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社會學

現象學社會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哈維·弗格林 著,劉聰慧 等 譯
圖書標籤:
  • 現象學
  • 社會學
  • 社會理論
  • 質性研究
  • 理解性
  • 鬍塞爾
  • 舒茨
  • 伯格曼
  • 日常生活
  • 社會建構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77419
版次:1
商品編碼:1026903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4
字數:27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現象學社會學》分八章:驚異、洞見、變形、對話、經驗、歧義、社會、淡漠,探討瞭現象學作為現代經驗的哲學,提齣瞭一個關於現代性的現象學社會學,認為當代社會呈現齣一種不同形式的現代性,要求研究這返迴現象學,關注社會學思想中一個被忽略的麵嚮,從而就現代經驗提齣真切的洞見。

作者簡介

哈維·弗格森(Harvie Ferguson),英國萊切斯特大學講師(1971-1973)、格拉斯哥大學社會學係講師(1973-1992)、高級講師(1992-1997)、準教授(1997-2001)、教授(2001- )、係主任(2004 2006)。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性的知識及文化譜係學、現代性的心理學、現代戰爭及戰爭體驗、社會學理論、日本社會。著有《快樂的科學》(The Science of Pleasure,1990)、《西方社會中的宗教轉型》(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in Western Society,1992,獲1993年Shortlisted for Amalfi Prize)、《夢的誘惑》(The Lure of Dreams,1996)、《現代性與主觀性》(Modernity and Subjectivity,2000)、《自我認同與日常生活》(Self-Identity and Everyday Life,2009)等。聯係方式:H.Ferguson@socsci.gla.ac.uk。

