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行草精选:清 傅山

历代行草精选:清 傅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山 著,莫小不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行草
  • 傅山
  • 清代
  • 字帖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传统艺术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81911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91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行草精选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页数: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 傅山:行草五言古诗卷》乃明末清初之人傅山所书的行草作品,洋洋千字,一丝不苟而又遒劲精到,体现了他追求正直反对奴颜恶俗的审美情趣,可谓他的行草佳作。该卷是您学习行草的上好帖子。
傅山为明末清初之人,“宁拙勿巧,宁丑勿媚”,是他广为人知的书论,亦是受争议的。他用笔主张天然,不期工而工,无意于佳,在书法中体现其对老庄思想的领悟。《清 傅山:行草五言古诗卷》,20开双色印刷,册页折叠整幅长卷式装帧。墨迹,纵25.4厘米,横336.8厘米。纵25.4厘米,横336.8厘米。此卷书在行草之间,大抵结字多行法,用笔多连绵缠绕,酣畅淋漓,以娴熟的章法出之;布局在不经意中寓起伏跌宕、穿插揖让;诗后有长跋,钤“傅山印”。傅山是清代行书大家,其流畅的用笔中仿佛有着某种生拙的气息,然而其用笔又在法度之中。缠绕游丝的强调,使字与字,笔划与笔划间的疏密空间对比格外鲜明。其间欹斜反正、相避揖让、纵敛开合等艺术手法,在傅山的手下运用得十分娴熟,仿佛均在不经意中,真率的情感、大起大落的章法,充分表现了他博大精深的胸怀。

作者简介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原字青竹,更字青主,又字仁仲,别署公宅,又号石头,石道人等。山西省阳曲(今太原市),他38岁那年明亡,此后终身以侨民自居,衣朱衣,居士穴中,号朱衣道人,浊翁,以死拒不应清试,个性倔傲,博通经、史、诸子及佛道之学,尤精医术,工书画,亦能篆刻,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说他“工收,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的确,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在今天可能比他的字更有现实意义,他的书论相当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些者,天也,一行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工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也,吾复何言,盖难言之。”

精彩书评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原字青竹,更字青主,又字仁仲,別署公宅,又号石头、石道人等。山西省阳曲(今太原市)人。他山8岁那年明亡,此后终身以侨民自居,衣朱衣,居土穴中。号朱衣道人、浊翁。以死拒不应清试,个性倔傲。博通经、史、诸子及佛道之学,尤精医术,工书画,亦能篆刻。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移中说他“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的确,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在今天可能比他的字更有现实意义。他的书论相当丰富,具备代表性的有:<

