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

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复合掺合料
  • JG/T 486-2015
  • 建筑材料
  • 水泥
  • 混凝土外加剂
  • 标准
  • 规范
  • 工程建设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建联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000000
商品编码:100327391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信息作为参考
商品名称: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
标准编号: JG/T 486-2015
定    价: 18.00元
标准状态:
替代情况: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页    数:
开    本: 16开
出 版  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商品类型:
  目录 Contents 

  内容简介 Content abstract
  书摘插图 Digest illustrations

《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程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耐久性议题,深入探讨了影响结构长期服役性能的关键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全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工程实践为基础,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研究人员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 第一章 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基本原理 本章系统阐述了结构耐久性的概念、重要性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地位。我们将从材料的劣化机理出发,详细分析环境因素(如腐蚀性介质侵蚀、冻融循环、化学侵蚀等)对不同类型工程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砌体等)的长期影响。同时,本章还将介绍耐久性设计的指导思想,强调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后期维护等多个维度构建完整的耐久性保障体系。我们将探讨不同结构类型(如桥梁、隧道、海洋工程、地下工程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设计要点和设计理念。 第二章 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评估与控制 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类工程结构常用材料的耐久性评估方法与控制技术。 混凝土及其耐久性: 详细介绍了混凝土的组成、性能及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下的劣化机制,如氯离子侵蚀、碳化、硫酸盐侵蚀、碱骨料反应等。我们将阐述如何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择合适的原材料(水泥、骨料、水、外加剂等)、改进施工工艺来提高混凝土的抗侵蚀能力。本章还将重点介绍现代混凝土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在提升结构耐久性方面的作用。此外,还将介绍常用的混凝土耐久性检测方法,如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抗硫酸盐侵蚀试验、快速冻融试验等。 钢材及其防腐蚀: 分析了钢材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机理,如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开裂等。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钢材防腐蚀技术,包括表面处理(如除锈、磷化)、涂层防护(如环氧涂料、聚氨酯涂料、富锌涂料等)、电化学保护(如牺牲阳极、外加电流)以及耐候钢的应用。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我们将探讨钢筋的防腐蚀措施,如钢筋表面涂层、阻锈剂的使用、提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 其他工程材料的耐久性: 简要介绍砌体材料、石材、木材、高分子材料等在工程应用中的耐久性问题及其防护措施。 第三章 环境因素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及对策 本章将系统分析各种常见环境因素对工程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大气腐蚀环境: 探讨了工业区、沿海地区、城市等不同大气环境对结构的腐蚀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涂层防护、结构设计来应对。 水介质侵蚀环境: 重点分析了淡水、海水、污水等不同水介质对结构的侵蚀机理,如溶解性腐蚀、电化学腐蚀、微生物腐蚀等,并介绍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防渗、防腐蚀涂层、耐蚀材料等。 土壤及地下环境: 讨论了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地下水位变化等对地下结构和基础的腐蚀和侵蚀作用,以及防水、防潮、抗渗等技术。 冻融循环与温度变化: 分析了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材料配比、改善施工工艺、设置排水等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冻融性能。同时,也将讨论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以及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化学侵蚀环境: 详细介绍酸、碱、盐等化学物质对结构的腐蚀机制,以及在化工厂、垃圾填埋场等特殊环境下的结构防护技术。 第四章 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与规范 本章将介绍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国内外相关设计规范。 耐久性设计理念: 阐述了基于寿命周期的设计方法,即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结构的预期使用寿命,并制定相应的耐久性目标。 可靠度设计方法: 介绍将可靠度理论应用于耐久性设计,通过概率方法来评估结构在一定使用年限内的失效风险。 设计寿命的确定: 探讨了如何根据结构的重要程度、使用环境、维护条件等因素确定结构的合理设计寿命。 规范与标准解读: 详细解读国内外主要的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和标准,如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相关标准,介绍其技术要求、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 结构耐久性维护与修复技术 本章关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维护与修复。 结构健康监测: 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应用,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故障诊断等,以期及时发现结构劣化迹象。 定期检查与评估: 阐述了结构定期检查的内容、方法和频率,以及如何对结构的耐久性状况进行评估。 常见病害的识别与诊断: 详细介绍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常见病害的成因、表现形式及诊断方法,如裂缝、渗漏、剥落、锈蚀等。 结构修复与加固技术: 重点介绍各类结构病害的修复技术,包括表面处理、修补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灌浆技术、涂层防护、加固技术(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增加截面、外包钢等)等,旨在延长结构的服役寿命。 预防性维护策略: 强调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包括定期保养、清洁、涂层重涂等,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结构发生严重劣化。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与工程实践 本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了结构耐久性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控制和维护修复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工程结构(如高层建筑、桥梁、水利工程、化工装置等)及其所处的不同环境条件,旨在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对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的分析,进一步加深读者对结构耐久性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力求内容充实、逻辑清晰、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结构耐久性设计与实践的精髓,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长寿命的工程结构提供有力的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依靠精细化的材料设计和科学化的工程管理。这本书(标准)正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框架。它通过对复合掺合料的详细规定,引导行业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特别关注的是,标准中对掺合料环境友好性的考量,虽然可能不是最核心的部分,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行业发展趋势。例如,对某些可再利用或低能耗掺合料的关注,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估的要求,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这本书(标准)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份关于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愿景。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混凝土掺合料的认知非常有限,只知道它们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但具体能做什么,怎么做,却一无所知。这本书,或者说这个标准,则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这一领域的专业世界。它让我明白,混凝土并非简单的水泥、沙石和水的混合物,而是可以通过精密的化学和物理调控来达到各种高性能要求的复杂材料。特别是关于复合掺合料的组分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书中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解释。例如,某些掺合料可能主要起到增强早期强度的作用,而另一些则侧重于提高后期强度或改善混凝土的抗腐蚀能力。 书中对于这些不同功能的阐述,并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来佐证。我特别注意到,标准中对于不同复合掺合料在不同水泥类型、不同龄期下的性能表现都有详细的图表和数据支持。这使得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为什么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复合掺合料。这种基于科学原理的阐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科学地“设计”混凝土性能的教科书。

