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唐诗宋词 汉英对照 许渊冲英译 中译出版社 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来解说宋词唐诗三百首 中国典籍英译

画说唐诗宋词 汉英对照 许渊冲英译 中译出版社 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来解说宋词唐诗三百首 中国典籍英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编者(清)蘅塘退士 编
图书标签:
  • 唐诗宋词
  • 中国古典诗词
  • 汉英对照
  • 许渊冲
  • 英译
  • 中译出版社
  • 诗歌
  • 文学
  • 中国文化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暗香盈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9218
商品编码:30058268361
丛书名: 唐诗三百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本套装包含以下图书:

画说唐诗(汉英对照) 

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是世界*的乐趣。 

作者:许渊冲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版 次:1

页 数:368

字 数:230

印刷时间:2017年11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500154365

定价:98.00元

编辑推荐

    精选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经典诗词作品,由“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许渊冲教授翻译。多位海上画师作画,一篇一画。本丛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精粹的集合,也是中国典籍英译的精品,更是当代海派绘画艺术的盛会。

      本书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来解说唐诗。《画说唐诗》将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内容简介

《画说唐诗》(汉英对照)一书精选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一百余首唐诗。邀请英文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翻译,采用英汉对照形式。同时,邀集多为海派画师,精心为每一首唐诗创作专门的配画。本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精粹的集合,也是中国典籍英译精品。

作者简介

译者:许渊冲教授

诗译英法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12月2日获得中国翻译协会用于表彰个人的高荣誉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画作:陈佩秋 等

河南南阳人。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任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名誉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画说宋词(汉英对照) 

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是世界*的乐趣 

作者:许渊冲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版 次:1

页 数:368

字 数:210

印刷时间:2017年11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500154372

定价:96.00元

编辑推荐

   《画说宋词》精选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经典的诗词作品,由“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许渊冲教授翻译。多位海上画师作画,一篇一画。本丛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精粹的集合,也是中国典籍英译的精品,更是当代海派绘画艺术的盛会。 

    精选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经典诗词作品,由“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许渊冲教授翻译。多位海上画师作画,一篇一画。本丛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精粹的集合,也是中国典籍英译的精品,更是当代海派绘画艺术的盛会。

 

内容简介

《画说宋词》精选并收录了苏轼、李清照等词人的117首宋词。本书邀请英文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翻译,英汉对照;邀集陈佩秋、林曦明、陈家泠等30位画师,精心创作了117幅绘画作品对应诠释117首宋词。本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精粹的集合,也是中国典籍英译精品,更是当代海派绘画艺术的盛会

作者简介

译者:许渊冲教授

诗译英法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12月2日获得中国翻译协会用于表彰个人的高荣誉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画作:陈佩秋 等

河南南阳人。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任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名誉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共18位,大部分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馆协会会员,海派画作风格,典雅精致。

 


