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全書共十萬餘字,分為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實在是一部政治學巨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纔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稱霸,亦即古人所謂的“帝王之學”。法傢是我國古代與儒傢、道傢齊名的重要思想學術流派,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思想學術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而《韓非子》則集法傢思想之大成。國學經典:韓非子
難言第三
愛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揚榷第八
八奸第九
十過第十
孤憤第十一
說難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徵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備內第十七
南麵第十八
飾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說林上第二十二
觀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體第二十九
內儲說上第三十
內儲說下第三十一
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
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
外儲說右上第三十四
難二第三十七
難四第三十九
難勢第四十
問辯第四十一
定法第四十三
說疑第四十四
詭使第四十五
六反第四十六
八說第四十七
八經第四十八
五蠹第四十九
顯學第五十
忠孝第五十一
心度第五十四
主道第五
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錶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滲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譯文]
道是萬物的開始,是非的原則。因此聖明的君主守著道來瞭解萬物的開始,研究規則來瞭解事情成敗的原因。所以要清虛平靜,讓事物自己給自己定名,自己來規定自己的實際內容。清虛就可以瞭解事情的真實,平靜就可以瞭解變化的規律。把形與名參驗比對,看是否一緻,君主就可以不去做具體的事,而得到真實的情況瞭。所以說:君主不要錶現齣自己的欲望,君主錶現瞭自己的欲望,臣下就會修改掩飾自己的想法;君主不要錶達自己的意見,君主錶達瞭自己的意見,臣下就錶現自己的異常之處來迎閤。所以說:去掉喜好和厭惡,臣下就錶現齣自己的本質;去掉機巧和智慧,臣下就謹慎自己的行為。所以即使有智慧也不用來思考,讓萬物來明白自己的處所;即使有纔能也不用來行動,用來觀察臣下行事的依據;即使有勇氣也不用來發怒,而是讓臣下來竭盡自己的力量。所以不濫用智慧而可以明察,不濫用纔能而可以有功績,不濫用勇力而可以強大。群臣堅守職責,百官遵守規則,依據能力來任用他們,這就是遵循規則辦事。所以說:君主寂靜無聲,似乎不在其位卻至高無上;廣大無邊,臣子沒有人知道他心中所想。聖明的君主在上麵不去刻意而為,群臣在下麵就覺得驚悚恐懼。聖明君主的統治方法,是讓聰明人殫精竭慮,君主藉此來決斷,所以君主不會覺得智力不夠;賢能的人使用自己的纔乾,君主依此來任用他,所以君主不會覺得能力不足;做事有功勞,君主就擔當賢能的名聲;做事有過失,臣下就擔當罪名,所以君主不會名聲不好。所以不賢能的人也可以做賢能人的老師,不聰明的人也可以做聰明人的師長。臣下擔當勞苦,君主享受成功。這就是賢能的君主所遵守的法則。
……
我嚮來不太喜歡那些空泛的理論,總覺得學到的東西應該是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國學經典:韓非子》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所探討的很多內容,雖然是以古代君王治理國傢為背景,但其背後蘊含的智慧,對於現代社會中的管理者、領導者,甚至是我們每個人處理復雜人際關係,都有著極高的藉鑒意義。書中反復強調的“法治”思想,即強調規則的明確性、公平性和不可違背性,這一點無論在什麼時代都至關重要。它告訴我們,離開瞭製度的約束,任何個人能力和權力都可能走嚮失控。再者,關於“權術”的論述,並非鼓勵不擇手段,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在這種充滿變數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用智慧去應對挑戰,保護自己,實現目標。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它們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比如“守株待兔”的寓言,看似簡單,實則揭示瞭不思進取、墨守成規的危險。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智慧,往往就隱藏在最樸素的道理之中,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心去發現和應用。
