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思想史(第4卷)

中国道教思想史(第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卿希泰,詹石窗 编
图书标签:
  • 道教
  • 道教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宗教研究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哲学史
  • 思想史
  • 魏晋南北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21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814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道教思想史(第4卷)》包括明代末叶以来的道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这两编内容。根据诸多道经以及相关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明代中叶以来道教思想流迁所具有的三大特征:一,运用三教理论来讲述内丹操作规程;第二,在上层社会相对冷落道教的时候,民间下层却把道教作为自己的精神故乡;第三,迫于时局的变化,道教思想有时会以一种超常方式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卿希泰,男,1928年生,四川省三台县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本科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曾任四川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科规划评审组副组长、首届全国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宗教学研究》、《儒道释博士论丛》和《宗教与社会丛书》主编。先后编著出版《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外宗教概论》、《道教文化新探》、《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等各类学术著作700余万字,并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3次,其中一等奖6次、二等奖5次。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第五编 明代末叶以来的道教思想
引言
第三十三章 全真龙门派的内丹性命学和三教合一思想
第一节 伍柳仙宗的修道理论及其对三教关系的解释
第二节 王常月的《龙门心法》、《初真戒说》
第三节 张清夜《阴符发秘》、《玄门戒白》的思想发挥
第四节 刘一明与《道书十二种》对修道理论的阐扬
第五节 闵一得与《古书隐楼藏书》的全道说

第三十四章 东、西、中派的丹功理论及其特色
第一节 陆西星对内丹双修理论的贡献
第二节 傅金铨“阴阳双修”的内丹理念
第三节 李西月的内丹思想及其特色
第四节 黄裳的内丹理论与儒道融通思想

第三十五章 明代末叶至民国道教劝善书的思想变迁
第一节 道教劝善书的流传与兴盛
第二节 道教劝善书流传与兴盛的形式内容

第三十六章 民国以来的道教思想及其研究成果
第一节 陈撄宁的仙学思想
第二节 易心莹的教理思想
第三节 现代学者对道教经典的整理与思想研究
第四节 陈莲笙的弘道思想及其理论推动作用
第五节 “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探讨

第六编 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
引言
第三十七章 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道教思想对民间结社宗教的影响
第二节 道教思想对少数民族宗教的影响
第三节 从明清小说看道教思想的社会影响

第三十八章 道教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再认识
第一节 道教哲学的基本建树、特征与作用
第二节 道教伦理思想的要旨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节 道教医学的法脉、历史地位及其未来发展
第四节 道教养生精神与生命自我超越
第五节 道教文学及其思想蕴涵的综合审视
第六节 道教艺术的主要形态与审美情趣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后记

