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語語法學史稿》(修訂本)書稿還是敬敏同誌在研究生畢業前後寫成的,據我所知,幾年中又修改過好幾次,經過反復琢磨,漸趨成熟。我一直認為,敬敏同誌來撰寫這部史稿是比較閤適的。他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漢語專業,受教於我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傢王力、硃德熙等先生,1978年又考取杭州大學王維賢教授的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任教。可見,他受過係統的語言學教育,又對北方、南方的情況都比較熟悉。同時,他一方麵參加瞭中年的語法討論會,另一方麵又參加瞭青年的語法討論會,對老、中、青三代人的溝通起到瞭特殊的作用。他正處於這樣南北、中青的交叉層次上,對語法學界的曆史與現狀有比較全麵而深刻的瞭解。此外,這些年來,他勤於思索,一直緻力於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已發錶瞭上百篇淪文,涉及語法研究的各個領域,對語法研究中的甘苦、癥結都頗有體會,因而評述起來切中要害,而不是一些泛泛之談。
有幸作為一個讀者,我讀完這部史稿,感到深受教益。它不僅對從事漢語語法研究的朋友有用,而且對從事語言學其他學科以及從事語文研究與教學的朋友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願藉此機會嚮大傢鄭重推薦此書。
內頁插圖
目錄
鬍裕樹先生序
呂叔湘先生信
導論
第一章 漢語語法學的醞釀時期(西周—1898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早期朦朧的語法觀念
第三節 中期對語法現象的初步歸納
第四節 後期對虛字的專門研究
第五節 後期對句法的初步探討
第六節 若乾語法術語的曆史演變
第二章 漢語語法學的草創時期(1898年—1936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我國 第一部語法著作《馬氏文通》
第三節 古代漢語語法研究
一、《中等國文典》
二、《國文法草創》
三、《高等國文法》
第四節 建立新語法體係的嘗試
一、《中國文法通論》
二、《國文法之研究》
第五節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興起
一、《國語文法概論》
二、《新著國語文法》
第六節 古今比較語法的研究
一、《比較文法》
二、《中國文法語文通解》
第七節 語法理論的研究
一、《國語學草創》
二、《中國文法論》
第八節 語法專題的研究
第三章 漢語語法學的探索時期(1936年—1949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文法革新討論
第三節 漢語傳統語法研究三傢新體係
一、《中國現代語法》
二、《中國文法要略》
三、《漢語語法論》
第四節 通俗性的語法普及讀物
第五節 語法專論介紹
第四章 漢語語法學的發展時期(上)(1949年—1978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漢語描寫語法的崛起
一、《北京口語語法》
二、《現代漢語語法講話》
第三節 語法知識的大普及
一、《語法修辭講話》和《語法學習》
二、《漢語語法常識》和《語法學習講話》
三、《語法初步》
第四節 五十年代三次語法專題討論
一、“漢語詞類問題”討論
二、“漢語的主賓語問題”討論
三、“漢語單句復句劃分問題”討論
第五節 幾本有特色的漢語語法專著
一、《漢語語法教材》
二、《現代漢語語法》(上)
三、《北京話單音詞詞匯》
四、《漢語構詞法》
五、《現代漢語語法探索》
第六節 《暫擬漢語語法教學係統》的産生
第五章 漢語語法學的發展時期(下)(1949年—1978年)。
第一節 六十年代三次語法專題討論
一、“語法研究的原則和方法”的討論(1959.3—1961)
二、“語法”和“文法”術語使用的討論(1960.11—1961.12)
三、關於《說“的”》及其方法論的討論(1961.12—1966.1)
第二節 漢語描寫語法的發展和對結構主義的批判
第三節 大學語法教學的三個代錶性體係
一、鬍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
二、北京大學中文係編的《現代漢語》
三、劉世儒編寫的《現代漢語語法講義》
第四節 其他現代漢語語法著作
第五節 漢語語法各分支學科的興起和發展
一、漢語語法的理論研究
二、漢語語法教學的研究
三、漢語方言語法的研究
四、古代漢語語法的研究
五、漢語語法史的研究
六、漢語語法學史的研究
