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古堂印人傳 飛鴻堂印人傳(繁體竪排版)

賴古堂印人傳 飛鴻堂印人傳(繁體竪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代] 周亮工,[清代] 汪啓淑,印曉峰 著
圖書標籤:
  • 篆刻
  • 印學
  • 中國傳統文化
  • 藝術史
  • 書學
  • 古籍
  • 賴古堂
  • 飛鴻堂
  • 印人傳
  • 篆刻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73567
版次:1
商品編碼:1003908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曆代藝術史料叢刊·篆刻編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9-12-01
頁數:25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賴古堂印人傳 飛鴻堂印人傳(繁體竪排版)》是曆代藝術史料叢刊·篆刻編

內容簡介

  《賴古堂印人傳 飛鴻堂印人傳(繁體竪排版)》包括:錢陸燦序、周在浚等記、賴古堂彆集印人傳捲之一、書文信國鐵印後、書海忠介泥印後、書東林書院印後、敬書傢大人自用圖章後等等。

作者簡介

作者:(清代)周亮工(清代)汪啓淑閤著者:印曉峰

內頁插圖

目錄

錢陸燦序
周在浚等記
賴古堂彆集印人傳捲之一
書文信國鐵印後
書海忠介泥印後
書東林書院印後
敬書傢大人自用圖章後
書靖公弟自用印章後
書許有介自用印章後
書文國博印章前
書何主臣章
書金一甫印譜前
書鬍中翰印章前
書梁韆鞦譜前
書梁大年印譜前
書方直之一印前
書沙門慧壽印譜前
書張穉恭自用印章前
書文及先印章前
書程穆倩印章前
書鈿閣女子圖章前
賴古堂彆集印人傳捲之二
書黃濟叔印譜前
書張大風印章前
書顧雲美印章前
書陳師黃印章前
書程孟長印章前
書汪尹子圖章前
書汪弘度印章前
書顧築公印譜前
書江縞臣印譜前
書程雲來印譜前
書程與繩印章前
書李耕隱圖章前
書瀋石民印章前
書欽序三圖章前
書王安節王宓中印譜前
書吳仁趾印章前
書錢雷中印譜前
書李雲榖印譜前
書徐子固印譜前
書鄭弘佑圖章前
書鬍省遊印譜前
書徐士白印章前
禎古堂彆集印人傳捲之三
書秦以巽圖章前
書顧中翰印章前
書張江如印章前
書陳朝喈印章前
書倪覲公印章前
書王文安圖章前
書袁曾期圖章前
書須來西印章前
書袁臥生印章前
瀋逢吉
書吳頌筠圖章前
書張鶴韆圖章前
書吳仁長印章前
書陸漢標印譜前
書林晉白印譜前
書薛弘璧印章前
書黃子環子剋侯印章前
書陶石公印譜前
書楊叔夜印章前
書吳乎子印章前
書林公兆印譜前
書吳鞦朗印章前
書吳尊生印譜前
書顧元方印章前
書丘令和印章前
書不知姓名一印前
書汪宗周印章前
書薑次生印章前
李箕山
附印人姓氏
賴古堂彆集印人傳附錄
江南布政使司右參議前戶部右侍郎
礫園周公墓誌銘;
四庫全書總目.印人傳提要
鄭堂讀書記。印人傳提要
賴古堂印譜序引集錄
賴古堂藏印序
賴古堂印譜引
印譜序
印譜小引

賴古堂印譜引士
賴古堂集論印書劄四通
與黃濟叔論印章書
與黃濟叔
答濟叔
與倪師酉
鬍氏印存序
跋賴古堂印譜
跋周梁園侍郎印譜
書印人傳後
《賴古堂印人傳》康熙原刻本與四庫全
書本文字對勘錶
飛鴻堂印人傳目錄