评分

我是一个对工程材料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这本书,通过其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内容,让我对混凝土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复合掺合料”这几个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小材料”是如何对宏观的混凝土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我了解到,通过合理使用复合掺合料,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更能显著改善其耐久性、抗渗性等关键指标,这对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书中对于各项性能指标的描述,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专业术语,但能够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科学逻辑和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标准中对于试验方法和检测标准的规定,让我明白,任何一项工程材料的质量,都离不开科学、严格的检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建筑工程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这部标准,对于我理解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份关于复合掺合料的技术规格,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材料组合来优化混凝土的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程需求。我从中了解到,复合掺合料的引入,并非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是为了实现混凝土在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复合掺合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的描述,我觉得非常实用。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部位、环境条件和设计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复合掺合料。这种基于科学原理的指导,大大降低了工程实践中的不确定性。

评分

这本《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虽然它是一本技术标准,但其中蕴含的严谨逻辑和对工程质量的追求,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材料科学的精妙之处。我原本以为标准都是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没想到在理解这些条文背后的科学原理时,竟也感到了一丝乐趣。尤其是在描述复合掺合料的性能指标时,作者(或标准起草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其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渗性、抗冻性等关键性能的影响。他们不仅给出了具体的数值要求,还详细说明了不同组分复合掺合料在这些性能上可能产生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掺合料的配比来优化混凝土的整体表现。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使得即使我不是混凝土领域的专家,也能大致理解其核心要义。 而且,标准中对于试验方法和检测程序的规范也十分细致,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项工程材料的优劣,都离不开科学、可靠的检测手段来支撑。从试样的制备,到试验设备的选用,再到数据的分析和判定,每一个环节都设定了明确的标准。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这些规范将如何确保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的质量,避免因材料不合格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其中,关于掺合料的耐久性、稳定性的测试要求,更是体现了对工程长远性能的考量。标准不仅仅关注当下,更着眼于未来,力求为建筑工程的百年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读完《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我最大的感受是,工程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标准化体系的支撑。《JG/T 486-2015》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为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的生产、检验和应用提供了一个统一、权威的依据,这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看到了标准中对掺合料的分类、性能指标的界定,以及相应的试验方法等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工程精神。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标准在描述复合掺合料性能时,不仅仅关注其单一的性能指标,还着重强调了其综合性能和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适应性。这说明了标准制定者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实际工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力求为用户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技术指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全局的把握,正是技术标准应有的价值所在。

评分

对于长期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人员来说,《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它系统地规范了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的各项技术要求,涵盖了从掺合料的组成、性能指标到试验方法、应用技术等各个方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复合掺合料与水泥、骨料等主要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这有助于工程师更深入地理解掺合料的作用机理,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书中对于一些特殊性能,例如抗裂性、抗碳化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让我看到了标准在应对复杂工程挑战方面的努力。这些细致的规定,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提升混凝土材料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提供了指导。

评分

《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让混凝土变得更好”的实用手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各种掺合料的名称和用途,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复合掺合料在改善混凝土性能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我从中了解到,通过科学地选择和配比复合掺合料,不仅可以提升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还能显著改善其抗渗性、抗冻性、抗腐蚀性等关键性能,从而延长建筑物的耐久性。 书中对于掺合料的性能指标的描述,我认为是非常科学和严谨的。它详细规定了各项性能的检测方法和合格标准,确保了所使用的复合掺合料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这让我更加相信,在严格执行这项标准的情况下,我们所建造的建筑物将更加坚固、安全和耐用。

评分

作为一名对建筑行业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混凝土的创新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次阅读《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让我对混凝土材料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标准)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的各种类型、性能要求以及应用规范,为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指导框架。我尤其欣赏的是,标准并没有回避复合掺合料可能带来的复杂性,而是通过详细的规定,引导使用者如何科学地进行选择和使用,以达到预期的工程效果。 书中关于复合掺合料的化学成分、物理形态以及与水泥水化反应的相互作用的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极其关键。它们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掺合料会对混凝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通过理解这些微观层面的机理,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复合掺合料在宏观性能上的表现。这种将微观机理与宏观性能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使得标准更具深度和说服力,而非仅仅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标准)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项看似简单的工程材料,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精密的工程技术。《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以一种严谨的态度,系统地规范了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的各项技术要求。我从中了解到,这些掺合料不仅仅是水泥的“添加剂”,而是能够与水泥发生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反应,从而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标准中对于掺合料的稳定性、相容性以及长期性能的关注。这表明,技术标准的发展,已经从单纯追求材料的短期性能,转向了对工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的全面考量。这种对工程长远效益的重视,让我对建筑行业的专业性和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