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书(中华经典藏书 升级版)
定价:22.00元
作者:张永雷,刘丛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011132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它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其语言整饬详瞻、富丽典雅,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特别留意了此书在校勘和注释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判断一个历史典籍整理本是否精良的关键所在。总体来说,基础的错漏字校正做得还算细致,没有发现明显的硬伤,这表明整理者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瑕不掩瑜,在涉及地理名词的注释上,处理得不够统一和精确。汉代疆域与后世不同,很多地名如今已湮没或改名,如果能附上现代的对应地名或更详尽的古代地图指引,将极大地便利于对战役和行政区划的理解。现有的注释多是简单的字面解释,对于那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名,如边郡的设置,仅停留在字面上解释,未能触及其背后的军事或经济战略意义。这让我在阅读到涉及边疆事务的章节时,常常感到视野受限,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历史地图。高质量的注释应该是能为读者打开一扇窗,而不是仅仅充当一个词典的作用,在这方面,此版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史料汇编”。它将大量的原始材料堆砌在一起,给予了读者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但也同时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史学背景和辨识能力。对于初次接触汉代历史的读者而言,这种未经充分消化的“原生态”信息,可能会造成信息过载和理解偏差。比如,当多位史官对同一事件有不同描述时,此书往往是并列呈现,但对于如何权衡这些不同史源的可靠性,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引导或倾向性的评述。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整理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审校者智慧和研究成果的版本,它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过滤掉史料中的噪音,聚焦于核心史实。这部“升级版”虽然在装帧上做了改进,但在学术层面的“升级”似乎还不够彻底,它更像是对旧版内容的优化和精简,而非一次彻底的、具有现代史学研究视角的重构。它适合作为辅助阅读材料,但若将其视为研究汉代历史的唯一权威工具书,则显得力有不逮。
评分这本《汉书》的普及版,说实话,初拿到手时还真有点小小的失望。开本偏大,装帧设计也显得有些平庸,少了些许古籍应有的那种庄重感。我本是抱着一种期待,希望能看到更精细的排版和更清晰的注释,毕竟是“中华经典藏书 升级版”,总觉得能带来一些视觉上的惊喜。然而,内页纸张的质感只能算中规中矩,字体虽然清晰,但在处理一些异体字和古代特殊符号时,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做到完全的古貌今风的完美融合。 尤其是卷帙浩繁的历史人物传记部分,阅读起来很容易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迷失方向。虽然编者试图通过脚注来梳理脉络,但那些解释性的文字有时显得过于口语化,缺乏传统笺注的严谨与深度,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汉代历史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信息量和学术性上有所欠缺。它更像是为入门者准备的“导读”,而非供学者细品的“底本”,这点从其定价和市场定位来看,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了。我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在装帧设计上多下功夫,提升整体的阅读体验,让经典真正配得上它应有的体面。
评分翻开这部《汉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在“可读性”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这对于习惯了晦涩文言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它在保证基本史料完整性的前提下,对一些难懂的词汇和典故做了及时的白话翻译或注释,使得那些曾经高悬在历史云端的记载,变得鲜活可亲。举个例子,像描述霍去病战功的段落,如果脱离了现代的解读,很多读者可能会对当时的军事部署和地理环境感到一头雾水,而这个版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用现代的语言勾勒出了大致的场景,让人不至于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停下来查阅其他工具书。这种“桥梁”作用,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对原意的“过度解读”和“简化”。在追求流畅阅读体验的背后,历史的厚重感和文言本身的韵味似乎被稀释了不少,仿佛是把一坛陈年的老酒,用自来水稀释后装进了新瓶,虽然好入口了,但那股子醇厚的“酒劲”却消散了不少。对于追求原汁原味的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更专业的版本对照着看。
评分作为一个对汉代社会文化领域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礼乐制度和选举制度的记载。这部书的“艺文志”部分,虽然篇幅不小,但整体的梳理逻辑显得有些散乱。在介绍当时各流派学说兴衰时,叙述的跳跃性比较大,缺乏一个清晰的演变时间轴来贯穿始终。比如,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变化,不同派系之间的争论,在这本书里读起来总感觉像是零散的片段组合,而不是一个连贯的动态过程。我期望看到的是,能有一条主线将这些学说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紧密联系起来,让读者明白为什么某些学说兴盛,而另一些则逐渐式微。此外,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的生平记录,虽然事无巨细,但对他们思想转变的心理描写和动机分析却显得非常单薄,更多的是事件的罗列,缺乏深层次的剖析。这使得阅读体验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的层面,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相对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