飛鴻堂印人傳捲
徐夔傳
高西園傳
……

精彩書摘

  與黃濟叔論印章
  書僕瀋湎於印章一道者,蓋三十餘年於茲矣。自矜從流溯源,得其正變者,海內無僕若。間嘗謂此道與詩同,宋元無詩,至明而詩始可繼唐;唐宋元無印章,至明而印章始可繼漢。文三橋力能繼古,然未脫宋元之習,何主臣纔能自振,終未免太涉擬議,世共謂三橋之啓主臣,如弁州所謂有陳涉之啓漢高者,其所以推謝主臣至矣。然欲以一主臣而天下聰明纔智之士,盡俯首敘跡,不敢毫有異同於其間,勿論勢有不能,恐亦數見不鮮。故漳海黃子環、瀋鶴生齣,以《款識錄》矯之,劉漁仲、程穆倩復閤《款識》大小篆為一,以離奇錯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雖時為之歟,亦勢有不得不然者。三橋,北地;主臣,曆下;子環、鶴生,其公安欺?漁仲、穆倩,實竟陵矣。明詩數變,而印章從之。今之論詩者,雖極口詆竟陵,然欲其俯而為黃金白雪、百年萬裏,亦有所不屑。今之論印章者,雖極口詆漳海,然欲其盡守三橋、主臣之「努力加餐飯」、「痛飲讀離騷」,凜不敢變,亦斷有不能。

前言/序言

  《印人傳》,爍園先生未完之書也。先生故精深於六書之學,四方操是藝以登其門者,往往待先生一裁彆以成名。先生於其患難相從、退食平居之陳,會蕞其印,列於左方,人冠之小傳,大要指次其印學之所以然,而其人之生平亦附著。然書固未完也。予受而考之,先生且百歲,操是藝以登其門者奚窮,先生往後,有作者既不幸而不在此族矣。若夫先生知其人得其印,而又為之傳矣,其人之幸也,知其人得其印,而傳不暇以為者,猶敷十人焉,先生皆手書其人姓字以有待,猶不幸之幸也。書雖未完而三善備矣,有技若已有,一也,其有功於六藝,二也,讀先生之傳,庶幾知有是人者,蓋其文之著也三也。或問於餘日:《春鞦》之例,微之故人之。先生曷微乎是人乎?」餘曰:非也。先生人其印爾,非人其人也。且印人其詞也,傳則既書其字矣,書其裏矣,或書其世矣,抑間書其人之為人矣。如之何可以微之例例之?餘曩聞諸先生曰;「文生於字者也,字之縱橫麯直,相銜而生,有子有母,有音有義。先王三歲一同之,豈細故乎?秦漢到今,聲之誤,體之變,不知其幾。今藉印文以稽古,學者之職誌也。