前言/序言


翰墨流芳:近现代书法艺术集珍 引言: 本书精选了自清末至二十世纪中叶,一批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书法大家的代表作品。不同于传统书体精研的古帖临摹,本书聚焦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剧变背景下,书法艺术如何寻求变革与创新,展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与个人风貌。我们旨在通过这些作品,探寻传统文脉在现代语境下的赓续与发展,理解书法如何超越单纯的技法层面,成为个体精神寄托与时代情绪的载体。 第一部分:晚清遗风与时代转折(约 400 字) 清代中晚期,碑学异军突起,篆隶复兴之风盛行,这股浪潮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书家的取法和面貌。本部分收录的书法家,多在传统帖学基础上,融入了碑学的雄强与古拙之气,形成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形态。 吴昌硕 (1844-1927) 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的行草,以篆籀入笔,金石气息浓郁,线条苍劲浑厚,结体开张大合,气势磅礴。仔细端详其行草作品,可见其对《石鼓文》及秦汉碑刻的深厚功力,但又并未完全囿于古法,在行进流转间,透露出一种“拙中寓巧,老辣而又不失灵动”的独特韵味。这种“金石入行”的探索,为后世书家开辟了新的路径。 康有为 (1858-1927) 的书法则带有强烈的士大夫文人气息和改良主义思想的烙印。他的行草多以“丑拙”为尚,体势欹侧,笔画粗细对比强烈,结字极不平衡,追求一种惊心动魄的姿态。这种“康体”行草,虽然在技法上备受争议,但其强烈的个性化表达和对传统藩篱的突破,无疑是时代变革的缩影。 第二部分:民国风骨与书体探索(约 600 字) 进入民国,随着政体更迭、思想解放,书法进入了一个更为自由、多元的探索期。这一阶段的书法家,或是深耕传统而臻于化境,或是大胆创新,尝试将西画理念融入笔墨。 于右任 (1879-1964) 的“标准草书”是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之一。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草书的规范化与实用化,旨在使草书易于识读、便于推行。本书收录的于右任行草作品,其特色在于笔画的连带清晰、结构匀称,既有唐代怀素的奔放,又融入了篆隶的骨力,形成了清晰、流畅且气脉贯通的“于体”。观其长篇尺牍,如行云流水,气韵生动,是技术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沈尹默 (1883-1971) 则代表了“帖学正宗”的坚守与光大。他以晋人(如王羲之、王献之)和唐人(如欧阳询)为基石,强调用笔的精微和结构的匀称。他的行草,温润含蓄,含蓄内敛,强调“中和之美”。细观其笔法,提按顿挫之间,无一不精准到位,体现了深厚的古典修养,是近代书法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潘伯鹰 (1895-1966) 的书法则展现了另一种面貌。他的行草追求洒脱与飘逸,用笔多取欹侧之姿,线条细劲而富有弹性。他尤其注重章法的疏密变化,善于在小字行书中制造出跳跃感和节奏感,笔墨间透露出江南文人的清雅之气。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承与革新(约 400 字)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书法艺术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继续进行着自身的调整与发展。老一辈书法家继续引领风骚,同时一批中生代书家也崭露头角。 舒同 (1905-1998) 的“鸡爪书”是这一时期书法个性化发展的侧影。虽然其书风常被戏谑,但其作品中那种粗犷、率真的笔触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对朴实、有力的艺术表达的偏好。 沙孟海 (1900-1993) 则以其深厚的碑学功底,在行草创作中展现出古朴雄强的力量。他的行草取法魏晋,又参以篆隶的厚重,线条老辣遒劲,结构端庄大气,体现了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传统气韵的精准把握。 结语: 本书所呈现的近现代书法图景,是一个充满张力与活力的时代。这些书法大家,或是在坚守传统中寻求突破,或是在时代洪流中大胆创新,他们的作品共同构筑了一幅近现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完整谱系。通过对这些丰富多样的行草作品的品鉴,读者不仅能领略到笔墨的精妙,更能体悟到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在精神世界和艺术实践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结字,都凝结着时代的记忆与不朽的艺术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临习者,我对工具书的实用性要求是极高的。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惊喜的专业性。它所选用的放大比例和释文的清晰度达到了一个近乎苛刻的水平。很多行草作品的难点就在于那些快速的连带和隐藏在线条中的“飞白”处理,这本书通过精密的影印技术,几乎是将原作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都忠实地再现了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关键笔画上的“局部放大”处理——那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剖析结构。比如某一幅作品中“之”字的两次驻笔,力度和方向的细微差别,普通字帖往往一带而过,但这里却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去观察其内在的结构逻辑。这种对学习过程的体贴入微,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人笔法,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高了临摹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行草选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选材的独到与精妙。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名家之作,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条清晰的审美递进线索。其中几幅看似随性却内蕴筋骨的章草作品,其笔法中的那种“涩”感和“金石气”,在许多流传甚广的范本中是难以寻觅的。作者显然对清代中期行草书的流变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挑选的那些转折和提按,都精准地捕捉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在承袭碑学之风后,对帖学进行自我调适的微妙心态。那些用墨浓淡干湿的变化,在高清印刷下依然清晰可见,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松烟味道。特别是对某一阶段特定书家“意临”而非“形摹”的精选,极大地拓宽了学习者对“神韵”的理解,让人明白,真正的行草,是胸襟和学养的自然流露,而非单纯的技法堆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哲学层面的思考,远超出了书法技巧本身。读着那些作品的题跋和印记,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声。清代的文人书写,往往带着一种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挣扎与坚守。他们的线条时而刚劲如折铁,时而飘逸若游丝,这恰恰反映了他们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内心世界的多重纠葛。这本书的选目,似乎有意无意地串联起了这种时代精神。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字,更是在引导你如何通过“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当你沉浸其中,你会发现,那些飞扬的草书,其实是书写者在特定心境下的情绪宣泄,是一种无声的呐喊或低语。它迫使我反思自己当下的创作状态,是否过于追求表面的流畅,而忽略了内在情感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宣纸质感,触感温润而厚重,正中央的烫金小篆印章,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内敛的光泽,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墨香四溢的时代。内页的用纸考究,米白色的哑光纸张,既能充分展现出笔墨的层次感,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眼睛,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每一幅摹刻的作品旁边,都有详尽的钤印考证和简要的时代背景介绍,装帧人员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古典审美的致敬,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让人拿起时便心生敬畏,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这种对手工细节的坚持,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实属难得,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仪式感十足的享受。

评分

老实说,市面上的书法集太多了,很多都是粗制滥造,或者只是简单地把过去的名家作品拼凑在一起,缺乏一种连贯的学术视角。然而,这本《历代行草精选》明显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在学术严谨性和艺术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其对于“气韵”的把握,它没有让某一位书家过于“霸道”,而是通过不同风格的书家进行对话和映照。比如说,将某些内敛含蓄的笔法与那些气势磅礴的连绵一气进行对比,让读者能清晰地分辨出何为“含蓄的力量”,何为“外放的张力”。这种清晰的对比结构,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单纯的审美欣赏,上升到了一个更具分析性的学术研究层面。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在你身边引导,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学会了识别构成这美景的每一块砖石的纹理。

评分

&ldquo;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而为甲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rdquo;(姜亮夫《古文字学》5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说文》,后人才得以认识秦汉的小篆,并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评分

这款商品使用和评价很好

评分

印刷质量很一般了。因为是折页的形式,完整性还算不错吧。毕竟便宜。

评分

傅青主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妇科医生,历代书法家无人能将汉字完全形式化了,傅青主在这一点上对汉字书法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评分

很不错的作品,正在认真地看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拥有。

评分

真是天然不工,连绵缠绕

评分

质量好。清晰非常喜欢。

评分

正版图书!!携带方便!印刷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