目錄

緒論——現象學與社會學
第一部分 闡釋
第一章 驚異——非凡的誕生與重生
第二章 洞見——鬍塞爾的經驗闡釋
第三章 變形——現象學發展中的方法與主題
第四章 對話——社會理論中的現象學
第二部分 意涵
第五章 經驗——自然態度的曆史社會學
第六章 歧義——現代三位一體的謎題
第七章 社會——社會學的還原
第八章 淡漠——朝嚮當代非經驗
結語——現象學社會學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生活世界與社會秩序:現象學視角下的社會實踐》 導論:重返經驗,探尋意義的湧現 在我們每日的社會生活中,無數微小而持續的互動構成瞭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石。我們並非被動地接受外部強加的規則,而是在每一個當下,通過不斷的溝通、解釋與調整,積極地構建和維持著我們所處的社會現實。這本書,《生活世界與社會秩序:現象學視角下的社會實踐》,正是試圖迴到這種最原始、最鮮活的社會經驗本身,以現象學的方法論為指引,深入挖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感知、理解、行動,並由此湧現齣我們所熟悉的社會秩序。 不同於那些宏大的社會結構理論,將個體視為龐大社會機器上的齒輪,本書將焦點置於“生活世界”(Lebenswelt)。生活世界是指我們每個人所處的、被預先給予的、充滿意義的經驗場域,是我們一切經驗的齣發點和歸宿。在這個世界裏,我們不是抽象的社會人,而是擁有身體、情感、意圖和曆史的鮮活個體。我們通過身體的在場,通過與他人的相互注視與迴應,通過共同的語言和文化符號,編織齣意義的網。這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潛入這個意義的“原初現場”,去理解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現實,是如何在一個個具體的、充滿活力的實踐過程中被生成、被維持,乃至被改變的。 第一章:身體作為經驗的基石 身體,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我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首要媒介。本書將從現象學的身體哲學齣發,探討身體如何在我們的社會經驗中扮演核心角色。我們不是“意識”寄存在“身體”裏,而是“在身體中”存在。我們的身體具有“意嚮性”,意味著身體總是朝嚮某個對象,我們通過身體的姿態、動作、感覺來與世界建立聯係。 身體的感知性: 我們如何通過觸覺、視覺、聽覺等感官來體驗世界?這些感官經驗並非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建齣我們對事物的感知。例如,我們看到一個物體,不僅是捕捉其視覺信息,還會聯想到它的質地、重量,甚至可能喚起與之相關的過往經驗。 身體的在場與指嚮性: 我們的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以及其“指嚮”某個對象,是社會互動的基本前提。正是由於身體的在場,我們纔能與他人進行麵對麵的交流,纔能在眼神的接觸中傳遞情感,纔能在肢體語言中理解意圖。 身體的技藝與慣習: 許多社會實踐,如行走、交談、使用工具,都依賴於我們身體的“技藝”(know-how)。這些技藝並非通過理論學習獲得,而是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身體的反復模仿、練習而內化為“慣習”(habitus)。這些慣習塑造瞭我們行動的模式,使我們在特定情境下能夠“毫不費力”地做齣恰當的反應。 身體的“他者性”: 我們的身體經驗也離不開“他者”的存在。他者的身體,以及他們對我們身體的迴應,共同構成瞭我們對自身身體的認識。通過他者的注視,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可被看見、可被評價的。 第二章:相互主體性的構建 社會,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而這種關係的根基,在於“相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相互主體性指的是我們如何理解他人也是一個擁有意識、體驗和意圖的主體,並在此基礎上與他人建立聯係。這本書將深入剖析相互主體性的生成過程,揭示其在社會秩序中的關鍵作用。 “他者”的顯現: 我們如何從一係列的物理現象中,識彆齣“他者”?這不僅僅是識彆齣另一個具有人類形態的生物,而是識彆齣其背後隱藏的意識和意圖。埃德濛德·鬍塞爾的“鏡像”概念,以及阿爾弗雷德·舒茨的“同情”理解,將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過程。 共同的視域與共享的意義: 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我們並非處於各自孤立的經驗世界,而是進入一個“共同的視域”。我們通過調整自己的視角,去理解他人的視角,從而建立起對同一情境的共享理解。語言、手勢、麵部錶情等,都是構建這一共享意義的重要工具。 “我們”的形成: 相互主體性是形成“我們”這一概念的關鍵。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擁有共同的經驗、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目標時,“我們”的感覺便會油然而生。這種“我們”的感覺,是社會群體形成、凝聚力産生的基礎。 信任與預期的角色: 在相互主體性的基礎上,我們對他人的行為産生預期,並由此形成信任。這種信任並非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對他人行為模式、意圖的持續理解和驗證之上。正是這種相互的信任和預期,使得社會互動得以順暢進行,並維係著社會的穩定性。 第三章:日常實踐中的意義生産 生活世界的意義並非固定的、預設的,而是在每一次具體的日常實踐中不斷被生産、被協商、被重塑的。本書將聚焦於日常實踐的細微之處,展現意義是如何在互動中湧現的。 語言的能動性: 語言不僅是信息的傳遞工具,更是意義生産的核心場域。每一次對話,每一次言說,都是一次對意義的嘗試性建構。我們如何通過詞語的選擇、語氣的運用、對話的節奏,來傳達我們的意圖、理解他人的意圖,並共同協商齣當下情境的意義? 情境的塑造與解讀: 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總是與特定的情境緊密相連。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意義。本書將探討情境如何作為意義的“背景”,以及我們如何通過對情境的解讀,來理解和建構事物本身的意義。 “常識”的運作機製: 我們社會中的許多行為都遵循著一套“常識”的規則。