瀚海擷珠:古代書畫印鑒學探微 本書收錄瞭數篇關於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史及印鑒學的專題研究論文,旨在深入剖析特定曆史時期內,書畫傢、篆刻傢及其作品的流變與風格特徵。內容聚焦於明清兩代文人階層的藝術活動,尤其關注一批在當時畫壇與印壇上具有獨特影響力的藝術傢群體。 第一部分:明代中晚期文人畫派的地域流變與風格演進 本部分考察瞭明代中晚期,以江南為核心,輻射至周邊區域的文人畫派發展脈絡。重點分析瞭“吳門畫派”的鼎盛及其內部的分化,如唐寅、文徵明、仇英、祝允明等巨擘在繼承宋元傳統、開創個人麵貌上的差異與互鑒。 一、江南畫壇的地域性特徵 研究首先梳理瞭明代中期,尤其是在蘇州、鬆江一帶,文人畫如何從早期側重山水題材的程式化描摹,逐漸轉嚮對個人性情與學識的錶達。探討瞭董其昌等晚明士人提齣的“南北宗論”對後世審美趣味産生的深遠影響。特彆關注瞭董其昌在理論構建中,如何提煉和重塑瞭元代文人畫的經典敘事,並將其轉化為一種全新的審美標準。 二、對宋元畫學經典的重新闡釋 詳細比較瞭明代畫傢對北宋李成、範寬,以及元代“四大傢”黃公望、倪瓚等人筆墨語言的吸收與轉化。例如,分析瞭文徵明如何精研元人尺牘與書法用筆,將其融入山水畫中,形成“秀潤”一路的風格;而唐寅則更多地體現齣一種瀟灑不羈、帶有市井煙火氣的藝術錶達。通過對具體摹本和傳世佳作的細緻比對,揭示齣明代士人“學古”背後的“齣新”意圖。 三、書刻印章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提升 隨著士大夫階層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強調,印章不再僅僅是鑒藏的憑信,更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本節探討瞭明代文人在書畫作品中對閑章、引首章的運用,分析瞭這些印文內容的選擇與布局,如何反過來印證和補充瞭畫作的主題思想。 第二部分:清代篆刻藝術的流派紛呈與印風探索 本部分聚焦於清代,特彆是乾嘉時期至晚清,篆刻藝術從早期追慕秦漢印風,逐步走嚮創新與多元化的過程。主要考察瞭浙派的崛起及其內部矛盾,以及晚清“碑學”興起對印風的革新作用。 一、浙派的“尚意”與“尚功”之辨 詳細論述瞭清初西泠派(以陳碩儒、丁敬為代錶)如何從明代汪關、程邃的印風中汲取營養,形成注重刀法,強調筆意融入金石趣味的“浙派”。分析瞭丁敬、蔣仁、黃易、奚岡等“西泠八傢”的藝術貢獻,著重探討瞭他們如何將書法筆法融入篆刻的布局與鑿刻之中,開創瞭新的印章風格。 二、鄧石如與皖派的拓寬 著重分析瞭鄧石如在篆刻藝術上的革命性貢獻。他將書法,特彆是其自創的碑學書風,直接運用於印章創作中,使得印麵的章法布局更加宏大開闊,綫條質感更為渾厚有力。本書通過對比鄧石如與早期浙派印風的差異,闡釋瞭皖派如何通過強調“書入印”的理念,突破瞭早期浙派的某些程式化限製。 三、晚清印壇的多元探索與“切刀”的運用 考察瞭晚清時期,如吳昌碩、趙之謙等大傢對印風的進一步拓展。趙之謙如何引入北魏碑刻的文字形態與造型特徵,使得印麵文字具有一種古樸、拙美的視覺衝擊力。而吳昌碩則將大寫意花卉的筆墨精神融入篆刻,形成瞭雄健、淋灕酣暢的“缶派”風格。書中專門闢文分析瞭晚清篆刻傢對“切刀”技法的嫻熟運用,以及這種技術革新如何豐富瞭印麵綫條的肌理感和錶現力。 第三部分:書畫印鑒的綜閤考證方法論 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在實際的藝術品鑒賞與研究中,如何將書畫風格與印鑒信息進行交叉驗證。 一、印文辨僞與時代風格對應 強調瞭印章的材質、邊款文字、篆法結構、硃泥(或墨色)的陳舊程度是鑒定作品年代和真僞的重要佐證。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展示瞭印鑒信息如何幫助研究者確定一件佚名作品的歸屬,或揭示齣流傳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增刻、替換現象。 二、題款與印章的互文關係 闡釋瞭書畫作品中的落款文字(如紀年、地點、自謙語)與印章的組閤方式,構成瞭文人精神的完整錶達。研究瞭不同時期文人習慣使用閑章(如齋號章、吉語章)的偏好變化,以此作為輔助判斷作者身份和創作心境的參考標準。 三、收藏流傳對印章風格的影響 最後,探討瞭重要藏傢印章(如鑒藏印、收藏印)在作品上的鈐印情況。研究瞭清代以來著名收藏傢如錢坫、李鴻賓等人的鑒藏習慣,分析他們的印章如何伴隨書畫作品流傳,成為研究作品“身世”的關鍵綫索。這些印章不僅證明瞭作品的可靠性,也揭示瞭藝術品在曆史長河中的價值流轉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拿到這兩部傳記閤訂本,最先引發我思考的是“印人”這個身份的復雜性。他們不僅僅是匠人,更是文人、是思想的載體。從書名來看,《賴古堂》與《飛鴻堂》想必代錶瞭不同的學派或地域風格,這本身就暗示瞭篆刻藝術內部的流變與競爭。我非常好奇,編者是如何平衡不同流派人物的介紹,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展現齣篆刻藝術“古拙”與“妍美”之間的微妙張力。一本好的傳記,應當能描繪齣人物的性格如何影響其刀法,他們的時代背景如何催生瞭他們的藝術主張。我預感這本書會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得以梳理明清乃至近現代印壇的譜係。對於研究中國藝術史的人來說,掌握這些關鍵人物的節點作用至關重要,這本書無疑是填補這一空白的有力嘗試。

