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纬69°西经51°
定价:38.00元
作者:石雅如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080463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记录了一次心灵之旅,从冰岛到格陵兰,只为追寻所爱的音乐以及单纯地面对自己的存在。因为喜欢冰岛音乐,所以作者到访了孕育出这些音乐的土地;因为想到的环境下进行深思,寻找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作者再往北走,从冰岛到达北极圈的格陵兰。书名《北纬69。西经51。》正是格陵兰的西岸中部位置。书中讲述作者在两地遇到的人和事,当沙发客(CouchSUrfirtg)的感受,大自然给予的体会、独自在雪野露营,夜行雪山的经历,以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的转变等等。f作者用非常细致的线条来绘画书中的插图。繁复却简约。这种画法,需要高度集中、专注、忘我,风格冷峻,也很接近格陵兰的气氛。
目录
开端
关于冰岛
Sigur R6S
KEX HOStel
维京船
诗人与探险家
鲸与捕鲸
AM03:01
沙发客
厨房里的艺术沙龙
11名乘客的客机
关于格陵兰
工1U1iSSat
汇合处
在镇上
因纽特人
World Of Greenland
哈士奇
冰上的祷告者
白雾
冰山
香港、因纽特与北极
IluliSSat的午夜
为哀伤干杯
必需品
纯粹
不可预测性
走进荒野
座雪岭
陷阱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现代城市景观变迁的摄影集,那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厚实的纸张,略带磨砂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摄影师的镜头语言极为克制,聚焦于那些被高速发展浪潮偶尔遗漏的角落——比如老式工厂的锈迹斑斑的烟囱,或者在霓虹灯下显得尤为孤寂的后巷。我尤其欣赏他捕捉光影的细腻之处,那种傍晚时分,最后一抹夕阳斜打在钢筋混凝土上的那种疏离感和诗意。这本书不是在记录历史,而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关于“时间停滞”的哲学探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日穿梭其中的那些街道,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建筑符号,突然间被赋予了一种历史的重量和叙事的张力。书里没有冗长的文字说明,一切都交给画面去诉说,这对于习惯了填鸭式知识灌输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你得放慢呼吸,让眼睛去阅读那些纹理、阴影和几何构图,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隐秘的美学。这本摄影集在视觉冲击力上可能不及那些色彩斑斓的旅游画册,但它的内涵和留白,却足够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旧在脑海中久久回味。
评分说来惭愧,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航海术与星象学的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庞杂,但叙事方式却极其平易近人,像是村口那位见多识广的老者在娓娓道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烟火气”,它完全避开了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将那些晦涩的定位原理和天文知识,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航海故事中去。比如,它会详细描述在南大西洋遭遇暴风雨时,船长如何凭借对船只摇摆幅度和特定星座相对位置的微小感知,来判断自己是否偏离了预定的航线。那种将高深科学与生死攸关的实践紧密结合的描写,让人读来惊心动魄。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你会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每一次起航都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文明(比如波利尼西亚人和维京人)在没有统一地图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出各自独特的“记忆宫殿式”的导航系统的对比章节,这展现了人类适应环境的惊人智慧。
评分我手头上的这本书,主题是关于当代消费社会中“情感劳动”的社会学研究。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谈宏观的经济结构,而是深入到服务行业的一线人员的日常互动中去。作者通过大量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揭示了诸如空乘人员、客服代表甚至网红主播在维护“专业微笑”或“人设温度”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巨大的心理成本和自我压抑。书中那些第一人称的自述片段,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你会发现,那些看似轻松愉快的服务场景,往往是建立在员工对自身真实情绪的严格“隔离”之上的。这本书让我对“被服务”这件事产生了强烈的反思,我们习惯于索取“完美体验”,却很少去思考这种体验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以及谁为此付出了隐形的精神代价。它的论述风格冷静而犀利,很少使用煽情的词汇,但文字的重量感却十足,每一页都在提醒你,情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经被彻底地量化和商品化了。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特定时期音乐流派兴衰史的非虚构作品,聚焦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某个欧洲小国的地下摇滚乐场景。这本书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它不仅仅记录了乐队的更迭和专辑的发行,更出色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塑造了这些年轻人的音乐表达方式。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空气湿度和咖啡馆里的烟味都有着深刻的记忆,文字充满了时代特有的躁动和迷茫感。我欣赏它对音乐本身分析的深入,比如对特定失真效果器使用频率的统计,以及对歌词中政治隐喻的细致解读。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音乐的“审美价值”与特定群体的“身份构建”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示了文化符号在特定历史断裂期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读完后,我立马去把那张已经绝版的黑胶唱片翻了出来,虽然只是听着数码版的重制版,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粗粝的、未经打磨的生命力。
评分我刚刚读完了一本侧重于比较文学的理论专著,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惊人,简直是一本知识的“重装甲车”。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欧洲学院派路径,梳理了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后结构主义思潮中,关于“主体性”和“异质性”概念在不同国家文学文本中的细微流变。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复杂的逻辑框架,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当一个核心概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上“移植”时,必然会发生的意义扭曲和重塑。阅读过程是需要高度专注的,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长句中的从句结构和专业术语,甚至需要对照着参考书目去查阅一些早期的德文或法文译名。坦白说,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让人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训练。然而,一旦那些复杂的论证链条在你脑中成功连接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超一般的阅读快感。它强迫你用一种更高维度的视角去看待文学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文本分析的敏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