這些常識並非來自嚴謹的理論,而是源於長期的、經驗性的積纍,並被社會成員普遍接受。本書將分析“常識”是如何在日常互動中被不斷地確認、強化,以及在必要時又如何被挑戰和改變的。 無意識的社會規範: 許多社會規範,我們並非通過明確的學習而知曉,而是在社會互動中,通過觀察、模仿、糾正而逐漸內化的。這些無意識的社會規範,塑造瞭我們的行為模式,使得我們的社會生活得以有序進行。 第四章:社會秩序的“湧現”與“維係” 社會秩序,並非某個外部力量強加的藍圖,而是無數個體日常實踐相互作用的“湧現”現象。本書將從現象學視角,解釋社會秩序是如何在微觀的互動中産生,並又如何在日常的維護中得以維係的。 秩序的“自然發生”: 當個體在共享的意義和相互的預期下進行互動時,一種自發性的秩序便會“湧現”。這種秩序並非事先設計,而是互動過程中産生的“副産品”。例如,排隊購物,並非因為有人強製規定,而是人們基於對公平、效率的共同理解而産生的行為模式。 意義的“共識”與“斷裂”: 社會秩序的維係,依賴於意義的“共識”。當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核心的社會規範、價值觀念達成共識時,秩序便得以穩定。然而,當意義的共識齣現“斷裂”,即不同群體之間對核心價值産生根本性分歧時,社會秩序便可能麵臨挑戰。 製度的“實踐性”: 許多社會製度,其效力並非僅僅在於其文本上的規定,更在於其在日常實踐中如何被執行、被詮釋、被遵守。本書將探討製度如何在與個體互動中被“活化”,從而産生實際的社會效果。 社會變遷的動力: 社會秩序並非一成不變。個體經驗的積纍、新的意義的湧現、對舊有常識的挑戰,都可能成為社會變遷的動力。通過對日常實踐的細緻考察,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秩序是如何在微觀的層麵,在點滴的互動中,悄然發生著轉變。 結語:重塑對社會現實的理解 《生活世界與社會秩序:現象學視角下的社會實踐》,旨在邀請讀者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生活。它不是提供一套現成的理論模型,而是提供一種觀察和理解社會的方式。通過深入現象學的世界,我們可以發現,我們所處的社會秩序,其根源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經驗、每一份具體的互動、每一段意義的協商。理解這一點,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也能讓我們在麵對社會現象時,擁有更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更積極的參與和創造能力。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理解“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為何如此”的探索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又堅韌的氣息。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載體的人,而這本的設計,無論是紙張的觸感還是字體的選擇,都顯得非常專業且尊重內容本身。閱讀過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試圖在文本內部建立一種高度的“透明度”,他似乎總在努力消除自己作為“觀察者”與被觀察的“社會事實”之間的隔閡。他對於“意義的浮現”那一過程的描繪,尤其讓我震撼。這不是那種生硬的因果推導,而更像是在描述一種“發生”——社會意義如何在互動中悄無聲息地生成、維持,乃至在不經意間瓦解。我讀到某些段落時,會聯想到自己過去在群體中那種“被帶動”的感覺,仿佛作者的手指直接點在瞭那個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的驅動力上。這本書對於那些渴望理解“社會是如何運作起來”的非專業人士來說,是一扇極具啓發性的窗戶,但前提是,你必須願意花時間去細品那些看似緩慢的論證過程。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就讓人心裏一沉,感覺不是那種輕輕鬆鬆就能翻完的休閑讀物。我原本是抱著瞭解“社會現象”到底是怎麼被“描繪”齣來的期待去翻閱的,結果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簡直像是在用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把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互動——比如排隊買咖啡、或者在地鐵裏不經意間的眼神交匯——都給拆解開瞭。他似乎總是在追問那個“為什麼我們會那樣感知”的底層邏輯。讀起來,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剛剛經曆過的一些社交場閤,反復琢磨作者提齣的那些概念,比如“前反思性的在場感”這類術語,初看確實有點晦澀,但一旦抓住那個核心意象,就會豁然開朗,發現自己過去很多‘直覺’性的行為,其實都是被某種深刻的結構所支撐著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個體經驗與宏大社會結構之間的張力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和審慎,沒有輕易地給齣簡化論的答案,而是把問題的復雜性攤開來,讓我們自己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實在感。這本書絕對需要耐心,但迴報是,它會徹底改變你觀察日常生活的視角。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智者的長久對話,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開門見山”型的學者,而是喜歡在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瑣事中,慢慢地鋪陳齣他想要論證的那個核心論點。很多篇章的論證邏輯是螺鏇上升的,需要讀者不斷地在不同的案例和理論框架之間穿梭。比如,他對“共同世界的構建”那一章的闡述,簡直是鬼斧神工,他通過對幾種不同語言使用者在共享空間中進行交流的細緻描述,揭示瞭語言和行動是如何相互嵌入,從而形成穩定的社會現實的。我發現自己讀完後,對“常識”這個詞産生瞭深深的懷疑——原來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背後都凝聚瞭多少代人的默契和努力。這本書的難度不在於詞匯有多生僻,而在於它要求讀者放下已有的認識框架,用一種近乎“初體驗”的心態去重新審視世界,這無疑是對思維定勢的巨大挑戰,但也是其價值所在。

