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涉及的四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和威廉•巴特勒•叶芝——来自三个世纪和三个国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针对将抒情诗的思想和可靠的见解相分离的常见做法,本书作者阐述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思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从诗的表层推断出这种思想的演变。还阐述了一个诗人在摸索一个给定的主题时,是如何通过在一首又一首的诗中对这个主题进行重新构建来进行连续思考的,创造一个活跃的思考过程,从而产生这些诗歌所采用的完全不同的内在结构形状。
##蒲柏用摇曳的诗句去嘲讽人的分裂,惠特曼在万物中驻足绽放,让誊写成为生长与爆裂,狄金森因为暴力突破了线性时间,而叶芝在老年脱下了织满意象的外套,赤裸地行走在绝对的孤独与新生。
评分##这是什么鬼翻译啊???你真以为只要懂英语就能做翻译了是吗?你连作者的意思都看不懂怎么好意思翻给读者看啊!对不起我冲动了可是我真的看不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被糟蹋,真的达咩! 哦我只看了文德勒谈叶芝那一章。之前从来没有注意到Among School Children的结构竟然这么完美,真的,完!美!啊幸福得想哭。
评分##读文德勒的第二本,但不如《打破风格》那么喜欢,一面是翻译间有不通,一面是惊异和愉悦中同样存在的朦胧的不信任感。将构成一首诗“可见核心”的思考运转过程精确严格地重建,也即从“碳化之物”中还原“火”的尝试,另一方面也将阐释暴露为一门必须足够连续的手艺。
评分##不如读原文
评分##——从诗人留下的“碳化之物”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正如狄金森所断言的那样,“火即是(那样)”,一团火在光芒中是智慧的,在炽热里是激情的——诗歌是正在活跃着的思考,是火。火飘摇不定、左右横跳。火不打算发光发热,没有计划要耗尽燃料,不管什么内焰光辉、外焰炽烈。火就是点燃一切,就是涌动、挥洒。唉,缺乏天赋的读者如我只能探到灰烬,幸好有时那灰烬上倒映出火的印象。
评分读此书时,对诗人的普遍印象——随性的、有灵感的、半疯癫的——逐渐瓦解;而逐渐明白,那些不朽的诗篇是如何在一百多年前的伟大头脑中慢慢凝结的。只有当我们参与到他们思考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对诗歌的理解更深。我们与蒲柏一起感到内心的分裂;惠特曼的“某个地方”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与狄金森一起从棺材里坠落;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晚年被中年得心应手的观念抛弃时,我们和叶芝一样,担心一种永久的孤独已经到来。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这些,是因为诗歌的构建正是为了引导我们进入并贯穿于他们的创作。创作出如此诗意的迷宫,这种思考值得我们关注、尊重,甚至敬畏。 (自己做的书就不评分了,把评分的权力交给读者吧~)
评分##翻译竟可以语言不通到如此地步????
评分##狄金逊那章不错
评分##文德勒的阐释能力太强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