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套装目录 (以实物为准) | ||||
| 序号 | ISBN | 书名 | 单价(元) | 作者 |
| 1 | 9787513211543 |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上下册) | 45.00 | 郭霭春作者 |
| 2 | 9787513211550 |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上下册) | 46.00 | 郭霭春 |
| 3 | 9787513211529 |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上下册) | 45.00 | 郭霭春 |
| 4 | 9787513211598 | 难经集注白话解 | 18.00 | 郭霭春 |
| 5 | 9787513211536 | 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上下册) | 45 | 郭霭春 |
|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书名: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 | 作者:郭霭春 | 定价:199.00 |
| ISBN:9787513211543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5 |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 |
| 重量: | 字数:1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白话解读》推崇备至,赞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历来为学习中医必读的古医籍。 该书内容从基础理论到方剂、药物,从内科、外科、妇产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到临床思维方法,无所不有。对拓展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诊治疑难病证均有其独特作用。 但是该书文字古朴,叙理深奥,为了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该书主要内容,领会其学术特色与精神实质,我们特编写了这本《金匮要略白话解读》。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采用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进行编写。各篇(1~22篇)名称和顺序,仍按原书不变;每篇中设置原文、注释、译文、按语等项目。原文中条文序号(1、2、3等)放置其后。“注释”项对原文中难解的字、词、句的音义进行注解、充实或说明。“译文”项将原文直译成现代汉语,力求通俗易懂,浅显畅达。“按语”项在保持对原书的解读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和阐释,并进行原文的归纳、小结,以加深理解。 《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套装上下册)》一书是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和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注释、白话解三项内容。本书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注释简明扼要,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深刻揭示了《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的奥旨。本书对学习和精研《黄帝内经素问》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注解伤寒论》成书于1144年。该书是金代成无己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注解本,是我国全面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全注本。书中用《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以经释论,以论证经”,堪为后世典范。《注解伤寒论白话解(历代医家解伤寒)》(作者金·成无己)就《注解伤寒论》原文进行了逐句白话解,《注解伤寒论白话解(历代医家解伤寒)》并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进行注释,希望能帮助中医初学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更好地研习《伤寒论》。 |
| 作者简介 | |
| 郭霭春(1912-2001),天津人,我国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史学家、诗人,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郭先生长期从事教学、临床、医史研究及文献整理工作,是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一代宗师。 |
| 目录 | |
上册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下册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读《伤寒论》原文,我常常被那些古奥的文字和晦涩的义理搞得晕头转向,仿佛身处迷雾之中,难以窥探其堂奥。直到偶然间翻开郭霭春先生的《伤寒论解》,才如同拨云见日,豁然开朗。郭老的白话解读,并非简单地将原文词句替换,而是深入体悟作者的本意,用现代人的语言,将那些精妙的辨证论治、方剂配伍,以及背后深藏的生理病理机制,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他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在“解”,是将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理解融会贯通,再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加以阐释。书中对每一个条文的讲解,都力求深入浅出,既有对原文的细致考证,又有对临床应用的指导,读来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升技能。尤其令人称道的是,郭老在解读中,并没有回避争议之处,而是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和辨析,展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初学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打开中医经典大门的金钥匙;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医者来说,它亦是温故知新、提升境界的良师益友。每每读毕,都感觉对《伤寒论》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评分《金匮要略》自问世以来,便是中医临床学不可或缺的经典。然而,其内容涉及内科、妇科、儿科、杂病等多个领域,且原文篇幅不菲,对于许多现代学子而言,理解起来仍存在不小的挑战。幸而郭霭春先生的《金匮要略解》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辅助。郭老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炼的白话解读,更在讲解中穿插了大量临床实例,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病证,在现实的诊疗情境中一一呈现。他善于从病因病机入手,层层剖析,使读者能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在方剂讲解时,他更是娓娓道来,将君臣佐使的配伍意图,药物的性味功用,以及随证加减的变化,都讲得明白透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阐释,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通过郭老的讲解,我才真正体会到,《金匮要略》并非仅仅是一部方书,而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临床智慧和深邃医学哲理的宝库。每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临床思维的锻炼亦大有裨益。
评分对于《温病条辨》,我一直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有性格”的经典。吴鞠通先生的论述,既有条理,又充满了创造性,但其独特的遣词造句和辨证体系,常常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少困惑。直到接触到郭霭春先生的《温病条辨解》,才让我对这部伟大的著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郭老的白话解读,以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入温病的世界。他没有回避吴鞠通先生那些“独到”的理论,反而将其中的精髓一一挑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例如,对于“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结合运用,郭老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将复杂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瞬间明白了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如何指导临床的。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思路,以及非常规方药的运用,都有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应对急性传染病方面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耐心、细致地传授他的临床心得。
评分《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物学的奠基之作,其内容精炼,蕴含着对药物性味、功效、主治等极其重要的信息。然而,其古朴的文字和简短的论述,使得后人难以完全领会其深意。郭霭春先生的《神农本草经解》填补了这一空白。郭老对每味药物的讲解,都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将其置于整体的药物学体系中进行考察。他详细阐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归经等基本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药物的功效、主治,以及配伍禁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郭老在讲解中,常常会联系临床用药经验,给出一些非常实用的用药指导。他会分析同类药物的异同,以及在具体病情中如何进行选择,这对于我们辨别和运用药物非常有帮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许多常用药物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黄帝内经》素有“医家之宗”的美誉,但其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古奥,是中医学习的“硬骨头”。我曾多次尝试阅读,但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深入。直到读了郭霭春先生的《黄帝内经解》,才真正感受到了《内经》的魅力。郭老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将《内经》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养生之道等核心内容,用清晰易懂的白话形式呈现出来。他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时,既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又能理解其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书中对“治未病”理念的阐释,对脏腑功能的精细描述,以及对经络学说的独到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郭老在讲解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常常会引用临床案例,印证《内经》的指导作用,这使得《内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触手可及的临床指南。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打通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壁垒,为我们学习和应用《内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