精彩书摘

然后方去静观人定,定中本性圆明,慧光朗照,神气忽然灵悟,则山河大地,不出一身;万物死生,不出一念。自真主灵明,便有把柄,不入轮回。”
既然修道就是修真身、修法身,出生死与色身没有关系。既如此,那为什么修法身又要借血肉之色身来完成呢?原因就在于法身之“真光”不圆满,故必须借色身多行善事,关键是应“把色身看轻,法身看重,借假修真,保真弃假,以求脱离苦海。然无这色身,无从修处,便致一灵法身,不能自主,投人六道轮回转去,就费力了”②。如何借假修真呢?他说:“这修真法内,又有两途,两途之中,有真有假,有有为,有无为。”⑨什么是有为法?诸如:“搬精运气,接命添油,返老还童,长生不死,著相去修。又有升铅降汞,打鼎烧茅,服食灵丹,吞符餐气。这些都算借假修真,都是有为种种假法。岂能见性立命,解脱轮回么?”,④有为法是不好的,不是真正的借假修真。什么是真正的借假修真呢?这就必须明白何为生,何为不死,他说:“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形质,彭祖至今何在?颜子万劫还存。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我之元暴,如来也有寂灭之期,深入涅槃之境;老聃也有飞升之日,高超大赤之天。道存即是人存,法在即同身在,死而不忘者寿,千万劫不坏的无名之名,生而不有者形,千百世无损的无相之相。恒河沙莫可量、莫可算的圣贤,哪一个不从这玄关出入?无鞅数不可思、不可议的仙佛,哪一个不由这大路往来?明明白白的天衢,怎奈迷人疑惑不信;清清静静的佛国,怎奈凡夫障碍难除。”⑤不知大道,不信仙佛,冤深业重,而又不知忏悔,或是虽有所悟,但没有真心、恒心向道的人,“虽是生已算死人,肉走尸行,比畜生只多得个能言会语,昼眠夕寐,比植物反少却那挺干舒枝。”
《中国道教思想史(第4卷):近代以降的转型与复兴》 引言 中国道教,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瑰宝,其思想体系的演变与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与时代变迁。自先秦以来,道教的思想萌芽、形成、发展、融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社会生活乃至政治格局。而《中国道教思想史》系列,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这一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本卷,即第四卷,将目光聚焦于近代以降,一个道教遭遇前所未有挑战,却也孕育着深刻转型与顽强复兴的时期。 历史的断裂与重塑:从传统到现代的张力 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西方列强的侵略、辛亥革命的洗礼、民族危机的步步紧逼,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道教,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长期以来,道教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载体的角色,然而,面对“科学至上”、“理性主义”等思潮的涌入,传统信仰的根基开始动摇。 在本卷中,我们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们将分析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如何挑战传统的道教宇宙观、生死观和修行观。例如,科学对神话传说的解构,以及医学的进步对长生不老、点石成金等道教追求的质疑。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影响了道教的自我认知。在国家危亡之际,一些思想家将道教视为“迷信”、“落后”的象征,甚至将其与外国侵略的“软实力”联系起来,这无疑给道教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极大的压迫。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线性衰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道教也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本卷将着重分析在政治动荡、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道教思想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开始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的。我们将探讨一些有识之士,包括道教学者、社会活动家,是如何努力地将道教的智慧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试图为传统文化寻找新的出路。 道教思想的自我批判与现代化探索 面对现代性的挑战,道教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批判和现代化探索。本卷将深入剖析这一过程,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道教教义的现代化诠释: 传统道教的许多教义,如神仙信仰、符箓咒语、炼丹养生等,在现代语境下显得难以理解或缺乏说服力。本卷将考察不同时期,特别是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后,道教学者如何尝试用更具普适性、更符合现代人认知习惯的语言来重新阐释道教的核心思想。例如,如何理解“道”作为宇宙本源和生命活力的概念,如何在现代伦理道德框架下理解道教的“慈爱”、“清静”等德行,以及如何将道教的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我们将引用具体的文献和学者的论述,展示这一思想转型的具体路径。 道教仪式的改革与创新: 仪轨是道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繁复、神秘的仪式面临被简化、甚至被废弃的命运。本卷将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道教内部对仪式的改革尝试,包括仪式的简化、语词的通俗化,以及与现代生活场景的融合。例如,一些道观在简化大型斋醮科仪的同时,更加注重日常的讲经说法和信众的引导。同时,我们也会考察一些创新性的实践,如将道教音乐、服饰等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表演,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道教文化。 道教伦理观的现代意义: 道教倡导的“无为而治”、“清静自然”、“慈爱众生”等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卷将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的价值。例如,“无为而治”如何被理解为一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启示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清静自然”如何成为应对现代社会焦虑和压力的心灵良方;“慈爱众生”如何拓展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观。我们将分析道教在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的独特贡献。 道教与现代科学、哲学的对话: 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界一直在进行“中西融合”、“古今会通”的探索。道教思想也参与到这场思想对话之中。本卷将考察道教思想如何与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生态学)在某些概念上产生奇妙的共鸣,例如“道”的整体性、关联性与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观的契合。同时,道教的认识论、本体论也与现代哲学(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在某些方面产生了有趣的对话。我们将展示学者们如何在跨学科的视角下,重新发掘道教思想的深层智慧。 道教的复兴与文化自信的重塑 进入20世纪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腾飞,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及国民文化自信的逐渐回归,为道教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土壤。本卷将详细阐述这一复兴过程: 政策的调整与道教组织的重建: 历史的曲折使得道教在相当长时期内受到压制。改革开放后,国家宗教政策逐渐调整,为道教的正常发展提供了空间。本卷将考察宗教政策的转变如何影响了道教的组织建设、道观的修复与重建,以及道教人才的培养。我们将分析道教协会等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以及它们在协调道教内部事务、与政府沟通、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道观的修复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许多历史悠久的道观在历经战乱和岁月的侵蚀后,面临着损毁的危机。