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医学、个体化医学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朝向。近年来,王琦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亚健康状态中医辨识与分类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系统整理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中医药养生文化普及性研究”等多项研究,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王琦医书十八种8:中医健康三论》为王琦医书十八种之八。全书共三章,分别以王琦教授近年来在中医健康医学、中医“治未病”以及中医养生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涉及健康的新定义、中医对健康和健康状态的认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和测量方法、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法、中西医健康状态比较、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重大意义、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养生与“治未病”、中医体质与“治未病”、中医“治未病”三级预防体系、几种特殊人群“治未病”、中医养生思想、中医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方法等诸多内容。
作为研究性专著,本书对于中医健康医学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王琦,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近50年坚持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医疗方面 是主任医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待普通群众和国家政要及外国元首均认真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其建立王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其建立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以传承其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站。
科研方面 是研究员,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包括“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发明专利6项(以上均为第一完成人)。主编专著63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0篇,被引用5000余次。其中,外文25篇,SCI收录15篇。
教学方面 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指导教师。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学术经验继承人80余名。
《王琦医书十八种》是王琦教授近50年来临床、科研、教育等方面丰硕成果的总结,还包涵了诗词、歌赋、散文、杂谈等,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不同侧面反映王琦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醇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一代名医学术探索的心路历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论中医健康医学
第一节 关于“健康”的相关概念
一、西方医学的健康概念及其局限性
二、传统中医学的健康标准
三、新健康概念的提出
四、亚健康的定义及范畴
第二节 中医的健康理念
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观
二、阴阳协调的平衡健康观
二、形神统一的身心观
四、脏腑经络调和的生理健康观
五、顺应自然环境的整体健康观
六、谨和五味的饮食健康观
七、少欲质朴的健康道德观
八、因人制宜的个体健康观
九、不同生命周期的健康观
十、以尽天年的期望健康观
第三节 中医健康状态理论
一、健康状态的概念和分类
二、中医健康状态的构成
第四节 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
一、健康测量
二、健康状态的辨识
第五节 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法
一、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二、亚健康的筛选方法
三、亚健康的测量和评价方法
四、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
五、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干预
第六节 中西医健康状态比较
一、中西医对健康状态认识的比较
二、中西医对健康状态评价的比较
三、中西医对健康状态干预的比较
第二章 论中医“治未病”
第一节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重大意义
一、“治未病”的相关概念
二、中医“治未病”的源流
三、“治未病”的历史意义
四、“治未病”的重大现实意义
五、中医“治未病”优势的发挥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二、中医养生与“治未病”
三、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三级预防体系
一、中医体质三级预防体系
二、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第四节 几种特殊人群“治未病”
一、老年人群
二、更年期人群
三、肥胖人群
四、过敏人群
五、抑郁人群
第三章 论中医养生
第一节 中医养生思想
一、《黄帝内经》的因时养生思想
二、《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思想
……
附录
精彩书摘
(5)湿热体质
此类人群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比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湿热体质的人在运动的时候要适当地多用腹式呼吸按摩消化系统。运动时腹式呼吸可以使膈肌和腹肌的活动幅度增加,不仅可以加快体内脏器的蠕动,还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排空,有助于脾胃的运化。湿热体质的人性格急躁,可以选择棋类、太极拳、慢跑、游泳和骑车等慢而持久性的运动。
(6)血瘀体质
此类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运动是血瘀体质最简便、最廉价的调体方法。通过运动可以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调和。应多采用一些有益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坚持经常性锻炼,如易筋经、保健功、导引、按摩、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及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血瘀体质的人心血管机能较弱,不宜做大强度、大负荷的体育锻炼。
(7)气郁体质
