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旨趣有二:一方面为正值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在职教师,提供反思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并引领其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蓝图;另一方面则在为学为人师的莘莘学子,描绘哲学与教育交融之下的教师形象,并作为其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史及教学理论的辅助工具。滚滚尘世里,“师道”如何,实为社稷兴衰的关键。哲学家们即使不直接探问教师任务的议题,在其思想中却经常蕴含着丰富且耐人寻味的教师图像侧写。就此角度而言,哲学家们可谓研究或关心师道的“隐性导师”。
在《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中,著名教育哲学者如要馥茗、黄光雄、扬深坑、林玉体、欧阳教等首度携手探讨西方哲学家的生命史及其思想投射出的教师图像,深度刻时代推移过程中,哲学家为教师形象开启的智慧之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教育哲学领航教育人生。
——石中英
教师学点哲学,有益于治学、授业与修身。
——于漪
目录
苏格拉底的教师图像
柏拉图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马基雅维利哲学中的教师图像——教我们坦承面对现实人生的教师
培根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英雄心灵的展现——维柯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卢梭自然教育中的教师理想图像——教师是守护儿童善性的生命导师
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教师图像
黑格尔主仆论与教学的哲学省思
赫尔巴特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齐克果思想中的教师图像
尼采哲学中的教师图像——从骆驼、狮子到孩童
卡西尔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布伯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萨特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知识分子的“反叛主体性”——马尔库塞批判
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伽缪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替上帝发言,为天国引路:杜威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怀特海哲学中的教师图像——教师之为善诱者
天才的游戏规则: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赫胥黎的教师哲学图像——生命自由的适度展现
柏林自由概念中的教师图像
弗莱雷哲学中的教师图像——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
鲍曼哲学中的教师图像
福柯在潜在课程与道德修为上的主张
精彩书摘
苏格拉底的教师图像(1)
苏格拉底(Socrates, 470 B.C.-399 B.C.)是生于二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兼教育家,在世之时,经常与他的朋友一起讨论“德行”、“中道”、“正义”、“善”、“勇敢”及“虔敬”等人生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是无时间性及空间性的,换句话说,“古今”(时间)及“中外”(空间)的人都会遭遇这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又很难寻觅,尤其是“绝对”、“标准”、“正确”、“一致”、“共同”或“必然”性的答案。人之“存在”,除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外,若无法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思索与讨论,则人生意义将荡然无存,尊严感与荣誉感也消失不见。苏格拉底凭其天分及特有智慧,加上他所擅长的诘辩式问答教学法,让跟随者如众星之拱月一般。他每到一处,就立即聚集一堆听众参与他的讨论。去世后由他的及门弟子也是旷世奇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将业师的“对话”辑成《对话录》(Dialogues),引发了数千年来学术界热烈的争论,盛况不衰,不只学院式的机构如大学及研究院里的专业哲学家持续发表宏论,阐释苏格拉底的人生论点;即如21世纪的当今,坊间都出版有类似《苏格拉底咖啡馆》及《苏格拉底的6个问题》的畅销书,为社会大众所喜爱阅读的作品。作为一名教师的苏格拉底,当年的身教及言教,是没有固定场所的,或许古代的雅典并无咖啡屋,但他号称是将哲学从天上掉到人间的学者;不仅如此,他还将素来艰涩难懂、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不只滋润少数精英,还嘉惠于普通大众,使哲学讨论不只限天上有,且地球上的市场甚至咖啡屋这种众人及平民常去的所在,都能畅谈其“问题”。此种教育的普及性,苏格拉底是第一人,“有教无类”甚至还包括女生在内,比起孔丘之歧视女人如同小人,二者见识之高下,实有霄壤之别。名实相符地进行全民教育,苏格拉底此种教师图像,更赢得举世的崇敬。
其实,将教学问题的哲学层次,由“天上”掉到人间的,苏格拉底并非是第一人,在苏格拉底当时或之前,希腊早就有一批“智者”(sophists)热衷其中,智者并不谈天说地,既不研究自然,也不过问超自然,而纯粹以“人”为思索的对象。苏格拉底也步其后尘。人包括你我,知你必先知我。“知你自己”(Know Thyself)变成苏氏学说的标志。
一、 生平
苏格拉底在牢里被判死刑的那一年是公元前399年,他说死不足惜,其中一个理由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自称已届古稀之年。据此史家乃断定他生于公元前469年。当时并无户口名簿,苏氏之母为助产士,但助产士也没发出生证明,所以他的出生年月至今仍是个谜。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重要的倒是这位东西学界公认为西方孔子的大教育家,在与世长辞时并不如同中国至圣先师般那么风光。苏氏一生追求真理,自认无知;他像智者一样喜爱辩论,也许他也有类似孟子的苦衷——“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在举世言论纷歧之际,于过去一言堂被辩士扰乱之余,苏格拉底遭逢时会,秉其优异天分及过人毅力,倡知识研究之可贵。在雅典民主政治的真正理念时过境迁之后,苏氏终于因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妥协于权贵及同道,乃在狱里饮了一杯毒鸩(hemlock)而告别人世。
前言/序言
《创智学习: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 深度解析教育的根基,重塑智慧的教学实践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学方法汇编,更不是一本充斥着最新教育技术趋势的指南。相反,它深入到教育的本质,探讨那些塑造我们理解学习、教学乃至人类认知发展的深层哲学思想。作者旨在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超越日常教学的繁杂,重新审视那些支撑我们教育理念的基石,从而激发更具深刻性、创新性和人文关怀的教学实践。 第一部分:思想的启蒙——理解学习的哲学维度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探寻塑造我们对“学习”这一概念理解的哲学流派。我们将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式追问开始,了解知识是如何通过对话与质疑被激发而非灌输的。接着,我们将审视柏拉图的“回忆说”,思考是否存在先天的知识,以及教育在揭示这些内在智慧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将为我们提供另一重视角,强调通过感官经验和观察来构建知识的路径。我们将探讨他的“四因说”,思考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关注事物的“质料因”(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形式因”(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动力因”(教学活动和教师的引导)以及“目的因”(学习的最终目标)的。 进入现代哲学领域,我们将深入剖析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理解康德关于先验范畴如何组织我们经验的论述。