評分

坦率地說,我更傾嚮於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評價這套書,即便內容尚未細讀。在當代齣版物中,能夠如此堅持傳統工藝的,實屬鳳毛麟角。《賴古堂印人傳》和《飛鴻堂印人傳》的並置,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有趣的對比和互補。它不像是一本快速消費的讀物,更像是一件需要時間去“養”的物件。想象一下,多年後,當我們重溫這些篆刻大傢的傳奇時,手中的這本帶著歲月痕跡的竪排書,其意義將遠超文字本身。它承載瞭齣版者對於傳統美學的堅持,也承載瞭我們對於金石書畫不朽精神的嚮往。這套書,在物質上給予讀者以審美享受,在精神上則提供瞭探究中國傳統文人印章藝術的堅實階梯,是一份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化厚禮。

評分

翻開這本《賴古堂印人傳》與《飛鴻堂印人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股濃厚的古樸氣息。繁體竪排的版式,仿佛一下子將人拉迴到瞭那個篆刻藝術的黃金時代。每一頁的墨香,都似乎在訴說著刻印者的心聲與時代的脈絡。雖然我對具體的人物生平和作品瞭解不多,但從裝幀和字體選擇上,就能感受到編者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執著。這種對形式的尊重,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的紮實與深度。我期待在這字裏行間,能窺見那些印壇巨匠們在刀光石影中如何熔鑄性情,如何在一方寸之間展現乾坤。想象著他們手持刻刀,沉思冥想的場景,那份對藝術的虔誠與匠心,單憑這書的呈現方式,已然令人心生敬佩。這絕非一本泛泛而談的普及讀物,更像是一部需要靜心品讀、細細摩挲的藝術史詩,值得所有熱愛金石篆刻者珍藏。

評分

閱讀體驗上,竪排繁體字確實需要一定的適應期,但適應之後,那種韻律感是橫排簡體字無法比擬的。它引導著讀者的目光,仿佛是手指順著篆刻的綫條在石上遊走,節奏感極強。這種排版方式本身就是對“古意”的一種緻敬。更重要的是,我關注的是這本書的史料價值。印學研究往往依賴於零散的筆記和拓本,而能夠將眾多印人的生平、印作風格、師承關係係統梳理成冊,其背後的考據工作量是驚人的。我期望書中對每一位印人的介紹,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能深入挖掘他們對後世的影響,比如他們的治印理念對當代“寫意派”或“浙派”的影響究竟有多深遠。如果能附帶高質量的印章拓片對比分析,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將不可估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傳統的竪排繁體字閱讀體驗,簡直是為我們這些老派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復古藥方”。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快餐文化和電子閱讀的時代,能夠見到如此用心排版的實體書,實屬難得。我總覺得,對於印章藝術這種需要細緻入微觀察的學問,紙質書的質感和排版的講究,是電子屏幕無法比擬的。它提供瞭一種沉浸式的、與古人對話的儀式感。僅僅是觸摸書頁的觸感,感受筆畫的起承轉閤,就讓人心平氣和下來,準備進入一個更為深邃的藝術世界。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位印人的事跡,但光是這份對工藝美學的堅守,就足以讓我給予高度評價。這不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體現瞭對“傳承”二字的深刻理解。

評分

璽印蓋濫觴乎三代,民國二十年頃殷墟齣土三銅璽,其中「亞羅示」等二璽今藏颱北故宮博物院,學界目為存世璽印最早之實物證據。其後或官或私,或金或玉,或鑄或鑿,流演不絕,非僅可藉以考古,後世往往有嘆賞其藝術之精妙而摩挲藏弆者。然俱為實用之物,齣於匠人之手,人罕知其作者名姓。迨元王元章以花乳石刻印,文士群起效之,開宗立派,極盡能事,篆刻遂為蕭齋之清玩,譜錄裒輯,競相矜賞,衍曼二百餘年,然未有集印人係之以傳者,而河南周櫟園先生亮工《印人傳》之作,實其嚆矢也。

評分

此書的選題不錯。眼光不錯。。。

評分

此書的選題不錯。眼光不錯。。。

評分

此書的選題不錯。眼光不錯。。。

評分

書不錯送貨快

評分

己醜鼕初後學印曉峰謹識於滬西桂宜盦

評分

紙張、印刷不錯。有影印版更好。

評分

己醜鼕初後學印曉峰謹識於滬西桂宜盦

評分

很有學習研究的價值,買來慢慢研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