評分當我拿起這本《國學經典:韓非子》的時候,我並沒有預設它會給我帶來多大的震撼。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自己低估瞭這位兩韆多年前的思想傢的洞察力。他對於人性中趨利避害、自私自利的本能把握得如此精準,以至於我時常會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論述與身邊的人和事聯係起來,發現竟然如此貼切。書中的“法、術、勢”三位一體的統治理論,簡直是為亂世而生,但其核心的“法”——即公平、公開、公正的規則,卻超越瞭時代,成為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石。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對“愚君”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奸臣”的細緻剖析,仿佛看到瞭權力場上永恒不變的鬥爭模式。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變化加速的當下,我們是否也麵臨著類似的挑戰?如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獨立思考,不被錶象所迷惑,不被權力所裹挾?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以及我們自身。它不是一本讀瞭就忘的書,而是一本會讓你反復迴味,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能讀齣新意的經典。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韓非子》這本書,我有點被它那種直白甚至有些淩厲的論證方式給震撼到瞭。不像某些古代哲學著作那樣娓娓道來,韓非子仿佛是一個冷靜的解剖師,毫不留情地撕開現實的麵紗,把赤裸裸的權力遊戲和人性弱點展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充斥著大量的“譬如”和“故”,一句接一句,邏輯嚴密得如同銅牆鐵壁,讓人無處辯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孤兒論”和“韓非子之術”中的一些觀點,雖然在道德上可能引起爭議,但從現實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卻不得不佩服其深刻性。比如,他對“君主”和“臣子”之間關係的描繪,那種警惕與防範,那種互相利用的本質,簡直是寫到瞭骨子裏。這讓我反思,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人際關係,是不是也暗含著類似的“博弈”成分?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給齣任何理想化的答案,而是直指問題的核心,迫使你去麵對那些不那麼美好的真相。讀完之後,你會覺得頭腦異常清醒,對“人”和“事”的看法都變得更加通透。
評分這本《國學經典:韓非子》的裝幀實在太精美瞭!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紙質,摸上去有種曆史的厚重感,淡雅的底色上,燙金的“韓非子”三個字熠熠生輝,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光,直接與那位偉大的法傢思想傢對話。書脊的設計也很巧妙,細緻的紋路和簡潔的排版,讓我一眼就能在書架上找到它,彰顯齣一種低調的奢華。翻開內頁,紙張的觸感更是讓我驚喜,柔韌而富有彈性,完全不同於市麵上那些廉價的印刷品,墨跡清晰,字跡大小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排版上,注釋和原文分明,而且注釋的文字大小和行距都經過瞭精心設計,既方便對照,又不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這一點對於深入理解《韓非子》這樣的經典著作來說,簡直是福音。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從視覺到觸覺都帶給人愉悅享受的書,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感覺不隻是在讀一本書,更是在擁有一件藝術品。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和權謀鬥爭很感興趣,所以《韓非子》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讀它的時候,我總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的戰國時代,親眼目睹著各國君主如何殫精竭慮地鞏固統治,如何與群臣周鏇,以及那些被後世津津樂道的智謀與策略。韓非子提齣的“法、術、勢”理論,初讀時或許會覺得有些冷酷甚至不近人情,但深入思考後,你會發現它背後蘊含著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對現實政治運行機製的精準剖析。書中的許多故事和比喻,雖然發生在兩韆多年前,卻依然能引發我對於當下社會現象的思考。比如,關於“君失其臣,國之禍也”的論述,讓我聯想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如何有效識彆和任用人纔的重要性。又比如,對“以刑賞勸能,以事功量人”的強調,無不摺射齣一種超越時代的管理智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古代中國,也讓我對“權謀”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並非單純的欺詐與陰謀,而更多的是一種基於現實、服務於統治的係統性思維。
評分心心念念,今終收藏拜讀,版麵疏朗,閱讀舒暢,值得反復讀看。
評分之前看過中州古籍齣版的這個係列的《東京夢華錄》,注解非常詳細,排版閱讀體驗非常好,果斷入手這個係列的其他書籍。
評分一起買瞭很多本 包裝完好 中州古籍齣版社的這一係列的書很不錯 對於愛好國學的讀者來說很適閤閱讀 不花哨很實在 價格實惠 值得購買閱讀!
評分書很好,印刷清晰,沒有破損,值得閱讀收藏!
評分道可道非常道。國學經典。沒得說。挺有趣的一部書。滿意。有圖有真相。服務五星。圖書五星。物流五星
評分一起買瞭很多本 包裝完好 中州古籍齣版社的這一係列的書很不錯 對於愛好國學的讀者來說很適閤閱讀 不花哨很實在 價格實惠 值得購買閱讀!
評分這次發貨到海南,時間有點長,不如內地發貨快,不過書籍質量沒有問題,是正品,五分好評瞭!
評分之前看過中州古籍齣版的這個係列的《東京夢華錄》,注解非常詳細,排版閱讀體驗非常好,果斷入手這個係列的其他書籍。
評分無論對圖書質量還是物流服務,均相當滿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