这对我们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模式有着怎样的启示?理性是否是学习的唯一驱动力? 紧随其后的是经验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约翰·洛克的“白板说”。学生是否真如一张白纸,一切知识都依赖于外部的输入?这引发了我们对学习环境、教学材料设计的重要性思考。 19世纪和20世纪的哲学思潮将带来更为多元的学习观。从现象学对意识体验的关注,到存在主义对个体自由选择、责任和意义创造的强调,我们将探讨这些哲学思想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内在动机和个人成长的尊重。 行为主义的兴起,虽然在教育实践中曾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哲学基础——强化的作用和对内部心理过程的忽略——将在这里得到批判性反思。我们是否过度依赖外部奖励来驱动学习? 认知主义的革命性发展,将引领我们进入对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和问题解决的深入探索。我们将讨论皮亚格特的建构主义,理解学习是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已有图式(schema)的调整与重构来实现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认知结构的升级。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将为我们呈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学习图景——学习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语言在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讨“最近发展区”(ZPD)的概念,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超越现有能力边界时的关键作用,以及协作学习的深远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的艺术——哲学视域下的教育实践 在理解了学习的多重哲学根源之后,本部分将把视野转向教学本身。我们将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对“教学”这一行为的理解和倡导。 1. 知识的本质与传递: 教师传递的究竟是什么?是客观的真理,还是被建构的意义?我们将从知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差异,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后者。例如,通过对“真理”概念的哲学辨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教学中“权威”的边界,以及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重要性。 2. 师生关系的设计: 哲学对人性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是“导师-学生”的单向传递,还是“合作伙伴-引导者”的双向互动?我们将审视不同哲学流派(如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对个体价值、尊严和自主性的强调,如何在教学中转化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个性化指导以及创造一个支持性的、赋权的课堂环境。 3. 目标设定的哲学思考: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仅仅是为了知识的掌握,还是为了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完整个体?我们将从目的论、伦理学的角度,反思教育的终极价值。例如,目的论的视角提醒我们,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始终指向预期的学习成果,而伦理学的视角则要求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忘教育的育人初心。 4. 教学方法的哲学基础: 各种教学方法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哲学假设。例如,讲授法可能隐含着“知识可以被直接传递”的信念;探究式学习则根植于建构主义和对学生主动性的信任。我们将分析诸如“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法”等方法的哲学支撑,帮助教师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并学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目标灵活选择和组合。 5. 评价的哲学维度: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筛选,还是为了促进发展?我们将从评判哲学(epistemology of assessment)的角度,审视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并探讨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法的哲学合理性,强调评价应以促进学习、诊断问题、提供反馈为主要目的。 第三部分:教师的智慧——哲学素养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教师自身,探讨哲学素养如何转化为更智慧、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1.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如何运用哲学原理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将探讨逻辑学、认识论中的关键概念,如论证、谬误、证据、偏见等,并提供如何在课堂中设计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讨论的实际策略。 2. 创造力的激发: 许多哲学流派都强调想象力、原创性和突破性思维的重要性。我们将从现象学、存在主义甚至东方哲学中汲取灵感,探讨如何营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拥抱未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氛围。 3. 情感智能与人文关怀: 哲学对于理解人类情感、价值和道德有着深刻的洞见。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哲学思考,提升教师在处理学生情感需求、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方面的素养,从而塑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 4. 终身学习的哲学观: 教师作为学习者,其自身的哲学观至关重要。本书将鼓励教师拥抱“学无止境”的哲学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哲学思考融入日常工作中,从而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双重成长。 5. 应对教育挑战的哲学智慧: 在面对教育改革、技术冲击、社会变迁等复杂挑战时,哲学思考能为教师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清晰的价值导向。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哲学工具分析教育的深层问题,找到应对之道,并坚守教育的初心。 结语: 《创智学习: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是一场思想的探索之旅,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溯。它不是要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激发教师们内省的动力,引导他们去发现那些最适合自己、最能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智慧。通过拥抱和运用这些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思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学习的奥秘,更自信地设计教学的艺术,更从容地塑造学生的未来,最终实现教育真正的价值——赋能个体,启迪智慧,塑造美好的明天。本书将是每一位有志于成为卓越教育者的教师案头必备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