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语词典

全球华语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宇明 著,李宇明 编
图书标签:
  • 词典
  • 语言学
  • 汉语
  • 全球化
  • 华语
  • 文化
  • 词汇
  • 参考工具
  • 教学
  • 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9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96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收录华人社区的特有词语,标明每个词语的使用地区,罗列名异实同的异名词语,介绍词语得名的背景知识,构建华社和谐的语文生活。
  一部华人社区学者合力打造的新型词典,收录世界各华人社区词语大约10000条凸显华语的魅力尽展大中华文化的姿彩。

内容简介

  所说的华人社区主要包括中国大陆(内地)、港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此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主要收录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华人社区常见的特有词语,如大陆的“海归、黄金周”,港澳的“叉电、生果金”,台湾的“博爱座、拜票”,新马的“组屋、度岁金”。还酌收少量共有词语,如“层面、促销”。
  本词典收录世界各华人社区内使用的华语词语约10000条。
  本词典使用的汉字以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通行的为标准,尽量考虑其他华人社区的用字习惯。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索引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词目字形差异对照
华语国名差异对照
华语各国首都名称差异对照

前言/序言

  任何一种语言,如果使用的人多,通行范围广,社区分散,就必然要发生变异。我国的几大方言或方言区内的子方言的情况就是如此。看看世界上的情况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成了全球最通用的语言,在它向许多国家普及的同时,变异也就开始了,所以现在人们就有了“印度英语”、“日本英语”、“南非英语”等等说法(“美国英语”一词则早就有了),虽然这不是语言学上的术语,没有经过“严格界定”,但是谁都明白其所指;也有人并非完全调侃地说,将来还会出现“中国英语”。再来看看汉语在世界各地的情形。其实,世界各地的华语——不管是普通话还是广东话、潮州话、闽南话,也早已出现了变异,只不过主要是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没有像英语变异那样普遍和引人注意而已。
  语言有语音,有词汇,有语文法;其中词汇是最容易随时而迁、因地而变的。变异是语言在众人使用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变化,其中有创造,有进步,但是变异到一定程度就会给不同地区或社区之间的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语言交流障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和出版,就是为了消除因变异而形成的障碍。
《跨越山海的文学之旅:世界华文文学选集(十九世纪末至今)》 导言:在流变中寻找“华语”的共鸣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跨越地域与时代的二十世纪至今的世界华文文学选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作家的作品,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思想的坐标系,去审视“华语”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所经历的身份重塑、文化张力与艺术探索。我们选取了那些在各自的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作品,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复杂而迷人的文学地图——这条地图的经纬线,由思乡、异乡、记忆、重构和未来等母题编织而成。 第一卷:漂泊与身份的黎明(十九世纪末至三十年代) 本卷聚焦于近代中国社会剧变及大规模移民潮背景下,早期海外华文文学的萌芽与探索。彼时,南洋、北美、南美洲成为华人文字书写的主要场域。这些作品往往带着强烈的纪实色彩和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篇章一:南洋的烟火与哀愁。 选取了早年新加坡、马来亚文坛上的重要作品,如早期报纸上的连载小说。这些文本细腻地描绘了劳工阶层的艰辛生活、初到异地的文化冲击,以及在殖民地体制下形成的华人社群内部的权力结构与情感纠葛。作品语言上,尚保留着浓厚的方言色彩和传统的叙事腔调,但其对现代性困境的捕捉已初露端倪。我们特别收录了早期戏剧作品对“光绪遗民”身份焦虑的刻画。 篇章二:北美“金山”的幻灭。 重点展示了美国和加拿大唐人街的文学景观。这里的作品,深受美国“排华法案”等社会事件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边缘化体验。作者们通过回忆录式的散文和短篇小说,记录了“猪仔”的悲剧、第一代移民的牺牲,以及第二代在传统与西化之间的挣扎。文风上,开始出现对西方文学技巧的借鉴,如意识流的片段化运用,但主题核心始终是“我是谁,我该在哪里”的追问。 篇章三:拉丁美洲的奇景与疏离。 相对较少被关注的南美洲华文文学,在本卷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作品往往因地理的隔绝而带有独特的魔幻色彩,作家们将南美洲的自然景观与中国传统的仙侠意象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既遥远又亲近的文学图景。 第二卷:战火、革命与重塑(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二战、国共内战以及冷战格局,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华文文学的走向。作家们被迫在政治立场、文化归属上做出选择,文学创作呈现出高度的意识形态化与思想的激进化。 篇章一:香港的都市寓言与批判。 随着大量知识分子和资本南下,香港迅速成为重要的文化熔炉。本卷精选了战后香港文学的先声。这些作品不再单纯关注“乡愁”,而是聚焦于快速都市化带来的疏离感、阶级固化以及对西方文化渗透的警惕。小说叙事趋向简洁有力,充满了对市民生活的讽刺与观察。 篇章二:台湾的“本土”觉醒与现代性困境。 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坛,在经历“乡土文学论战”后,开始转向对台湾自身历史、环境和人民命运的深刻挖掘。作品探讨了日本殖民历史的遗存、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文化张力,以及在美援背景下的现代性焦虑。我们收录了早期带有强劲的现实主义笔触和对民间神话重构的作品。 篇章三:亚细安的独立叙事。 聚焦于东南亚各国独立建国后,华人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在地化”与“族群性”的关系。