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远行译丛:在水边(精装)
定价:42.00元
作者:梨木香步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201361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风之边界|水之乡|河流之息|森林之音
在水边,有生的富饶与喜悦,也有死的昏暗与宁静
“对于湖泊、河流、大海等水边的憧憬,如同病毒一般深深潜伏在我体内,等待发病的一刻。”
“乘坐皮划艇漂浮水面体验到的丰富自然也具有其另一面。
那是一直潜藏在灵魂深处的感受。
正是这种感受将我吸引到水边,体验其不断的魅力。”
内容提要
目录
风之边界1
风之边界2
水之乡 坚韧性格1
水之乡 坚韧性格2
发信息、收信息,穿越丛林
不老之国 1
不老之国 2
不老之国 3
海豹姑娘1
海豹姑娘2
海豹姑娘3
河流之息 森林之音 1
河流之息 森林之音 2
河流之息 森林之音 3
水的边界线
来自大海
关于“杀气”
缓缓地
隐国之水 1
隐国之水 2
形单影只、默默伫立
后记
时隔许久,为了出版文库版,我再次校阅了本书。
现在我几乎完全移居到了东京,在B湖湖畔与皮划艇相伴的日子渐渐远去了。即便如此,仍一如既往地喜欢呆在天空或水边,接触野生动植物。
在山中散步时也感到:只有放慢脚步,才能感悟到世界的“丰富”。发现躲藏在落叶背后的蘑菇,找到刚刚产下的螳螂卵,看到仅在书本上见过的植物。如果匆匆行路,会错失这些机会。也不能骑自行车,更不用说汽车。主体的移动速度越快,主体能感受到的世界越单薄。时而驻足停步,静静地伸出五感的触角,注意不搞乱各种感官构成的整体,缓缓地开始起步。旁人看来,我似乎极度放松,其实在内部保持紧张。——也许我只是太高兴了,以致于心情激动。
我对爱好的皮划艇也是如此(当然其他类似体育项目的皮划艇更便捷吧,但不适合我,我也能力有限,无法驾驭)。
本书中出现的“编辑K”为了出版文库版,很早便希望我再度修订本书,其实我有些迟疑。也许我一直感觉封印了一段重要记忆。
我读着读着,那个世界又再次鲜活直接地出现在了我的感受野。我无法抑制那种冲动,渴望再次漂浮在水上。啊啊!我忽然意识到:至今为止我不想重读本书的原因是,因为理智告诉我应该把日常生活的精力放在其他工作上。
我对皮划艇的狂热又卷土重来了。
2010年8月31日 梨木香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起来,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偏好一直在变化,年轻时偏爱那些情节紧凑、充满戏剧冲突的小说,追求快速的情感释放。但近几年来,我更倾向于那些叙事节奏缓慢、注重氛围和内心独白的文本。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20世纪初巴黎知识分子生活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忧郁和思辨的激情。这种深度挖掘的力量,是那些追求速度的文本难以企及的。这本书的译本质量如何,我暂时不评价,但就其“译丛”的定位而言,想必是对原文的意境把握有着较高要求。我刚买了一套国内当代诗歌的精选集,诗歌的韵律和意象的跳跃性,与译著那种试图还原异域文化精髓的努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挑战。成功的译本就像一座桥梁,它不仅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文化的气质。
评分这本《远行译丛:在水边》的精装版本,初上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厚度和光泽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虽然我这次主要想聊聊我最近读过的一批其他书籍,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我想起很多年前读过的那些经典译本,那种用料扎实的厚重感,如今在新出版物中已不多见了。记得上次翻阅一本类似的精装书,还是关于某位欧洲哲学家的传记,那种触感似乎能将人一下子拉回到那个纸墨芬芳的时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得近乎朴素,却又暗藏玄机,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人在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水边”这个主题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我最近在追的一套关于北欧神话的解读集,装帧风格就截然不同,色彩斑斓,细节丰富,与此书的内敛形成鲜明对比,但各有各的妙处。这本书的重量,让我联想到知识的重量,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的学问,不像现在很多轻薄的读物,读完即忘。这种对实体书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值得称赞。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研究一些偏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著作,特别是那些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边界”概念的书籍。有一本关于游牧民族迁徙路线的学术专著,里面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社会结构的论述,相当精彩,其逻辑的严密性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这让我想起,阅读的乐趣很多时候并不在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思维的拓展和认知结构的重塑。《在水边》这个书名,虽然指向性很明确,但它所蕴含的隐喻空间无疑是巨大的,会让人联想到各种关于过渡、边缘地带的思考。我最近在听的一系列关于城市更新的播客,也反复提到了“非固定空间”的概念,这种流动性与永恒性的张力,是很多优秀作品共同探讨的主题。我手里还有一本翻译得很精彩的日本文学选集,里面的物哀之美和对环境的细腻描摹,与“水边”这个意象的联系,也让我感到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共鸣。好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激活你大脑中不同领域的知识储备,将看似不相关的点连接起来。
评分最近这段时间,我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关于“自然哲学”的文本,那些试图将科学认知与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的尝试,总是能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我正在阅读一本探讨生态伦理的著作,作者在论证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时,引用了大量古老的文本和神话故事,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诗意的框架。这种将硬核思考包裹在优美叙事中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作品高度的重要标准。《在水边》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原始的、与自然对话的意味,不禁让我联想到我最近读过的一套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论集,其中对于“借景”和“藏露”的哲学思考,与西方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形成了有趣的对照。阅读这种书籍,需要一种沉浸式的状态,要求读者暂时抛开日常的喧嚣,进入作者构建的特定时空。我最近还买了一套关于世界各地“湿地保护”的纪录片,那种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关注,与文学作品中对生命状态的关照,是同根同源的,都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切体悟。
评分我最近对历史类书籍的兴趣又重新燃起了,尤其是那些聚焦于特定历史断代的社会生活细节的著作。我正在看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手工业者的历史研究,里面详细描述了他们日常工具的制作工艺和行会制度的运作方式,那种对“物”的细致考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鲜活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同样是优秀文学作品所必备的特质。当我看到“精装”二字时,总会联想到那些被精心对待的文化遗产。这本书的装帧给我带来的触觉体验,让我想起另一本关于古代航海图绘制技术的图册,那本书里对纸张老化痕迹的模仿,简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体现了制作者对历史的敬畏。阅读体验是多维度的,视觉、触觉甚至嗅觉,都在参与其中。我最近还收藏了一批介绍古典建筑修复工艺的杂志,它们对材料和工艺的描述,与我们对一本好书的期待是相通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在结构上展现出内在的和谐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