第六節 1966年—1978年的語法研究
一、《語法修辭》
二、《語法、修辭、邏輯》( 第一分冊語法)
三、《現代漢語語法知識》
四、《文法簡論》
五、語法專題研究
第六章 漢語語法學的創新時期(上)(1978年— )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當代著名語法學傢研究的特色
一、《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和呂叔湘的語法研究
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和硃德熙的語法研究
三、《漢語語法研究》和鬍裕樹、張斌的語法研究
第三節 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在漢語中的實踐與發展
第四節 新編的大學語法教材
一、鬍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
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
三、張靜主編的《新編現代漢語》
四、張誌公主編的《現代漢語》
五、其他《現代漢語》語法教材
第五節 “析句方法”的討論和《係統提要》的産生
一、“析句方法”的討論
二、《暫擬係統》的修訂和《係統提要》的産生
第七章 漢語語法學的創新時期(下)(1978年— )
第一節 中年學者的崛起
一、《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和陸儉明的語法研究
二、《語法問題探討集》和邢福義的語法研究
三、《現代漢語句型》和李臨定的語法研究
四、《範繼淹語言學論文集》和範繼淹的語法研究
第二節 漢語語法邊緣學科的研究
一、語法和修辭的結閤研究
二、語法和邏輯的結閤研究
三、語法和計算機科學的結閤研究
第三節 漢語語法分支學科的研究
一、漢語口語語法研究
二、漢語方言語法研究
三、古代漢語語法研究
四、漢外語法比較研究
第四節 漢語語法專題的研究
一、句型係統研究
二、歧義結構研究
三、語序變化研究
四、特殊句式研究
五、漢語虛詞研究
六、詞組(結構)研究
七、動詞問題研究
八、其他語法專著簡介
第五節 漢語語法學的理論研究
一、漢語語法學評論的開展
二、漢語語法學史的研究
三、漢語語法理論研究的深入
第八章 港颱和國外的漢語語法研究
第一節 颱灣和香港地區的漢語語法研究
一、概述
二、《中國文法講話》和許世瑛的語法研究
三、《中國古代語法》和周法高的語法研究
四、《國語變形語法研究》和湯廷池的語法研究
五、《主題在國語中的功能研究》和曹逢甫的語法研究
第二節 國外的漢語語法研究
一、前蘇聯的漢語語法研究
二、美國的漢語語法研究
三、日本的漢語語法研究
四、其他各國的漢語語法研究
第九章 漢語語法學發展的曆史趨勢
初版後記
修訂版後記
精彩書摘
相異之點更不強求其同。甚至違反西洋語法書中之學說也在所不計。”“從語言事實的具體分析齣發纔是研究語法的正確的道路……假如我這兩部書有優點的話,重視漢語特點就是它們的優點。”(新版自序)其次反映在它所研究的語言材料為有代錶性的現代北京話,作者接受瞭德·索緒爾關於“共時語言學”觀點,認為;“語法隻該就一時一地的語言作個彆的觀察,一切的對譯都是不能幫助詞性或用途的確定的。”該書以《紅樓夢》為主,輔以《兒女英雄傳》,語言材料確定的好處在於“第一,時代確定,就沒有種種曆史的葛藤”,“第二,地域確定,就不必照顧到方言上的差異”,“第三,材料確定,就不必照顧到口頭上的變化”(硃自清序)。這一優點比起其他語法著作所引材料古今不分、地域不明來就更顯得突齣。再次,作者從根本上捨棄瞭那種以某種印歐語的語法教科書為藍本來套漢語語法的做法,而是從方法論上著手,廣泛汲取國外普通語言學的理論,其中尤以葉斯泊森的“三品說”和布龍菲爾德的“嚮心結構”、“背心結構”學說影響最深。作者在運用這些理論研究漢語時有所取捨有所改造。該書還擺脫瞭舊語法體係以“詞法”為綱的束縛,另闢新徑,以“句法”為綱,但和《新著國語文法》的“句本位”又不同,而以句式結構分析為主。作者認為:“這二三十年來,中國語法學傢所爭論的全是詞的分類問題和術語上的問題。……所爭論的隻是語法的皮毛,不是語法的主要部分……須知所謂語法,就是族語的法則,主要部分乃在於其結構方式,並不在於人們對語言成分的稱謂如何。”(《理論》導言)作者也十分重視語言材料、語法現象的對比工作,在《語法》中主要進行北京話和方言之間的比較,有時也涉及古今對比;《理論》一書則偏重於中外語言,尤其是漢英語比較。
前言/序言
最近幾年,有關漢語語法學史的專著齣過好幾本,可以說是各有韆鞦。然而,擺在我麵前的這部《漢語語法學史稿》卻彆具一格、頗有特色。
首先,它確實是一部“史”,而不僅僅是一些按年代排列的語法著作簡介。縱覽全書,可以清晰地看齣漢語語法研究發展曆史的軌跡。作者不僅理順瞭通史的脈絡,而且處處注意到專史發展的綫索,從而使通史與專史有機地結閤瞭起來。
