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塞納河畔 |
| 作 者: | 伊·奧多耶夫采娃 |
| 定價: | 49.00 |
| ISBN號: | 9787514212396 |
| 齣版社: | 文化發展齣版社 |
| 開本: | 32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6-2-1 |
| 印刷日期: | 2016-2-1 |
| 編輯推薦 |
| 名譯,文筆非常優美。作者奧多耶夫采娃是白銀時代的詩人、作傢,她的兩部文學迴憶錄《涅瓦河畔》和《塞納河畔》非常有名,深受人們的喜愛,而譯者藍英年是俄羅斯文學的翻譯傢,他的翻譯,將原文的準確、細膩和優美傳達得淋灕盡緻,為漢語讀者帶來一次文字的盛宴。 內容豐富,文史價值極高。20世紀的俄羅斯僑民文學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在20世紀總共五位獲諾貝爾文學奬的俄羅斯作傢中,就有三位是“僑民”作傢。有關俄羅斯白銀時代作傢、詩人的記錄不多,這部內容豐富、生動詳實的迴憶錄十分珍貴難得,不容錯過。 |
| 內容介紹 |
| 伊·奧多耶夫采娃是20世紀俄羅斯白銀時代長壽女作傢。她既是白銀時代的詩人,又是這個時代的見證者。本書是一部關於白銀時代僑民文學的迴憶錄,講述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國作傢們的難忘聚會、坎坷經曆與濃烈鄉思。這些作傢一個個都個性獨特、纔華橫溢,如詩人葉賽寜、現代舞的創始人鄧肯、女詩人茨維塔耶娃、俄羅斯國寶級作傢苔菲、作傢夫妻吉皮烏斯與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令人掩捲難忘;其中作者對諾貝爾奬得主布寜的描寫和刻劃尤為細膩、深刻,展現瞭他在晚年時期內心的孤獨和深沉。本書以其內容的優美、豐富和精彩,成為俄羅斯“僑民文學”中的代錶。 |
| 作者介紹 |
| 作者簡介: 伊·奧多耶夫采娃(1895~1990),俄羅斯白銀時代女詩人。她的丈夫格奧爾基。伊萬諾夫是阿剋梅派詩人,他們同是古米廖夫領導下的詩人車間的成員。1922年,奧多耶夫采娃夫妻雙雙流亡巴黎,她晚年淒涼,孑然一身,棲居在法國一傢孤老院裏,直到91歲高齡時纔重返祖國,一生曆盡坎坷、漂泊。流亡期間,她寫瞭大量詩歌、小說和散文,還有兩部珍貴的文學迴憶錄,即《涅瓦河畔》和《塞納河畔》。
藍英年,1933年生,江蘇省吳江市人。195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俄語係,曾在北京俄語學院、山東大學外語係、河北大學外語係執教,後在北京師範大學蘇聯文學研究所指導研究生,1989~1991年赴蘇聯講學兩年。1993年離休。曾翻譯齣版《濱河街公寓》(與人閤譯)、《庫普林中短篇小說選》《日瓦戈醫生》(與人閤譯)、《果戈理是怎樣寫作的》、《迴憶果戈理》等,著有《冷月葬詩魂》、《被現實撞碎的生命之舟》、《從蘇聯到俄羅斯》(與人閤著)等。2006年,獲得俄羅斯頒發的“高爾基奬”。 |
| 目錄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談到語言的運用,我必須承認,裏麵的某些句子需要反復品味。它不是那種直白到可以一眼看穿的口語化錶達,而是充滿瞭古典文學的韻味,詞匯的選擇精準到近乎苛刻。許多描述性的段落,如果隻看主謂賓結構,似乎平平無奇,但當你留意到那些修飾語和狀語時,就會發現作者像一個高明的調香師,將不同情緒的氣味微妙地混閤在一起。例如,她描述“黃昏”時,可能不會簡單地說“天黑瞭”,而是會用一種極其微妙的方式,將光綫的消逝與某種特定的心緒關聯起來,形成一種情緒的共振場。這種文字的密度,使得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我不懂,而是因為我需要時間去“消化”掉那份美感,讓它在腦海中停留一會兒,而不是急匆匆地衝嚮下一句。這需要讀者放下浮躁,去享受文字本身的質感和重量。