此种体质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运动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体育锻炼的目的也就是调理气机,舒畅情志。气郁体质的人应该增加户外活动和群体活动,可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气郁体质的人锻炼方法主要有大强度、大负椅练习法,专项兴趣爱好锻炼法和体娱游戏法。大强度、大负荷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发泄式锻炼,如跑步、登山、游泳、打球、武术等,有鼓动气血、疏发肝气、促进食欲、改善睡眠的作用。有意识学习某一项技术性体育项目,定时间进行练习,从提高技术水平上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是最好的方法。体娱游戏则有闲情怡志、促进人际交流、分散注意力、提起兴趣、理顺气机的作用。
……
前言/序言
《岐黄薪传:中医养生智慧解密》 本书并非《王琦医书十八种8:中医健康三论》的续作,亦非其姊妹篇,而是独立成章,旨在从更宏观、更普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探讨中医养生之道,带领读者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世界,解锁健康长寿的奥秘。本书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出发,融合现代科学的视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性地阐述了中医在“治未病”和“调养身心”方面的独特理念与实践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套符合自身体质、顺应自然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一章:溯源岐黄——中医养生思想的哲学基石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溯中医养生思想的源头,探寻其深厚的哲学根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养生的经典之作,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等核心理念,是理解中医养生的基石。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些理念的内涵,以及它们如何指导古人认识健康、预防疾病。 天人合一: 探讨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我们将分析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昼夜更替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作息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身心和谐。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养生原则,为何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阴阳平衡: 详细解读中医关于人体和自然界阴阳属性的理论。我们将阐述阴阳的相对性、相互依存性和相互转化性,以及人体内阴阳失衡为何会导致各种疾病。在此基础上,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式来维持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例如,体质偏寒者如何在冬季通过饮食温补来调和阴阳。 形神合一: 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紧密联系,认为精神情志的调养与身体的健康同等重要。我们将探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并介绍中医在情志养生方面的独到之处,如“怒伤肝,喜伤心”的理论,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心态、适度宣泄等方式来调适情志,达到“心安是回家”的境界。 治未病: 重点阐释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即预防疾病、调养身体以达到不生病的状态。我们将分析“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具体实践方法,包括通过体质辨识、早期干预等手段,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二章:体质辨识——认识你的“先天禀赋” “一人一方,千人千方”,这是中医治病的精髓,也是养生因人而异的体现。本章将聚焦于中医体质辨识,帮助读者了解自身独特的体质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九种体质的详细解读: 详细介绍中医经典的九种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每一类体质都将通过其典型的身体特征、心理特征、易患疾病以及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禁忌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平和质的特点是“阴阳调和,气血充盛”,是健康体质的理想状态,而气虚质则表现为“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需要益气健脾。 体质形成与演变: 探讨体质的形成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禀赋、后天饮食、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我们将强调体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年龄、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演变,因此,了解体质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养生策略也至关重要。 自我辨识方法: 提供简单易行的自我体质辨识方法,帮助读者初步判断自己的体质类型。这可能包括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你是否容易疲劳?你的皮肤是偏干还是偏油?你对寒冷还是炎热更敏感?通过这些问答,读者可以初步勾勒出自己的体质轮廓。 个性化养生指导: 基于体质辨识的结果,本章将提供针对不同体质的养生建议。这包括适宜的饮食原则(如阳虚质宜温热,阴虚质宜滋润)、起居作息(如痰湿质宜多运动,气郁质宜舒畅情志)、运动锻炼(如平和质可选择多种运动,气虚质宜选择温和运动)以及情志调养方法。 第三章:饮食养生——“药食同源”的智慧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深入挖掘“药食同源”的理念,为读者提供科学、健康的饮食养生指南。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阐释五谷(稻、黍、稷、麦、菽)作为主食,提供人体所需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性。我们将分析不同谷物的性味和功效,以及如何根据体质和季节进行选择。同时,也将介绍五果(李、杏、桃、梅、枣)作为辅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详细解读五畜(猪、牛、羊、鸡、犬)和五菜((菜之所生,非菜之所长)是指非主要蔬菜,可能为野菜或配菜)在饮食中的作用,强调适量摄入,并根据体质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例如,羊肉性温,适合冬季食用,而鱼肉性平,适合大部分人群。 辨别食物性味,调和阴阳: 详细介绍食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在中医理论中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例如,寒凉食物有助于清热泻火,温热食物则有助于温中散寒。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会辨别食物的性味,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搭配,达到“食以养生”的目的。 