其次,它充分發揮瞭評述的作用,而不隻是“述而不作”。對各種語法學流派、各類語法學論著都發錶瞭自己獨到的看法:還對一些語法學傢的研究給以係統的總結。既肯定瞭曆史上的功績,又從發展角度指齣其不足,全書分析較中肯,立論公允。
第三,作者的目光還充分注意到漢語語法研究的各種分支學科。例如:古今語法比較、漢外語法比較、口語語法、方言語法、漢語語法史等;同時還注意到語法與修辭、邏輯、計算機科學的結閤研究;還注意到漢語語法學的理論研究,包括語法學評論、語法學史和語法理論的研究。這些都是彆的專著中很少涉及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的容量也是同類著作中最大的。
漢語語法學史稿(修訂本) 引言 漢語語法學,作為一門探索漢語結構規律、梳理其演變脈絡的學科,其曆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本書《漢語語法學史稿(修訂本)》正是這樣一部力圖全麵梳理和深入研究漢語語法學發展曆程的學術專著。它並非簡單羅列前人的成果,而是試圖站在曆史的高度,對漢語語法學各個時期、各個學派的理論、方法、主要觀點以及其得失進行獨立的審視和評價。本書旨在為漢語語言學研究者、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以及對漢語語法學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的學習和參考平颱,希望能籍此促進對漢語語法學理論的進一步探討與發展。 第一章 緒論:漢語語法學史研究的視野與方法 本章將首先闡述漢語語法學史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指齣理解漢語語法學的發展脈絡對於認識現代漢語語法學理論的形成、評估現有理論的閤理性、以及展望未來研究方嚮的重要性。我們將界定漢語語法學史研究的基本對象,即曆代學者對漢語詞類、句子結構、語義關係、語用現象等進行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總結。 接著,本章將重點探討漢語語法學史研究的視野。我們將強調,曆史研究不應局限於文獻梳理,而應關注語法學思想産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思想流派的影響、以及與哲學、邏輯學、文字學等相關學科的互動。研究視野的開闊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語法學理論的形成動因和曆史局限。 在研究方法方麵,本章將提齣幾種主要的分析工具: 曆史文獻分析法: 這是語法學史研究的基礎,要求對古代及近代漢語語法學文獻進行細緻的文本解讀、考證和辨析,準確把握作者的原意。 比較研究法: 漢語語法學內部不同學派、不同時期的理論之間存在諸多異同,通過比較可以揭示其思想聯係與發展脈絡。同時,也可以藉鑒域外語法學理論,審視漢語語法學研究的獨特性。 語境分析法: 任何語法學理論的提齣都與當時的語言現實和認知水平相關,因此,研究者需要將理論置於其産生的具體語境中進行理解,避免以今非古。 理論框架重構法: 對於一些未能完全清晰錶達的古代語法思想,研究者可以通過現代理論框架進行必要的重構和闡釋,但必須謹慎,避免過度解讀。 最後,本章將對本書的整體結構和研究思路進行簡要介紹,為後續內容的展開奠定基礎。 第二章 早期漢語語法思想的萌芽(先秦至漢代) 本章將追溯漢語語法思想的早期源頭。雖然這一時期尚未形成獨立意義上的“語法學”,但散見於各類文獻中的思想片段已經蘊含瞭對語言結構的初步認識。 我們將考察先秦時期諸子百傢的著作,如《論語》、《墨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分析其中涉及的關於詞語辨析、句子結構(如主語、謂語的初步概念)、以及修辭手法的討論。例如,《墨子》中的“名實論”、《荀子》中的“正名”思想,都與語言的指稱功能和規範使用有關。 漢代是中國學術思想大發展的時期,對語言的關注也進一步加深。本章將重點梳理漢代訓詁學、小學傢的研究成果,以及經學研究中對文本語言的細緻解讀。我們將探討《說文解字》在文字結構和字義解釋方麵的貢獻,雖然其主要任務是文字學,但其中對字詞的歸類和解釋,無形中包含瞭對詞匯功能和意義的認識。同時,我們將考察漢代學者在理解和解釋經典時,對句子成分、虛詞使用等方麵進行的探討,盡管這些探討分散且零碎,但它們構成瞭後來語法研究的基石。 本章的重點在於揭示早期漢語思想傢和學者如何從樸素的語言運用和文字研究中,初步觸及到語言的結構性問題,為後世語法學的發展奠定樸素的認識基礎。 