他们拒绝被定义为“过客”,转而通过文学积极参与到新国家的建构叙事中,但也时常遭遇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冲突。 第三卷:后殖民时代的交响与实验(八十年代至今)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热”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世界华文文学进入了一个空前多元和实验性的阶段。地域界限被模糊,主题更加复杂化。 篇章一:身份的流动与破碎的记忆。 新一代移民和留学群体成为文学的主力军。他们的作品不再执着于“祖国”的具象描绘,而是专注于“记忆的建筑学”——如何在大语境下重建破碎的文化代码。作品中大量运用拼贴手法,语言上融合了英语、法语或其他当地语言的词汇,形成独特的“混合语”景观。重点关注身份认同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流变。 篇章二:数字时代的文学回响。 探讨了新媒体和电子出版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冲击与激活。一些作家开始尝试超文本叙事,或使用网络流行语作为文学母题,反思虚拟身份与真实经验的背离。同时,对全球资本主义、环境污染等宏大议题的关怀也融入了个人化的叙事之中。 篇章三:重新发现“华人”的地理边界。 本卷的收官部分,着眼于文学疆域的拓展。选入了来自欧洲、澳洲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华裔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文学关注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乡愁”范畴,深入探讨种族、性别、阶级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例如,对科学移民、跨国婚姻、以及“非典型”商业移民群体的细致描摹,展现了二十一世纪华文书写无所不包的广度和深度。 结语:向未来发出的提问 本选集力求全面展示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种“跨界艺术”的生命力。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华人社群在历史变迁中的痛苦、适应与创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观察到,华语文学如何在不同的土壤中扎根、变异,最终形成一种既根植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充满活力的文学共同体。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理解现代性、身份政治以及文化适应性的独特视角,而非对某一特定地域或历史阶段的权威性总结。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关于“我们是谁”的未完成的提问。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我经常需要撰写一些涉及中西文化对比的评论文章。我寻找过很多词典,但大多侧重于单向的解释,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全球华语词典》在这方面的处理让我感到非常熨帖。它在解释一些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词汇时,常常会并列给出在西方文化中与之功能相似或内涵相近的表达,这极大地帮助了我在跨文化写作中进行有效的概念映射。比如,在解释“面子”这个概念时,它不仅详述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还巧妙地与西方的“self-esteem”进行了区分和联系,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迅速抓住其精髓。这种“双向对流”式的解释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词典的实用性和国际视野。此外,词典中对古今汉语发音的标注也相当细致,即便是一些罕见的古音,也能通过清晰的音标系统得以呈现,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汉语声韵学的学者而言,无疑是额外的惊喜。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中文系研究生,目前正在进行关于当代网络语言社会学影响的研究。坦白地说,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词汇和表情符号背后的语言现象,很多传统的参考书都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全球华语词典》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与时俱进”的能力。它竟然收录了大量网络热词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是如何从亚文化圈层渗透到主流话语中的过程,这对于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例如,对于某些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网络流行语,它不仅给出了定义,还分析了它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路径和公众接受度。这种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让这本词典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成为了一份社会观察报告。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模糊性词汇时的谨慎态度,很多新兴词汇都会标注“流行度尚不稳定”或“特定社群用语”等标签,这种客观性和学术严谨性,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词典的初衷,主要是为了给我的孩子(一个在海外长大的华裔)提供一个学习标准华语的渠道,期望他能通过它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中文词汇量。我对它的期望是:既要包含日常交流所需的基础词汇,也要展现当代华语的生动性。看完前几章的体验,我必须说,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于基础词汇,如“桌子”、“吃饭”这类,它提供的例句非常贴近生活,而且特别注意了词语的搭配(collocations),这对于提升口语的自然度至关重要。更妙的是,它还收录了大量的成语和俗语,并且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配上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背景或典故出处,这简直是文化传承的绝佳载体。我的孩子现在很喜欢自己查阅那些他听过但不太明白的成语,看着他能用更地道的中文进行表达,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本书的排版也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字体适中,图文搭配得当,避免了传统厚重词典给人的枯燥感。