时令饮食与地域饮食: 强调根据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例如,夏季应多食清淡解暑的瓜果蔬菜,冬季则宜多食温热滋补的食物。同时,不同地域的气候和物产也影响着当地的饮食习惯,遵循地域饮食的智慧,也是养生之道的重要体现。 常见病症的饮食调理: 针对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如消化不良、失眠、咳嗽等,提供具体的饮食调理建议。例如,消化不良者可食用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粥;失眠者可尝试百合莲子羹等。 不宜混食的禁忌: 强调食物之间的搭配禁忌,避免因不当搭配而引起的身体不适。例如,不宜同食的食物组合,以及一些特殊的饮食禁忌人群。 第四章:起居养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智慧 遵循自然规律的起居作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环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本章将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作息规律与脏腑相配: 详细阐述中医关于一天中不同时段与人体脏腑功能相对应的理论。例如,子时(23点至1点)是肝脏排毒修复的时间,此时入睡对肝脏至关重要;午时(11点至13点)是心脏跳动最强劲的时段,午睡有助于养心。 睡眠的质量与数量: 探讨优质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如何看待睡眠障碍。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调整睡前习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等方式来改善睡眠质量,并分享一些有助于安眠的中医小方。 劳逸结合的艺术: 强调适度的劳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静坐不动。我们将分析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劳逸结合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养身体。 环境与养生: 探讨居住环境、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居住在潮湿环境可能导致湿邪入侵,寒冷天气需要注意保暖。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环境因素调整生活方式,趋利避害。 季节性起居调整: 详细阐述不同季节在起居方面的调整方法。例如,春季宜晚睡早起,舒缓情志;夏季宜夜卧早起,宜“无厌”;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醒”;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第五章:情志养生——“心平气和”的秘诀 中医认为,“情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若不加节制,便会扰乱气机,损伤脏腑。本章将聚焦于情志养生,教导读者如何调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情志与脏腑的联系: 详细解读中医“七情致病”的理论,明确指出每种情志对对应脏腑的影响。例如,“怒伤肝”,长期抑怒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思伤脾”,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强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探讨负面情绪对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 疏泄与调畅情志的方法: 介绍中医在情志调养方面的多种方法,包括: 认知调整: 通过学习中医养生知识,认识到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从而主动管理情绪。 适度宣泄: 鼓励通过倾诉、写作、艺术创作等方式,适度宣泄负面情绪,避免积压。 转移注意: 在情绪低落时,通过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静心观照: 学习冥想、打坐等方法,培养内心的宁静,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音乐、香薰等辅助疗法: 介绍一些传统中医中利用音乐、香薰来调畅情志的方法。 “五志”与“五宜”: 结合情志与脏腑的对应关系,提出“五志”过极与“五宜”的调养原则。例如,肝喜条达,故情志不畅时应“心开畅”,不宜郁结。 第六章:运动养生——“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生命在于运动”是现代人普遍认同的健康理念,而中医对此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本章将探讨中医视角的运动养生,讲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中医对运动的认识: 阐释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通经络、行气血、益筋骨、强体魄”。 动静结合的原则: 强调运动并非越剧烈越好,而是要讲究动静结合,根据自身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频率。 导引、太极等传统养生功法: 详细介绍中医传统的导引、五禽戏、太极拳等养生功法,分析其动作要领、功效以及对不同体质的适用性。 现代运动与中医养生: 探讨如何将现代体育运动与中医养生理念相结合。例如,跑步、游泳等运动后,如何通过中医的拉伸、按摩等方式来促进身体恢复。 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提醒读者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如运动前后的热身与放松,避免在过度疲劳或身体不适时运动,以及运动过程中适时补充水分等。 第七章:养生实践——将中医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本章将回归实践,指导读者如何将前几章所学的知识,切实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构建一套可持续的、个性化的健康养生体系。 制定个性化养生计划: 结合体质辨识、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因素,指导读者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短期和长期养生计划。 常见养生误区的辨析: 揭示一些流行的养生误区,如过度进补、盲目跟风、迷信偏方等,并从中医的科学角度进行辨析。 中医养生保健的日常小技巧: 分享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中医养生小技巧,如穴位按摩、泡脚养生、食疗方等。 家庭中医养生的实践: 鼓励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家庭生活,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强调养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鼓励读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养生融入生活,享受健康带来的美好。 本书将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读者逐步认识中医养生的精髓,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调养身心,从而获得更健康、更充实的人生。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旨在成为读者居家必备的健康养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