第三章 漢語語法學體係的初步建立(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本章進入漢語語法學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翻譯,以及漢語自身的發展,學者們開始更為自覺地、係統地對漢語語法進行考察和總結。 我們將重點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彆是受佛教影響,一些學者開始運用梵語語法學的概念和方法來分析漢語,盡管這種藉鑒並非完全成功,但也開闊瞭漢語語法研究的視野。我們將考察這一時期一些重要人物如劉焯、王锡鬯等的語言學思想,雖然他們的研究更多集中在音韻和文字,但其中也蘊含著對詞匯和句子結構的觀察。 唐代是中國古代學術繁榮的時期,也孕育瞭中國語法學史上的重要成果。本章將重點考察唐代學者,特彆是顔之推的《顔氏傢訓》中關於語言運用的論述,以及皮日休、杜牧等文人對漢語錶達方式的討論。 最值得關注的是,本章將深入分析佛教傳入對漢語語法學帶來的影響,特彆是對虛詞研究的促進。由於梵語語法對體、時、態等概念的強調,部分學者開始嘗試將這些概念引入漢語研究,盡管存在“削足適履”之嫌,但也促使瞭對漢語自身錶達方式的深刻反思,對虛詞(如“之”、“乎”、“者”、“也”等)的歸類和功能研究開始受到重視。 本章的目的是勾勒齣漢語語法學在這一時期從零散的觀察走嚮初步的體係化構建的過程,為後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章 漢語語法學走嚮成熟與分化(宋元明代) 本章將聚焦宋元明時期,這是漢語語法學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在這一時期,隨著學術思潮的演變和知識體係的進一步發展,漢語語法學不僅在繼承前代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也齣現瞭更加明確的學派分化和理論創新。 我們將重點考察宋代學者在語言研究方麵的貢獻。例如,瀋括的《夢溪筆談》雖然是一部綜閤性科技著作,但其中包含瞭不少關於語言和文字的真知灼見,對詞語的辨析和古今異義的討論都具有重要價值。同時,我們將關注宋代經學研究中對語言文字的深入剖析,以及一些學者對音韻、訓詁的係統整理,這些都為語法研究提供瞭堅實的語言基礎。 元代雖然在政治上是外族統治,但在學術上仍有發展,尤其是在戲麯創作和文學評論中,對漢語口語和書麵語的運用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章將分析元代學者在語言應用方麵的思考,以及一些對詞法、句法初步探究的成果。 明代是漢語語法學發展的高峰時期,也齣現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本章將集中探討明代學者,特彆是明代後期,在語法學上的重要貢獻。我們將詳細分析幾位代錶性人物的學術思想,如“六書”說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以及對詞類劃分的更精細化研究。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明代學者在句子結構分析方麵取得瞭顯著進步。例如,對“主謂賓”等基本句法成分的認識更加清晰,對各種復句結構、關聯詞語的運用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同時,對於虛詞的分類和功能研究也更加係統化,湧現齣不少專門論述虛詞的著作。 此外,本章還將討論明代語法學研究中齣現的學派分化現象,不同學者在語法觀、研究方法上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推動瞭語法學理論的豐富和深化。 本章的核心在於展現漢語語法學在宋元明時期如何從初步建立走嚮成熟,形成更為完備的理論體係,並為清代及近現代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學術基礎。 第五章 漢語語法學研究的巔峰與總結(清代) 本章將集中探討清代漢語語法學研究的輝煌成就。清代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尤其是在語言文字學領域,取得瞭空前的繁榮。清代學者繼承瞭明代的優秀傳統,並在訓詁、音韻、文字、詞匯、語法等各個方麵都取得瞭更為係統、深入的研究成果。 我們將詳細考察清代語法學研究的幾個主要特點: 對古代文獻的係統整理與研究: 清代學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大量的古代文獻進行瞭深入的考證和研究,從中提煉齣豐富的語法現象,並進行瞭係統的歸納和總結。 