化,直接与当地几个世纪以来的战争、迁徙和宗教冲突的历史事件进行一一对应。作者深入分析了特定乐器(比如古老的加斯拉琴)的声音特质如何承载特定的民族情绪——那种悠长而略带沙哑的音色,如何在单一的旋律线上描绘出宏大的历史悲剧感。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吟游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角色转变的研究,从部落英雄的歌颂者,到反抗帝国的无声旗手。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要求读者必须学会“听”历史,而不是仅仅“读”历史。文字描述虽然专业,但由于其主题本身的张力和史诗感,读起来荡气回肠,令人热血沸腾。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神秘主义思潮与早期心理学萌芽的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思维碰撞。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科学理性主义高歌猛进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对“不可知领域”的渴望与探索。书中对炼金术、通灵术乃至早期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的源头追溯,展现出惊人的跨学科功底。它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现象斥之为迷信,而是将其视为人类试图理解自身复杂性的早期尝试。特别是关于“共时性”概念在那个时期不同思想流派中的早期表现,分析得鞭辟入里。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拨开迷雾看本质”的快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科学体系,其基石上是否也曾深深烙印着这些充满魅力的、近乎神话的想象。语言风格偏向学术思辨,但逻辑链条极其清晰有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