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塞纳河畔 |
| 作 者: | 伊·奥多耶夫采娃 |
| 定价: | 49.00 |
| ISBN号: | 9787514212396 |
| 出版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2-1 |
| 印刷日期: | 2016-2-1 |
| 编辑推荐 |
| 名译,文笔非常优美。作者奥多耶夫采娃是白银时代的诗人、作家,她的两部文学回忆录《涅瓦河畔》和《塞纳河畔》非常有名,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译者蓝英年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家,他的翻译,将原文的准确、细腻和优美传达得淋漓尽致,为汉语读者带来一次文字的盛宴。 内容丰富,文史价值极高。20世纪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在20世纪总共五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中,就有三位是“侨民”作家。有关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诗人的记录不多,这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的回忆录十分珍贵难得,不容错过。 |
| 内容介绍 |
| 伊·奥多耶夫采娃是20世纪俄罗斯白银时代长寿女作家。她既是白银时代的诗人,又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本书是一部关于白银时代侨民文学的回忆录,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国作家们的难忘聚会、坎坷经历与浓烈乡思。这些作家一个个都个性独特、才华横溢,如诗人叶赛宁、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俄罗斯国宝级作家苔菲、作家夫妻吉皮乌斯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令人掩卷难忘;其中作者对诺贝尔奖得主布宁的描写和刻划尤为细腻、深刻,展现了他在晚年时期内心的孤独和深沉。本书以其内容的优美、丰富和精彩,成为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代表。 |
| 作者介绍 |
| 作者简介: 伊·奥多耶夫采娃(1895~1990),俄罗斯白银时代女诗人。她的丈夫格奥尔基。伊万诺夫是阿克梅派诗人,他们同是古米廖夫领导下的诗人车间的成员。1922年,奥多耶夫采娃夫妻双双流亡巴黎,她晚年凄凉,孑然一身,栖居在法国一家孤老院里,直到91岁高龄时才重返祖国,一生历尽坎坷、漂泊。流亡期间,她写了大量诗歌、小说和散文,还有两部珍贵的文学回忆录,即《涅瓦河畔》和《塞纳河畔》。
蓝英年,1933年生,江苏省吴江市人。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曾在北京俄语学院、山东大学外语系、河北大学外语系执教,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指导研究生,1989~1991年赴苏联讲学两年。1993年离休。曾翻译出版《滨河街公寓》(与人合译)、《库普林中短篇小说选》《日瓦戈医生》(与人合译)、《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回忆果戈理》等,著有《冷月葬诗魂》、《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从苏联到俄罗斯》(与人合著)等。2006年,获得俄罗斯颁发的“高尔基奖”。 |
| 目录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谈到语言的运用,我必须承认,里面的某些句子需要反复品味。它不是那种直白到可以一眼看穿的口语化表达,而是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词汇的选择精准到近乎苛刻。许多描述性的段落,如果只看主谓宾结构,似乎平平无奇,但当你留意到那些修饰语和状语时,就会发现作者像一个高明的调香师,将不同情绪的气味微妙地混合在一起。例如,她描述“黄昏”时,可能不会简单地说“天黑了”,而是会用一种极其微妙的方式,将光线的消逝与某种特定的心绪关联起来,形成一种情绪的共振场。这种文字的密度,使得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我不懂,而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去“消化”掉那份美感,让它在脑海中停留一会儿,而不是急匆匆地冲向下一句。这需要读者放下浮躁,去享受文字本身的质感和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讲,初见时让我有些出乎意料。那种略显复古的字体排版,配合着某种淡雅的、近乎水墨晕染的底色,透着一股子老派的文学气息。我当时其实正陷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需要一点能让我慢下来的东西。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触感也很有讲究,带着微微的粗粝感,不像现在许多印刷品那样光滑得有些冰冷。它似乎在邀请你,用一种更专注、更郑重的方式去对待里面的文字。光是阅读这些排版和装帧的细节,就好像已经先行一步,走进了某个需要静心的欧洲老图书馆,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和木料混合的味道。这第一印象的建立非常成功,它没有用花哨的图案去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沉静的、内敛的美感,筑起了一道通往文字深处的门槛,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尊重感,期待着里面会收录怎样一段段值得细品的岁月光影。这本书的装帧,绝对是那种愿意放在书架上,偶尔伸手去摩挲一下的类型。
评分我喜欢作者描述场景时那种旁观者和参与者之间微妙的切换。她仿佛站在一个时间胶囊的边缘,既能清晰地捕捉到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微小细节——比如光线如何斜射过街角那家面包店的玻璃窗,或是塞纳河水面泛起的涟漪——但同时,她的情感又被一层薄薄的、近乎透明的玻璃纸隔开。这种距离感非常精妙,它使得叙述不至于流于感伤的泥潭,反而多了一层哲思的深度。你会感觉到,她记录的不是她个人的某种激动人心的瞬间,而更像是在为某个特定时空进行一次精准的、近乎科学的记录,只是这个“科学”的对象是人类微妙的情感波动和历史的沉淀。读到某些关于巴黎日常的片段时,我甚至能嗅到那种潮湿的石头气息和咖啡豆烘焙后的醇厚香气,完全是沉浸式的体验,但这种沉浸又带着一种超脱的冷静,仿佛作者本人也只是一个对世间万象充满好奇的、耐心的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习惯了直线性叙事的读者感到一丝不适应。它不是那种“发生了什么、然后又发生了什么”的简单线性推进,更像是一张被精心编织的挂毯,不同的时间线和空间片段被随机但又巧妙地缝合在一起。你可能前一秒还在追踪某个历史事件的尾声,下一页笔锋一转,就跳到了一个关于童年记忆的温馨小片段,然后又突然被拉回到对某个特定艺术流派的细致剖析。这种跳跃,初读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去重新校准自己的时空坐标,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这种结构恰恰是作者意图所在——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碎片组成的,没有绝对的清晰边界。这种破碎感,反而更贴合记忆和历史的真实面貌,充满了回响和共鸣,迫使你主动地去填补那些空白,使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创作。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的那种跨越时代的文化韧性。它所描绘的“塞纳河畔”,绝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流,它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在作者的笔下,你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对欧洲文化长河的敬畏与眷恋。她谈论的那些艺术、哲学、乃至街头巷尾的琐碎日常,都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重量,但这种重量却不是压抑的,反而是支撑着个体存在的坚实基础。就好像,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总有一批人在坚守着对美的追求和对深刻思考的习惯。阅读完后,我感到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回溯”,对当下生活中的许多急功近利产生了本能的疏离感,转而开始思考一些更宏大、更持久的东西。它给予人的,是一种面对不确定性时,仍然可以保持优雅和沉思的力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