訓詁學與語法研究的緊密結閤: 清代訓詁學傢在辨析字義、詞義的同時,也深入考察瞭詞語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功能,這極大地促進瞭語法研究的深入。 對詞類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清代學者在繼承前代經驗的基礎上,對漢語的詞類劃分進行瞭更加細緻和科學的研究。他們不僅區分瞭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大類,還對代詞、副詞、介詞、助詞等進行瞭更為深入的探討,並對一些“模糊”詞匯的歸類問題進行瞭細緻的分析。 句法研究的深化: 對句子結構的分析在清代得到瞭極大的深化。學者們不僅關注基本句式,還對各種復雜句式、倒裝句、省略句等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對關聯詞語、語氣的錶達方式也進行瞭深入的研究。 虛詞研究的集大成: 虛詞研究是清代漢語語法學的重要成就之一。本章將重點介紹幾位對虛詞研究做齣突齣貢獻的學者,以及他們提齣的關於虛詞的分類、用法和意義的觀點。 “六書”說的反思與發展: 清代學者對“六書”的認識也有新的發展,他們開始超越單純的文字學範疇,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漢字的結構和演變,並將其與語法現象聯係起來。 本章將重點介紹幾位在清代漢語語法學史上具有代錶性的學者及其著作,如王念孫、段玉裁、郝懿行、焦循等。我們將分析他們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以及對漢語語法學發展的貢獻,例如王念孫在詞類劃分和句子結構分析上的獨到見解,段玉裁對《說文解字》的精細解讀和對漢語詞匯、語法的深刻洞察,郝懿行在虛詞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以及焦循在句法分析方麵的創新。 第六章 近代漢語語法學的新探索與轉型(晚清至民國) 本章將把目光轉嚮近代,探討在西方語言學思潮湧入的背景下,漢語語法學研究如何經曆轉型和重塑。晚清時期,隨著國門被打開,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逐漸傳入,包括西方語言學理論和方法。 我們將首先考察晚清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在接觸西方語言學著作後,開始嘗試將西方的語法範疇和分析方法引入漢語研究。這個過程充滿探索與嘗試,既有成功的藉鑒,也有不適應之處。我們將分析一些早期翻譯和介紹西方語法學理論的著作,以及這些著作對漢語語法研究産生的初步影響。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漢語語法學走嚮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本章將重點分析民國時期幾位對現代漢語語法學做齣奠基性貢獻的學者,如馬建忠、黎錦熙、王力、硃德熙等。 馬建忠的《馬氏文通》: 本章將重點分析《馬氏文通》的曆史地位和學術貢獻。我們將探討馬建忠如何係統地運用西方語法(特彆是拉丁語法)的範疇來分析漢語,對漢語詞類、句法結構、語序等問題進行瞭開創性的梳理。同時,我們也會指齣其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在某些範疇的“硬套”問題。 黎錦熙的“國文法”: 黎錦熙在“國文法”的建設方麵提齣瞭自己的理論體係,強調漢語語法自身的特點,並在教學實踐中做齣瞭重要貢獻。我們將分析其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王力的開創性研究: 王力先生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巨匠,他的語法學研究在中國語法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章將重點介紹王力先生的語法學思想,包括他對漢語語法的宏觀把握,對句法結構、詞法、虛詞等方麵的係統研究,以及他提齣的“結構語法”、“功能語法”等理論。我們將分析其理論的創新之處,以及其對現代漢語語法學研究産生的深遠影響。 硃德熙的理論貢獻: 硃德熙先生在結構主義語法、生成語法等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為現代漢語語法學的理論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本章將介紹其在句法分析、語義研究等方麵的代錶性成果。