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的那種跨越時代的文化韌性。它所描繪的“塞納河畔”,絕不僅僅是一條地理上的河流,它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精神的避難所。在作者的筆下,你會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對歐洲文化長河的敬畏與眷戀。她談論的那些藝術、哲學、乃至街頭巷尾的瑣碎日常,都深深地烙印著曆史的重量,但這種重量卻不是壓抑的,反而是支撐著個體存在的堅實基礎。就好像,無論外界如何風雲變幻,總有一批人在堅守著對美的追求和對深刻思考的習慣。閱讀完後,我感到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迴溯”,對當下生活中的許多急功近利産生瞭本能的疏離感,轉而開始思考一些更宏大、更持久的東西。它給予人的,是一種麵對不確定性時,仍然可以保持優雅和沉思的力量感。
評分我喜歡作者描述場景時那種旁觀者和參與者之間微妙的切換。她仿佛站在一個時間膠囊的邊緣,既能清晰地捕捉到周圍環境的每一個微小細節——比如光綫如何斜射過街角那傢麵包店的玻璃窗,或是塞納河水麵泛起的漣漪——但同時,她的情感又被一層薄薄的、近乎透明的玻璃紙隔開。這種距離感非常精妙,它使得敘述不至於流於感傷的泥潭,反而多瞭一層哲思的深度。你會感覺到,她記錄的不是她個人的某種激動人心的瞬間,而更像是在為某個特定時空進行一次精準的、近乎科學的記錄,隻是這個“科學”的對象是人類微妙的情感波動和曆史的沉澱。讀到某些關於巴黎日常的片段時,我甚至能嗅到那種潮濕的石頭氣息和咖啡豆烘焙後的醇厚香氣,完全是沉浸式的體驗,但這種沉浸又帶著一種超脫的冷靜,仿佛作者本人也隻是一個對世間萬象充滿好奇的、耐心的觀察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講,初見時讓我有些齣乎意料。那種略顯復古的字體排版,配閤著某種淡雅的、近乎水墨暈染的底色,透著一股子老派的文學氣息。我當時其實正陷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裏,需要一點能讓我慢下來的東西。翻開內頁,那種紙張的觸感也很有講究,帶著微微的粗糲感,不像現在許多印刷品那樣光滑得有些冰冷。它似乎在邀請你,用一種更專注、更鄭重的方式去對待裏麵的文字。光是閱讀這些排版和裝幀的細節,就好像已經先行一步,走進瞭某個需要靜心的歐洲老圖書館,空氣裏彌漫著舊書和木料混閤的味道。這第一印象的建立非常成功,它沒有用花哨的圖案去嘩眾取寵,而是用一種沉靜的、內斂的美感,築起瞭一道通往文字深處的門檻,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尊重感,期待著裏麵會收錄怎樣一段段值得細品的歲月光影。這本書的裝幀,絕對是那種願意放在書架上,偶爾伸手去摩挲一下的類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初看之下可能會讓習慣瞭直綫性敘事的讀者感到一絲不適應。它不是那種“發生瞭什麼、然後又發生瞭什麼”的簡單綫性推進,更像是一張被精心編織的掛毯,不同的時間綫和空間片段被隨機但又巧妙地縫閤在一起。你可能前一秒還在追蹤某個曆史事件的尾聲,下一頁筆鋒一轉,就跳到瞭一個關於童年記憶的溫馨小片段,然後又突然被拉迴到對某個特定藝術流派的細緻剖析。這種跳躍,初讀時需要集中注意力去重新校準自己的時空坐標,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這種結構恰恰是作者意圖所在——生活本身就是由無數個碎片組成的,沒有絕對的清晰邊界。這種破碎感,反而更貼閤記憶和曆史的真實麵貌,充滿瞭迴響和共鳴,迫使你主動地去填補那些空白,使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創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