本卷将重点关注道观的修复工作,以及道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道观修复案例,以及它们在恢复道教活动、吸引信众、发展道教旅游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探讨道教宫观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保护和传承道教经典、文物、技艺等方面的意义。 道教的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 现代社会的道教,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宗教活动,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文化传播。本卷将考察道教在现代社会的服务功能。例如,一些道观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医疗救助、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展现了道教“济世度人”的传统精神。同时,我们也将重点关注道教的文化传播策略。例如,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道教知识,举办各种讲座、展览、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将道教元素融入现代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从而扩大道教的影响力,提高公众对道教的认知度。 道教研究的深化与学术的繁荣: 随着社会对道教认识的深入,对道教的研究也迎来了新的高潮。本卷将考察近几十年来道教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我们将梳理国内外学者在道教史、道教哲学、道教经典、道教养生、道教民俗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我们将分析道教学术研究如何从传统的“考据”走向更具理论深度和跨学科视角的探索,为道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结论 《中国道教思想史(第4卷):近代以降的转型与复兴》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复杂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它展现了道教思想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韧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从传统信仰的摇摇欲坠,到教义的自我审视与革新,再到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的积极拓展,道教在近代以降的中国社会中,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并迎来了复兴的曙光。本卷的研究,不仅是对道教思想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更清晰地理解道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的生命力和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打开了我对道家思想的全新认知,特别是它深入剖析了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带着我们穿梭回历史的现场,去感受那些哲学思辨的碰撞与融合。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思想流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妙细节,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识之深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道”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上,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触及,尤其是在探讨个体与宇宙关系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引人深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么厚的专业书籍有些望而却步,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功力极强,他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分支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道教视为一个孤立的体系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书中的某个观点反复思考,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的作用,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温,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作者对道教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的描绘,立体而饱满,展现了道家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不只是讲解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溯本源的探究精神,着实令人钦佩。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广阔的视野,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凝结了数千年智慧的指南,让人在迷雾中找到了清晰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都非常考究,拿到手里就知道是精品。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对核心思想的深度挖掘和阐释,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上,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且令人信服,这种学术的严谨性,在当前市面上的一些通俗读物中是很难得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佳作,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道家思想那种近乎虔诚的探索精神。对于想要系统了解道家思想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哲学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智慧。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批判性继承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道家思想生命力的顽强。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那种恰到好处的穿插和解读,既保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是一种享受。它让原本复杂晦涩的古代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

评分

中国道教思想史(第4卷)

评分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先秦到现代道教思想的发展历史,阐述了道教的历史影响和当代发展的趋势和作用。这套书学术价值较高,书价贵,也很正常。

评分

书在细致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成文,资料丰富,见识前沿,篇幅巨大,可以纵横了解中国道教的发展状况。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可以了解道教的发端及其发展情况,益生。

评分

书不错哟,正版的,质量也很好,没有神券的日子,唉

评分

对历史的理解并不一定会对当代起什么作用。真实的历史再现比对历史进行阉割式的评价更能影响当代人。

评分

老子、庄子文化现象的好资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现代人的影响,值得我们好好领悟,天人合一!

评分

这套《中国道教思想史》收藏很久了,一直没买,这次终于下决心了,可惜四本书有不同程度的磕、刮破损,京东这次为什么连这种精装书都没塑封呢?

评分

帮朋友买的,比外面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