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民國時期漢語語法學研究的幾個重要趨勢: 中國化與科學化: 如何在藉鑒西方語法學理論的同時,充分體現漢語自身的特點,形成既科學又中國化的語法體係,成為民國時期學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實證研究的加強: 更加注重對具體語言材料的分析,將理論研究與語言實踐相結閤。 學術爭鳴與理論創新: 不同學派、不同學者之間圍繞語法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促進瞭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本章的目的是梳理漢語語法學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化,在吸收外來營養的同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語法學體係。 第七章 現代漢語語法學的發展與前沿(新中國成立以來) 本章將聚焦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現代漢語語法學研究的最新發展和前沿動態。這一時期,漢語語法學研究在繼承前代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入瞭一個更加多元化、深入化、係統化的發展階段。 我們將首先迴顧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語法學研究在國傢大力發展語言文字事業的背景下所取得的成就。例如,對《漢語拼音方案》的推廣和規範,以及對漢語規範化、標準化研究的重視,都為語法學研究提供瞭良好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現代漢語語法學研究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特點。本章將重點分析以下幾個方麵: 理論體係的完善與深化: 以王力、硃德熙等為代錶的學者們對漢語語法理論體係進行瞭進一步的完善和深化,並在句法、語義、語用等領域取得瞭重要突破。 研究視角的拓展: 現代漢語語法學研究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句法分析,而是拓展到語義學、語用學、篇章分析、語體研究等更廣闊的領域。 新的理論方法的引入: 結構主義、生成語法、功能語法、認知語法、係統功能語法等西方先進的語言學理論被廣泛引入,並與漢語實際相結閤,産生瞭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計算語言學與漢語語法研究的結閤: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語言學與漢語語法研究的結閤日益緊密,例如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語料庫語言學等領域,語法學研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 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為漢語語法學研究提供瞭海量的真實語言材料,使得語法研究更加實證化、定量化,也帶來瞭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漢語語法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本章將對當前漢語語法學研究的一些熱點和前沿問題進行梳理和探討,例如: 小句與大句的關係問題 語境對語法的影響 語言的認知機製 不同方言的語法差異 漢語的動態演變與變異 語法化研究 最後,本章將展望現代漢語語法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強調理論創新、跨學科研究以及服務於社會語言實踐的重要性。 結論 本書《漢語語法學史稿(修訂本)》通過對漢語語法學發展曆程的迴顧與梳理,力圖呈現一個清晰、連貫的學科發展脈絡。從早期思想的萌芽,到體係的初步建立,再到成熟與分化,直至近現代的轉型與發展,本書旨在揭示漢語語法學研究的內在邏輯和時代特徵。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漢語語法學的本質,認識其學科的嚴謹性和創造性,並為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提供有益的啓示。曆史的鏡子,照鑒未來;經典的傳承,啓迪創新。漢語語法學史的研究,正是這樣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