评分

我最近刚开始接触一些比较专业的翻译工作,这本《全球华语词典》在我手中的价值,已经从“辅助工具”升级到了“核心参考书”的地位。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跨文化交流时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上,它的表现极其出色。我遇到过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准确翻译一些在不同华语圈中意义截然不同的词,比如某些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常用而大陆地区相对少见的表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致,它会明确标注出特定词义的使用地域和语境,这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翻译风险。而且,它对于专业领域的术语收录也相当全面,无论是科技前沿的缩写,还是金融领域的一些特有表述,都有涉及,并且附带了英文对译。这对于我这样的从业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它的释义逻辑非常严谨,很多解释都是层层递进,从核心含义到引申义,再到具体的例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让人对词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

评分

这本《全球华语词典》简直是语言学习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世界各地汉语方言和词汇演变深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原本有些担心这类综合性词典会不会在深度上有所欠缺。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在收录词条时,不仅涵盖了规范的普通话用语,更难得的是,对于那些在特定区域(比如东南亚、北美华人社区)常用的新词、俚语,甚至是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表达,都做了详尽的、带有语境标注的解释。举个例子,关于“打工人”这个词,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复杂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这对于理解当代华语的活力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历史悠久的词汇,如某些古典文学中的常用语,也追溯了其词源和早期用法,这无疑为研究汉语历史变迁提供了坚实的工具。词条的排版清晰明了,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也能迅速定位所需信息。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活态的、不断进化的华语社会文化史。

评分

《全球华语词典》 - 大事记

评分

总体书是不错的!!!!!!!!!!1

评分

“互联网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球兴起之后,用户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2年2月,全球上网人数接近5亿5000万;估计到2005年,将增加到9亿4180万。”“如此情况下,地区词往往成为全球华人相互沟通的障碍。在网络世纪,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必须消除,以利知识的传输和信息传播;方法之一便是编纂一部通行全球的华语地区词词典。” 另一个沟通、渗透的管道是报章。汪惠迪说:“截至2001年底,中国有报纸2111家、杂志8889家、广播电台311家、电视台358家,这还不包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洲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报章。”

评分

“互联网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球兴起之后,用户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2年2月,全球上网人数接近5亿5000万;估计到2005年,将增加到9亿4180万。”“如此情况下,地区词往往成为全球华人相互沟通的障碍。在网络世纪,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必须消除,以利知识的传输和信息传播;方法之一便是编纂一部通行全球的华语地区词词典。” 另一个沟通、渗透的管道是报章。汪惠迪说:“截至2001年底,中国有报纸2111家、杂志8889家、广播电台311家、电视台358家,这还不包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洲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报章。”

评分

hao书,真实,客观,引人入胜噶

评分

总体书是不错的!!!!!!!!!!1

评分

全球华语词典》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立项支持,历经5年编纂完成,由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社区的30多名语言学者联合编写。词典主要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华人社区常见的特有词语约1万条,并将同义异形词、同形异义词在各地的不同说法加以对照。同义异形词如中国内地所说的“方便面”,在港澳被称为“公仔面”或“即食面”,在台湾被称为“速食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则被称为“快熟面”。[1]

评分

《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和出版,就是为了消除因变异而形成的障碍。

评分

1994年,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由周清海教授担任主任,并且提出华语的研究计划。1995年,由北大学者陆俭明教授到中心从事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研究并发表成果。1998年,特约《联合早报》语文顾问汪惠迪从事新加坡特有词汇研究,出版《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华语研究所也有学者到华语中心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