評分

坦白講,初讀此書,我曾一度感到有些迷失,因為它似乎刻意避開瞭社會學中那些宏大敘事和統計數據的支撐,轉而聚焦於極其微觀的、近乎“無意義”的瞬間。這種“去宏大化”的傾嚮,初看可能讓人覺得抓不住重點。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領悟到,作者的用意恰恰在於,通過對這些基礎性時刻的精雕細琢,來反證宏大結構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由無數個這樣的“微小事件”層層纍積而成。比如,他對“信任”的分析,完全不是停留在道德層麵,而是追溯到行為主體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做齣“風險評估”並展現齣特定姿態的過程。這本書就像一把高倍顯微鏡,讓你看清瞭構成社會細胞的那些復雜而精妙的蛋白質結構。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種看待問題的新“維度”,一種能夠穿透錶象、直抵互動深處的視覺工具,非常適閤那些對“本質”有執著追求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一種近乎藝術的敏感性,融入到瞭嚴謹的學術分析之中。作者的語言風格是高度沉思性的,充滿瞭對人類處境的深刻關懷,但這種關懷又被一種超然的、近乎冷靜的觀察姿態所包裹。我特彆留意瞭作者處理“主體性”與“情境性”關係時的筆法,他似乎總是在小心翼翼地平衡二者,既不讓主體被環境完全吞噬,也不讓個體經驗脫離其發生的具體場域。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教科書,而是在閱讀一位哲人對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的深度沉思錄。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即插即用的社會理論模型,它更像是一種思維的“訓練手冊”,讓你在閱讀完後,發現自己對周圍人交流時的微錶情、對公共空間中秩序的維持方式,都産生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敏銳度和洞察力。它要求你重新學習如何“看”這個世界,這是一種緩慢但極其有價值的智力投資。

評分

質量很好,喜歡!

評分

很好,但是奇怪,為什麼京東買的書,沒有外包裝呢

評分

質量很好,喜歡!

評分

翻譯依舊是問題。裏邊有些鬍塞爾的引文明明國內有較好的中譯本可以參考,自己自顧自就譯瞭,還不如把現成的翻譯找過來。自鬍塞爾的現象學以來,引發瞭無數的爭論,特彆是海德格爾的變異。世界的現象也是世界的本質。西方的思想傳統是求異,中國是求同。

評分

質量很好,喜歡!

評分

作為北大齣版社培文書係的一本,品質一如既往的好。我已經買瞭這套書已經齣版的那些著作。

評分

翻譯依舊是問題。裏邊有些鬍塞爾的引文明明國內有較好的中譯本可以參考,自己自顧自就譯瞭,還不如把現成的翻譯找過來。自鬍塞爾的現象學以來,引發瞭無數的爭論,特彆是海德格爾的變異。世界的現象也是世界的本質。西方的思想傳統是求異,中國是求同。

評分

作為北大齣版社培文書係的一本,品質一如既往的好。我已經買瞭這套書已經齣版的那些著作。

評分

。可是讀瞭這本書,簡直不知道在說什麼,最開始我以為是我的水平不夠,於是我逐字逐句的讀,一點一點的理解,可是還是大部分都搞不清在說什麼,裏麵還有一些明顯的印刷錯誤。當我讀完後,我實在忍不住,對翻譯者進行瞭人肉搜索,因為書中沒有標明翻譯者是什麼身份。如果我搜索不錯的話,那麼第一個翻譯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係的,但不確定是什麼級彆的老師,隻知道發瞭幾篇論文。第二作者沒有搜集到一篇論文,如果不錯的話,應該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的學生,第三作者也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生,雖然我不確定是否是博士,但根據各種新聞,應該是碩士。單憑第二翻譯者一篇論文都沒有發錶,就可以斷定學術質量有多差瞭。讀完後,我窩瞭一肚的火,按理說,我應該感謝翻譯者,因為他們將書翻譯過來,可是也不能這麼不負責,找幾個普通的學生來翻譯艱深的現象學著作!!當然由於名字可能重復,我的搜索可能有誤,如果有人指齣我的搜索錯誤,或者是由於我的水平太低而難以理解這本書,那麼我願意道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