经典传承,诗意流芳:探寻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一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深度解析与文化之旅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学宝库中最为璀璨的两大瑰宝——唐诗与宋词。我们不侧重于对具体某本已出版译本的介绍或分析,而是将焦点置于唐诗宋词这一宏大文学谱系本身的历史演变、艺术特征、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功能。 本书的结构将围绕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核心脉络展开,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这些千年经典是如何诞生、繁荣,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 第一部分:唐诗的黄金时代——盛唐气象与格律之美 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其作品数量之巨、艺术成就之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唐诗的形成与成熟过程。 一、初唐的奠基与转型: 我们将考察初唐诗人如何在继承南北朝及隋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完成诗歌形式的规范化和题材的拓展。重点分析“初唐四杰”在打破宫廷应制诗的僵化模式,引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表达方面的探索。 二、盛唐的磅礴气象与高峰: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自信与开放的时代,这直接铸就了唐诗的雄浑与博大。本章将细致剖析盛唐诗歌的几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 浪漫主义的巅峰——李白与“仙气”的构建: 探究李白诗歌中对自由精神的极度向往、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以及其豪迈奔放的想象力如何彻底解放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我们着重分析其乐府、歌行体的革新,以及如何通过夸张和象征手法营造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2. 现实主义的深度与广度——杜甫与“诗史”: 杜甫的作品被誉为“诗史”,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本节将梳理杜甫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中如何精妙地结合社会关怀、个人命运与严谨的格律技巧,尤其是在律诗上的登峰造极。 3. 边塞诗的阳刚之美: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分析边塞诗如何将盛唐的开疆拓土精神融入诗篇,展现出异域风光、战争场景和军旅生活,其雄壮的气魄与山河的壮阔感。 三、中晚唐的转向与精微: 随着社会局势的演变,诗歌开始转向更注重个人内心体验和语言的锤炼。本部分将分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以及李商隐、杜牧等人所代表的唯美主义和晚唐的“香奁体”倾向,探讨他们如何以更精致、更内敛的方式处理情感与历史。 四、格律与形式的艺术: 唐诗艺术成就的基石在于其对近体诗(律诗、绝句)格律的完美掌握。本书将独立成章,解析平仄、对仗、粘对等严格的声律要求,以及这些形式是如何反过来激发了诗人超越限制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抒情模式的拓展 宋代(960年—1279年)文学的主流转向了词,这种文体在曲调和音乐性上更胜一筹,其表达的细腻度和对日常情感的捕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一、词体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词脱胎于民间曲子,最初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本章追溯了词从唐五代“燕乐歌辞”到宋初文人介入创作的历程。重点分析柳永如何以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普及度,将词从狭小的娱乐场所推向更广阔的市民阶层,并确立了词作为一种成熟抒情文体的地位。 二、词坛的双峰对峙与流变: 宋词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其风格的多元化,尤其体现在对“境界”的追求上。 1. 婉约派的极致——以“情”入“景”: 集中探讨以秦观、周邦彦为代表的婉约词。分析他们如何运用精妙的语言描摹微妙的情思,尤其是在相思、离别、闺怨等主题上的细腻处理,以及对音律的精雕细琢。 2. 豪放派的开拓——“以诗为词”的尝试: 苏轼是开创豪放词风的巨匠。本节将深入研究苏轼如何将唐诗的意境和哲理融入词中,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能够承载对宇宙人生的宏大思考,打破了传统词的柔靡之气。 3. “苏辛”的继承与创新: 辛弃疾在苏轼开创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他的词中充满了家国情怀、恢复壮志和对时局的愤懑,其词作的雄阔、奇肆和奔放,构成了宋词艺术的另一极高峰。 三、宋词的意境与审美: 本书将对比分析唐诗的“气象”与宋词的“意境”。唐诗讲求气势的恢宏,而宋词更擅长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含蓄、深远的审美情趣。分析宋代文人如何运用白描、白话入词等手法,使词的语言更具生活气息和音乐节奏感。 第三部分:经典互鉴与文化传播的思考 在系统梳理完唐诗与宋词的艺术特征后,本书将超越文本本身,探讨其跨越时空的价值。 一、诗词中的哲学与精神世界: 解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渗透在唐诗宋词之中。无论是陶渊明精神在唐诗中的回响,还是禅宗意境在宋词中的体现,这些经典始终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顿心灵、寄托抱负的载体。 二、与西方诗学的比较视角(仅为理念探讨,不涉及具体译本分析): 从宏观上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和格律词)在形式美学上与西方十四行诗等古典西方诗体的异同,关注其在音韵学、意象运用和叙事功能上的独特之处。 三、古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总结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魅力不减的原因,在于它们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主题——爱、孤独、时间流逝、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这些文本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理解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一把钥匙。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引导读者领略唐诗宋词的恢弘气度与精微之美,体悟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与不朽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诗词书籍很多,但大多侧重于注释和考据,对于我这种偏爱直观体验的人来说,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画说唐诗宋词》的“画说”二字,彻底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看到的是,王维诗中的禅意如何用留白和意境来表现,辛弃疾词里的金戈铁马如何用浓墨重彩来挥洒。如果插图的风格能够根据诗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气质进行区分,那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唐诗的飘逸洒脱与宋词的婉约沉郁,在视觉上就能形成对比,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辅助理解。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图文对照,而是一个完整的视听觉体验的构建者。有了画面作为锚点,那些拗口的古音、晦涩的典故,都会因为视觉的引导而变得豁然开朗。对于想给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的我来说,这本实体书的质感和视觉冲击力,远胜于任何电子版的解释。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外文资料打交道的学习者,我深知“精准传神”的译本是多么难得。许渊冲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他对于音韵和格律的把握,简直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我尤其关注他对那些意象独特的唐诗的呈现,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这种画面感极强却又极难翻译的组合,在双语对照下,我们既能品味原文的凝练,又能通过许译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意象的微妙转译与重构。这不仅仅是学习一门外语的材料,更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课堂。我常常想,那些只读过英文诗歌的人,通过这本书,会不会因为看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翻译得如此充满希望和转折,从而对中国哲学的辩证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文化输出的深度和广度,才是这类典籍英译的真正价值所在,它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与世界对话的活水源头。

评分

我对这本结合了“三百首”精选的唐诗宋词,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好奇。毕竟,要从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中挑选出最能代表中华神韵的篇章,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判断。我预想中的内容,定会涵盖咏物、怀古、抒情、边塞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幅完整的中国古典精神图谱。更何况,中译出版社在装帧设计上历来有自己的高标准,我希望能看到它在纸张的选择、印刷的精良度上,都配得上许老译文和经典诗词的重量。它不该是一本轻飘飘的普及读物,而应该是一件可以世代珍藏的艺术品。我希望翻开它时,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仿佛手指拂过千年流淌下来的墨香。这种对细节的追求,是决定一本文化经典能否真正“走出去”并被国际社会认真对待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画说唐诗宋词》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典文学心生向往却又常常望而却步的“半吊子”读者量身打造的瑰宝。我一直觉得,诗词的意境光靠文字堆砌,对我来说总隔着一层纱。想象一下,当李白那豪迈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跃然纸上,配上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画卷,那种冲击力是文字无法比拟的。更别提许渊冲老先生的翻译,那可不是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带着音乐的韵律和诗魂的精髓被重新打磨出来的。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描绘边塞风光的宋词,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在许老的笔下如何跨越语言的鸿沟,让西方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雄浑与苍凉。中译出版社的出品一向以扎实著称,这次的汉英对照,无疑是搭建了一座沟通古典中国与现代世界的桥梁。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光是翻阅目录,感受那种将古籍的典雅与现代的传播方式巧妙结合的匠心,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让那些千年前的情感与画面,通过这本“画册”的形式,真正活过来。

评分

我的一个外国朋友一直很困惑,为什么中国人在赞美友谊和离别时,总能用如此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千丝万缕的情感。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绝佳的媒介来向他展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本书的汉英对照形式,恰恰提供了这个绝佳的机会。我们不必强迫他去啃《全宋词》,而是可以直接对比体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翻译,保留了那种清晨离别的怅惘和凄清。阅读的体验应该是流动的、浸入式的,而不是严肃的学究式的。我更期待看到,在那些描绘闺怨和相思的宋词部分,许老如何用其标志性的、充满音乐感的英文,让西方读者理解那种内敛而深沉的东方情感表达方式。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让全球读者在阅读英文的同时,对中文原文产生好奇和亲近感,那么它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功德无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